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名侦探(校对)第7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9/884

  他话里的隐含的意思,分明是如果大理寺内部不能达成共识,支持自己向朝廷提出‘普法下乡’的议案,那这天师府的案子,也就别想消停下去。
  若旁人采取这等半威胁的态度,魏益肯定当场就要团结众人,给对方一个难堪。
  然而面对强势的孙绍宗,魏益却实在没有把握,能调动众人对其进行围攻。
  故而他一迟疑,也只得改口道:“那就先别急着下定论,正好老夫对孙少卿方才提到的‘普法下乡’一事,也是颇为在意——不如等用过午饭之后,你我三人先去花厅议上一议?”
  他这虽然是选择了妥协,但却并没有把话说死。
  如果孙绍宗那提案,是切实可行的,又当真能令大理寺摆脱眼下的窘境,他就此表个态倒也不算什么。
  若是异想天开,或者涉及到大理寺内部的权力分配,那可就要仔细掂量掂量了。
  两大巨头达成了妥协,李文善又未曾发表什么异议,这案件分析会,自然也就没有再开下去的必要了。
  当下魏益做了老生常谈的总结陈词,然后自顾自起身离席,接着是孙绍宗与李文善,再然后一众官员,也都按照官职大小依次出了内衙。
  ……
  却说孙绍宗回了左寺官署,先就命人把于谦润色的‘普法下乡’章程,取出来又重新从头到尾的看了一遍。
  其中具体的细节,孙绍宗早就了然于胸。
  真正需要再复习一下的,反而是那些引经据典,空洞无物的修饰。
  可别小看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这年头能进内阁,或者在朝中担纲重任的,多半肚子的墨水都不会少。
  你要弄一篇大白话的干货上去,人家还没细看内容,就得先给你减上不少印象分。
  虽说以孙绍宗如今的地位与名声,多少总会受些优待,但硬是和主流价值观对着干,总不会有什么好处。
  闲话少提。
  等到他好容易,把于谦引用的种种典故,配合着相应的古籍理解记忆了一遍,天色已然过了正午。
  孙绍宗伸着懒腰,从里间出来,原是想招呼书吏前去传饭,结果到了外间,却见张成正在角落里捧着茶壶自斟自饮。
  “怎么?”
  孙绍宗眉毛一挑:“家里传信来了?”
  张成忙丢开茶壶、茶杯,起身恭声道:“回二爷的话,方才府上差人送了封请帖过来,说是明儿狱神庙那边儿,就要正式登台亮相了,家里让爷您尽快拿定主意,看到时候是亲自过去捧场,还是送上一份厚礼了事。”
  说着,便将一张烫金的帖子双手奉上。
  孙绍宗不用看,就知道这是蒋玉菡送来的请帖。
  估摸着前天,应该就已经送到自家了,只是当时阮蓉没想到,他会一连两天都留在宁国府过夜,所以直到现在才差人送了过来。
  说实话,孙绍宗对戏曲这种东西,其实并没有多少兴趣,而对蒋玉菡这个人,更是怀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可无奈这年头对‘名角儿’的吹捧,甚至比后世追小鲜肉都要狂热。
  尤其自家的故交之中,更是有几个铁杆票友,真要是表现出疏离的态度,反而弄的彼此难做。
  故此十一月初一那日,还是得去走个过场才行。
  唉~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无奈的将那请帖收下,又把自己意思传达给张成,却见张成依旧站在那里,并没有要退下去的意思,孙绍宗便又问:“怎么,还有别的事儿?”
  张成忙道:“尤姨娘也差人捎了口信,说是您的好事近了,可到底是什么好事,那传信的也不清楚。”
  好事近了?
  难道尤二姐在宁国府里,听到有人要为自己撮合婚事?
  那也不对啊,自己这还没应下呢,哪里就能说什么好事近了?
