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居一品(精校)第9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9/1087

  比如万历三年,官员被考成法考得外焦里嫩,九成以上的都完不成指标,眼看着三年试行期就要过去,接下来再完不成,就得挨罚了。大伙只好一起反映说,张阁老要求太高了,要是这个玩法,我们非得全挂。张居正说不行,这个指标是我按照田亩亲自制定的,你们一定能完成。完不成的话,那是你们自己的问题!
  官员们只好再去求沈默,沈默说,那我就跟张阁老商量商量吧。两人一番讨价还价,最后还是首辅大人面子大,张居正做出了让步。很快内阁就颁布规定,从今以后地方赋税,只要收到一定数量,就算没收全,也可以不处分。
  但大伙儿还没高兴多久,就全都蔫了,因为这个‘一定数量’是九成……然后在当年的考核中,凡是没有达到这个指标的,统统按降职处分。其中有收到八成八、甚至八成九的,也没有逃过厄运……后来还是沈阁老出面,好说歹说,才把这几位老兄捞了出来,不至于让他们郁闷得跳河。但其余老兄就没那么好命,找沈阁老也没用,全都被结结实实降级。
  从此以后,官员们一改往日冷水泡蘑菇、疲疲塌塌的作风,从年头到年尾,兢兢业业、不敢停歇的工作,只求年底弄个考核合格,别把官越当越回去。工作效率自然大大提高,这才有了轰轰烈烈的万历新政。
  所以现在张居正最担心的不是别人,而是面前这位以‘宽仁厚德’著称的首辅大人,担心他会在自己走后和稀泥。他太清楚这样的后果了……指望那些官员自觉执行新政,是万万不可能的,只要监管一松懈,肯定会大踏步的往回退,自己的心血就要付诸东流了。
  想到这,张居正微微颤动干裂的嘴唇,艰难道:“要不,夺情起复吧……”这是想要留下来,唯一的办法。按说大家辛辛苦苦奋斗几十年,这个‘让人忘掉悲痛,继续工作’的法子,应该很受欢迎才是……在之前也确实如此,宋朝便有宰相不丁忧,为国尽忠就是尽孝的说法,本朝一开始也是这样,比如大名鼎鼎的杨荣、李贤,都曾经夺情起复过,除了被道学先生骂几句,基本上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
  但是到了嘉靖年间,这却成了人人不敢触碰的禁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转变,是因为出了一位大孝子,就是那位名气比杨荣、李贤大得多的杨廷和。杨阁老的父亲死了,正德皇帝竭力挽留,大家也都认为他一定会留下……这不明摆着的么?辛辛苦苦奋斗三十年,才有了如今的地位,谁愿意一走就是三年,保不齐回来又得重新排队。
  但杨廷和不知受了什么刺激……从之后和嘉靖皇帝的争执看,此人也确实重视这些伦常之礼……皇帝坚决不批,他就直接不告而走,整整旷工三年。这下好了,成全了他的孝子之名,形象愈发高大起来,可也把别人给坑苦了。从此以后,朝廷高级官员死了爹妈,要是敢说夺情,言官们肯定会拿出杨阁老的例子来说事儿,把他骂成禽兽不如。不孝子无忠臣,只能沦为众矢之的,以至于后来谁也不敢提这两个字。
  ※※※※
  张居正自然知道一旦夺情,自己将面临什么样的处境,但他实在放心不下自己的事业,而且心中也存在几分侥幸……以沈默今日的超级声望,就算说煤是白、雪是黑的,也没人会公然反对。所以只要是沈默提出夺情,自己再做做姿态,反复几次,此事八成就能成功。
  说完之后,他定定望着沈默,等待回话。
  到底要不要张居正夺情,沈默想了整整一晚上,此刻他已经有了主意,缓缓道:“还是丁忧吧。”
  “我说的是真心话。”张居正皱眉道。
  “我也是。”沈默轻声道:“夺情的风险太大,后果太严重,我认为没必要冒这个险。”
  “你……”张居正苍白的脸上血色上涌:“难道以为我是恋栈权位么?”
