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校对)第9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73/1505

  “哈哈哈,没错,没错,正是如此,不过袁卿啊,孤觉得,这太学培养人才的数量,还是太少了。”
  “少?”
  袁嗣有点意外:“陛下,延德四年,一整年有五百多人离开太学进入各地官府为官,这人可真的不算少啊,相较于以往,相较于前朝,我魏的官员数量和太学生数量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陛下还觉得不够吗?”
  袁嗣这话说的当然不错,西汉的时候全国才六千多官员,而到了魏帝国时期,官员数量快要突破两万了,双方完全没办法相比。
  可郭某人依然觉得不够,他要打造一个强力的大政府,官员数量就还要增加。
  更关键的是,他需要更多的新鲜血液,不停地替换那些黑掉的坏死的血液。
  “当然不够。”
  郭鹏摇了摇头:“袁卿,或许在你看来,这人数已经很多了,但是在孤看来,这是不够的,虽然说这成百上千的人进入官场为官,可是这其中到底有多少称职的,有多少可以大用的,这都不知道。
  袁卿,这种感觉,就像是你让一群身材矮小的人排排站,然后从里面挑出个子最高的那个,是,在这群矮小之人眼里,他很高,但是放在正常人那边看,他依然很矮。”
  袁嗣觉得皇帝说的话有点绕,他想了一会儿。
  “陛下的意思,是觉得太学里培养出的人才都不是最好的人才,陛下不满意?”
  “倒也不是不满意,人才还是有的,村长乡长之类的事情,也并不需要一个国家栋梁去支撑,但是,人数还是少,还是不够,袁卿,你有什么办法能培养更多的学子吗?”
  “更多……”
  袁嗣想了想,开口道:“那无外乎增加太学规模,拨付更多款项,收纳更多学子。”
  话是这样说,但是袁嗣心里明白,能否培养出更多的更好的人才,其实决定性因素很多,皇帝只是砸钱,是没用的。
  就算把太学扩充到十万人规模,依然无法培养出皇帝真正需要的人才。
  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育手段和教育资源都在士族手里,他们自己关起门来培养自己的优秀人才,那么多优质资源砸下去,那成才的效率肯定比太学里要高。
  而且太学里的教育资源虽然不算差,但是多是具体事务型教育,培养出来的都是那些能办事的人。
  懂农业,懂手工业和商业,能治理好一村一乡一县之地,把地方生产和经济搞起来,那就不错了。
  太学里没教政治,也教不了什么政治。
  所以这些办事的官员除非天赋异禀或者有什么奇遇可以自行领悟,这辈子最多做到两千石的郡守,就别想往上爬了。
  不懂政治在官场里可是很要命的,你光会办事不行,很多时候你不是办事就能解决问题的,光会办事不能让你在官场如鱼得水。
  你得懂政治。
  这个范畴就太大了,需要天赋,但是也需要最起码的政治启蒙,连政治启蒙都没有,只知道怎么办事,那实际上就是【吏】,而不是【官】。
  必须要懂政治,知道什么是政治,学会站队,学会趋利避害,然后才能进入帝国高层,掌握真正的权柄,行使真正的权力。
  而不只是给人办事跑腿,当【能吏】、【干吏】,还沾沾自喜。
  而这种真正的精英教育资源,只有少数精英家族的主脉才能掌握,几乎是手把手式的单对单的精英教育。
  一点一点的告诉他什么是人心,什么是时势,什么是大局,如何操控玩弄人心,顺应时势大局,从而得到想要的东西。
  太学里没教这些。
  这些本领太重要了,属于极度稀缺性教育资源,不属于太学的教育范畴。
  太学的普通教育甚至连一些基本的政治原则都没怎么教育过,所以培养出来的大部分都是只能埋头干事的小吏级人物。
  只有少数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才会被集中起来培养,利用起这少的可怜的稀缺性教育资源,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政治熏陶,给他们以政治启蒙,帮他们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他们的未来暂时是不设上限的。
  这一类人要么天赋很好,是来自于村长和乡长这一级别的黎庶子弟,要么出身不错,是朝中寒门官员家中子弟,且具有一定的地位。
  比如曹氏夏侯氏子弟之类的。
  只有他们才能学到这些本领,学到这些知识,而这样的人,不过每年二三十人,皇帝觉得少,那是理所应当的。
  而这其实也是皇帝最大的命门。
  袁嗣知道皇帝和士族官员的关系不好,立国以来一直都在扶持寒门黎庶,打压士族,但是他所掌握的这一类型的教育资源太少了。
  除非他亲自下场,否则不足以教导出足够有才能登上高位的人。
  而且更关键的是,这一部分上升渠道并不完全掌握在皇帝手里,其主要部分掌握在士人手中。
  用五经十四家法和微言大义所掌握的上升资源,绝对不会对外人开放,而且你也抢不来。
  规则就是这么个规则,除非你掀桌子把我们都干掉,那是你的本事,你要不敢,那就要遵守规则。
  不懂经义?
