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居一品(精校)第3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8/1087

  惶恐之下,他渐渐开始动摇了……当然这是后话。
  第四九零章
无须再忍
  宴会后,沈默留下戚继光单独谈话,因为他看到自己最亲信的将领,自始至终都提不起精神。
  “元敬兄,”沈默给戚继光倒一杯茶,微笑道:“这次去义乌可有收获?”其实从之前的信件往来中,他便知道了结果,之所以这样说,不过是让话题轻松开始罢了。
  果然,戚继光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点头道:“是啊,再没有比义乌人更合适的兵了!”说着对沈默佩服的五体投地道:“大人看问题的眼光,总是和普通人不一样,从一场斗殴中,就能发现义乌矿工的可贵品质。”
  沈默呵呵笑道:“我也是让你去碰碰运气,能不能满意,却全靠你自己的机缘。”说着轻啜一口茶道:“看来你的运气好极了。”
  这年代流行的是募兵制,戚继光的部队,从嘉靖三十四年开始训练,到三十九年,已经整整五年,不能再留。也留不住了……尤其是绍兴兵,都流露出浓重的思乡情绪,处州兵倒不厌战,却遭到了友军的挖角……闽浙一些将军的手下,携着重金、慕名而来,邀请英勇善战、经验丰富的官兵们跳槽。处州兵正好也受够了戚继光的严苛要求,于是那些军头纷纷向他申请,要求自由转会。
  戚继光虽然郁闷,但人家是合同期满,来去自由,自己也只能干生气。而且说实在的,他也受够了每每战前,都要磨破嘴皮子,还不一定能不能说服这帮祖宗,于是他决定重新招募……据说苏北徐州那边的人,民风彪悍,体格强健,好像挺不错的,他准备请沈默批准,去那边试试。
  但当报告递上去时,沈默却告诉他,回浙江去看看吧,去义乌说不定有惊喜。
  戚继光询问原因,沈默笑道:“我也只是道听途说,你还是去眼见为实吧。”就这样,一头云雾的戚将军便被打发去了浙江金华府的义乌县,在那里。他大开了眼界,彻底改变了他对浙江人柔弱怕死的固有印象……
  事情是这样的,义乌原本也属于‘穷山恶水’的地方,但架不住义乌人人品好,接二连三发现了许多矿藏,于是义乌的老百姓,离开贫不拉几的土地,纷纷改行当起了矿工。
  事实早已证明,在人口稠密的地方,想靠种粮发家致富,那简直是痴心妄想,所以义乌的矿工们很快便先富起来,家家户户吃上白米,盖了新房,十里八乡的姑娘们也愿意嫁到义乌去,让周边地区的兄弟们十分眼红,尤其是邻县永康,同样是穷山恶水、地不长毛,可把山挖透了,也找不到一点矿,只能眼看着本县光棍越来越多。怨气快速积聚,终于在嘉靖三十九年六月的一天,爆发了。
  事实证明,并不是夏天火气大,容易起摩擦,而是一些永康土豪早有预谋、利用民众情绪,煽动的此次事件……简单说来,就是一百多永康人悍然越界,在靠近本县的义乌八宝山中,抢夺义乌人已经开好的矿藏。义乌人当然不让,劝阻不听,引起械斗,因为人少力孤,被打得屁滚尿流,伤了好些个。
  这时候,中国人强大的宗族优势体现出来,被打跑的义乌兄弟,马上回乡,召集数百青年后生,把那一百多个永康人暴揍一顿,抓了一半,解往县衙,希望县老爷能给与惩罚,知县赵大河是位忠厚长者,他考虑到睦邻关系,把那些永康人教训一顿,便放了回去。
  结果这种姑息,助长了不法者的气焰,土豪们又哄骗了一千余永康民众。据险把守山头,在山头插上一面大红旗,招引亡命之徒。
  义乌人被激怒了,但他们总体说来,还是守法的,先去赵大河那里,请求官府解决,赵大河也愤怒了,去金华李知府那里告状,李知府低估了事态的严重性,便按照惯例发出告示:坑场杀死者不论!让他们自行解决矛盾。
  那告示便如战斗的檄文,一时间全义乌的老少爷们纷纷请战,赵大河被形势所迫,发出了趋兵剿贼的命令——于是,两千多义乌青壮马上组织起来,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从小路杀上山岭,击溃鸠占鹊巢的永康人,并杀死为首的永康富商施文六等数百人。
  施文六余党不甘失败,以在山中挖到的银砂和矿物为诱惑,煽动三千多永康人,再次野心勃勃来到八宝山,砍伐林木。建造栅寨,砺兵秣马,准备大干一场!
