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4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4/451

  苏宁想起了李芮涵自从自己纳妾之后就没再给过自己好脸色,不由得一阵叹息,李承乾哈哈笑了几声之后,面色逐渐的变得严肃起来:“喊你来一方面是想请你吃顿饭,让象儿和庆仁庆礼认识一下,其次,就是想要告诉你,父亲的精神越来越不好了,好几次都在处理政务的时候睡了过去,我估计那件事情应该很快了。”
  苏宁皱了皱眉头,看着李承乾说道:“你准备好了吗?一旦那一天到来,你就再也不是今天的身份了,整个大唐的担子都会落在你身上,你可以承担起来吗?那可不轻啊,辽东军和安西军的征战,辽东和西域的战后恢复,外族人的问题,河北山东江南岭南的建设开发,千头万绪,陛下如今不过五十岁,却已经殚精竭虑到了这样的地步,你可做好准备了?”
  李承乾叹了一口气道:“之前还有些期待,有些激动,可是越到近前,却越来越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接受那个位置,承担起那些责任,皇帝的确很诱人,我也很想做皇帝,可是一想到那么多的政务,那么重的担子,还有那么多人的期许,我真的觉得有些害怕,有些累,我很担心。”
  苏宁叹了口气,连害怕都说出来了,李承乾的确是对自己说了实话,但是苏宁没有办法帮他解决什么,只能说道:“这是你所必须经历的,既然你做了皇帝,你就要准备好接受这一切,否则的话,整个大唐可都会因此而受罪,你的罪过可就大了,那是要下罪己诏的。”
  李承乾也点点头,说道:“我自然是知道的,从我年幼时期开始,父亲就一直是这样做的,从我开始做太子开始,我就明白这一切,所以,我自然是有准备的,如果我做的不好,父亲也不会放过我,我只是有些担忧,我不知道我是否真的可以做好,如果我做不好,会是怎样。”
  苏宁看着李承乾很认真的说道:“作为皇帝,你不能这样想,如果你这样想,你就永远做不好一个皇帝,你父亲做事情,从来就不会考虑这些,我注意到了,你父亲这样做,已经很久了,他和别人博弈的时候,他和自己博弈的时候,从来就不会考虑后果,因为他知道他自己输不起,你也一样,我可以输,因为有你可以救我,你不能输,你输了,没人救你。”
第九百六十二章
贞观二十年(下)
  听完苏宁的话,李承乾愣了一下,然后露出了笑容:“你这话说的实在是让我叹服,什么叫你输了我可以救你,而我输了没人救我?”
  苏宁双手一摊:“因为很快你就要做皇帝了,而我还是臣子,所以我要是和谁斗争斗争输了,你可以偏袒我,救我,然后我就活下来了,可是你要是输了,我怎么救你?你要输也只能输在皇位上,而我绝对不会参与皇位的事情,所以我也救不了你啊,再者说了,天底下哪有需要臣子来救的皇帝?”
  李承乾觉得自己听到了有生以来听到的最无耻的话,不过他很意外的没有觉得不爽,反而很爽,因为苏宁说得很对,没有需要臣子来救的皇帝,皇帝必须高高在上,还有就是,没有皇帝喜欢干涉皇位传承的臣子,比如岳飞,那么能打,却在统帅了全国五分之三的军队之后犯了致命的错误,干涉赵构皇位传承之事,点燃了赵构和文臣积蓄已久的火药,是促成岳飞之死的直接原因。
  “你这话我倒是觉得有些道理,但是,如果我真的做了皇帝,我会不会变成真正的孤家寡人,连你也离我离得远远的,不愿意与我接近,不愿意与我说话,今日这幅景象,就再也不会出现了?”李承乾脸上的笑容突然消失了。
  苏宁顿了顿,看了看正在嬉戏欢笑的孩子,转过头,看着李承乾说道:“还是我之前说过的话,只要你愿意让我陪你说话,你只要你还愿意对我说心里话,你会不会一直都是今天的你,决定了我会不会一直都是今天的我,我希望你一直都是今天的你,即使你做了皇帝,那样的话,我也一直都会是今天的我,不管在什么时候。”
