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3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6/815

  人数虽然少,但是几乎每个项目都能拿到名次,四十几个比拼项目里面,镇南军的士兵拿了二十六个第一名,萧如薰规定每个第一名都能得到五十两银子的奖励,这一下就让不少士兵快速致富。
  其他军队眼红啊,没办法,就是干不过人家。
  明明是很普通的军事训练的项目,你还不能说镇南军作弊,镇南军独有的训练竞技项目萧如薰还没拿出来,这全大明军队都应该进行的训练项目,你们技不如人,怪谁?
  武将不和士兵一起竞技,上下尊卑搞不清楚的话很丢面子,所以武将就和武将一起竞技,萧如薰就做仲裁者让所有人心服口服。
  获胜者的奖励是一百两银子,是士兵们的两倍,竞争对手还少,看上去容易,但是竞争力强多了。
  比如李如松手下的辽东武将团,算上努尔哈赤的女真骑兵在里面,武力值爆表,几乎是把除了镇南军军官团除外的其他武将团按在地上摩擦。
  太原武将输得很难看,董一元觉得脸上无光,亲自下场和辽东武将团竞技,看着自己手下连输三阵,李如松觉得脸上没面子,于是也亲自下场和董一元争斗,两人斗的那叫一个精彩。
  最后还是李如松更加剽悍,打败了董一元,董一元输得没了脾气,一百两银子拱手相让。
  李如松笑得那叫一个得意。
  多亏了这些竞技项目,让士兵们不至于无聊,在整修长城的同时,也度过了十分充实的一段时光,每天还能吃饱肚子,大家都觉得如果军旅生活是这样的话,应该也不会有那么多逃兵了。
  可惜,这样的想法只是想法而已。
  包括李如松在内的所有人都清楚,分别的时候还是会到来的。
  终于,五月二日,朝廷的旨意传达到了杀胡口明军大营,大同巡抚房守士亲自陪同内阁的宣旨官员来到明军大营宣布皇帝陛下召回有功将士入京参加献俘仪式的诏令。
  皇帝正式宣布召回有功将士入京受赏。
  每个人的心中是激动与忧伤并存的。
  太原和榆林的士兵都很清楚,萧如薰这一去,怕是很难再回来了,下一次大家再会,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也不知道是否还有机会。
  萧如薰会离开这里,去他该去的地方,而所有人也会回到自己的驻地,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大家或许此生再也无法相见。
  萧如薰宣布之前选拔出来的有功将士五月四日启程出发,而作为客军的镇南军和辽东军也将同时离开,太原军和榆林军也将回到自己原先的驻地。
  对绝大部分人而言,分离也就是两天以后的事情。
  最后两天,萧如薰给大家把伙食标准提高到了最好,每天都能吃肉吃干饭喝肉汤,每天都能见到他,他尽量让自己全部的时间都出现在士兵面前。
  他勉励每一个士兵,让他们不要忘记这一段历程,做一名勇敢善战的士兵,再有北虏来,提着刀就上去砍他丫的,不要辜负了自己曾经的勇气。
  分别之时一点点临近,五月三日的晚上,萧如薰召开了盛大的庆功宴会,说是庆功宴会,实际上就是分别宴会,在战场上磨练出来的战友之间的分别宴会。
  房守士带着孙承宗一起参加了这场宴会。
  看到不少士兵抱头痛哭,连一些高级一点的军官都抱头痛哭的场景,房守士和孙承宗各有各的感触。
  “若是能有这样一支军队镇守大同边境,何愁北虏来犯啊!可惜,这样的军队,只有一支,只有一个人能带出来。”
  房守士喝着粥,不无感叹的叹息道。
  “这才是精锐之师,真正的精锐,大明但凡有十万这样的军队,普天之下,可还有敌手?”
  孙承宗也十分感叹。
  “可惜,萧镇南只有一个,这样的军队也只有一支,况且萧镇南此次回京师,可谓是前途未卜,也不知道最后会是什么样的结局。”
  听了房守士的话,孙承宗忙问道:“沈阁老没有给东翁回信?”
