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2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1/815

  酒过三巡,大家聊得更加热切了,也不知道是谁最先开始聊家国大事,大家聊着聊着就把话题集中到了最近的一些时政话题上。
  某个在京城里有些门路的乡人趁着三分醉意,兴致勃勃的对大家说道:“不知道诸位是否听说前几日,内阁里面首辅和次辅曾经爆发一次剧烈争吵,据说还吵到了皇帝那儿。”
  这话一出口就把大家的注意力都给吸引了,读书人虽然讲究两耳不闻窗外事,但是对他们这些举人来说,层次已经不同了,他们已经有了做官的资格,需要关注和了解的事情就更多,尤其是朝政大方向,更是他们的必修课之一。
  “还请兄台明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那开口之人颇有几分得意,开口道:“我有一好友,在内阁当值,他对我说,当日,是从大同来了一封奏折,说的是大同以北的土默特部,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奇女子三娘子的部落,他们求粮度冬日的事情。这个事情赵阁老非常重视,打算优先调拨粮草给大同镇帮着土默特部度过冬日灾荒,但是张阁老不同意,张阁老的意思是那些漕粮都是非常重要的救命粮,要给九边军队和百姓食用,怎能轻易调拨给蒙古人?赵阁老和张阁老各执一词,谁也不服谁,内阁的其他辅臣资历浅,没开口,两人就把这事情闹到了陛下面前,据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陛下一时也难以决断,这个事情就僵持起来了。”
  有人便疑惑道:“本朝嘉靖以来,首辅权势远超其余辅臣,首辅支持的事情,次辅如何能阻拦呢?”
  然后那人便用“天真”的眼神看着提问的这人。
  “朋友,这不是定例,只是惯例,就连定例都有被推翻重来的可能,何况是惯例?赵阁老年纪大了,快要到了退下来的时候,那么接下来接任首辅的人会是谁呢?按照惯例,是次辅,张阁老比赵阁老年轻一些,正是大展宏图之时,当然想要在赵阁老退下来之前多得到一些政绩,好顺利接任首辅之位。”
  “那也不能和老首辅唱反调吧?毕竟是老首辅,这也太不合适了。”
  “你错了,赵阁老的百官之中的官声很不好,张阁老此举不仅是在争夺政绩,更是在百官面前表现自己。”
  “原来如此!兄台高才!”
  “哈哈哈,不敢当不敢当!”
  几人便开始互相吹捧了,但是徐光启却莫名的在意起了两位辅臣争论起来的土默特部缺粮的事情。
  土默特部和大明的关系好,这放在其他历朝历代都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放在倔强的大明朝,这却是很奇怪的事情,大明朝从来不和游牧人蛮夷修好,可是唯独在土默特部这里开了一个例外,因为一个奇女子的出现。
  土默特部在这个奇女子的率领下为大明戍边,帮着大明挡了不少灾,着实是有功于大明江山社稷,这个部落现在因为遭了灾而求粮,为何张阁老不允呢?
  遭了灾……
  徐光启感受着这天寒地冻的感觉,顿时明白土默特部落是因为天气寒冷的异常而遭了灾,没粮食度日这才求大明的救济粮,根据他的了解,往年每到寒冷灾荒之年,就是大明边关遭灾之年,蒙古人肯定会南下劫掠。
  冷,越往北越冷,这是多少年流传下来的经验之谈,蒙古人生活在大明以北,大明都被冷的粮食绝收了,草原上的异族还不被冷的牛羊冻死草地枯萎看不到希望?
  饿肚子的人会怎么选择?是就地饿死,还是搏一线生机,南下劫掠大明?
  千百年来的经验无需多谈。
  土默特部已经被冷的南下求援,那比土默特更冷的地方的蒙古人岂不是都被冷的活不下去了?他们……会不会成群结队的南下寇边?
  一念至此,徐光启大惊失色。
  “张阁老此举误国啊!”
  徐光启忍不住的就说了出来,顿时,一桌子相互吹捧的同乡士子纷纷惊讶地看着他。
  “子先,虽然张阁老在百官之中的官声也不好,但至少也是下一任首辅的有力人选,你当着我们的面说无所谓,可要是被传出去了,被张阁老知道了,那可怎么办啊?我们还仅仅只是举人而已,谈论国事即可,不可妄议朝政。”
  一名同乡好心好意地提醒徐光启。
  其余几人也是连连点头。
  “子先,你是顺天府解元,本就受关注,更要小心慎言。”
  那位消息灵通人士看了看周边,小心翼翼地告诫徐光启。
  徐光启连忙摇头。
  “不是的,诸位,且听我说,以往北方蛮夷南下寇边,都是在大明因为严寒而粮食大面积绝收造成动乱之际,这不是巧合,这是必然。”
  其余士子面面相觑。
  “此言何意?”
  “天气冷,粮食收成就少,天气越冷,收成越少,严寒之下,粮食就会绝收,而且诸位应该知道,越往北边,天气越冷,咱们大明都粮食绝收了,那生活在更北变得蒙古人还不得牛羊冻死草场枯萎?他们也是人,也要吃饭,天气暖和的时候,水草丰美,牛羊壮实,他们南下就显得没有必要,但是一旦天气转寒,牛羊大量冻死,他们的粮食不够吃了,为了活命,必然南下,所以自古以来,严寒之际北虏南下是必然的!”
第四百九十二章
大同急报
  徐光启一番言论将在座的其余士子说的是云里雾里。
  “然后呢?”
