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2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8/815

  “抚台!这里太危险了!北虏不仅有火炮,还有床子弩和投石机,这里太危险了!您应该立刻离开!”
  雁门关守将急匆匆的跑到了魏允贞的身边,大声地呼喊。
  “将士在血战!我却要临阵脱逃?不能和将士站在一起,我凭什么要将士用命?我虽文弱,却不怕死!”
  老魏一口回绝,继续钉死在城楼之上。
  老魏是个文官,骨子里的文官,他当然有自己的私心,就和当初张居正死后回家安葬时一样,当时的荆州官员贪慕张家的权势,争先恐后去吊唁,唯有他一个人不去,人家当他傻,其实不是。
  因为他已经看出,张居正一死,他的势力和党羽迟早要完蛋,当时虽然还有点一家独大的意思,但是势必不能持久。
  因此,一介小官的他顶着被张家报复的可能性,愣是没去吊唁,甚至还鞭打了劝他去吊唁的仆人,一时间声名大振。
  他是个三甲进士出身,没能被选为庶吉士,只能观政之后外放,按照历来的规矩,他的前途很有限,甚至可能一辈子困死在六七品的位置上。
  但是他没认命,抓住了那个时机,抵抗住了心中对张家权势的恐惧,成功进入了朝堂中反张居正势力集团的眼中,从而被提拔回了京城,担任御史。
  在担任御史期间,他不断的针对张居正残留的势力开炮,不能说他反对张居正改革,但是他的确是站在了张居正的对立面。
  而且当时的他根本连反对的资格都没有,只是一个炮灰而已,即使如此,也深深地被张四维和申时行等人忌惮。
  不能因为说他被海瑞称赞过就说他是个骨鲠直臣,他有自己的私心,他也在为了提拔自己的势力而办事,他直言上书指出张居正的各种过失不是因为心中的正义和理念,而是为了权力和地位。
  他来到山西做巡抚的起因是为赵南星这位未来的东林党大佬辩护,开罪了朝廷中的其他势力,被外放到山西做巡抚。
  他一直没放弃回归中央的机会,但是同时,他作为一名官员的基础素质和最起码的责任心促使他为官一地造福一方,负起自己的职责,不负海瑞给他题字的督促意义,严守心中最后一片净土。
第五百零四章
守将虽死,但是巡抚仍在!
  对于魏允贞来说,如今雁门关岌岌可危,如果雁门关不保,蒙古骑兵进入山西肆虐,他百死难辞其咎。
  不说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就连性命和家族的传承都不保了,这种情况下,居于上位的他很容易就做出了决议。
  哪怕最终丢了雁门关,他如果能力战而死,倒也不失为自己的后代某一条出路,不失为自己的理想殉葬,不负当年海瑞的那一副题字。
  和其他人不同,他没有退路,从一开始就没有。
  得罪了朝中诸多势力的他,如果不能尽忠职守,则将无路可退。
  战死,总比死于党争与自己的怯懦要好听的多。
  蒙古人攻势极猛,得到大同镇明军兵械的他们,在攻城能力上瞬间上了一个大台阶。
  数不尽的箭矢向城上射来,久经战阵的蒙古士兵虽然远远比不上他们曾经的祖辈,但是明军更比不上他们的祖辈,战斗力方面被全方位碾压。
  多亏了雄伟的雁门关城,因为这城墙,给了明军不和蒙古兵近身战斗就能击杀他们的可能性。
  因此,明军一直都在坚持,连续六次击退蒙古军的进攻,蒙古军也因为天寒地冻不能久战而多次停止攻城,屡屡给了明军喘息之机。
  方才明军的火炮炸膛让蒙古人看到了进攻成功的可能,于是他们扛着明军的制式云梯,用明军的弓弩射击明军,还用明军的火炮和床子弩、投石机等武器攻击明军。
