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3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5/451

  唐军正在气势汹汹的朝着辽东半岛北部而来,大有席卷辽东半岛的架势。
  唐军的水师特别诡异,可以从非常远的地方发射磨盘那么大的石头,大腿那么粗的箭支,还有看起来是一个罐子但是一落地就会变成一团火球的可怕的火器,这三样武器把十万大军的军阵和气势打没了,接着苏宁的骑兵不知从什么地方冲了出来,彻底击溃了姜以式将军的军队。
  泉盖苏文呆住了,李先生的目光失去了焦距。
  很久很久以后,泉盖苏文才用几乎无法听见的声音询问李先生:“姜以式那老家伙的十万军队都完蛋了,那我们呢……”
  泉盖苏文陷入迷茫期的档口,也是李二陛下接到来自于北海海军的最新战报的消息,以及高句丽王高建武一家子被擒获回来正在运送途中的报告,一下子,李二陛下几个月里来的糟糕心情立刻就变得晴空万里,万里无云,阳光普照,接到信件看到消息的那一刹那,李二陛下觉得自己的天空里面星星都亮了。
  苏宁真的是福将,在这份苏宁亲自口述的报告里面,苏宁表示自己从登陆开始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到高句丽王都的时候是大半夜,于是采用了火药堆积起来引爆,最后炸穿了高句丽王都厚重的大门,然后骑兵队猛冲猛打,纵火焚烧高句丽王都,又是一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然后把高句丽的王都彻底打崩溃了。
  高句丽王高建武一家子除了他大儿子拼死抵抗被斩杀之外,其余诸子诸女和王后嫔妃悉数被擒,无一遗漏,官员能杀的全部杀掉了,不能立刻杀掉的高官权贵也在审问过后全部杀掉,勋贵女子和宫中女子选择漂亮的抢了回来,全归陛下处置,其中还有三百五十二名遗落高句丽的前隋将士之女自愿跟随大军回唐,希望陛下全部安排到各地的疗养所。
  剩下的就是一些高句丽重要的文件之类的,还有些重要的古物,金银什么的没能带走,所以该毁掉都毁掉,毁不掉的埋起来也不让高句丽人找到,总而言之整座王都都被点着了,更兼当夜大风吹,高句丽王都据说燃烧了五天五夜才渐渐熄灭,完全被毁,高句丽的行政中枢被毁掉,所有的名册、资料、统计数目全毁,十年之内就算大唐不攻打高句丽,高句丽也恢复不过来。
  另外的就是高句丽的那些平民苏宁并没有滥杀,只是毁掉了他们的房屋和春耕的土地,使得这些平民没有房屋住,没有粮食可以吃,全部沦为难民,增加高句丽其他实力派人物的负担,也为大唐调集大军伐高句丽争取时间,最后的消息是把高句丽王一家子送回大唐,留下海军陆军联合大军共四万人准备和高句丽第一名将姜以式麾下十万大军展开决战,请陛下静候佳音等等。
  自己亲口说自己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将军估计苏宁是天下独一份儿了。
  区区一万骑兵,就让他毁掉了高句丽王都,生擒高句丽王一家子,斩杀了全部的权贵和官员,会掉了全部的行政资料,彻底把高句丽的行政能力给毁掉了,这个信息让李二陛下狂喜之余更增添了一份警惕之心,于是立刻下令民部尚书组织民部官员把国家所有重要资料全部复制一遍,今后所有的人口数目、税收等等重要资料全部一式两份,分别放在不一样的地方。
