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居一品(精校)第10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00/1087

  “那,孩儿在这件事上,不会遭到骂名?”万历毕竟还小,自然相信自己的母亲。
  “不会,”李太后爱怜地看着儿子,和颜悦色地开释道,“你如果留下一个奸臣,为的是自己的声色犬马,而让他夺情,后代人肯定会耻笑你。但张先生是大大的忠臣,他会帮你夺回江山,对这样的人夺情,是英明君主的作为!”
  “有母后这句话,孩儿就放心了。”万历终于如释重负地笑了起来。
  见儿子如此认真地思考问题,李太后不得不承认,儿子已经长大了,这分明是她日夜期盼的事情,但事到临头却又心生惆怅。想了想,又道:“你如今大婚在即,一旦婚礼将成,我就要回慈宁宫了。日后不能每天督促你的起居饮食,练习政务,你千万记住,自己是天地神人之主,关系着祖宗社稷。一定要万分涵养,节饮食,慎起居,依从老成人谏劝,不可溺爱衽席,任用匪人,使母后担忧……”话还没说完,她就掉下泪珠来。
  万历见了,赶紧给母后擦拭泪痕,轻声安慰道:“母后放心,孩儿不会让您失望的……”
  “钧儿啊……”李贵妃搂住儿子,低声饮泣起来,倒把万历给弄懵了,不知母后这是触动了哪根心弦。
  这时候,日已西垂,夕阳正好斜斜地照射进来,给这对天下最尊贵的母子,涂上一层淡红的光晕。
  第八八六章
愿在法场证菩提(下)
  张居正丧父一事一经传开,便成了京城官员议论的焦点,为这位改革急先锋惋惜者有,觉着是他的报应者亦有,但起先也只是人们茶余饭后,冷眼旁观的话题而已,并没有人掺和进来。
  因为大明官员的丁忧守制制度,施行两百多年从不曾更易……官员一接到家中讣告,循例都要立即上疏乞求回家守制三年。皇上也会立即批复,着吏部办妥该官员开缺回籍事宜。这在百官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此谁也没闲到多管闲事,教张阁老和皇帝该如何如何。
  然而事情的发展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接到讣告至今已经四天,张居正却还没有上疏请求丁忧,只有给皇帝和太后的两道谢疏,上面也无半点丁忧之意。更让人觉着不对味的是皇帝的态度。即将大婚的万历小皇帝,以出奇的热情回应了张居正的奏疏,话里话外的慰留之意十分明显。
  于是一些好事的官员,就撺掇着葛守礼,借着到张居正府上吊唁,旁敲侧击的问他,是不是过于忧伤,以至于忘了什么重要的事?
  张居正被老前辈说得老脸通红,讪讪道:“这两日魂飞魄散,进退失据,有失礼的地方,还请葛老多担待。”
  见他还要装糊涂,葛守礼似笑非笑道:“看来是真的忧伤过度了,连丁忧这么重要的事也忘了!”
  “葛老这可就冤枉我了。”张居正道:“我已经上疏并咨行吏部,题请放回原籍守制了。”
  “没有忘就好。”葛守礼意味深长道:“不能让天下人误会江陵的人格啊。”
  “……”张居正无言以对。
  第二天,吏部果然收到了张居正请求丁忧的咨文,尚书王崇古刚要按例批复时,却随即有宫里太监前来传旨道:‘张阁老受皇考付托,辅朕冲幼,安定社稷,朕深切依赖,岂可一日离朕?父制当守,君父尤重,准过七七,不随朝,你部里即往谕着,不必具辞。’
  杨博身殁之后,王崇古便被从三边总督任上召回,接任了吏部尚书一职,以此为交换,张居正复出为次辅,张四维退居三辅。这位戎马半生的天官大人,既和首辅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又能维护吏部的独立性,使其没有沦为内阁的附庸。仅此一点,就让他有资本笑看风云、宠辱不惊了。然而接到这道不许张居正丁忧的旨意后,他却感到了深深的不安……这是六年以来,皇帝给外廷下的第一道中旨!
  之前也有过很多旨意,然而大都是例行公事,照本宣科而已,但这一道中旨,强烈透出了皇帝的自主意识——朕要你这样做!