  义乌的爷们马上作出反击,五千多人鏖战数月,终于把可耻的侵略者赶了回去,但因为下手太狠,杀伤了千余永康人,这仇是彻底结下了。
  十月,永康县中大户,为死难者召开招魂大会,并拿出金银。备足粮草,纠集万余被仇恨冲昏头脑的百姓,杀气腾腾赶来义乌。
  义乌人早有防备,同样数万人严阵以待,双方便在八宝山一带,展开了一场史上最强群殴。
  戚继光十月下旬抵达的义乌,正好赶上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大斗殴的高潮部分,那场面让戚继光永生难忘,只见一寸土地一寸血,义乌百姓鏖战忙,不论男女、无分老幼,大家手持着各种武器,农民用锄头,矿工用镢头,连家庭妇女也拿起了菜刀,抡圆了闷着头杀进人群,手起刀落,绝不含糊!
  更可贵的是,义乌人不但打仗不怕死,还极具牺牲精神,哥哥死了弟弟上,儿子挂了老爹替,媳妇残了婆婆顶,只要还有能动弹的,就一定顶在前线,绝不考虑以后家里怎么办。
  整场斗殴自六月盛夏起,一直打到十月秋收以后,才以义乌人完胜告终,此役双方至少出动三万人次,共死伤三千余人,海内震动,远近尽知,义乌人名声大噪。
  ※※※※
  所见所闻让戚继光坚信,义乌人是这世上的第二可怕,至于第一可怕是哪位,那还用说吗。
  所以他猛灌下茶杯中的茶水,激动的对沈默道:“我自幼随父从军。转历四方,到自己带兵打仗,至今已经三十年,曾亲眼目睹鞑靼铁骑,来去无踪,动如惊雷,迅猛无敌!也见过那些红衣黄盖的日本浪人,他们善用刀剑,武艺高强,且性情暴戾,不惧牺牲。我一直认为,这南北双寇,便是世上最难对付的两种人。”说着叹一口,禁不住的感叹道:“但跟彪勇横霸,善战无畏的义乌人比起来,他们都不算什么!”最后激动的拍胸脯道:“若准末将在义乌征兵四千,倭寇之乱必平!无敌之师可成!”
  沈默呵呵一笑道:“这个没问题,我早已经跟胡部堂打好招呼,写个条子你就可以回去招兵了。”
  戚继光先是一喜,继而又面色一黯道:“还招兵作甚,想来是用不着了吧?”
  “哦,元敬兄何出此言?”沈默往他的杯里注入亮黄色的茶汤,微笑问道。
  “来时与俞副都督同路,”戚继光有些郁卒道:“他跟我说,总督大人已经决意促成和谈,结束战争了。”
  “促和止战?”沈默顿一顿,缓缓摇头道:“谈何容易?”说着把茶杯推到戚继光面前,轻声道:“光靠谈判解决不了问题,阴谋诡计也代替不了战争。就算最后谈成了,那十来万的倭寇,也不会就此烟消云散了……王直虽然号称海盗之王,却还代表不了所有倭寇,不愿被招降的大有人在,就算王直投降了,还会有周直、吴直、郑直冒出来,继续领导死硬分子横行打劫。”
  沈默最后加重语气道:“归根结底,要取得最终的胜利,还得靠我们自己的军队。”
  戚继光有些将信将疑,轻声问道:“大人的意思是,接下来还会有战争?”