  “然后土默特部是我大明盟友,常年为我戍边,此时此刻更应该给他们足够的粮食安抚他们,让他们继续为我大明挡灾,减少边关伤亡,诸位,军费和粮食费哪一项更贵,那是显而易见的!”
  有士子听了之后缓缓地点点头,似乎有些认同徐光启的意思,也有人对此持不认同的态度。
  “子先,你糊涂!本来九边就缺少粮食,粮食还要从江南运过来,这运费本来就很贵,供给九边将士实属不易,还要将这些粮食给蒙古人,那咱们的将士吃什么?九边那些挨饿受冻的百姓吃什么?”
  徐光启忙说道:“不是让他们挨饿受冻,而是相对的少吃一些,把更多的粮食给土默特人,让他们武装起来给咱们挡灾。他们十几年和其余蒙古人打仗,本身就会其他蒙古人有血海深仇,只要大明支持,他们会坚定的站在大明这边,如此一来,九边将士该少掉多少伤亡?”
  “不可不可,北虏始终是北虏,不可轻信,大明的粮食当然要大明将士百姓吃,这样他们才能守边。”
  “可是……”
  “子先!不要再说了!”
  同乡拉住了徐光启的肩膀,示意他看了看周围,徐光启往周围一看,看到了不少怪异的眼神,这才连忙住嘴,可是心中依然是不住的忧虑。
  他记得对他有恩的座师焦宏说过,九边武备废弛,早已不复国朝之初的锋锐,那真是每一年都有被攻破的危险,每一年都在苦苦支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现在严寒之际,更不适合作战。
  大明缺少一个可以整顿九边的名将名帅,缺少一个可以便宜行事大刀阔斧改革的首辅,张居正只有一个,无人能成为张居正第二,朝臣只知道明争暗斗相互掣肘,却不知道去办实事。
  也不知道这件事情会给大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徐光启喝了一杯闷酒,正在郁闷,忽而听到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和士卒的暴喝声。
  “让开!让开!全都让开!全部让开!!”
  徐光启连忙转身朝小酒馆外面望去,只见一名骑兵飞一般的从小酒馆门前掠过,把一整条街道给弄得鸡飞狗跳,引的一阵叫骂之声。
  “这是怎么了?那是传令骑兵吧?”
  “不清楚,那么急吼吼的,难不成是哪儿又有流民造反了?”
  “瞎说,流民都被丢到缅甸去了,现在哪里还有流民?”
  “那是什么情况?”
  几个士子坐在桌边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着,徐光启却十分不安的站起身子跑到了酒馆外边,远远望着那一骑绝尘而去的骑士,心中的不安越来越重。
  骑士掠过了京师的大街小巷,直驱皇城,皇城门口,守门士卒正要阻拦,骑士从怀里掏出了一枚令箭。
  “大同急报!北虏寇边!大同急报!北虏寇边!大同急报!北虏寇边!”
  如此喊着,便没有士卒上前阻拦,而是纷纷让开了道路,看着这名骑士飞奔进去,然后聚在一起交头接耳,谈论着大同那边遭遇北虏寇边的事情。
  这种事情往年倒也不少,但是这种直接越过其余边镇向朝廷报警的例子,还真不多见,一般需要闹到朝廷这边的,都不是小事,要是小打小闹,边镇自己解决掉之后上报战损就可以论功行赏了。
  这一次,到底发生什么了?
  内阁之中,赵志皋正在和张位打冷战,两人互相看着不顺眼,你见我哼一声,我见你哼一声,两人就像是赛着谁比谁更能哼。
  以往内阁也不是没有紧张的时候,但是首辅和次辅之间如此严重的对立还真是不多见,赵志皋就算不是强势首辅,但是地位放在这里,张位也该给他三分颜面,可是张位居然完全不顾首辅的颜面,和首辅唱反调,这不合规矩。
  其余三位辅臣都不明白张位为何竭力阻止此事,调拨一些粮食又如何呢?粮食当真如此紧张吗?一点都允不出来支援不了土默特?这实在是太不仗义了吧?
  忽然间,内阁众人听到内阁之外一阵喧哗之声响起,赵志皋正在烦着,闻声不高兴地问道:“何人在这里喧哗?不知道内阁重地不准大声喧哗吗?值官快出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立刻就有值官遵命去了。
  张位望着门外,眉头紧锁,若有所思。
  很快,值官就慌慌张张的回来汇报道:“阁老,不好了,大同镇八百里加急急报,北虏寇边了!”
  赵志皋一愣。
  其余三名辅臣也一愣。
  张位的目光有些闪烁,顿了一下,也装出了一副愣神的样子。
  北虏寇边不是小事,但是往年也不是大事,九边自行处理自行解决,战后上报战损和战果,论功行赏,这就是惯例,什么时候需要直接汇报给朝廷呢?还是八百里加急呢?
  边镇危急,有被攻破的危险。
  大明边镇虽然武备废弛战力孱弱,不复国朝初年之锋锐,但是早已今非昔比的蒙古人一样没有办法威胁大明边镇太多,大多数时候双方就是菜鸡互啄,你啄我一口我啄你一口,然后各自回家安好,没有致命的危险。
  上一次遇到这种危急情况的时候,还是嘉靖年间的俺答寇边,当时死了不少人。
  可是自隆庆和议之后,双方罢兵休战,开始互市,这都多少年了?怎么突然出了这个事情?
  “北虏寇边?八百里加急?这是什么情况?传令骑士呢?”
  赵志皋连忙问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1/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