  “没有。”
  房守士摇了摇头:“照我所想,他也不会给我回信,我只是个老朽,根本不在他的眼中,他的眼里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东西,人微言轻啊,若我是翰林出身,想必就不太一样了,可惜,我不是。”
  房守士看了看孙承宗,又笑道:“稚绳,你若有志气,便考个三甲,再不济,也要选上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只有进入翰林院,才有最终实现吾辈读书人理想的可能,不然,到头来,也只是我这般,草草一生罢了。”
  房守士的话语里有着浓浓的无奈之意。
  “东翁……”
  孙承宗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
  只是,这些日子里,孙承宗自己也在思考,也在设想。
  他所看到的,和他一直以来所设想的,真的有太多太多的不同了。
  这个晚上,注定是个难以入眠的晚上。
  五月四日清早,明军士兵早早起床,火头军准备了最后的早餐,士兵们吃过早餐,便真正迎来了告别的时刻。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分别是迟早的事情,只是一位可以真正得到士兵们的尊敬的,让士兵产生归属感的将军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出现的。
  尽管不少士兵哭红了眼睛,但是萧如薰依然要走。
  “萧总督,京城之内,可谓处处艰险,此番回去,定要小心谨慎啊!沈一贯为人看似阴柔实则阴狠,此番你又犯了他的忌讳,当此关键时刻,他不会善罢甘休,一定要小心啊!”
  房守士只能这样说,尽自己最后一份努力。
  萧如薰当然也知道,自己这次回去,可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但是无论如何,他都要回去,并且直面那些挑战。
  “多谢房公提醒,这些,我都记住了,只是,管他沈一贯要做些什么,有什么想法,我只做我该做的事情,做的光明正大,做的无可挑剔,既如此,我又有何惧?”
  说罢,萧如薰拱手一礼,翻身上马,大喝一声:“出发!”
第七百四十九章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萧如薰回京不是一件小事,至少就目前来看,这已然成了全京师都在关注的大事件了,伴随着萧如薰的回京,还有很多随之而来的大事情要办。
  比如,午门献俘仪式,比如有功将士封赏仪式,比如几名主要武将的封爵仪式,还有最重要的萧如薰晋封秦国公的仪式,当然更多的是犒军所需要准备的事情。
  根据萧如薰的上报,此番带回京师一起受赏的有功将士大约一万人,人人都有立下斩首超过五级的功劳,剩下的都没让来,所以光是这个,就是一大笔开销。
  朝廷因此已经鸡飞狗跳了好些日子,好在搅屎棍们都被之前的沈鲤事件给一锅端了,京察风暴在沈鲤倒台之后直接进入到了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的抓人已经基本上完成,所以大部分人力都被节省下来。
  眼下沈一贯的政令畅通无阻,很多仪式细节方面的事情都被分配好了。
  什么人负责什么事情,什么人写什么方面的诏书,准备什么等级的仪式,哪些东西需要用,一些尘封在库房已久的东西都要给捞出来,吹吹灰抖抖干净重新派上用场。
  不少礼部的官员们都在埋怨——
  本来以为永远用不到的东西居然又给翻了出来,那灰是一层又一层,找出来的东西能用的不多,坏掉的不少,又要修又要补,把这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大爷们累得够呛。
  礼部本来就是清水衙门,不到科举考试的年份就基本上没什么存在感,当然也没什么事情要做,一般就是搞搞祭祀之类的官方活动,没事的时候坐在办公室里喝茶,眼下突然来了一波大事情,他们都还不太习惯。
  但是沈一贯的政令一道接着一道,弄得他们晕头转向。