  李承乾长叹一口气,伸出手,拍了拍苏宁的肩膀:“我会永远记住你今天说的话。”
  正在和苏庆仁和苏庆礼玩耍的李象无意间一瞥,看到了自己的父亲正拍着苏叔父的肩膀,觉得很奇怪,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这之后,第七天,大唐贞观二十年三月初三,大唐皇帝陛下李世民正式颁布退位诏书,宣布将在四月十三日良辰吉日正式退位,将皇位禅让给太子李承乾,自己退位为太上皇,不再过问任何政务国事。
  这个消息似乎非常惊人,在整个大唐掀起了一股剧烈的议论热潮,人们都以为玄武门之变重现了,可是长安城是那样的平静,没有军队调动,没有炮声隆隆,没有人心惶惶,没有任何动荡,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平静,平静的让人们觉得不太自然。
  可就在这样的平静之中,李二陛下度过了自己作为皇帝的最后一个月,这一个月里面,李承乾和李二陛下天天会面,没有人知道他们谈论了什么,所有的政务都被委派给了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和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决断,不必上报皇帝,整整一个月,李二陛下和李承乾谁都没有露面,连苏宁都没能见到他们,一直到最后一天的晚上,贞观二十年四月十二日夜,传国三原侯苏宁奉召入宫,与李二陛下和李承乾彻夜交谈,同样没有人知道他们谈论了什么。
  “惟德动天,玉衡所以载序;穷神知化,亿兆所以归心。用能经纬乾坤,弥纶宇宙,阐扬鸿烈,大庇生民;元气肇辟,树之以君,有命不恒,所辅惟德。天心人事,选贤与能,尽四海而乐推,非一人而独有……”
  在长孙无忌宣读诏书的朗朗之声中,在长安城所有属官和地方五品以上官员的共同见证之下,在皇亲国戚、功勋权贵和平民百姓的共同见证之下,李二陛下褪去了帝王冠,放下了传国玉玺和皇帝符节,大踏步离开了曾经属于自己的皇宫,大唐帝国的权力核心。
  大唐贞观二十年四月十三日,贞观大帝李世民正式禅位给皇太子李承乾,李世民的贞观统治至此结束,较之另一个时空,还少了两年多,不过,李世民没有病死,而是依旧活着,退位为了太上皇,亲眼看着他的儿子李承乾在内侍的服侍下换上君王服,带上帝王冠,拿起皇帝符节,身边贴身太监微微躬身,手里举托着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传国玉玺。
  李承乾登基,册封太子妃苏氏为皇后,册封嫡长子李象为皇太子,尊李二陛下为太上皇,尊长孙皇后为皇太后,大赦天下,遍赏群臣。
  大唐贞观二十年四月十三日,大唐帝国第三任皇帝李承乾正式宣布更改贞观年号为承和,贞观二十年即为承和元年,贞观纪年戛然而止,承和纪年正式开始。
  有礼部官员上表称,承和年号中的“承”字和李承乾名字里面的“承”字对应,应该更改,为皇帝避讳,对此,皇帝李承乾则表示,自古以来,避讳之事就是为了体现后人对先人的尊敬和追思,而不是为了干扰后人的生活,如果先人用过的字后人就不能继续使用了,那么我们还拿什么来书写?因为先人的名字而对后人造成干扰,这会是先人的本意吗?
  同理,如果皇帝的名字里面有的字就不能使用,那么如果皇帝姓米姓谷,是不是天下百姓都不可以吃粮食了?皇帝姓朱,天下百姓就不可以吃猪肉了?还有,大唐立国之后就没有人敢于吃鲤鱼,这也是错误的,如果某地发生了饥荒,除了鲤鱼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吃的,难道就要让所有人饿死?
