贞观攻略(校对)第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451

  “陛下缘何以为此事便是正常的?”苏宁突兀的感到了一股怒气,于是加重语气,向悠哉悠哉的李二陛下说道;李二陛下一愣,抬头看着面带微怒的苏宁,还有那带着严重不满的眼神,李二陛下突然觉得这种眼神和魏征的眼神很像,每当魏征露出这种眼神的时候,就是李二陛下接受魏征口水洗礼的时候,而且魏征是绝对的不达目的不罢休!
  李二陛下突兀的感觉到了一丝丝的心虚,长久面对魏征的口水攻势时养成的心虚,与是李二陛下颇为心虚的问道:“怎么了?”
  苏宁颇有些愤怒地说道:“五十余岁老者下地耕种却也是平常的?大唐人口少不假,大唐土地多也不假,大唐需要大量丁壮从军出征也不假,可陛下明言大唐以仁孝立国,何为仁?!何为孝?!陛下眼见五十余岁老者尚需不辞辛苦下地劳作,本当颐养天年之年岁还需拖着残躯下地耕种,却为何如此冷漠视之!?
  此举可是仁孝之举?哪里有仁?哪里有孝?臣观陛下语气,恍然觉得陛下以为此事就是正常,此事不发生反倒不正常,陛下便是如此以仁孝治国?大唐便是如此以仁孝立国?陛下出身高贵,自幼锦衣玉食,可知民间疾苦?陛下可知豪门贱奴尚且衣食不缺,而农家老者忍饥挨饿却是正常?!朝堂百官皆言以农为本,可如此举措如何以农为本?上行下效,陛下这般冷眼视之,百官又当如何待之?!”
  苏宁一口气抒发了心中愤怒,对于这些久居庙堂之高不知民间疾苦的统治者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他自己都不知道一直以来都奉行小心翼翼活在当下守则的自己为何会如此愤怒的质问李二陛下,质问他的贞观之治!质问史官那一笔漂亮的春秋笔法!
  李二陛下惊异地看着苏宁,隐隐间看到了魏征的影子,眨眨眼,摇摇头,看到的还是那一副略带愤怒的稚嫩的脸庞,李二陛下对于自己方才产生的面对魏征时的那一丝丝心虚有些不满意,可是看着这入朝没有几天,还是一个孩子的苏宁竟然像魏征一样以愤怒的口气对自己说话。
  相比之魏征那张令人感到厌恶的扑克老脸,苏宁稚嫩的脸庞则让李二陛下无法生气,那一丝丝的不满意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对于苏宁的一些些欣喜和喜爱。
  只有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才是真的忠臣,这个道理每一个皇帝都明白,只是不是每一个皇帝面对臣子的直言进谏都可以保持理智和欣赏,李二陛下也不能每一次都保持高度的冷静和理智,也不止一次有过要杀死魏征的想法,但是每一次气消之后他却感到庆幸,因为他有魏征这样敢于进谏的臣子,同时也为自己的雅量高致和史官所写将会留于后世的关于自己雅量高致的记叙而感到自豪。
  说到底他就是太自恋了……
  “好好好,我错矣,我错矣,那么你以为,我当如何?”李二陛下停下了笔,饶有兴趣的看着苏宁,笑着说道;看着李二陛下那一副颇有些调笑意味的脸庞,苏宁顿时感到自己被轻视了,用力震了震虎躯,更为愤怒:“陛下何以如此轻佻?!臣乃是进谏!不是玩笑!”
  苏宁发怒了,王八之气外露,李二陛下心中觉得更为好笑,小小的孩子自称臣和皇帝发火这样的景观颇为罕见,心中对苏宁的喜爱则更上一层,不过面色上变得严肃了许多:“好好好!那么苏爱卿以为朕应当如何?”
  这还差不多!苏宁撇撇嘴,说道:“臣以为,陛下应当做出一些制度和律法方面之改变,唯有如此,方能建立健全之应对措施。”
  “说下去。”李二陛下觉得有些不对劲,都扯到律法上面了?这小子玩真的?
  苏宁点头:“陛下是否觉得每当地方有灾害发生,比如旱灾水灾蝗灾等;这些灾害一旦发生,百姓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尽力补救,而是自怨自艾并且向地方官府求助乃至逃难;而地方官府做的第一件事情也不是施以有效的对策并且救助灾民,而是向朝廷求援;甚至朝廷也不是立刻拿出行之有效的政策而是争吵不休好几日甚至更长时间?”