  按说皇帝的话就是金科玉律,必须照此执行。但王崇古哪敢未经请示,就开了这个口子?只要有这一次,日后皇帝就可以绕过内阁和六科,对百官发号施令。隆庆六年建立起来的良好机制,只能是土崩瓦解了……
  那是首辅大人以恢复祖制的名义,整顿出的一套决策机制。其内核是‘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刑赏还公论’,简单说来,就是明晰中央和地方的权责,谁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都清清楚楚写在章程上——督抚负责本省的军政民政,六部负责统筹各省,协调方面,内阁则统筹全局,协调六部。六科监督六部政务,都察院监察百官。遇有大事以及四品以上官员的去留,则由廷推和廷议决出。为了避免拉锯、提高效率,无论廷推还是廷议,都采用投票的形势,少数服从多数。对于关系国运的重大事项,则必须要三分之二多数才能通过。廷推和廷议的结果,就是最高决策,除六科之外,连内阁首辅都无法否决。
  这套机制在刚推出的时候,众人还体会不到它的好处,只以为这是首辅大人为避免独裁恶名的故作姿态之举。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很快便掌握了这套规则,并用它维护自己的利益,推行自己的主张。他们发现,尽管首辅大人还牢牢掌握着多数,但只要是得人心的提议,就能很容易得到通过。六年时间,一共举行廷议了八十七次,提出五百七十项动议,通过三百三十项……不管最后成功与否,这些决议都被推行了下去。这让官员们第一次对国家,有了主人翁的感觉,他们凭着自己的心意去改造着这个世界,这里面当然有利己的成分,可读书人的道德感,朝廷官员的使命感,使他们不可能完全利己,而是要考虑到士农工商、黎民百姓,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至少对官员们来说是这样的。他们第一次凌驾于皇帝之上,彻彻底底的享受着国家的权力,这种感觉让每一个人迷醉,就算是个梦,也不愿醒来。
  ※※※※
  深感自己无法处理此事,王崇古命人备轿到内阁,找首辅大人拿主意。
  沈默负手站在窗前,窗外是春光无限,王崇古却感到首辅大人如万载不化之冰,浑然不似平时令人如沐春风的感觉。
  听完他的汇报,沈默长长叹一口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谁都有权力提出自己的主张。你是什么看法?”
  “下官并不想博名于青史。”王崇古缓缓道。
  沈默眉头一蹙,还没说话,却听他又说出下半句道:“但维护纲常体统义不容辞!”
  沈默神情一松,这才回过头来道:“你也不必过度反应,这件事,是非自有公论。”顿一下,又嘱咐道:“还有,不要责怪张阁老,他的心情,下面人不体谅,我们是要理解的。”
  “是。”王崇古点点头道:“我与张阁老并无私怨,但如果违反守制条例,对于以孝治天下的大明来说,无异于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现在张阁老并没有这样做,我当然不会让他置于舆论的讨伐。”
  “嗯。”沈默颔首道:“你办事我放心。”
  王崇古刚要告辞出来,又想起一事道:“听说俺答死了……”
  “是,就在前日。”沈默点点头道:“刚刚报上来,还没有见邸报。”
  “一代枭雄没有马革裹尸,却困死京城,”王崇古有些黯然道:“不能不说是悲哀。”
  “他的悲哀,换来的是十年来汉蒙和平,人民安居,”沈默却没有那么多英雄情怀道:“如果都是这样,那我宁肯天下的枭雄都悲哀。”
  “也是。”王崇古笑笑,正色道:“不过他一死,那些台吉们怕是要闹起来了。”
  “是啊……”沈默长长一叹道:“好一个多事之春。”
  “我听说,皇上大婚,那位郡主娘娘也会前来观礼。”王崇古突然流露出古怪的笑意:“那时候首辅大人才叫个乱。”
  “滚犊子!”沈默飞起一脚,王崇古早有防备,一脸贼笑的躲开,就像回到当年的河套前线。
  ※※※※
  出了会极门,王崇古刚要上马,便看到张四维夹着书匣,步履沉重的迎面走来。他让随从在一边候着,自己则迎上去,走到近前才出声道:“掉魂了么!”