  然后下令长安护卫军更加严格的守卫长安城,皇城守将更加严格的守卫皇城。
  接着就是大加褒奖自己的好儿子李泰,然后下令今后李泰所要做的所有的事情,只要可以支持的,全部支持,一路绿灯,李泰想要实验火药,那就去吧,想怎么实验怎么实验,只要别弄死人就可以,那块地儿随你折腾,然后给李泰增加了更多的护卫,严格保证李泰的安全和火药实验的安全,无关人等没有皇帝手令谁敢进入杀无赦。
  这次的战局完全就是被火药改变的啊!那群小子,一天到晚轰隆轰隆的,真没想到,真让这火药立下大功了,居然把厚实的城门都给炸开了,那要是以后有了充足的火药之后,攻打城池何须那样大的伤亡?只要用火要把城门炸开,直接冲进去巷战不就好了吗?!恩,火药必须要列为一等保密之物。
  李二陛下兴奋不已,连奏折都不看了,直接跑到了内宫,跑到了长孙皇后的寝宫,话说长孙皇后的身子骨最近是越来越好了,于是李二陛下就又和长孙皇后折腾了一段时间,结果长孙皇后又怀上了。
  原本遇上了高句丽这档子事儿弄得李二陛下丝毫没有精力管长孙皇后怀孕这件事情,长孙皇后也很理性的没有让宫人去为此事劳烦李二陛下,反正李二陛下连着好几天没吃好饭睡好觉这件事情长孙皇后也是略有耳闻,此时如果再让李二陛下分心,那么对于李二陛下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结果长孙皇后突然看到了十几日都没有踏入内宫一步的李二陛下突然来了,还是满脸喜气,立刻就知道肯定是前线传来了大胜仗的好消息,他才会如此高兴,但是这个好消息显然不是一般的好消息,因为上一次传来了长孙冲三千破两万的消息才使得李二陛下高兴的吃了一顿午饭,而这一次居然直接跑到内宫里来了。
  显然,这不是一般的好消息,长孙皇后不由得迎了上去,询问道:“看陛下气色如此好,该不会是前线传来了好消息吧?”
  李二陛下哈哈一笑说道:“哈哈哈哈,正是如此啊,观音婢,你可知道这一次苏宁立下了什么功劳?”
  长孙皇后好奇道:“又是苏宁?他立下了什么功劳?”
  李二陛下笑道:“仅仅一万兵马,这小子就打下了高句丽王都,不仅仅把整个王都纵火焚烧殆尽,更把高句丽王一家全部都擒获了,如今正在送往长安的路上,哈哈哈,高建武,他也有今日!当初他起兵攻我大唐的时候就该想到会有今日!”
  长孙皇后大为惊奇:“一万兵马?他,他是如何做到的?”
  李二陛下笑眯眯的说道:“恩,还记不记得青雀日日都在宫里面捣鼓的那个火药?”
  长孙皇后点头,继而惊异道:“是火药?陛下不是说那火药还只能炸死一只狗吗?为何又能放到战场上?这又是什么原因?”
  李二陛下说道:“好象是苏宁出征以前青雀把火药弄得更加厉害了,苏宁就带了很多火药一起出征,结果就用在了高句丽的王都里,但是还是半夜,苏宁就让人悄悄的把火药给送到了高句丽王都的正门处,然后命人引爆,硬生生把那大门给炸开了,现在想想,当真是有些不可思议啊,居然可以把那大门给炸开,这火药的威力还真是不可小觑啊!”
  长孙皇后以手掩口,惊讶的说道:“那火药的威力居然那么大?可以炸开大城门?居然如此?”
  李二陛下颇有些感触的点点头:“是啊,当初我也没有想到,只是觉得这火药可以继续试试,多一种武器总比少一种要好,谁知道这还就真的弄出来了真正的效果,之前的燃烧罐也是如此,也是被这小子给突然想出来了,现在的火药更是如此,据说工部还在试验一种叫做火炮的武器,威力更大,专门攻城,说实话,我很是期待啊!”
  长孙皇后微微点了点头,继而问道:“那如今高句丽的战事就是赢了?”
