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7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0/815

  郑松大喜,然后立刻请求开始数量和价格的谈判,萧如薰表示许可,安排了外交部和财政部的专员与他们进行谈判。
  接下来除了莫氏和朝鲜之外,其他都来人向萧如薰请求购买大秦最新式的兵器,得到许可之后,纷纷开始和财政部与外交部的人进行谈判,确定数量价格和特殊需求等等。
  两三天的时间内,外交部和财政部的官员都在就这方面的问题和这些藩属国的人进行谈判。
  有些国家国小贫弱,对相对高昂的火枪火炮的价格难以承受,但是本身又十分垂涎火枪和大炮的力量,对此相当的向往,于是在大秦官员的循循善诱之下,提出了用本国的资源向大秦换取武器的想法。
  本国的矿藏,本国的树木资源,各种特殊的大秦没有的东西,他们愿意拿来和大秦交换武器。
第一千三百零八章
赵士祯的担忧
  财政部的官员和外交部的官员对此十分满意。
  他们立刻约定了要去他们的国家实地考察的行动,并且表示实地考察之后再确定可以卖给他们多少鸟铳和火炮,他们纷纷表示答应。
  其实大部分小国对火枪和火炮的实际需求量并不大,但是奈何他们十分的向往。
  尤其是萧如薰安排人带他们出去观看了火枪队和火炮队的实际操练之后,看到了红夷大炮的威势之后,更是对此如痴如醉,无论如何哪怕只是买一门回去看着解馋也好。
  他们如此愿意,萧如薰怎么会不卖呢?
  很快,大秦就和这些藩属国敲定了一笔又一笔的生意,有些是直接付钱,有些没钱也想要,那就用资源好了。
  为了确保这个生意完美的做成,萧如薰抽了点时间去视察军工部的生产状况怎么样。
  赵士祯亲自前来迎接萧如薰,陪同萧如薰视察了军工部直属的生产作坊,以及其余十六个火器作坊。
  “诸多藩属国对我大秦的火器相当的垂涎,仅仅安南郑氏就订购了鸟铳两千支,弗朗机铳五十门,威远将军炮二十门,还有三门红夷大炮,阮氏订购的数目不会比郑氏更少。剩下诸如老挝等国也各有订购,估计总共能到两万支鸟铳左右,弗朗机铳会达到三百门左右,红夷大炮也有十门左右,军工部作坊眼下的产量刨除军队需求之外,可以达到这个要求吗?”
  赵士祯陪同在萧如薰身边,默默的算了算。
  “回陛下,眼下各作坊全力生产的话,每月可以制作三千支鸟铳,一百门弗朗机铳,红夷大炮十门,光启式燧发铳一百支,这些藩属国的需求,咱们完全吃得下去。”
  萧如薰点了点头。
  “这样很好,不过,这还不够,那些国家一旦尝到了甜头,会继续不断地购买咱们的火器,需求量会变得很大,这就需要增加更多的军火作坊和工匠,也需要你们保持稳定的产量,未来,朕还打算把大秦的军火卖到更多的地方。”
  萧如薰这样说,赵士祯稍微皱了一下眉头。
  萧如薰注意到了。
  “皱什么眉头,朕说的不对吗?”
  “臣不是那个意思。”
  赵士祯忙说道:“只是臣有些担忧,这些藩属国大量购买大秦的兵器,武装自己的军队,会不会变得有威胁,从而威胁到咱们大秦呢?咱们的火器的威力有多大,咱们自己最清楚不过了。”
  萧如薰笑了。
  “常吉,你觉得朕为什么会允许让他们购买大秦的军火并且让他们买的越多越好吗?”
  “臣不知。”
  赵士祯的疑惑其实也是现在部分臣子和武将的疑惑,对于萧如薰一力推动的军火贸易这种事情他们都很是不解,觉得国家利器怎么能轻易授予旁人呢?这样不就给了他们增强军队战斗力威胁大秦的机会吗?
  萧如薰对此表示,他们完全没有想到点子上,很傻很天真。
  “常吉,你说,咱们大秦的军队是如何精心训练的?”
  赵士祯亲自观看过大秦新兵的训练和战兵的日常训练,对那种强度的训练甚为赞叹,觉得这是大秦军队百战百胜的最大依仗。
  “大秦军队的训练十分精良,精良之程度远超历朝历代官军,就算是臣这种对练兵并无太多研究的人也能看出来大秦军队的精锐。”
  “对啊,大秦军队是何等的精锐。”
  萧如薰开口道:“你能看出来,朕自然也能看出来,你说,朕把大秦军队的全套装备分别给到一支民兵团练和白虎营的一支军队手里,两军人数相当,武器相当,谁会战胜?”
  “自然是白虎营。”
  对于这种事情,赵士祯连想都不用想,没有经过什么训练的民兵团练怎么可能和经过如此精心训练的大秦正规军相提并论?就正规军那种战斗组织度,一百个人干他们三五百人不成问题。
  等等……
  赵士祯忽然明白皇帝的意思了。
  “明白了吗?”