  不能因为皇帝的个人原因就让全天下百姓受苦受罪,这是皇帝的错误,所以,今后,避讳之事不必再谈,更不可以因为避讳之事而干扰了百姓的生活,那是不仁义的行为。
  李承乾登基以后下达的第一道诏书就得到了大量臣子和百姓的拥护,大家都欢欣鼓舞,认为大唐又出现了一位仁德之君,这是大家的福气,是全大唐百姓的福气。
  之后,李承乾开始进行李二陛下没有进行完毕的拨乱反正,把大风暴时期所有因为反对李二陛下举措而辞官的官员全部召回,派出官员一个一个的带着皇帝诏书去召回那些官员,哪怕只是一个六品小官,哪怕他的老家在海角天涯,也一定要召回那些官员,他们都是国家的脊梁,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皇帝的错误才不会导致整个国家的灾难。
  至于那些被李二陛下关到牢狱里面还没有放出来的那些敢于直接顶撞李二陛下拒不奉命的臣子,李承乾则命令皇太子李象亲自去监牢中一一向那些被关押的臣子道歉,请出来,官复原职,赏赐物品,带去皇帝的歉意。
  至于那位一怒之下血洒朝堂的刚烈老儒,李承乾则下旨为其树碑立传,赐其家人粮食,财物,追封其爵位,赏赐其嫡长子官位,准其袭爵;还有一些地位很高的辞官老臣,连李承乾登基都没有来参加的大佬,则由皇室代表河间郡王李孝恭出面,一一请出,表达皇室的歉意和皇帝李承乾的歉意,赏赐,官复原职等等。
  大风暴时期的冤假错案全部都被打回大理寺和刑部联合重新审理,那些渎职的官员一一被拿下,治罪,轻者贬官,重者流放,更严重者举族流放,当时并没有人因此而丧命,丧命的都在贞观年被解决掉了,李承乾没有杀一个大臣,有人表示不满,认为那些人在大风暴时期作恶多端,应该被斩首。
  李承乾对此专门表示:“皇帝杀大臣其实是不对的,不管这些大臣犯了多么大的罪过,只要他们的出发点不是卖国,造反,颠覆皇朝这样的重罪,就不应该被斩首,最多举族流放,永不录用,杀大臣其实是不好的举动,大伤君臣和气,太上皇可以饶恕图谋不轨的侯君集,为什么我就不可以饶恕那些犯罪之臣呢?贬官,废为庶人,流放,永不录用,仅此而已。”
  另外,李承乾还下令刑部,废除了大唐立国初期为了镇压造反者而设立的酷刑三十七条,包括肉刑,刺字等等,认为这些都是十分残酷,有伤天和的刑罚,更接近于私刑,是《贞观律》所没有允许的刑罚,应该被废除。
  同时,李承乾下令之前的修法组织者房玄龄牵头,联合朝中法家学者和对于法律有独到见解之人联合编修新的律法,为了避免每一位皇帝就修一次法律的麻烦之举,直接将《贞观律》修改为《大唐律例》,允许后来的皇帝增添删改里面的部分条文,表示大唐律法与时俱进。
  之后,李承乾去了政法大学、军事大学和格物大学三所大唐最早也是最高学府参观,并且对着三所大学的所有学者发表演说,年轻的新皇帝的演说让这些学子们感到无比的新鲜,加上李承乾宣布增添大学教育经费,改善学生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所以学子们对这位新皇帝的好感度蹭蹭蹭往上涨。
  李二陛下退位之后,军事大学的校长职位自然是李承乾继任,而政法大学和格物大学的名誉校长也是李承乾继任,他表示,你们这些学子依然是天子门生,不会改变,但愿你们今后的所作所为可以配得上天子门生的称号,否则,大学会毫不犹豫的驱逐不法之学子,保证大学的纯净和名望。
  朝廷各大部门被整理干净,原先的合格的官员重新担任职位,朝廷重新正常运转起来,大唐帝国的中枢系统打通了,整个帝国开始有条不紊的重新运作,将军们这才放心的出去统兵作战,该干什么干什么,文官们也放心的重新开始工作,该做什么做什么。
  两个月下来,在李二陛下的亲眼目睹之下,李承乾整合了整个大唐的新旧势力,掌握住了最高权力,坐稳了皇位,李二陛下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承和元年六月初六,太上皇李世民和皇太后长孙起驾离开皇城,离开长安城,驾临三原县行宫,决定从今以后就在三原县行宫养老,不问世事。