  李二陛下摇摇头,说道:“因为大唐调不出来更多的兵马了,这小子就把主意打在了海军身上,把北海海军和东海海军都给集合过去了,凑出了四万兵马,决定和高句丽的第一名将姜以式决战,姜以式有兵马十万,估计是高句丽最后的力量了,这小子估计是想一战把姜以式的大军解决掉,免得我大唐军队到时候还要浪费兵力和时间把姜以式除掉。”
  长孙皇后担忧道:“四万兵马如何与十万大军征战?陛下为何不阻止?”
  李二陛下摇头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居于内宫中,遥控指挥前线作战,乃是取败之道,何况我了解苏宁那小子绝对不是一个信口开河之人,既然他可以撤退回来却不撤退,而要和姜以式决战,就说明他已经有了胜利的把握,要不然他也不会把北海海军和东海海军给喊过去助战,再等几日,估计就会有消息了。”
  长孙皇后还是一脸的担忧神色:“陛下,虽说这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这也太危险了,毕竟是高句丽第一名将,还有十万兵马,苏宁仅仅四万兵马,还有海军在内,又能有几万兵马用在战场上?陛下,您可要多多说一下苏宁。”
  李二陛下摇摇头笑道:“要是他现在在这里我倒是可以训斥他一番,但是他现在不行,他现在正在打仗,而且现在估计已经打完了,还不知道结果如何,就要看看这场大战的结果是如何了,我是相信他的,一万人马就能毁掉王都,如果给他四万兵马,说不准他真的可以把姜以式打败也说不定,要相信这小子啊!”
  长孙皇后想了想,不再说国事了,换了一张笑脸,抚摸哦一下自己的肚子,笑道:“且不说其他的,陛下,这一次想要一个儿子还是一个女儿?”
  李二陛下也笑了,抚摸着长孙皇后的肚子,笑道:“要是儿子和女儿一起来,那就最好不过了,苏家一下子出了两对龙凤双生子,那可真是大富大贵啊,那可真是几辈子都求不来的大好事,何止是双喜临门啊,若是你也能为我李家诞下一对双生子,那可有多好啊,到时候我也有面子,办一次宴席,举国欢庆,那该是何等的喜事啊!”
  长孙皇后也笑道:“那可真是难为妾身了,这双生子若是那么容易生,还不满长安都是双生子啊?这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啊,不过,如果苏宁他们可以打一个大胜仗回来,说不准,妾身可就真的可以生下一对双生子了。”
  李二陛下呵呵笑道:“问过孙先生了吗?结果如何?”
  长孙皇后笑道:“别急,这才几个月,如何可以得知?孙先生医术再高也不行啊!”
第八百一十一章
混乱之始
  扫荡辽东半岛的征程比苏宁想象中要容易了不少,苏宁以为辽东半岛那么大一片土地起码也有几个像样的城池和防御要塞之类的地方,不过很遗憾的是根本就没有出现这样的地方,南征军根本就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敌人,就遇到几个小渔村,靠海吃海的,没有打人家就主动投降了。
  原因不怎么意外,那些人都是标准的汉人,说的是标准的汉话,一问由来才知道这些人都是隋末中原大乱时期逃到这里来避难的山东人,高句丽政府的控制力根本就没有达到这里,这里基本上就是个三不管区域,一些年纪大的人结成了乡老会治理地方,原本不断地打探消息,听闻大唐已经安定了,决定回去的,正在造海船,现在大唐既然来了,那就更好了。
  至于北伐军北伐更北一些地方的时候,还是遇到了不少抵抗的,那些人都是正宗的高句丽人,是苏宁南下的时候没有遇到的,现在既然遇上了,自然不会手软,全部擒获,交给海船运回大唐,这些房屋和土地之类的就不用毁掉了,都是大唐的土地了,也不用毁了,粮食都长苗了,到秋天就可以收获了。
  姜以式的十万大军是高句丽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支成建制的中央政府军,高句丽中央政府被苏宁一把火烧至崩溃,中央政府军由于大部分在外倒还好,忠于中央政府的姜以式掌握了最大的一支成建制政府军,本来是有拨乱反正的机会的,可是这一支军队被苏宁联合海军干掉了,结果就是高句丽中央政府的最后一丝希望也没有了。
  乱了那么些日子,苏宁在辽东半岛也折腾了一个多星期,高句丽王都被毁,王被擒获的消息早就传出去了,连带着姜以式老将军的十万军队也被唐军打的全军覆没的消息也传出去了,姜以式老将军战死的消息早就不是新闻了,辽东半岛顿时成为了所有高句丽人所恐惧的地方,离那里近的一些地区的高句丽人纷纷往内地逃窜,就连一些军队也跟着一起逃窜了。