  “有!战争将长时间存在,规模也不会小,”沈默点点头,肯定的答复道。但其实以沈默判断,抗倭战争将不再是大明朝的主要矛盾,因为倭寇已经不可能再危及北京的统治了,那些大员必然会将注意力重新放在彼此身上,结束短暂的和平相处,再次展开朝争的戏码。
  但他没必要将这些话,讲给戚继光听,还是让这位果敢的将军,保留着那些高尚和自豪感吧。
  ※※※※
  历来早已经证明,沈默的判断从没出过问题,所以戚继光相信了他的话,拿了沈默的条子,马不停蹄回浙江去招募他的义乌兵了,这一去,他将打造一支当世第一强军,南征北战、东伐西讨,打遍天下,再无敌手。
  当然这还是后话。
  平常的百岁宴后,转眼便擦到嘉靖四十年,在去岁腊月里,沈默已经接到朝廷的旨意,命他与继任者交接差事,而后回京另有任用。
  徐渭告诉沈默,他的继任者是严党头号走狗鄢懋卿,此人沈默倒也了解,出了名的要钱不要命,让他不由有些为苏松百姓担心,但严党权势滔天,他也没法强出头,只能寄望于自己这些年的布置,到时候真能起作用。
  这些年北方冷得出奇,大运河到二月底才能全线解冻,估计好逸恶劳的鄢懋卿,会在那时候启程南下,再加上沿途地方官迎来送往,四月能到苏州城就不错了。
  屈指一算,离上京还有三个月,这三个月里该做些什么呢?沈默早就想好了,他叫来苏州知府归有光、苏松提学马森,说出了自己的打算:“震川公,我想在苏州城,为阳明公立祠。”
  归有光一愣,道:“中丞,您眼看就要进京了,可得三思啊。”对明白人不用把话说得太明白,虽然王阳明的再传弟子遍布天下,上至内阁次辅,下至布衣隐士,不知多少人奉阳明心学为圭臬,但依然改变不了,王学现在是隐学,朱学才是显学的事实。
  从嘉靖初年开始,王学与身为官学的朱学数次你死我活的斗争,最后以王学被禁,书院被毁的结局告终,虽然近些年来,王学重新兴盛,嘉靖帝也不再像从前那样,视之为歪理邪说,加以严厉打击,但其传播也都是在私下、在民间,却还没有官员敢用官方立场,正大光明的宣扬王阳明。
  现在沈默一反对王学暧昧不明的态度,要为王阳明立祠,这在二十年来,可是破天荒的头一次,必然为海内瞩目,其后果难以预料。
  所以就算归有光和马森都是王学门人,却也不得不劝沈默三思,沈默却坚决道:“你们要是不方便,便不参与此事,反正我意已决,就是自己搬砖砌墙,也要在这三个月,把阳明祠堂建起来。”
  马森本来就对王学很狂热,闻言便不再反对,并主动请缨道:“归大人事务忙,筹建之事就交给下官吧,定然让大人赴京之前,亲自为祠堂落成剪彩。”
  “如此甚好,”沈默颔首笑道:“那就麻烦马兄了。”
  ※※※※
  待马森一走,归有光说话便直接起来,道:“大人,您到底是怎么想的,好端端的修什么阳明公祠?不怕有人拿这个说事儿,给您使绊子?”
  “正因为怕被对付,”沈默起身负手走到窗前,推开窗户,露出外面淡薄的残雪道:“我才不得已出这一招的。”
  “愿听大人的高招。”归有光跟着走到沈默身后,轻声道。
  “许多人都是当局者迷,不知道如今距离王学解禁,已经就差一层窗户纸了。”沈默轻言细语道:“他们也不想想,徐阶王学门人的身份,已经是尽人皆知,陛下却能任命他为内阁次辅,还有赵贞吉等人,也都位列三公,这代表什么?如果陛下还是对王学那般反感的话,他能容忍这些王学门人位列朝堂吗?”
  归有光不得不承认,沈默说的很有道理,缓缓点头道:“照您这样一说,确实是这样,”说着抬起头道:“不过既然是一层窗户纸,为什么没人敢捅开呢?”
  “就算是层窗户纸,也会让人看不到后面的景象,”沈默轻抚着窗楞,不过他府上的窗户,已经全换成西洋玻璃了,所以没法现场演示,只好怏怏的收回手,轻声道:“据说在古代,人们都被蟹子那怪样子给吓到了,就是闹饥荒的时候,都没人敢吃,后来终于有个大胆的,第一个吃了螃蟹……才发现真是味美啊。”
  “大人的意思我明白,”归有光轻声道:“您现在要把这层窗户纸给捅开?为这个天下先?”
