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校对)第13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74/1505

  郭鹏摇了摇头:“这是不可避免的,也将长期存在,是发展商业不可回避的危险,没有应对这种问题的措施,就别想着能稳妥的发展商业,孔明,你要记住。”
  “臣记得。”
  诸葛亮条件反射般的点了点头,随后又有些疑惑,不知道郭鹏让他记住这样的事情是为了什么。
  他本身就会牢牢的记住这件事情,不会忘记。
  随后,郭鹏让诸葛亮把毛玠在雍州、吕虔在凉州所需要做的事情都跟着做一遍,限制民间商业的发展,严格控制规模,回笼资金,然后等待中央的支援。
  对于这件事情,郭鹏其实是感到些许无奈的。
  初次应对经济萧条冲击的魏帝国的官员们还显得颇为稚嫩。
  他们普遍不擅长应对小农危机之外的经济危机,对于纯粹商品经济方面的危机,他们很不适应。
  当然这也不能怪他们,经济是个很复杂的东西,需要非常广泛的情报网和高速的讯息传递才能搞起来,而且概念较为抽象,不是那么容易搞清楚。
  一个脑袋转的不够快的人,是很难搞懂经济学原理的。
  相比之下,前人留下丰富经验的农业就好搞多了,应对农业危机也是中国官僚们的老本行。
  虽然做起来不能说总是成功,也会造成农民起义之类的事情,但是总归能套公式,研究农业的书籍一部接着一部层出不穷。
  最后成就了小农经济的巅峰——精耕细作,把种地研究出了花儿,研究到了极致。
  与之相对的,研究商业的古代经济学书籍则极为稀少。
  除了少数有名气的如管仲之类的商业天才提出过一些经济问题的研究之外,大部分时期,中国人更愿意研究农业,而不是商业。
  这当然是现实的逼迫,生产力的限制所限,商业的发展不能毫无限制,但是这是很难把握的事情,限制与不限制之间如何找平衡是很为难的。
  所以先人干脆选择了舒适的一刀切——重农抑商。
  长期生产力的限制和土地兼并问题使得重农抑商逐渐教条化,这使得中国人没能及时打开视野,跟上第一波全球化的大浪潮。
  明末清初,中国人打败了第一拨西方殖民者,把他们驱赶走,却未能真正的注意到来自海上的威胁并且敞开胸怀去直接面对。
  高产作物的引入和生产力的提升以及人口的爆炸式增长本该让中国积累起足够面向大海的原始资本,跳出精耕细作的怪圈,吸纳欧洲技术,奋起直追,开始大航海时代。
  可取代明政府拥有统治权的满清政府却没有改变明政府僵化的统治手段,受限于本身的局限性和僵化的儒家思想而不能也不愿去做。
  他们为了尽快获取统治权、稳固统治地位,在大力镇压江南地主士绅反抗的同时,也与更多的地主士绅达成妥协。
  蛇吞象的建国方式让他们的统治始终战战兢兢如临大敌,紧张无比,除了雍正皇帝以外,几乎没有敢于做出任何革新的皇帝。
  这使得中国人失去了跟上西方脚步避免沉沦的宝贵窗口期。
  魏帝国眼下无法突破生产力的限制,但是郭鹏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一个让官员和民众、让魏帝国上上下下的人们普遍感受一次除了农业危机之外的其他危机的机会。
  不仅要感受,要面对,还要记录下来,传于后世,让后世人知道魏帝国是怎么应对这一次极为特殊的经济危机的。
  帝国不仅仅有农业危机,也会有商业危机。
  只要发展商业,发展经济,就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经济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应该如同农业问题一样得到研究和解答,让后世能够学习前人的经验。
  帝国官员和百姓不仅仅要熟悉农业危机,更要熟悉商业危机,从而展开研究、学习,诞生中国本土的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
  这是魏帝国十分需要的宝贵财富。
第1536章
他看到了诸葛亮的未来和终结
  魏帝国需要一些经济学家。
  需要一些会搞经济,懂经济的经济学家,有些纯粹的经济问题并不应该人为的牵扯上政治问题。
  虽然这很难。
  这一次危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之中,雍凉和西域会爆发一定的危机,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这一定会让一大批持保守意见的官员对于雍凉模式大加批判,并且试图终结雍凉模式,把雍凉和西域拉回小农经济的固定轨道之中。
  就像鸵鸟遇到危险就会把脑袋塞进地洞里一样。
  读经书读傻了的儒家学者们不会直面危机并且寻找解决危机的办法,他们只会采取更加直接的手段——让危机诞生的基础消失。
  商业危机很可怕,那么没有商业不就没有危机了吗?