  李二陛下严肃的点点头:“你所言甚是,我也时常为之感到头痛。”
  苏宁接着说道:“陛下是否希望有朝一日灾害一旦发生百姓不是自怨自艾组织逃难而是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同时向地方官府求援,地方官府也会立刻拿出对策相助并且给予物资支援,稳住情况的同时立刻报告朝廷,报告陛下,而陛下可以立刻下令三省按照既定方针立刻采取措施,毫不拖泥带水?”
  李二陛下颇为震惊,同时颇为热切的问道:“如何能做到如此地步?若是当真可以,岂不是再好不过?小子,快些说来,你师尊是否有什么好主意?!”
  苏宁感到有些郁闷,这又不都是老头儿的功劳,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当然这不是争辩的时候,苏宁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就如臣方才所说,臣的确有一套相对应的对策,但是那就需要朝廷在制度上和律法上做出相对应的改变,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李二陛下一摆手:“这不是问题,你快说对策。”
  苏宁一边腹诽急躁狂一边说道:“臣的计策,名为应急预案。”
  李二陛下疑惑道:“应急预案?”
  苏宁点头:“具体说来就是对各种灾难的预先判断和救灾所需要的各种物资的储存以及具体的行动策略;就以水灾为例,大水一发,万里沃土遂成泽国,良田被淹,房屋被淹,道路被淹,数之不尽的百姓牲畜丧生,对于大唐而言危害巨大,陛下,过往一旦发生水灾,朝廷如何应对?”
  李二陛下说道:“自然是无数次告急求援,朝堂上吵成一片,却拿不出多少主意,只知道一味的要钱要粮,却见不到有任何起色,途耗大量钱粮,以往一到这些时候,就是我最为头疼的时候!”
  苏宁说道:“这就是臣所担忧的,臣的对策第一步,就是先将灾祸划分一下程度,按照县、州、道之等级来划分灾祸程度,这是第一步;县一级之程度可为青色预警,以青色标识,便是在一州之内,不足一州区域之小型灾祸;州一级程度为绿色预警,以绿色标识,便是数州不足一道区域之中型灾祸;道一级程度为红色预警,以红色标识,是为国家级重型灾祸!
  青色预警一般而言发生概率频繁,但是危害甚小,有时百姓即可解决,县级官府也可解决,最高程度也不会影响到一州之安危,这是青色预警之程度;至于绿色预警,则是一州或数州之灾祸,虽不足已造成大唐之震动,但是对于大唐之赋税粮食收入之危害较大,朝廷亦会知晓,然终究不足以使朝廷之精力转移,数州或一道之力即可解决。
  至于红色预警,乃是最最危险之预警,乃是类似于大蝗灾之类之大型灾祸,足以震动大唐全国,对于大唐之赋税粮食造成极大损害,甚至造成大量百姓死亡流离失所,这等灾祸非是一州一道之力可以解决,需大唐倾全国之力予以解决,并会带来严重之后遗,造成百姓安置、口粮、官员失职、因公丧生等等一系列问题。
  这就是三级预警,每一级预警都有着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我们可以将其拟定出一个条陈,并且自即日起进行有关救援物资之储蓄,天灾不知何时即会来到,我们需要相当数量之物资储备,方能在灾难到来之时有条不紊沉着应对,而不是向过往那般于朝堂之上争吵不休,数日不绝,白白浪费救援之大好时机。
  青色预警之时就启动青色应急预案,绿色预警之时就启动绿色应急预案,红色预警之时就启动红色应急预案,陛下可立即下达指令,三省立刻照办,不需朝堂争议,不需门下审核,立刻办成!绝不会耽搁大好时机!”
第七十三章
把前隋摧毁
  某年某月某日,大唐某道某州某县发生严重水灾,当地官府八百里加急紧急求援消息传入长安,李二陛下极为震惊,立刻下令启动红色预警计划,立刻启动红色应急预案,中书省立刻得令,门下省大开绿灯,尚书省立刻下令六部按照红色预警计划开始救灾,大唐帝国全力运转,救灾物资人员迅速出发,尚书省左右仆射亲临受灾地慰问受灾群众,从消息传入长安一直到尚书省左右仆射亲临救灾地前后不过十日!