  承和元年七月十六日,大唐陆军军事大学祭酒李靖和大唐尚书省右仆射兼纵横部尚书杜如晦上表辞官,以年迈不堪用和病体难以支撑为由,请求辞官,李承乾再三挽留不得,无奈之下下旨允许辞官,赏赐无数,亲笔为两位老臣写下牌匾,为其在老家修缮祠堂祖屋,修建新的府邸,以郡王规格修建,使之荣耀归乡。
  李靖回到了三原县老家养老,杜如晦也回到了洛阳老家养老,并且打算做一个蒙学老师,教育小孩子们读书识字。
  李世绩被任命为第二任军事大学祭酒,他的参谋总长职位依然兼任,至于杜如晦的职务,纵横部尚书毫无意外的被苏宁得到,苏宁成为第二任纵横部尚书,从二品上的官员,至于尚书右仆射,则由军部尚书长孙无忌担任。
  承和元年最大的人事调动,就此结束。
第九百六十三章
苏尚书
  比起朝廷内部对于皇位更替的超强适应能力,民间则对此表示不太容易接受,皇帝突然宣布退位,然后突然禅位,新皇帝登基,老皇帝离开了皇宫,去三原县的行宫居住,虽然在那之前三原县已经有一处比较幽静的地方被一群士兵围住,不让没有许可的人通过,三原县的人们也在好奇,不过这种事情在之前的三原县已经发生过不少次,所以并没有人对此表示太过疑虑。
  只不过三原县的人们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是李二陛下禅位之后的养老之所,李二陛下居然选择了三原县做为他的养老之所,而不是皇宫里的某一处,直到退位诏书颁布,人们才意识到三原县这里修建的不是一般的住所,而是皇帝的养老宫殿。
  所有人都知道三原县是什么地方,可以说三原县是大唐传奇的开始,从三原县被赐给苏宁作为封地之后就一直是这样,传奇的三原县,传奇的苏侯爷,传奇的大唐崛起之路,谁敢说这不是皇帝对于苏侯爷一直以来的功劳的回报?所以才选择了三原县作为养老之所,距离苏家庄子还不到一个时辰的路途,非常近,甚至站在苏家庄子里的小山坡上就可以看到占地并不广阔的行宫。
  而且百姓们对于李二陛下突然禅位有些不太适应,他们已经适应了李二陛下二十年来的统治,他们认同这种统治,最后的大风暴仅仅是局限于朝廷内部,连长安城都没有处,地方官员更是没有受到波及,百姓们并没有遭到任何影响,震恐的是官员,而非百姓,李二陛下不愿意把百姓牵扯到这种事情里面,所以百姓们对于李二陛下突然的禅位很不理解。
  甚至还有人发起万民书行动,希望李二陛下可以不要做出轻率的举动,而引发大唐皇朝的动荡,他们很支持李二陛下的施政方略,而且李二陛下春秋正盛,为什么要这样着急的禅位呢?这封万民书被呈给了李二陛下,就在他禅位之前的三天,他很得意地拿着万民书给李承乾看,告诉他,等你禅位的时候,如果也有百姓给你上这样的万民书,你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否则你就是一个无能之君!
  李二陛下离开皇宫的时候是昂头挺胸的离开的,一脸的骄傲,毫无挫败感,他把万民书留给了李承乾,作为他永远的鞭策,李承乾在那个时候就发誓,至少也要两万民书才能够让自己满足,然后退位,否则,自己也太没有面子了,既然父亲做出了表率,那么自己也不能落后才是,并且最后的那个晚上,李二陛下告诉李承乾,只有皇帝主动禅位,才是目前可以找到的保证大唐千秋万代的最好方式。
  苏宁甚至还小声的说什么嫡长子并非一定要继承皇位,应该是立贤不立长的,结果被李二陛下一拍脑袋瓜子,苏宁立刻改口说长者最贤那是最好的,李二陛下这才放过苏宁,但是这句话却在李承乾的心里面留下了很重要的影响,他开始考虑,如果之后自己的长子李象并不能够达到自己的要求和保证大唐帝国安定的要求,是否自己依然要禅位于他,而不是其他的儿子?
  他自认在治国上,众兄弟没有一人是他的对手,虽然自己在学问上不如李泰,在勇武刚毅上不如李恪,但是综合看来,自己是最强最适合做皇帝的,但是,如果自己立下的皇太子并不能够拥有足够的能力治理国家,自己是否还要拘泥于嫡长子继承制呢?对于国家来说,嫡长子是否一定是那么重要的?