  张四维吓了一跳,抬头一看,苦笑道:“原来是舅舅。”
  “想什么呢,一脸苦相,又跟媳妇闹别扭了?”王崇古对外甥笑道。
  “不是家事。”张四维摇摇头,压低声音道:“告诉舅舅也无妨,今日是我在文华殿当值。”隆庆年间留下的规矩,内阁大学士轮流在文华殿当值,监督小皇帝的课业,并随时为他答疑解惑。
  “怎么了?”一听这茬,王崇古心有所觉,便拉他到道边,低声问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今天散课后,皇上单独留下我,希望我能出面上书朝廷,劝说张江陵夺情。”张四维素来沉静的脸上难掩郁闷之色道:“这真是飞来横祸……”小张阁老这些年伏低做小,从不生事,想不到事情却自己找上门来。
  王崇古一边听,一边默默寻思道,不论立场说,这实在是保全皇帝体面的万全之策。夺情这种事,毕竟大不韪,若皇上直接给张居正下旨,势必会引起士林非议。这时,若让张四维这位大学士出面上奏,皇帝只需找准便可达到目的。而且潜在的风险便从皇帝那里移给了张四维。最后的成败姑且不论,他都得替皇帝把骂名背起来。
  应该说皇帝考虑的十分周全,就是没有考虑张四维的感受,这让他感到无比郁闷,难道辛辛苦苦熬了这么多年,还是逃脱不了替罪羊的命运?
  “咱爷俩还真是同命相怜。”听完张四维的话,王崇古苦笑着把自己的遭遇也简单讲了,然后问道:“你准备怎么办?”
  “我个人觉着,无论是从朝廷纲常还是从国家政局考虑,张江陵都不应该夺情。”张四维缓缓道:“但皇上乃是天下之主,他说出来的话,我们还能不照办?”
  “话虽如此,但皇上才不到十六岁,他知道什么国务?”王崇古大摇其头道:“还有找你来李代桃僵,这种法子,是十六岁的孩子能有的城府么?我看这背后,一定是有人使坏!”说着压低声音道:“再说首辅那里,方才虽然没有表态,但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世宗肃皇帝当年,也只有十六岁……”张四维摇头道:“当时的首辅杨廷和,不仅同样是三朝老臣,还是世宗得位的恩人。但是怎么样?斗来斗去,还不是黯然致仕?”
  “世宗皇帝那样的奇葩,不多见。”王崇古摇头道。
  “皇上,本身就是不败的,无关年龄,也跟智慧无关,只因为他是皇帝。”张四维叹口气道:“我知道这些年来,大家都很快活,但那是建立在皇上太小基础上。现在皇帝长大了,要收回权力了,这是大势,违逆了就会粉身碎骨。”
  “这么说,你心意已决了?”王崇古道。
  “嗯。”张四维虽然外表柔弱,但极有决断,点点头道:“圣意违逆不得,我必须奉旨行事。”说着展颜一笑道:“舅舅没必要和我保持一致,在局势未明朗之前,咱们这也算是两边下注。”
  “嗯……”王崇古面无表情的颔首道:“也好。就看咱爷俩谁的选择是对的了。”
  “希望我是错的。”张四维笑笑道:“舅舅,我送你。”
  “不必了。”王崇古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多年的军旅生涯,已经磨砺掉他身上的酸腐之气,招招手,待下人把马牵过来,便翻身上去,头也不回的离去了。
  望着他干脆利索的背影,张四维不禁摇头苦笑。直到看不见人影,他还定定站在那里,只是脸色变得阴沉似水。
  如果说张居正对沈默,有一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无奈,那张四维就要恨老天爷,为什么要弄这么多强人在自己眼前头!