  “对。”沈默颔首道。
  “可是您想过后果吗?”归有光道:“您在众人眼中,将变成激进的王学门人,据我所知,当年两次打击王学,可都是严阁老上书的,这样岂不是与他唱对台?”
  “唱就唱吧,”沈默嘿然一笑道:“无论严嵩也好、严世蕃也罢,还是赵文华、鄢懋卿之流,都是些窃居高位、党同伐异、祸国殃民、骄奢淫逸的败类,我因为实力不足,所以才一直忍着让着,奉承着。但今天我忍无可忍,不能再忍了,不然就让人家欺负到家了!”
  “可大人的实力还是不足啊……”虽然沈默现在是四品封疆,可在严党眼里,跟蚂蚁也没什么区别,归有光觉着沈默有些冲昏头脑了,心说还是年轻啊,便直言不讳的劝谏道:“大人,我听说龙可以翱翔九天,也可以潜于九渊。属下以为,您回去后,谨言慎行,权且忍耐几年……那严阁老今年就要八十三了,就算饶着他活,难道我朝还要出个九十岁的首辅?估计皇帝再信任他,也不会答应,到时候严阁老一去,您还不又是飞龙在天,且到时正当而立,还是无比年轻的一代名臣!”
  他这番话说的推心置腹,让沈默不得不动容道:“震川公,你的心意我知道。”说着转过身去,望着归有光道:“我沈默如今上有老下有小,从一己的安危荣辱考虑,你的意见是无可辩驳的。”
  归有光自然能听出沈默这是为了否定的肯定,便沉默不语,听他继续往下说。
  “但我不得不这么做,”沈默叹息一声道:“因为我实在太弱,没法保护市舶司、保护大家辛辛苦苦的建成的基业,所以我得拉人下水……但在此之前,我先得自己跳下去。”
  第四九一章
阳明公祠
  苏松巡抚衙门签押房。
  这下轮到归有光动容了,他失声道:“大人,您这是何必呢?”
  “如果为自己考虑,我无疑该听取你的意见,”沈默转过头去,双方扶在窗台上,望着外面的蓝天,还有天上划过的几只云雀,像是对归有光说,又像是在说服自己道:“可是,我不能那么自私……当初我来苏州之初,便对你们立下誓言,说苏州这一摊子,我要么不张罗,要么张罗起来,就会一管到底,绝对不会半道撒手,任你们自生自灭。昨日之言,音犹在耳,我不能而反悔!”
  “虽说我用招金蝉脱壳,把交易所、拍卖行这些要害部门,都搬到了上海城去。但胳膊拗不过大腿,那些民间行会还是没法跟官府硬抗,要是到时候鄢懋卿被挤兑惨了,跟他们来硬的,他们还真不是对手。”沈默叹口气道:“所以我得想办法,给他的找个奥援,让鄢懋卿不敢乱来。”
  “可就算是您想保护苏州、保护市舶司,也不用以卵击石啊!”归有光有些焦急道:“冷静一些吧,大人。”
  “我很冷静了。”沈默伸手关上了窗户,轻声道:“你说的后果我很清楚,如果还有别的办法,我肯定不会这样做,”说着摇摇头道:“但可惜的是,我别无选择!”
  “好吧,退一万步说,这样做有用吗?”归有光追问道:“莫非您以为,给阳明公立个祠堂、写篇祭文,就可以让天下的王学门人,视您为中兴之主,全都唯您的马首是瞻吗?”还加重语气道:“不可能的!王学的中兴之主是徐阶!您抢不过来的。”
  沈默笑道:“我当然知道。”便摇头道:“震川公文人风骨,书生意气,对兵法诡道,还是有欠考究啊,其实我用的这招,叫做‘风声鹤唳’。”
  “风声鹤唳?”归有光道。
  “实话跟你说,我给阳明公立祠,就是要忽悠一下某些人。”沈默轻声问道:“你说说。大家对我的风评如何?”
  “这个,当然不错了……”归有光呵呵笑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8/10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