  不得不说,这个时候,蒙古人的火力丝毫不逊色于占有城墙优势的明军,他们大概是俘虏了投降的明军来操纵火炮和其他的攻城器械,那些俘虏为了活命自然是努力表现,一度将正在抵抗的明军打的抬不起头来。
  那一块因为炸膛而变成防线缺口的地区也多亏了雁门关守将带兵拼死反击才能守住,将蒙古人驱逐下了城墙,战斗再次进入相持阶段。
  蒙古人一看强攻不行,再次发挥火力上的强势,对明军进行大面积的打击,不断有明军士卒被火炮击中或被气流波及,惨死在魏允贞的面前,魏允贞看着伤亡惨重的明军,眉头紧锁,但是依然不退一步。
  大抵是魏允贞坚持不退的勇气带给了明军勇气,明军到底也没有让蒙古人得逞,缩在城墙上,用远程武器弥补了和蒙古人在近身格斗技术上的差距,也没让蒙古人吃到什么好果子。
  明军居高临下,武器射程超过蒙古人,近战的攻城蒙古人甚至不敢太接近城墙,以免被明军的炮火波及到,惨死当场。
  明军的血肉遍布城墙的每一处,魏允贞的鼻子里充斥着血腥和骚臭的气味,而城下,蒙古人的血肉也充斥在每一寸被冻得梆硬的土地上。
  残存的温度甚至没有停留的时间,一瞬间,冒着热气的血肉就被冻成了硬邦邦的血块。
  战争的残酷,天气的严寒,就是如此了。
  蒙古人的投石机再次准备好,蒙古帅一声令下,投石机发出了嘎吱嘎吱的声音,一块块硕大的石头用一往无前的架势冲天而起,冲向了雁门关城墙,砸在了坚固的城墙上,发出清脆的碎裂声。
  与此同时,一根根硕大的弩箭呼啸而来,时刻威胁着城墙上守城的明军。
  如此危险的局势之下,魏允贞巍然不动,他所站着的地方是相对安全的地方,即使如此,他的处境依然非常不好。
  飞溅的石块已经砸在了护卫他的士兵的大盾之上,就在刚刚,一根弩箭擦着一名士兵的盾牌边角射向了身后的城门楼,让所有人虚惊一场,冷汗直冒。
  “抚台,这里实在是太危险了,抚台身系全城安危,还请抚台到安全的地方去,石头和弩箭不长眼,若是抚台有失,末将万死难辞其咎!抚台!还请离开!”
  雁门关守将竭力劝说魏允贞离开城楼,魏允贞思量再三,绷着一张脸,觉得自己继续呆在这里,城楼上的士兵都要为保护自己而无法放开手全力奋战,他沉默了一会儿,决定离开。
  “好吧!本抚就在关城下,你若有什么需要,立刻来找本抚,本抚会火速支援你!记住,火器攻击不能停,但是每炮不得连发三次以上,切记!不可再现炸膛!”
  雁门关守将双手抱拳。
  “诺!”
  魏允贞点点头,转身就要离开。
  “抚台当心!!”
  就在这一瞬间,一声暴喝,一股巨力一把将魏允贞推的跌倒,狠狠撞在地面上,摔得他觉得自己浑身都要散架了,他愤怒的抬头一看,表情顿时凝固了。
  一根粗大的弩箭将四个人串在了一起钉死在了城门楼的墙面上,最外面的那个,就是雁门关守将,他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魏允贞倒地的地方,已然气绝。
  魏允贞一直都不知道这个和自己没有任何亲疏关系的守将为何要舍身救下自己,他在这里当守将五年,比自己当山西巡抚的时间还要长。
  四年时间里,自己只见过他五次,记得他姓张,但是叫什么却是忘记了,因为这人在高兴的时候总是自称自己是“俺老张”,是个爽朗的汉子。
  雁门关守将的以身殉职给城墙上士兵的士气带来巨大的打击,但是他们没有崩溃,因为紧随其后,魏允贞从地上爬起来,亲自跑到战鼓旁边,把已经被箭矢射死的鼓卒手里的鼓棒拿起,隆隆的敲响了战鼓。
  守将虽死,但是巡抚仍在!