  “你误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我还不清楚么?”沈默摇头道:“我的意思是,你这些年做事得罪的人太多,若是再给他们口实,肯定会群起而攻之的。”
  “得罪人我不怕,只要能保住新政执行下去,哪怕吾为侩子手,我愿在法场证菩提!”张居正闷哼一声道。
  “你这是不放心我……”沈默无奈道。
  “你让人放心么?”张居正睥睨着他道:“这些年,可见元辅大人处理过一个官员?哪有这样做首辅的!”
  “那是因为有你在。”沈默两手一摊道:“张阁老屠刀高举,我就得作菩萨相。要是你不在了,我自然也有狮子吼。”
  “好吧,这是对人,那对事呢。”张居正不留情面的数落道:“既然元辅无意留我,那咱们不妨把话说明白了,万历新政这些年,我主抓的是一条鞭法和清丈田亩。前者基本成功了,后者却可以说,基本失败了!洪武二十六年,全国清丈田亩,得田八百五十万顷,这还没有算后开辟的云南和贵州。到现在经过二百年的休养生息,又多了云贵两省,理应有一个巨大的增幅才对!结果呢?两京一十三省,只得田七百九十万顷!如果扣除云贵的八十九万顷,足足比原先少了一百五十万顷!就这样,我还得到了‘掊克’的恶名!”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表面上,当然是执行官吏的原因,他们或是被大户腐蚀拉拢,或是认为应当宽仁,想方设法为大地主们瞒报漏报!但根本原因,还是出在你这个首辅身上!”张居正冷硬道:“因为年代久远,以前的清丈数据只能是参考,无法作为考成的依据,这就更需要我们严加督促、防止舞弊了,然而元辅大人一贯的纵容态度,让地方官员毫无顾忌的与前去清丈的户部官员周旋,才酿成这一恶果!”
  “我这不是无端猜想!”张居正接着道:“这次清丈,比之弘治十五年的那次,田额增加最大的是北直隶,河南和山东三处;全国增加九十万顷,单这三处,便增加六十万余顷。除这三处外,湖广、云南、贵州、陕西、四川都有增加。而南方七省,却都几乎与弘治十五年保持不变。这绝不是一种巧合,而是这些地方的官员得到了默许,只要和弘治十五年那次一样,他们就可以过关!”
  “这些地方的官员听谁的,我想这世上没有比首辅大人更清楚的了!”张居正怒火冲冲的盯着沈默道:“为什么北直、河南、山东增加的最多,因为离着北京近,糊弄不了我!南方七省为什么没变化,因为离着首辅近,自然没什么好担心!”
  “你这么说,可就冤枉我了。”沈默也不跟他着急,只是一脸苦笑道:“我出身于东南,也最清楚这里面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太富太强,离北京又太远。当年成祖皇帝迁都,就为今日东南失控埋下了伏笔。”
  “嘿,怪不得在东南当官的外地人,都称之为鬼国!”张居正承认沈默说得是实话,郁郁道:“朝廷的政令,可远达云贵,却不能行于东南,盖其人情狡诈,胆大包天,目无朝廷,他日天下有事,必此重创之!”但他没有像沈默一样,一脸无可奈何,而是话锋一转,昂然道:“东南事势已极,理必有变!必须要稍稍振刷,使其知道朝廷法纪之不可违,上下分义不可逾,汰其太甚,才不至于不可收拾!”