  说起来,张四维的前半生,丝毫不比沈默张居正来得逊色。他出身于官商买办之家,张家是山西有数的巨富,又有王崇古、杨博等一干长辈看护,绝对是既富且贵。但这一切都不能掩盖他本身的优秀,张四维天生玲珑心思,有过目不忘之能,四岁便可以出口成篇。长大后,人又生得唇红齿白,风流俊俏,这样的人生,不用奋斗都可以过得鲜花着锦。
  但他没有迷失在富贵乡中,而是潜心进修取仕,年纪轻轻便一路高中,以第一名的成绩选庶吉士。而后凭借先天的人脉,加上自己兢兢业业,他步步攀升,最终仅比沈张二人晚两年便入阁拜相。
  第八八七章
夺情风波(上)
  但是任凭张四维如何优秀,却被高拱沈默张居正的光芒所掩盖,就像烈日当空,不见星月,人们根本意识不到,他已经当了十年的宰相。
  要说之前的高拱也就罢了,那毕竟是提携他老前辈,他又纯属新嫩,伏低做小也是应当的。但现在的首辅沈默,比他还晚一届。张居正的政治生命,更是早就应该结束,却逼得自己刚当上次辅,又不得不让位。两人牢牢把持着内阁的权柄,他只能做着敲边鼓、打下手的差事,张居正更是从来不正眼看他,甚至有心情不好时,拿他出气的经历。
  张四维只能默默的忍受着,无论是在人前还是在人后,他都没有说过一句怨语,他总是提醒自己不要以‘宰辅’自命,充其量只是一僚属耳。因此,哪怕是在最小的事情上,他也绝不会自作主张而忤逆了二位上司。这种表面尊贵、暗里受瘪的滋味太难受了,这样的日子越久,张四维积累的痛苦也就越多,夜来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到头。
  他之所以能坚持到现在,是因为他相信不可能一直这样下去,皇帝会长大的,权力会重构的,到时候自然有一番沉浮,谁说自己不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呢?
  终于,在默默忍受了五年之后,机会出现了——张居正父亲的去世了,当他乍一听到张父的讣告时,第一反应是解脱感,他想到张居正马上就要回乡守制了,这个给他强大压力的男人一走,剩下的沈默也没几天好日子了。皇帝已经长大了,不会再是聋子的耳朵,沈默也到了为他这些年削弱皇权埋单的时候了。驳中旨、削司礼监、撤东厂……这一笔笔账,皇家都是要和他清算的,之所以拖了这么些年,不过是时候未到罢了。
  一个不敢奢望的幻想,眼看就要变成现实,张四维激动到难以自己。今日小皇帝这次谈话,更让他确信自己的判断……他一点也不介意皇帝想要留下张居正,因为这恰恰说明,皇帝的权利意识已经觉醒,在迫切的寻找帮手了。
  而且张四维知道,愿意替皇帝当这个替罪羊的,还有很多很多,皇帝选择自己,就说明自己也是简在帝心,只是屈居张居正之后罢了。现在他只要按照皇帝的旨意去做,张居正转眼就能被口水淹没了,到时候怎么还有脸待在京城?自己自然会递补为头号人选,成为皇帝对抗沈默的唯一依靠。
  虽然对手异常强大,但他并不害怕,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帮手有很多很多。沈阁老当政后,言论自由,支持讲学,让原本就兴盛的讲学之风,变得如汤如沸、不可收拾起来。大明朝言论空前自由,各种奇谈怪论涌现而出。这些年来,南方一些文会社团,开始大肆宣扬一种‘非君思想’,这些人集结成会,把皇帝说成是万恶之源,将一切社会悲剧,都推到皇帝身上,并卖力鼓吹什么‘虚君实臣’的政治架构。因为从正德皇帝以来,三任皇帝都没有很好的履行过自己的职责,便给了这种说法滋生的土壤。尤其是在不服王化久矣的南方,这种说法甚嚣尘上,竟然很有市场。
  但在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北方,这种说法就成了大逆不道。这些年来,张四维暗中联合了一些坚决拥护皇权的官员,这些人有二三品的部堂督抚,有新近的御史言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十分可观。他们组成了诗社,以文会的名义聚在一起,强调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声讨‘非君思想’,并将矛头直指当朝首辅,认为这种说法的泛滥,离不开沈默的纵容,甚至说是他为了效仿王莽所做的准备。他们商量着如何帮助皇帝恢复权柄,拨乱反正,只是因为皇帝太小,一应奏章都是沈默批复,他们才保持隐忍,等待时机至今。
  想到这些,张四维的心变得强大无比,他踌躇满志,相信自己虽然弱小,但一定可以取胜。因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00/10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