  思来想去,也没什么思路,倒是由此想到了别的上面。
  再见到尤二姐,可得让去她好生叮咛尤氏:那避孕的汤药,不妨再多用上几副。
  毕竟她那娇小的身形,配上自己这尺寸,一步到‘位’可不是说说而已,一两剂汤药未必就能轻易‘除根儿’,若非如此,当初她也不会怀上身孕了。
  真要是闹出尤氏守灵时,与人私通受孕的事情,那乐子可就大了。
第857章
狮儿难与争锋
  正午过后,后衙花厅。
  孙绍宗赶到的时候,魏益正同李文善相对而坐,那小圆桌上的檀香都已经燃去大半,显然二人已经独处了许久。
  考虑到孙绍宗是接到通传之后,就立刻动身赶了过来,基本可以推论,李文善至少是在一刻钟前,被魏益请到了此处。
  这是在向自己示威?
  还是存了挑拨离间的心思?
  无所谓了,就算这二人真的已经勾连起来,只要李文善不是个混吃等死的,自己炮制出的‘普法下乡’政策,也必然会让他改变想法。
  “孙少卿。”
  眼见孙绍宗从外面进来,李文善忙起身相迎。
  魏益却坐在椅子上纹丝未动,只是向左侧空着的椅子微微一扬下巴:“坐吧。”
  经过最初的过招之后,这老货私下相处时,倒也懒得再装什么亲近了。
  孙绍宗笑着向李文善还了一礼,一面往椅子上坐,一面将两份奏章放在桌上,分别推到了二人面前:“这是具体的章程,还请二位大人斧正。”
  奏章要准备一式两份,这乃是朝中惯例——否则上奏几个月之后,朝廷又突然问起这事儿来,你却早把内容忘了个七七八八,岂不尴尬的紧?
  李文善下意识的接住,在身前摆正了,就待翻开来细看。
  魏益却是伸手将那奏章按在桌上,一副先礼后兵的架势:“这是孙少卿转任大理寺之后第一份提案,我等自会认真对待——但天师府的案子与此并无什么瓜葛,还望孙大人莫要混为一谈。”
  孙绍宗微微一笑,并不曾有只言片语回复,只是做了个‘敬请过目’的手势。
  魏益颇有些不满,可无奈李文善已经展开了那厚厚的奏章,聚精会神的翻看起来。
  他独力难支,又不愿意破坏与李文善联手的假象,便也只好暗骂一声,将按在桌上的奏章往身前拉了拉,郑重的翻开细看。
  正因为同孙绍宗不睦,所以他对待这篇奏疏的认真程度,其实还在李文善之上。
  不过他的精力,更多是放在找漏洞上。
  原本以为孙绍宗虽然是个有才干的,但毕竟是武夫出身,行文之间难免会有疏漏之处。
  哪曾想逐字逐行的审阅到一半,那奏章条理分明不说,遣词造句竟也是文采飞扬。
  代笔!
  这粗坯必然是找了代笔!
  不过……
  这奏疏里提出的具体政策,倒也称得上是言之有物,若真能做到的话,也似乎的确能解决大理寺的窘境。
  生出这等想法之后,魏益干脆又从头看起,这次却没有指摘褒贬的意思,而是沉下心来,仔细领会着其中的干货。
  刨去惯例的歌功颂德不提,这篇奏疏开篇先以详实的数据,列举了全国各地——尤其是西北、西南乡间,日益言重的私斗之风。
  然后由此引申,认为各地官府在教化方面——尤其是法治方面的教化,投入的精力远远不够。
  以至于乡野小民不知朝廷法度、不畏朝廷法度,受害者甚至耻于诉诸于官府,反而笃信宗族势力。
  而面对这等现象,某些地方官吏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甚至乐得轻松自在。
  等到事态在他们的纵容下不断扩大,最终酿成恶劣的群体事件之后,地方官吏才会仓促出手。
  如此一来非但为时已晚,更容易惹来民怨、甚至激起民变。
  而长此以往,朝廷的威权,又必然会被地方的豪强势力,甚或是某些宗教所取代。
  如今大周国势强盛【显然是马屁】,倒也未必如何。
  可一旦国家有难,又或是遭逢连年灾害之际,必然会诱发大乱。
  【此处虽然没有明言,但陕甘白莲教叛乱的旧事,却正好能够套进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9/8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