  “这话说的不错,可是需要从长计议。”沈默长长一叹,目光诚挚的望着张居正道:“太岳兄,既然今日把话说开,我也说说对你的看法。”
  “请首辅大人赐教。”张居正面无表情道。
  “你经天纬地的才具,勇于任事的魄力,都在我之上。”沈默坦诚道:“但是,在我看来,你并不是一个成功的改革家。”
  “呵呵……”张居正向来自视甚高,就算被沈默压在头上,也只觉着是时也命也,非战之过。
  “什么是成功的改革家,自然是让他的改革深入人心,哪怕人不在了,他的方针大略也无法被推翻。”沈默给出他的定义道:“我不想举古人的例子,只想说,你连离开二十七个月的信心都没有,只能说明你对自己的改革也没有信心。”
  “如果元辅能和我齐心协力,我又怎会不敢离开?”张居正闷声道。
  “你一直觉着是我在拆你的台。”沈默缓缓摇头道:“其实你错了,我不过是在给的举措降温罢了,改革这把火,弄不好就烧到自己。我理解你时不我待的心情,但你要知道,自己要指挥的,是一帮子已经腐朽了的,骨子里就浸满了因循、自私因子的官僚,你可以用考成法控制住他们,但你一旦离去,他们第一件事就是把那本账册撕掉!你在的时候催逼的越紧,对他们越严厉,他们将来的反弹也就越猛烈!指望这些人来延续你的政策,这可能么?”
  “只要多给我些时间……”张居正不服气道。
  “不是时间的问题,加上高阁老在位时,推行新政已经十年了。”沈默叹口气道:“十年了,真正适宜的政策,早就深入人心,哪还用你这样防贼一样盯着?”
  “难道元辅认为我做的都是错的?”张居正不信道。
  “你的政策当然是极好极好的,但是古人云过犹不及。”沈默道:“只需要回调一下,给官员们松口气。十分的政策,能有七分的执行,就算是很成功的了。”
  “就怕这一松,再也紧不起来!”张居正道:“我还是坚持己见,只有严格要求,有过必罚,才能使百官知畏惧,不逾矩,日子久了也就习惯了。”说着抱拳恳求道:“元辅,我们再坚持几年吧……只要元辅肯出力,两京十三省,哪个敢出幺蛾子!”
  “如果说之前,是没有人敢。”沈默依旧摇头,满嘴苦涩道:“但是皇上大婚,给了许多人暗示,他们认定了我得交出权力,肯定要蹦出来表现一番的,不然怎么向皇上和太后邀功请赏?”说着看一眼张居正道:“如果这个时候,我再力主夺情用你的话,就会连那些反对新法的人也加入进来。到时候我们夺情理亏在先,他们只要抓住这一点发挥演绎,不需要反对什么新法,只需要把你批倒批臭,让你再也爬不起来,你提倡的新法自然也跟着完蛋了……”
  第八八六章
愿在法场证菩提(中)
  听完沈默的话,张居正沉默许久,才深深望着他道:“你会交权么?”
  “我不是恋栈权位之人,也没想过要独裁。权,我是一定会交的!”沈默眉头紧蹙,沉声道:“但什么方式交,交给谁,这是我在意的。”
  “你执念了,”张居正摇摇头,苍声道:“臣子的权力再大,大不过皇上,只要他一道中旨,就算有六科封驳,你还有脸再待下去么?”
  “皇帝能一句话拿下我这个首辅!”沈默毫不客气的喷道:“就能一句话把你的改革全都推翻!”
  “……”张居正一下子愣怔了,不禁摇头道:“那不一样的。”
  “有什么不一样,是换掉我这个恩泽百官的首辅容易,还是推翻你那专惹人烦的新政容易?”沈默冷笑一声道:“我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你觉着皇帝是你的学生,他应该会听你的!但我告诉你,将来若是他能拿下我,就说明皇帝极度看重自己的权力,而你的考成法,将是他最不能容忍的!”
  张居正无言以对了,因为沈默说的不错。考成法中最重要的‘监管执行’一条规定:‘抚按官有延误者,六部举之,各部院有容隐者,科臣举之,六科有容隐欺蔽者,内阁举之……’意思是,由中央六部来监督地方各省;由六科来监督中央六部……至于科道,由内阁来管!