  不过目前考虑这些还是有些早了,自己才二十七岁,比父亲继承皇位的时候还要年轻一岁,自己至少也要做二十年皇帝才好,才不至于输给父亲,反正在精力不济之前,李承乾没有打算退位,李象仅仅八岁,怎么可能做得好皇帝?那是不现实的。
  李承乾朝气蓬勃的成为了皇帝,气势恢宏的承和之治也就此展开,后人对于承和之治的评价并不是贞观遗风,而是比之贞观时代更加蓬勃向上的时代,虽然承和时代在武功上没有贞观时代那么耀眼,大唐在承和年间进行的战争次数也比不上贞观时代那么频繁,那么猛烈,几乎年年有战,但是承和时代却是被人们评为最名副其实的时代。
  李承乾登位之初,就在新皇帝登基的大朝会上告诉所有臣子,贞观二十年以来,我们大唐将国土拓展了三倍不止,远超神州曾经达到的所有范围,远迈秦汉,这是大唐所创下的前所未有的辉煌,也是太上皇李二陛下的最大功绩,但是在凶猛的拓边战争之后,我们所进行的新近占领土地的治理却落了下乘,消化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占领的速度,所以朕即位以后,将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些土地和外族人的治理上,而非是继续拓边。
  如果这些土地不能治理好,那么当我们与更加遥远的敌人作战的时候,本该成为我军后方的这些新近土地就会爆发一轮又一轮的造反事件,我们一边打仗一边镇压造反,那是两路作战,得不偿失,所以与其急功近利的继续拓边,还不如静下心来,将这些占据的土地慢慢的消化掉,然后等到积累了足够的国力和军力之后,迅猛拓边,给敌人致命一击,使他们根本反应不过来。
  对于安西都护府提出的波斯攻略计划被李承乾下令暂时冻结,安西都护府和安西军不得主动挑起和波斯人的战争,当然了,如果波斯人主动挑衅我们,我们也要毫不犹豫的反击,打疼他们,让他们不敢继续和我们打,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波斯帝国虽然已经接近崩溃,但是却处于一个崩而不溃的过程,这个过程里面,我们不要参合,波斯平民要来,我们接收,但是军队要来,定杀不饶!
  我们要慢慢的发展自己,慢慢地等待波斯全面崩溃的时刻,等到那个时刻,我们就可以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然后和最强的罗马帝国决战,另外,对于阿拉伯特区的控制一定要加强,如果阿拉伯特区并不能够保证绝对的控制,那么我们和罗马帝国的交战就会处于下风,所以李承乾秘密下令血滴子抽调绝对骨干和精英全面经营阿拉伯特区,必不使其脱离大唐的实际掌控。
  我们和阿拉伯的战争已经造成了十余万大唐子弟兵的战陨,我们虽然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但是也痛失十余万优秀的儿郎和近千名优秀的军事大学学子军官,这是我们无法弥补的损失,这是他们的父母永远的痛,他们用他们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和平发展的时机,我们就要用绝对的成绩告慰他们在天之灵,而不是继续毫无意义的战争。
  李承乾一声令下,传令铁骑四出长安,带着象征皇帝兵权的兵符,前往边关各地重兵集结之处传达李承乾的命令,停止继续向外拓展国土,就地驻扎,建立堡垒,保证国土的安全,然后以重兵保护国土安全,却并不会主动出击,抽调主力回师内地,平定新近占领地区不断出现的叛乱现象,协助地方文官保证地方安全,并且不要干预地方文官的治理措施,军队没有皇帝和州刺史以及县令的三重允许,不可以入城,必须在城池外安营扎寨。
  贞观年以来的大拓边行动暂时中止,与此同时,强烈的对内镇压造反行动开始展开,在李承乾的政策命令之下,对于那些新近占据领土的治理行动占据了整个大唐的行动主流,对外战争不再是最主要的军事行动,而新近占据领土上的那些异族叛乱才是军队的主要行动对象,常备战斗军四处平叛,常备守备军则是随着战斗军一起行动,战斗军打到哪里,他们就驻扎到哪里。
  为了对地方兵权进行规范,使得不至于出现地方官员或将领拥兵自重的情况,也不至于出现地方防备松弛,将领轮换制度被很好的执行,军队轮换制度也即将被执行,而且地方军如果要调动,比如有剿匪需要的时候,必须要参谋总部、州刺史的双重允许,然后县令拿着命令去军营交给统兵将领,将领调动兵马开始进行任务,任务完结以后该回哪儿去就回哪儿去,将军的个人行动不得带超过五十名士兵随行,且除了自己的亲卫兵,不得调动战斗兵员进行私人活动。
  但是一旦进入战时,比如一州一县遭到了敌军进攻,那么这个县或者州就要进入战时状态,这个时候,一个县的驻军将领或者一个州的总兵,就有权力宣布这个州这个县进入了战时状态,这个时候,文官必须服从武将的指令,关于一切有利于抵抗敌人进攻的指令,文官县令必须执行,不得有任何拖延,否则,武将甚至有权紧急罢免文官刺史县令,成为一州一县之主宰。