  滚!
  哟,天赋异禀能背得出经文?好!来,我问问你,这个字有何微言大义?
  不懂?
  滚!
  或者——这不是我家学派的说法!
  滚!
  很简单就能把不是学派中的人驱逐出去,不让他占据哪怕一点点上升资源。
  十四条主要通道,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条条都不向你开放。
  就像是西方贵族极其刻意的搞出一套极其繁琐的不是从小练习就掌握不了的礼仪规范用以区分贵族和平民一样,他们总要有一些手段可以分辨敌我,并且掌控上升渠道。
  而皇帝陛下所掌握的教育资源真的很有限。
第1134章
孤不仅要武功,也要文治
  郭鹏打败了袁氏,留下了袁嗣,让袁嗣活着,没让孟氏易传承断绝。
  后来又让袁嗣把孟氏易的资源交给了郭氏,所以他实际上掌握了孟氏易这条通道。
  是一条合理合法可以掌握的上升渠道,占所有通道的十四分之一。
  可是这十四分之一给自己身边的亲信们使用都不够,更别说扩大规模了。
  你家学派要发展,我家学派就不用?
  你当心我们集体联合起来排挤你!
  所以就算皇帝掌握了十四分之一的上升渠道也改变不了大局。
  因为剩下十四分之十三还在人家手里死死攥着,你想都别想。
  至于其他的至于《小杜律》之类的二流书籍,它们本身所占据的上升渠道本来就狭窄,往往还是有固定导向的,专门为了某一职位而准备,在儒门士子看来就是残羹冷饭,他们根本不在乎,给你就给你了。
  事关核心职位,核心权力的上升渠道,你皇帝还想靠手上十四分之一的力量在我们的地盘上掀起波澜?
  可别做梦了好吧?
  袁嗣明白皇帝想要遏制士族的想法,明白这一想法的人不在少数,皇帝大力提拔寒门官员乃至于增加宦官的数量,不就是为了遏制士人吗?这怎么可能不明白?
  但是吧,他们也都一致认为,这皇帝的想法是好的,就是很难做到。
  皇帝怎么和他们抢?
  他们又不是袁术那个昏了脑袋的白痴自取死路,整一出造反大戏,让郭某人名正言顺的灭了他,还名正言顺的夺到了孟氏易传承。
  但是你要想夺其他的你看看行不行?
  剩下十三家法的掌控者和门生们的反对浪潮会把你给吞噬掉的,甭管你是谁。
  就算打不过你,不帮你治理国家,让你的国家彻底乱掉,你看你慌不慌。
  大家集体搞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你看你慌不慌。
  袁嗣对于皇帝想要搞事情的想法一点都不期待,完全不觉得他能成功。
  但是皇帝陛下这一回好像有点别的想法。
  “再怎么增加规模,也是没用的,不把最根本的东西解决掉,问题始终还是会存在,袁卿,你说这五经十四家法,为什么会诞生?”
  “为什么……”
  袁嗣有点意外:“陛下的意思是……五经十四家法是如何诞生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73/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