  中央政府被毁掉,王被擒获,最大的一支军队被全歼,最有名的老将军战死沙场,那么对于高句丽人而言,是好事也是坏事,对于平民而言自然是坏事,想都不要想,稳定的时候起码还有生命保障,但是到了战乱年代那就是不如太平犬了,所以没有平民希望战乱的发生。
  但是对于那些封疆大吏和野心家而言,就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了,失去了中央政府的约束和威慑力,中央政府军的覆没和最著名的政府保卫者的战死,都把绑在这些野心家身上的锁链给绞断了,没有其他的约束着的前提下,各地军镇的将军们纷纷开始聚拢兵力投、屯粮、搜刮钱财,以备不时只需,各地方官也开始征召当地青壮入伍,扩充实力,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乱世。
  对于高句丽而言的乱世,却不是很多野心家还有实力派所不想见到的,唐军的恐怖和机遇是同时存在的,对于一些并不了解内情的人而言,这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反而是争霸的第一步,吞并周边地区,获取粮食、人口、土地和钱财用以对抗其他同样的野心家和唐军,集合出强大的实力,打败所有人,浴火重生,成为高句丽的新的王,那是他们的梦想。
  当然了,这里面也不是没有高句丽王朝的忠臣,也不是没有高建武的死忠,听闻这个消息之后,几乎是立刻的就招兵买马准备南下辽东半岛救援王上,顺便为姜老将军报仇,但是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甚至只有两三支军队真的这样做了,大多数人都打起了尊王攘夷共赴国难的旗帜,却都在暗中继续力量。
  对于苏宁和唐军而言,终结了高句丽统一的政府和统一的抵抗之后,即将迎来的是纷乱的高句丽大地上所产生的大大小小的割据军阀势力,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就好在作为一个国家的高句丽不存在了,可是坏也坏在高句丽的军力反而增强了。
  这就如同汉末三国时期,东汉中后期被北方游牧民族打击的很是严重,而基本上没有什么强大的反抗和反击战,但是汉王朝这道枷锁一旦被打开了,那么捆在各地枭雄身上的锁链自然也就没有了,汉民族的军力反而强盛了起来,公孙瓒、丁原、董卓、袁绍、曹操这些北方军阀反而拥有了强大的可以打击游牧民族的实力。
  公孙瓒以他的“白马义从”把游牧民族打的哭爹喊娘,直呼他“白马将军”,丁原在拥有了吕布这样的猛将之后,也是在草原上频频出击,吕布的大名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草原上开始累积的,草原骑兵见到吕布的旗帜就玩命奔逃,根本不敢与之抗衡,董卓虽说残暴,但也是一个枭雄,在凉州也是以勇猛善战著名,对付羌族毫不留手,甚至可以把羌人收为己用。
  这都是在一个统一的王朝管制下很难出现的一幕,但是却在汉末纷乱的局势中出现了,这就是军阀乱战的一个正面现象,汉民族的军力增强了,虽然这有些类似于引鸩止渴,军力增强了,生产被破坏了,提前透支国力的后果就是五胡乱华,所以说,高句丽会在一个时期内很诡异的强大起来,但是这个时期定然远远短于汉末三国争雄时期。
  国家就那么大,人口就那么些,还被苏宁烧出了那么多难民,想强大也强大不到哪里去啊!分裂的国家,终究不是一个更加强大的统一国家的对手,尤其是这个统一国家的等级相当高。
  高句丽的确开始扩充兵力,开始大规模练兵增兵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乱世,这一时期一直到大唐兵马全面攻击高句丽的时候,高句丽的兵马从伐唐时期开始三十万迅猛增加到了六十万,扩充了一倍,但是付出的代价却是生产力被破坏殆尽,商业农业一片萧条,各个实力派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作为血液的商业就此受到严重打击。
  而作为生命本源的农业更是被打击的很严重,除了以安市城作为根据地的泉盖苏文等少数军阀会以军屯代替已经被摧毁的民屯系统提供粮食,可是这并不能长久,因为兵要吃饭,民也要吃饭,而且兵的数量肯定会少于民的数量,如果不给民足够的土地去耕种,养活他们,何来兵呢?