  当然了,这是战时状态,平常时节,武将不得干预政务,否则州刺史和县令有权罢免统兵主将,将之逮捕下狱,交给上级处理,武人不干政,文人不掌军,这是铁律,李二陛下时期不断强调,乃至于为此罢免软禁了大唐第一任参谋总长侯君集至今,李承乾登基以后则恢复了侯君集的自由,但是仅仅保留其国公爵位和一个名义上的一品大员官位,并没有实权,更别提军权了,所以侯君集等于是直接养老了。
  李承乾继承李二陛下对于武人不干政,文人不掌军政策的贯彻和推行,继续巩固参谋总部的权力,巩固军中参谋制度的推行,不允许军中出现公干之外的文官,当然也不会让现役的武将参与国家治理,文人就老老实实的治国,武人就老老实实的打仗,没别的。
  苏宁也不是例外,将军衔被收回,只剩下官位爵位和勋位,原先的将军虚衔挂着,象征曾经的赫赫军功,不过在这样一个注重军政分开的时代,苏宁主动交出将军虚衔,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文官,纵横部尚书,二品大员,不再参与军中征战之事,虽然苏宁被很多人视为军中战神,是可以继承李靖军神称号的人。
  随着苏宁的退出,这个称号的继承者是谁,就变得有些不太确定,因为除了苏宁这颗军中巨星以外,符合这个军神条件的人似乎也不少,无论是疯将军杜荷,还是最强武将薛仁贵,薛仁贵的老师苏定方,参谋总部总长兼军事大学祭酒李世绩,海军大将张亮张士贵李大亮等等,似乎都是战功赫赫之辈,缺少苏宁这颗太过耀眼的巨星,其余的星星也争相发光,军神的称号有些不知归属,虽然这个称号不是官方认证的,但是谁都知道,继承这个称号的人,是可以被军队承认,成为军队灵魂的。
  这是每一个将军梦寐以求的称号。
  苏宁不再参与军中事物,代表着武官身份的一切都被收回,成为一个彻底的文官,人们只是记住了曾经在战场上叱诧风云,以区区十万兵力拓地千里,歼敌数十万的苏将军,辽东军们也记住了曾经的辽东军统帅,在最危急的时刻担负起最严峻的任务的苏将军,从此以后,苏将军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苏尚书才是苏宁真正的代号。
第九百六十四章
承和之治(一)
  自古以来,被人们说成是某某盛世和某某之治的时代,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是经济极大繁荣,一种是军事空前强盛,不过往往经济的极大繁荣会被军事的强盛所取代,因为经济的繁荣不代表国家的强大,比如北宋,没有人说北宋有某某盛世和某某之治,但是北宋的确是中国历史上人们最富裕的时期,但是伴随而来的却是无尽的屈辱。
  所以,但凡可以被称为某某盛世或者某某之治的,无一不是文治武功都被推向顶峰的时代或者是小高、潮时代,比如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等,中国历史上所不多的几个极大繁荣时代,不仅仅是经济繁荣和政治清明,还有军事的强盛,中原王朝可以把胡人按在地上狠狠的虐,这才配得上盛世之称。
  李承乾即位之后,苏宁没有发现他和过去有什么明显的变化,他没有激动,没有高兴的睡不着觉,从做皇帝的第一天开始,他坚持辰时起身,亥时入睡,保证自己一定有四个时辰的睡眠,并且早上还会打一套拳法或者舞一段剑法,午后会小睡半个时辰,每天都会喝一杯牛乳,御膳很简单,所有菜式都是李承乾要求的。
  一份肉食,一份蔬菜,一份汤,一份米饭,仅此而已,他命令内宫中所有人的饭食都要是这样的规格,除非是有重大喜事,逢年过节,他亲自允许的情况下,否则绝对不允许出现大鱼大肉这种奢侈的饭食,尤其是小孩子,他自己的孩子更要如此,皇太子李象和二皇子李厥的饮食也被严格控制,除非逢年过节或者生日,否则李象和李厥最喜欢的油炸食品绝不允许出现,每日必须要食用足够的蔬菜和果类,饭食定量,不允许多吃,也不允许留下一粒米饭。
  吃饭的时候,李承乾会尽量挤出时间和孩子一起吃,他和苏氏带着两个儿子一起吃饭,坐在一张桌子上,每天的午饭和晚饭尽量都会如此,除非国务太过繁忙他没有时间吃饭,否则一定会陪着孩子们一起吃饭。
  孩子的课业被他严格的盯住,他选择曾经教育过自己的老师,比如孔颖达,比如马周,比如虞世南等等饱学之士,但是也会时不时的嘱咐苏宁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在御花园玩耍,他说苏宁最会玩,所以最适合带着孩子一起玩,孩子不能总是学习,也需要放松,这是他从苏宁教育孩子的经验里面吸取的经验,觉得这是很有效果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4/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