  礼部的前任尚书刚被沈一贯搞掉,朝廷刚刚任命的新任礼部尚书朱赓又是他的同乡,虽然还未到任,但是眼看着沈一贯即将执掌礼部,谁也不想在这个档口触犯沈一贯的霉头被顺势搞掉。
  被沈一贯记恨的下场是很不好的,至少眼下,在沈一贯还没有正式成为内阁首辅的时候,大家就已经见识了沈一贯的手段。
  一个辅臣和一个尚书就在京察风暴的同时被沈一贯搂草打兔子干掉了,这让习惯了以欺负赵志皋为乐的六部官员们感到胆战心惊。
  赵志皋是个软柿子,谁都能捏一把,反正他也没什么势力,人又老实,欺负老实人是做人的一大乐趣,可是沈一贯执掌大权之后,这个情况就要改一改了。
  于是习惯了赵志皋时代的宽松生活的六部官员们纷纷感叹赵志皋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赵志皋之前是强势内阁,赵志皋之后还是强势内阁,六部只过了三年左右的好日子,现在又要过回原先的日子了。
  想想当初张居正权倾六部的时候,六部尚书惟张居正马首是瞻,就算是后来的张四维申时行王锡爵也都在各自的时期掌握着对六部的控制权,一直到赵志皋突然上位,六部才缓过来,开始欺负内阁,结果三年不到,又打回原形。
  不过好在沈一贯还懂得拉一批打一批,对付晋党的时候,拉拢其他各派,沈鲤和余继登还有都察院那是主动找事,还真不能怪罪沈一贯,至于沈一贯之后会做出什么,没人知道。
  所有人都在老老实实的办事情,准备着接下来的午门献俘仪式,也准备着午门献俘仪式之后即将到来的沈一贯就任内阁首辅事件。
  是的,大家都敏锐的察觉到了,皇帝属意沈一贯成为下一任内阁首辅,不惜在现首辅赵志皋依然在位的情况下扶持沈一贯,增加沈一贯的权力,给他扫清对手,这就是典型的支持。
  虽然秦国公的事情依然让不少人不满意,但是一来萧如薰即将回来,几十万北虏的命养出来的巨大声望让这些猫猫狗狗感到战栗,他们从未遇到过名望如此之高的武将,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对付他。
  另一方面呢,这件事情已经触动了皇帝的敏感神经,内阁辅臣和礼部尚书为此倒台,谁也不想成为下一个牺牲品,趋利避害的道理谁都懂。
  他们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那个超越了从前一切武将的存在的萧如薰一步一步的接近京城,一步一步的抵达大明最高权力中心。
  五月十日,萧如薰带兵抵达了紫荆关,在这里,他缅怀了一下此战的最开端,对于他而言,这一次战役,就是从这里开始,很多事情也就是从这里开始。
  去年年末,他从这里杀向了山西和大同,而现如今,五个月了,战争告终,将士回归,心情自然是颇为激动的。
  不过眼下,紫荆关内外还是一片混乱与忙碌,不断的有衣衫褴褛的百姓拖家带口的从紫荆关内往紫荆关外迁移,驻守紫荆关的守将交代说,这些都是当时大战期间从山西逃难而来的百姓。
  “眼下都五月了,他们却还没有回到家乡开始耕种,这下,今年山西和大同的粮食收成应该也是无法直视的,若是放在往常,恐怕这就是另外一场灾难了,不过这一回,多亏了那些藏粮洞,这一年的粮食应该是不缺了,这些百姓大概也不会饿死了。”
  徐光启陪着萧如薰站在紫荆关关城上,看着不断向西去的难民大队,心情十分沉重。
  “我打仗,守土抗贼,为国锄奸,为的就是让这些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可是仗打赢了,却也错过了农时,百姓还是颠沛流离不得安居乐业,这个冬天必然还会挨饿受冻。子先,你说,我们那么拼命的打仗,那么拼命的和北虏厮杀,到头来,这些百姓却依然颠沛流离衣不蔽体,外敌可以用刀枪剑戟杀死,百姓又该如何才能安居乐业呢?”
  徐光启根本不曾为官,他只有一肚子的书本知识和战场见闻,战场见闻无法运用到治国上,忽略不计,书本知识告诉他治国要施仁政,轻徭薄赋,善待人民,国家自然就会富强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6/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