  说到底,这也只是引鸩止渴而已。
  所以苏宁并不主张立刻进兵,而是缓缓前行,稳扎稳打,把辽东半岛一口一口的吃掉,吃完之后,擦干抹净,坐着休息让它消化一会儿,然后再站起来接着走,大唐的军队也是需要休整的,打完一场大战都没来得及休养就南征北伐了,需要一段时间的养精蓄锐,吃点儿好的,养养膘,然后再打仗。
  最重要的是给高句丽足够的时间组织起足够的军队,而我大唐兵马并不北上,只是观望,有强大外敌进犯的时候,这些人肯定会抱成一团抗击,而没有强大外敌进犯或者外敌正在休整并且休整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的时候,这些人就免不得要开始狗咬狗的争斗不息了,就好象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把匈奴人赶走之后照样打的不停,这很正常。
  我们现在去,是正好撞在了高句丽各地实力派扩充兵力,军力蒸蒸日上的时期,我们只有三万多兵马,耗不起,但是我们晚一点再去,过了这一段风头,高句丽就会开始出现军阀乱战的现象,现在只是潜伏期,只要一个人带头,立马就是战火遍地,那个时候只要我们不动弹,他们打起来肯定更狠,对付自己人比对付外人更狠。
  张亮和张士贵被说服了,于是就专心的抓捕那些高句丽人,一船一船的运回北海海军港口,装车运到各个需要的地区和已经有订购的人家。
  这里就要提到大唐如今的一种现象了,那就是在普及教育和高产作物大量推广以及菜篮子计划的开展之下,人们的生活水准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被逼无奈的把孩子出卖给豪门大户做下人换一口饭吃的情况渐渐减少,因为可以吃饱肚子的人越来越多了。
  而且同时读书的渠道也有了,这几年越来越少有人家愿意把孩子送到大户人家府力做苦力,吃苦受罪,尤其是男孩子,女子姑且不论,虽然也有人说女子也可以读读书,对将来相夫教子有好处,但是女子读书必然是比较少的现象,男子还没有读上书呢,谈何女子?所以女子入府为下人的情况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可是男子就大大减少了。
  女子并不能完全取代男子在劳力上的作用,大户人家发现越来越少有男子愿意入府为仆,哪怕提供再高的工钱也很少有人家愿意,都去读书了,吃土豆可以吃饱了,都想做读书人,要不然就去考军校参军,谁愿意连着几代人为奴为仆?所以一时间大户人家的男府丁数量大幅下降,府中苦力已经不足以承担日常所需了。
  这种情况下,外族奴隶的需求量顿时猛增,国家需要这些奴隶做苦力,以免除大唐百姓的要义,安心生产读书当兵,苦力就让外族人去做,潜移默化之下,很多大唐百姓都渐渐认为苦力奴隶是外族人的活儿,高贵的大唐人怎么可以去做那些下等人做的事情呢?这也是高门大户府中男下人数量大幅度减少的原因之一。
  那么怎么办呢?大户人家也是需要府丁的啊,没有男子愿意做下人,都要出去闯荡,或者读书,再次一等也愿意留在家里面种地或者去商家那儿找活干,至少是自己挣工钱,都不想再做那些为人奴仆的事情了,于是乎外族奴隶的买卖应运而生,每一次大唐军队出征总会带回来很多奴隶,有些时候各地的奴隶并不是很缺乏,会有富裕,与其留着吃白饭,为何不交给朝廷贩卖增加收入呢?