  和原来一样难道不好吗?
  他们会想尽办法惩办雍凉的官员,让后来者再也不敢提出类似的突破发展困境的方法。
  这些年里不断上表攻击毛玠的官员们一点都不少,他们必然会成为接下来的政治风暴的发起者。
  诸葛亮作为始作俑者,肯定逃不过去。
  经济危机很快就会到来,诸葛亮或许等不到调回洛阳的时候就要面对这次经济危机了。
  那么等事后回到洛阳,蓄满了怒火和技能点的中央守旧派官僚一定会对他发起猛烈抨击。
  让你小子再敢搞商业!
  让你小子再敢出圈!
  他扛得住吗?
  “这个时候回到洛阳,对你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你有信心,你回去,你就要和那些老学究打嘴仗,你要面对那帮人,当然,如果你不愿意这样做,你可以不回去。”
  郭鹏把选择交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并没有任何疑虑,甚至都没有一丝丝的犹豫。
  “臣愿意回去,不管朝臣有多少对臣的不满,臣都愿意面对,臣绝对不会回避。”
  郭鹏非常满意。
  一个不敢直面政敌为难的政治家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只有直面政敌的攻讦,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拥有勇气的政治家。
  诸葛亮成长起来了。
  之后,郭鹏和诸葛亮一起商讨了部分的细节问题,然后决定了他要做的事情。
  谈着谈着,诸葛亮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想法,向郭鹏推荐了正在安南都护府做都护的司马懿。
  “安南都护府司马懿,办事妥帖,执掌安南都护府以来,也建设了很多城池,西域山北山南两条大商路,发展的一样好,缺一不可,而司马懿居功至伟。”
  诸葛亮诚挚向郭鹏推荐同样擅长发展经济的司马懿。
  “而且司马懿当初也是太上皇内阁之中外放,与臣几乎同时外放出来做官,陛下若要选择贤才进入中央,司马懿也是一个绝佳的人选。”
  郭鹏看了看诸葛亮。
  “司马懿?”
  “是,司马懿,司马仲达,太上皇应该还记得司马仲达当初主动向太上皇求取外放的事情,按照太上皇的规矩,司马仲达也是应该被优先召回中央之人。”
  诸葛亮似乎是真心诚意想要向郭鹏推荐司马懿,并且希望把他召回中央。
  “你与司马懿有很好的关系吗?”
  郭鹏笑了出来:“我记得当初,你好像是和司马懿经常来往,你们是好友?”
  “是,内阁时期,臣与仲达是很好的朋友。”
  “朋友?”
  郭鹏点了点头:“那现在呢?你们同为两千石,一样还是朋友吗?”
  “是。”
  诸葛亮并没有犹豫:“臣与仲达,依然是友人,这份情感不曾减弱,虽然相隔很远,他在山南,臣在山北,但是依然有通信,臣的妻子与他的妻子也是友人。”
  “妻子都相互来往,通家之好,看来你们之间的关系是真的不错了。”
  郭鹏点了点头,开口道:“孔明,你把司马懿当成多好的朋友?”
  “很好的朋友。”
  诸葛亮笑了笑:“应该说是可以说说心里话的那种朋友,虽然有些时候……我们未必想法一致,但是我们总归可以互相商讨我们想要商讨的事情,这就足够为友了。”
  “他把你当成多好的朋友?”
  郭鹏又是一句问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74/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