  两百年前,太祖皇帝在创立政体的时候,核心思想便是制衡。六部级别高,权力小,言官级别小,权力大,谁也压不倒谁,自然就不会出现哪一方权柄过重,尾大不掉的问题。尤其是六科,虽然只有七品,但权力大得惊人,上至皇帝,下至百官,没有不怕他们的。哪怕是渐渐成为宰相的内阁,也一样管不着他们,反而得每月两次会揖,把最新的情况和他们通气,有什么大事商量着来。如果对内阁的决定不满意,六科回头就能翻脸驳回,让你下不来台。
  这种朱元璋式的互相限制、互相制约。在张居正看来,固然防止了权臣的出现,对国家却不是什么好事……一件事情交代下去,你讲一句他讲一句,争得天翻地覆。十天半个月下来,什么都没办成。张居正一贯深恶痛绝这种没完没了的虚耗。
  他认为要专心做事,就得‘省议论’,大家省省口水,听内阁的命令办事就成!于是在他的主张下,连平时监督他人的六科和御史,都要考核工作成绩。
  以六科制六部,以内阁制六科,实现内阁的独裁,这就是张居正考成法的潜台词……
  ※※※※
  沈默离去后不久,乾清宫太监魏朝又来了,带来了皇帝的私人宣慰道:‘朕今览元辅所奏,得知先生之父,弃世十余日了,痛悼良久。先生哀痛之心,当不知何如哩!然天降先生,非寻常者比,亲承先帝付托,辅朕冲幼,社稷奠安,天下太平,莫大之忠,自古罕有。先生父灵,必是欢妥,今宜以朕为念,勉抑哀情,以成大孝。朕幸甚,天下幸甚。’与之前的官样文章不同,这一次的宣慰,带着浓浓的情谊和极高的赞许。
  除此之外,还有皇帝所赐的银五百两、纻丝十表里、新钞一万贯、白米二十石、香油二百斤、各样碎香二十斤、蜡烛一百对、麻布五十匹。两宫皇太后也是照样赐唁。
  张居正感激涕零、磕头谢恩,魏朝借着上前搀扶的机会,在他耳边小声道:“太后和皇上有话给老先生,皇上离不开您,千万不要离京啊……”
  张居正不动声色的点点头,声音低沉道:“请公公转告皇上、圣母,臣不忠不孝,祸延臣父,乃蒙圣慈哀怜犬马余生,慰谕优渥。臣哀毁昏迷,不能措词,容臣些许时日,恢复神智再说。”
  魏朝点点头道:“奴婢记住了。”
  待送走了魏朝,张居正对着皇帝送来的礼物定定发怔。就像他方才所说,一听到自己父亲去世,皇家便又是宣慰,又是赐赙,拉拢亲近之意十分明显。这也正是张居正想要夺情的初衷之一,小皇帝大婚之后,肯定是想要亲政的。但那势单力孤的母子俩,恐怕连面对沈首辅的勇气都没有,当然需要自己这个帝师留在京城。
  这下张居正明白了,沈默为什么一定要自己丁忧了……不想让自己和皇帝连成一气,威胁到他的地位。然而此念一生,他自己先摇起头来,沈默要是有私心的话,六年前就把自己踢回老家了……
  到底是遵照沈默的意思,乖乖丁忧致仕,还是按照自己心里所想,从了皇帝的心意?张居正着实有些犹豫起来。反复思考还是拿不定主意,他决定等等再看,反正不管哪个决定,自己都得先上请求丁忧的奏疏,不妨看看皇帝结和百官反应再说。
  ※※※※
  话分两头,从张居正那里回来,魏朝便前去乾清宫复命。
  李贵妃已经明显见老,还不到四十岁的人,却显得形容憔悴、暮气沉沉,似乎这几年过得十分煎熬。她的儿子,万历皇帝朱翊钧,却成长为一名眉目清秀的少年,个子也长起来了,只是身形有些单薄,提醒着人们,他才只有十五岁。
  虽然已经举行了订婚大礼,但他仍在李太后的严密监护之下。乾清宫正寝之室,摆了两张床,一张是朱翊钧的,另一张则为李太后所用,她与儿子对面而寝,一是怕儿子被太监带坏,二是担心有人会夜里加害皇帝……毫不夸张的说,这些年来,她虽然贵为皇太后,却没有一日不生活在恐惧中。
  一切都是源自那个噩梦般的日子——隆庆六年八月初一,她在大臣的威胁下,为了自保杖杀了冯保。本想是用这个奴才的死,换得一分安宁,然而谁知冯保的死,却只是噩梦的序章!