  萧如薰笑着看向他。
  赵士祯点头了。
  “臣明白了,陛下所言极是,不论他们得到何种兵器,装备如何的优良,但是如果使用兵器的人是一群乌合之众,那么他们也一定不能取得胜利,面对我大秦天兵,会望风而逃,一溃千里。”
  萧如薰满意的点头了。
  满清末年不就是如此吗?
  清军的装备没有一样在洋人之下,从开始到结束,装备从来就没有落后到会被吊打的地步。
  到了庚子之役的时代,清军的装备甚至比八国联军的装备要更加精良,机关枪克虏伯重炮一样不少,结果呢?
  不敢打,不敢冲,几十万军队只要敢战斗,凭他们的武器装备,人海战术都能逼退八国联军,但是最后只有聂士成一支孤军奋战,其他人望风而逃,甚至背后放枪打自己人。
  满仓库满仓库的军械物资丢弃不要,那些军械物资的充沛和精良让八国联军的军官感到惊讶,试想一下,抗战时期的中国军队如果有这样充足的弹药装备,又怎么会被逼到如此绝境呢?
  他们手上拿着精良的兵器,但是却没有战斗的意志和想法,手里拿着机关枪,装备着充足的弹药,克虏伯重炮在背后支持着,各式各样近代化的装备完全齐备,但是战斗的结果几乎是毫无意外的。
  所有人都在寻找为什么我们的装备和他们的差不多但是还是战败了,最后甚至强行幻想我们在用大刀长矛弓箭对抗洋人所以才被吊打。
  但是原因难道不是其他方面的吗?
  所以萧如薰相信,以秦军的训练度和组织度,就算让他们面对一支人数相当装备相当的敌军,他们也会义无反顾的冲过去,用无畏的勇气和精良的战术配合将对方打成狗。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太多太多了,装备只是其中一方面的,甚至不是第一顺位的,只有当其他条件都齐备了,才是考虑装备的时候。
  这一点,满清政府做不到,这些藩属小国的国君和政府也做不到,不管他们购买多少武器武装多少军队,结果都是一样。
  对于这一点,赵士祯不清楚,但是屈辱的记忆一直刻印在萧如薰的心里,时时刻刻都在鞭策着他。
  不管用有多精良的武器装备,他始终不曾放松对人的训练和教育以及战术培养。
  他不会让秦军退化成另外一支清军。
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成功的政策
  赵士祯当然承认大秦的军队在训练上的独步天下,不过他还是有所疑惑。
  “我们可以仿制欧罗巴人的火器,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改进,如果外藩也能做到呢?”
  他对萧如薰提出了这样的疑惑。
  萧如薰拍了拍他的肩膀。
  “常吉,你要对咱们自己人有信心。”
  如果仿制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所谓科技代差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且从仿制成功到列装成功再到上战场发挥战斗力这之间,相差太多太多的东西了。
  首先是仿制成功到列装成功,仿制当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这个年代的某些技术只要刻苦钻研大量总结就能得到,科技的发展还没有到靠仿制无法追赶的地步,否则大秦也无法将红夷大炮和燧发铳仿制成功并且列装。
  但是如果仿制成功就意味着列装成功,那么原先的历史上赵士祯成功仿制了鲁密铳,还总结出了经验,但是一直到数十年后明朝灭亡,明军也未能装备上鲁密铳这种燧发铳。
  原因何在?
  仿制只是一支,一支枪很容易,但是列装需要的起码是数千支,数千支燧发铳,放到现在的大秦,也需要全力赶工两年时间才能做到,还不能保证每一支都是良品。
  仿制成功到列装成功之间,需要拥有强大执行力的中央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科研人员进行保障,将个人仿制环节的每一步骤简化成可以量产的程度,因为量产和个人精雕细琢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越是要大量生产,操作就要近乎于傻瓜式的操作,越简单越好,即使在军工产品这样的环节中,也要尽可能的简单简化,这其中就涉及到了人才问题总结问题一系列的支出问题。
  需要人,需要钱。
  萧如薰从缅甸时期开始,为了军工创新生产方面的发展,就往其中投入大量的资金,在缅甸的三年每年都要投入四十多万两银子,和欧罗巴人还有东南亚各国商人做生意赚来的钱相当一部分都投入了其中。
  大秦立国以后,财政收入更加充沛,虽然支出也更大,但是萧如薰还是每年保证至少有六十万两银子可以投入到军工方面的革新和创造,至于其他的种种经费更是不用多说,林林总总算起来,一年一百万两并不算多。
  在这样高规格的投入之下,大秦的军工产业蓬勃发展,尤其是冶炼技术和锻造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炼出来的钢材已经越来越漂亮了,赵士祯也不是第一次向萧如薰夸赞他们的冶炼大匠们是如何努力的研究冶炼技术的。
  萧如薰对待这些人的赏赐和福利从来不吝啬,每年那么多资金的投入,给主要技术人员的奖励也不少。
  在大秦朝,萧如薰取消了贱民制度和匠户军户医户等等制度,允许他们自由流通,同时通过国家规章制度的方式给一些掌握重要技术的技术人员造册登记,给官员福利待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0/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