  救灾在两个月之后圆满完成,死伤不过五百,百姓之生命财产得到最大程度之保障,百姓纷纷对李二陛下感恩戴德,高度评价政府此次救灾成果;但李二陛下极为不满意,举国之力仍然造成近五百的人员伤亡,李二陛下严厉斥责有关部门和人员,有关部门联名上请罪书,直接相关官员递上辞呈,史官大书特书,李二陛下之美名流传千古……
  这样美好的画面在李二陛下的大脑里面逐渐形成,顶着千古圣君之名号流传千古之美事也想出来了,魏征啊孔颖达啊一帮子脾气极臭经常在朝堂上把自己骂的灰头土脸的家伙也跪地高呼万岁,对自己的敬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一般延绵不绝……
  “陛下?”
  亲爱的娘子长孙宝贝睁着美丽的大眼睛一脸陶醉的看着自己,一帮熊孩子睁着星星眼仰慕的看着自己,一众亲戚纷纷对自己的行为表示赞许,老头子李渊痛哭流涕表示自己当初退位让贤之举动是何等英明,建成元吉螳臂当车之举动是何等愚蠢……
  “陛下?”
  万国使者来到长安朝贡大唐以示崇敬,薛延陀、吐蕃、突厥、昭武九姓、南诏等首领来到长安表示臣服,八方臣服四海安宁,大唐进入有史以来之最强盛世,自己成不世之功,大唐之威名遍布环宇,啊!这样美好的画面也在李二陛下的脑海中逐渐形成了……
  “陛下,臣还没有说完呢……”看着李二陛下一脸憧憬的样子,苏宁就知道这个自大狂自恋狂正在想着什么不着边际的事情,一脸嫌弃的看着李二陛下,苏宁还是不得不给李二陛下提个醒,堂堂皇帝在臣子面前做花痴状,连太监头子王德都看不过去了,小声的提醒着李二陛下:“陛下,陛下!”
  李二陛下猛然惊醒,看了看苏宁的表情,难得的老脸一红:“咳咳,朕刚才在考虑此事对于大唐未来之影响,稍微分了神,苏爱卿继续说下去。”
  苏宁翻了翻白眼,说道:“臣方才所说不过是一个分类标准而已,具体的计划还没有说,具体的计划也远比分类要难得多,可能需要很多年的时间。”
  李二陛下摇摇头说道:“能成此不世之功业,我可以等,只要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样的功业的实现,我也就可以放心了,你说吧,我可以等。”
  瞅了瞅李二陛下的表情,苏宁一边暗自腹诽一边说道:“大灾一起,最重要的就是粮食,不论是水灾旱灾蝗灾,受灾最严重的,还是农民,损失最大的,还是粮食,陛下也记得,前些时候大蝗灾将田地粮食几乎吃光,连树木青草都被吃光,饿死者遍野,所以一旦发生灾祸,粮食就是必须的,视灾情严重程度,所需要的粮食数量也要区分,陛下,如今大唐之粮食储备还有多少?能否达到一州至五州范围内之灾祸准备?”
  古代由于副食品的缺乏,普通百姓长期肚子里没有油水,光吃粮食,吃白饭,所以对于粮食的需求量较大,饭食里有没有油水和食量的联系非常大,有了油水,现代人一顿吃一碗米饭就够了,一天也不过三碗米饭,但是没有油水的古代,一顿吃三碗都不一定饱。
  苏宁的调查结果显示,一个青壮年男子一年差不多要吃掉六百斤左右的粮食,唐代一石约为五十九公斤,也就是一百一十八斤,折合一下,一个成年青壮男子一年要吃掉五石粮食,而这个时候一亩地的粮食产量也就一石左右,一年只种一季,也就是说五亩土地一年的产量才能让一个男子保持温饱水平,老人幼儿和妇女按照青壮男子的六成计算,一年也需要三石粮食左右。
  更重要的是,老人和幼儿几乎都没有劳动能力,需要壮男和壮女供养,这么一算,朝廷所能收缴的赋税本就不多,而民间余粮更少。
  李二陛下暗自算了算,得到的结论让他非常沮丧:“私下里,我也就不瞒你了,大唐本就遭受史无前例之大蝗灾,粮食几乎没有,一年以来之存粮又在与突厥之战中消耗殆尽,若是此时来一场水灾旱灾蝗灾什么的,除去牛羊和突厥劳力,大唐几乎拿不出钱粮去赈灾,大唐实在是缺少粮食,更缺少人口,你所说的老者尚需下地耕种,也是受此影响,我虽心有不忍,却无能为力,你也不要怪三省六部不作为,这些年来,他们也是非常劳累的。”
  苏宁点头:“臣自然知道大唐从隋末大乱走来确实不易,可是这不是遇到灾祸朝廷推卸责任之理由,百姓都是陛下之子民,所谓子民者,宛如陛下之亲人,陛下能够眼睁睁看着亲人饿毙而无所作为?能够眼睁睁看着大唐本就不多的人口在一次接着一次的灾祸中损耗殆尽?”