  巡抚亲自擂鼓助威,让明军的士气不减反增,城墙上弥漫着一股哀兵之气。
  正当此时,城外蒙古人的阵地上忽然发生剧烈的爆炸,连着七八个大火球冲天而起,连绵十数米,蒙古人的阵地一片哀嚎。
  蒙古人的火炮也炸膛了!
  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没有放过战争双方的任何一方,准确无误的落在了双方的头上,谁也没有逃过。
  蒙古人阵型大乱,城外一片惨嚎之声,正当其时,魏允贞抓住时机,下令城中明军组织起来,主动出击蒙古人。
  明军携哀兵之气主动出击,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开始的第七天,在一片兵败如山倒的不利局面之中,开始了第一次的反击,并且取得了成功,一口气将蒙古人逐出了七八里地。
  是役,以明军主动出击获胜而告一段落,明军斩首蒙古七十八,而蒙古人在城外丢弃的尸体约在七八百之数,近一半是混乱时自相践踏而死的。
  明军自己也损失七八百人,加上伤者,这个数字只会更大,最大的损失,莫过于那位殉国的雁门关守将。
  一次出击获胜无法扭转整个战局的压倒性不利态势,当晚,蒙古人重回雁门关城下安营扎寨,摆出了一副长期攻击雁门关的架势。
  战争再次回到了相持状态之中。
第五百零五章
向使萧镇南在此,何愁北虏不破?
  万历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京营官兵一万先头部队在本次御边平虏副总兵柴国柱的率领下先行出发,剩下四万人的主力部队将会在李成梁的带领下,等准备好装备和补给之后再行出发。
  李成梁这一次也得到了武将出征的最高官衔——提督,一个可以和文官经略相提并论平级相对的职位。
  而这个职位在此之前,只有现在的镇南侯萧如薰得到过,因此,李成梁也算是达成了自己的夙愿,他还是很高兴的。
  本来是很高兴的。
  按照土木堡以后的规定,军队出征是要让文官当统帅的,武将只能当总兵官主将,但是不说之前萧如薰曾经得到破例对待,李成梁的年纪放在那儿,七十岁的老将出征,文官里除了赵志皋谁还能比李成梁更有资历?
  于是文官们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给他提督衔让他自己带兵去打,以示朝廷对老臣老将的信任和宽慰,本来是好好儿的,只是在议论是否授予李成梁提督衔并且委任以单独的统兵之权的时候,突然有个文官长叹一声——
  “向使萧镇南在此,何愁北虏不破?何以致老将七十尚需挂帅出征乎?”
  这一句话说出来,李成梁的脸当时就黑了。
  萧如薰是大明万历朝第一名将的名头已经坐实了好几年了,李成梁当时的边帅第一功也在萧如薰过于辉煌的战绩之下变得黯然失色。
  李成梁镇守东北辽东多年,但是一直也没能让辽东贼寇变少,让女真和蒙古的压力减轻,反而越打越多。
  他的功劳是越来越大,但是辽东局势却没见的多好,因此才有人不断提出他“养寇自重,居心叵测”的罪过要扳倒他。
  和萧如薰三战灭两国的战绩比起来,的确逊色不少,就算不说别的,一战歼灭二十万倭寇的战绩,足以让萧如薰名垂青史。
  而李成梁的功绩却要加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永远被人质疑他是否是“包藏祸心”,是否间接的使女真崛起,并且最终导致神州陆沉。
  和萧如薰挑不出毛病的战绩比起来,李成梁这个前万历第一名将的名头已经不怎么值钱了,只是此时萧如薰不在北京,而在帝国最南边的蛮荒之地缅甸“戍边”,因此才让七十岁本该颐养天年的李成梁重新出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8/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