  冯保死后,锦衣卫查抄了他在京中的外宅,不仅发现大量的僭越之物,还有他指使东厂寻找胡神医,借不知情的孟和进邪燥之药给先帝的一连串罪证。最后三法司给冯保定了大逆的罪名,碎尸、夷三族,东厂也因为成了谋害先帝的帮凶被彻查。结果查出的不法之事罄竹难书,从上到下几乎都被法办。
  特务政治是文官政治的天敌,不知多少正直的文官惨遭东厂特务的戕害,所以官员们哪有不趁其病要其命的道理。于是纷纷上书要求关闭东厂结束特务政治,并扬言,谁要是反对,谁就是谋害先帝的同党,当与冯保一同论处。
  当时皇帝还小,她也被舆论滔天、群情汹汹的架势吓坏了,不得不批准了取消东厂的要求。再加上之前司礼监丧失了事权。深宫中的母子俩,一下成了聋子和哑子,高高的宫墙不再是她们坚实的保护,反而成了禁锢住她们的牢房。在李太后看来,那些大臣是要抢夺皇家的权力,让她们母子俩永远靠边站,他们才好为所欲为。
  她日盼夜盼,盼着儿子快点长大成人,成为一个真正的皇帝,能够乾纲独断、无人敢欺,好给她这个当娘的撑起一片天,能不再这么担惊受怕了。现在好容易盼着皇帝就要大婚,然后便能名正言顺的亲政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唯一能帮他们母子撑起一片天的张张居正,却面临着服丧丁忧,这对李贵妃的打击可着实不小……
  听了魏朝的回报,李贵妃不解道:“张先生难道有什么顾虑不成?”
  张居正没给准信儿,魏朝不敢乱说话,倒是朱翊钧开口道:“母后,守制是太祖爷爷定下的规矩,凡在职官员,遭逢父母大丧,必须除去官职,回家丁忧三年,然后再复职。这是祖制,张师傅也不敢轻易违背。”
  “这么说,张阁老定要回家三年?”李贵妃忧心忡忡道。
  “按朝廷大法,是得这样!”朱翊钧点头道:“祖宗法度不可变。”
  “不对不对,祖宗是我们的祖宗,只会帮着我们,怎么会拆我们的台呢?”李贵妃摇头道:“钧儿,你想一想,你大婚后亲政,离了张先生的帮助,你能压住那一班老奸巨猾的官员?”
  万历尽管已经当了六年皇帝,且天资聪颖,极有主意,但他一直都待在深宫,除了教他的老师,就没有和外臣接触过。加上李贵妃像祥林嫂一样,整天在她耳边念叨,那些大臣如何如何的居心叵测,如何如何的想让她们娘俩当一辈子囚徒,让他对外臣有一种深深的恐惧,因此不假思索道:“母后,朕还离不开张先生。”
  “是啊,你虽然贵为天子,毕竟还是孩子,”李太后怜惜的看着儿子道:“其实亲政也不过是个由头,你小小年纪懂什么治国?只是为了让张先生帮你把权力夺回来,没人敢欺负咱娘俩罢了。”说着紧咬下唇,面上浮现坚定之色道:“正好借着这次机会,让天下人知道你已经长大了,有自己的主意了!咱们一定要留下张先生”
  “母后,还得看张先生的意思吧,”万历却有不同看法道:“父死守制,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一夺情,张先生就不能尽孝道,孩儿怕天下人说我寡恩;况且申师傅说过,不孝子无忠臣,这样怕会让张先生背上不忠不孝的骂名……”
  李太后有些吃惊的看着儿子,在她心里,他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想不到却说出这番大道理来。欣慰之余,却又不以为然道:“那些大臣们,惯会说一套做一套。钧儿,你要记住,这天底下最不能信的,就是他们的话。同样一件事,他们想这样,就有这样的说法,想那样就有那样的说法。对于孝与忠的关系,他们还有个说法叫‘移孝作忠’。孝是对父母,忠是对皇上。天大地大皇上最大,如若忠孝不能两全,作臣子的,首先就得尽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9/10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