  李二陛下一皱眉头:“我当然不愿意,那都是大唐之子民,我如何忍心看着他们饿毙?可是又有何办法?我把皇室口粮全部拨出去,自己饿肚子,也于事无补!朝廷所用粮食不多,我一向倡导节俭,包括我,还有后宫,用度较之前隋已大大减少!”
  苏宁一皱眉头,颇有几分恼怒,理智压制不住心中愤怒,开口说道:“那是因为前隋粮食充裕,财政充裕!杨坚持国有道,大隋繁荣富强,以至于杨广败家十二年才将杨坚留下的根基败完!若是陛下如同杨广一般,大唐之寿命,可有五年?!”
  李二陛下被苏宁说的一滞,张张嘴说不话来,看着苏宁一脸的愤怒,自己反倒提不起一丝精神,这些话魏征也说过,不过魏征说的时候他很生气,这是赤裸裸的为前隋说话!而如今苏宁顶着一张正太脸和稚嫩的声音这样说起来,李二陛下却感觉不到一丝生气……
  “你说的没错,可是,又有什么方法?大唐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区区数年之功,又能如何?你所说的应急预案没有充足的粮食又从何发展?储备粮食谈何容易?没有五十年之功,这一切到底还是镜花水月啊!”李二陛下竟然显露出了一丝颓唐。
  苏宁感觉是时候可以给李二陛下打打气了,有些事情,有些时候,看上去有点难,但是实际上,是可以迎刃而解的……
  “其实,臣这一次告假前往封地就是为了尝试解决这个问题;若是顺利的话,臣或许能够在五年之内解决这个问题,或许,大唐不用再为粮食的问题而担忧了。”苏宁低头想了想,笑了笑说道,话刚说完,苏宁就听到了一阵清脆的碎裂声,抬头一看,李二陛下瞪着眼睛,手还放在嘴边,身前一个碎裂的水杯无助的绝望……
  “你,你说,你说什么?大唐,不用再为粮食问题而担忧?小子,你这是什么意思?这种话可绝对不能乱说!”李二陛下的手有些颤抖,方才苏宁的话带给了他极大地希望,但是他的理智告诉他这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不用再为粮食发愁?谁做到过?夏禹?商汤?周武王?周公?春秋五伯?战国七雄主?汉武帝?汉光武帝?还是其他人?
  杨坚?杨广?这两个让目前的自己无法相比较的男人,李二陛下无时无刻不试图着摆脱这两个男人所带来的阴影,甚至不惜以命令史官抹黑之虚无之以达到自己的目标,消除百姓心中对于前隋开皇盛世能够吃饱肚子的一些些怀念,消除杨广跋涉万里吃尽苦头在西域召开万国博览会所带来的巨大威望……
  但是让李二陛下感到无力的是,大唐立国十余年,到现在,还在使用着隋朝遗留下来的部分财物,大唐无处不散发着隋朝的气息,这不正常,这不科学!这不是一个正常的强大的王朝所应该发生的事情!他们在思念杨坚,他们在思念隋朝!虽然是隋朝把他们带入这样的境地,但是隋朝也曾经给过他们大唐还没有能力给他们的东西!
  李二陛下的拳头捏得很紧,可是随即又松开了,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力,他自认自己的能力不比杨坚杨广要差,他自认并不昏聩,他自认不是一个失格的君王,可是,为什么,到了如今,他还是不能把杨坚和杨广踩在脚下,而是无时无刻生活在他们的阴影之下,每当他使用隋府库获得的财务奖励给功臣时,他都觉得很不舒服。
  得到那些财物的功臣,那脸上的笑容,仿佛是在嘲笑自己一般……
  让隋朝彻底消失在人心中,把前隋彻底摧毁!