  杜如晦以纵横部尚书的名义提出了这个议案,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于是付诸实施,每一次大唐军队出征回来带来大量的外族俘虏没地方要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大户人家的管家挥舞着钱财购买这些奴隶,带回去作苦力,以填补男性下人缺乏的现象。
  而且这些奴隶换回来的钱,虽然是公奴司作为国家部门统一售卖,可是其中的七成费用是可以直接拨付给这批奴隶的抓捕部队作为额外军费改善生活的。
第八百一十二章
保王伐唐(上)
  如果说董卓之乱是汉末群雄割据纷乱的直接导火索,彻底摧毁了汉室最后一丝威严,那么泉盖苏文的《保王伐唐书》就是导致高句丽群雄割据纷乱不止的直接导火索,当然了,这里面也少不了苏宁的推波助澜,可要说到底是什么个意思,到底是如何发展的,还是泉盖苏文的脑洞打开,反正苏宁是没有想到泉盖苏文真的会这样做。
  《保王伐唐书》刚一发布,就在高句丽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剧烈的震动,泉盖苏文在这份檄文中表示了对唐帝国的彻骨仇恨和势必要手刃苏宁的强烈意愿,洋洋洒洒数千字,接着话锋一转,来了一招画龙点睛,把目的说了出来……
  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唐帝国和厚颜无耻的新罗国,作为高句丽如今仅存的最高级官员莫离支,他有义务承担起高句丽摄政的职责,要求各地官员立刻来安市城共商大计,还要把军队都过来,粮食也带过来,一起组织新的高句丽执政政和政府军,由他作为摄政王暂时总领全国兵马,对抗唐帝国和新罗国的联合攻击,重整旧山河。
  说道这里,要是还不明白泉盖苏文的真正意思,那么大家就都是傻子了,可是大家都不是傻子,都明白泉盖苏文这话里面的意思是什么个意思,简而言之,就是要以莫离支的职位当上高句丽的无冕之王,然后掌管全部的兵马、粮草和钱财,再简而言之,就是要把这段时间内大家发展的军力全部收到他的手里面。
  你说要是高建武在这里,说一句,大家指不定还要忌惮,然后做做样子,或许干脆就跟了高建武,可是你泉盖苏文算什么东西?家都没了,权力都没了,你以前是莫离支,你现在还以为你是莫离支?给你几分面子说你是莫离支,不给你面子直接一巴掌抽到你脸上,都什么时候了还敢装腔作势?找死吗?
  大家现在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了,姜以式都死了,你还想怎么样?军队多?我也有!粮食?我也有!你有的我都有,你没有的我也有,我凭什么把权力和军队都交出来?你长得帅还是怎么着?凭什么啊?!
  估计泉盖苏文也没真想怎么着,大概就是想找个理由对外面动手,看着大家伙儿都在发展自己,觉得要是不赶快下手的话搞不好就真的能出来好几个跟自己旗鼓相当的对手,不管是不是真的强,哪怕是强征农民入伍充数也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而且还有新罗人和唐人的虎视眈眈,他不得不这样做了,李先生也是这样认为的。
  至少他打算兵变的事情已经没人知道了,他现在至少还是明面上的莫离支,如果不把这个莫离支的职位的最后一丝利用价值给榨干,实在是心有不甘,所以就由李先生执笔,写下了这份旷世奇文——《保王伐唐书》,笑掉了无数大牙,两个星期之后,没有兵马和粮草过来,倒是来了不少份信件,打开一看,泉盖苏文饶是有了心理准备也被气的七窍生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5/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