  这才是大唐盛世所需要迈出的第一步!这是第一步!迈不出这步伐,自己将会是笑话,如何可以不成为笑话?李二陛下用尽全部的勇气,看向了苏宁,只见苏宁淡淡一笑,稚嫩的面庞上出现了一种叫做自信的情绪,伴随着一种名为得瑟的笑容:“陛下,臣可是老实人,是不会说瞎话的。”
第七十四章
以老实人的名义
  不管什么时候,一个人在你面前说出“我是老实人”这句话的时候,你总会有一种发笑的冲动,不管认不认识,因为这个纷扰的世界,人们总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主观情绪,他们会固执的认为世上没有老实人,尤其是从自己嘴里说出来的所谓老实人,那才不是老实人呢!越说自己老实就越不老实!下流坯一个!
  李二陛下此时也被自己的主观情绪所主导,乱世方才告终,离乱人里,哪里还有老实人的存在?为了生存,一个个都变得鬼精鬼精的,平民百姓尚且如此,更别提朝堂上的一代人杰们了,个个都是老谋深算的人才,要不怎么都说时势造英雄呢?这个小子虽然年纪小,可是所作所为无一处不显示出远远超越年龄的成熟。
  偷袭定襄擒获杨政道者可谓老实人乎?火烧阴山击灭东突厥三万大军生擒所有贵族者可谓老实人乎?初上朝堂三言两语便将博学鸿儒斗败震惊朝堂者可谓老实人乎?苏宁从进入自己的视野开始的所作所为哪一点符合木讷的老实人的要求?这小子,才是一个真正的聪明人,明白人!还是个色中饿鬼,竟敢对淳儿那丫头动手,哼!
  “你是老实人?呵呵呵,你是老实人那么颉利也算是老实人了!好了你个臭小子莫要说这些有的没的,快些把你的方法告诉我!如何才能使大唐无有饥馑之忧!?”李二陛下哼了一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但是言语中极度的渴望谁都能听得出来。
  苏宁笑了笑躬身道:“臣的方法,其实还是来源于师尊,陛下可知江南之地,尤其是岭南之地非但不是穷苦之地,反而是一块宝地?在那里种植水稻,因为气候炎热,经常下雨,所以一年可以种植两季乃至是三季!前汉时代就已有记载。”
  李二陛下惊讶的说道:“这一点我却是没有听说,为了粮食的事情,大唐也是费尽心力,也明白南方土壤肥沃,可是南方人口稀少,气候炎热,多有蛮族,道路不通,风气不开,大唐之官府军队尚且难以有效管辖,何况是着力开发?可是若当真如你所说,那些水稻当真可以种植两季乃至三季?产量如何?”
  苏宁说道:“南方种植水稻之产量绝对高于我等地处北方之田地,而且高的还不是一点点,若是全大唐都可以种植这种水稻,当真是不需再有饥馑之忧。”
  李二陛下颇为激动:“那好!那好!我立刻命人去南方寻找稻种!”
  苏宁接着说道:“但是,南方气候炎热,雨水充足,比之北方相差甚大,水稻可在南方耕种生长,并且种植两季乃至三季,可谓是全拜南方气候所赐,若是换做北方,气候寒冷,雨水稀少,这一种之下,水稻必死无疑,届时,可绝非颗粒无收一词来形容便可。”
  李二陛下激动的神情立刻就凝固了,面露怒色的说道:“你这小子,到底要说什么,勾起我的希望,又这样说,到底想做什么!?”
  苏宁说道:“当然是为陛下献策,师尊考虑到了这种情况,所以提出两种解决方法。”
  李二陛下立刻重新燃起希望,立刻问道:“哪两种方法?”
  苏宁说道:“第一种方法,倾大唐举国之力,开发江南,将大唐之重心转移至南方,迁移北方民众至南方安居,大唐之国都最好也转移至南方,以此向天下表明开拓江南之意图和决心,有陛下之带领,相信百姓官员一定毫无怨言。”
  李二陛下面色一滞,喃喃说道:“这,这却是谈何容易?”
  苏宁点头:“师尊也是这么说的,据臣之观察,按照目前大唐的国力,若是倾尽全力开发江南,差不多十年左右就可以亡国了。”
  李二陛下一拍桌子:“你这混账!这样说岂不是在戏弄我!”李二陛下的确有些生气了,几次勾起自己的希望,几次又把希望给变成失望,不免的让李二陛下产生苏宁是在戏弄他的感觉,于是大怒之下拍了桌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