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成血族是什么体验(校对)第4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5/617

  对“食血生物”研究和观察的成果并没有被完全毁掉,但顺着那些零星的信息,对事故和“食血生物”研究做调查的人员,每次在查到一些内容的时候,也都会出事。
  而后一段时间,任何被相关机构发现的“食血生物”,几乎在被发现的同时,都会立刻崩溃分解为灰色粉末,发现它的调查人员和目击者也会有一部分立刻猝死。
  加上前苏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美国的各种调查和研究开始暂停,相关档案被封存,并且没有解密期。
  那个调查报告显然并没有完结,但不知道是后续的调查也被叫停,还是相关的信息丢失,向坤没有在后面的文档中发现后续内容。
  不过随后他就发现了更多可以解答他疑惑的文档,详细说明了国外和国内在“食血生物”相关研究上的不同态度和发展历程。
  在那个署名沈海崇的研究人员所做的文档中,阐明了各国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一系列“食血生物”相关的诡异事故,损失了大量研究人员后,做出的一致性的决定,都是暂停研究,封存资料——也没法再继续了,不论是研究人员还是调查人员,任何相关人员,几乎都会不明原因猝死,或是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一旦影响范围扩大,必然引起大范围的动荡和恐慌。
  但对于“食血生物”所展现出的特性,各个国家都不愿意完全放弃,还是在进行“试探性地研究”。
  当然,在此期间,民间也有各种基于阴谋论、神秘学、宗教传说的认知开始兴起。
  沈海崇认为,似乎有一种力量,在“监控”着人类世界对“食血生物”产生变异的根本性原因的研究,一旦人类有可能窥探到什么,便会触发它的“防备机制”,将一切可能扼杀。
  “食血生物”出现的时间可能很早,但它们存在的痕迹,或许在历史上同样被类似的方式“抹杀”了,又或者以一种已经偏离了事实真相的模样流传下来。
  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一波对“食血生物”的研究潮,也不是完全没有成果留下,至少“食血生物”死亡后的粉末,便被分析出了具体成分。
  不同类型的“食血生物”死亡后的灰色粉末成分略有不同,以人类“食血生物”为例,死亡后的灰色粉末主要为特殊的氮化碳化合物。
  通过对这种氮化碳化合物的成分、晶体结构的研究,人类在材料学方面有很大的进展,比如β-C3N4、g-C3N4等材料的合成和应用。
  因着可以预见的巨大诱惑,即便知道可能触发恐怖的灾祸,人类对于“食血生物”潜藏的力量,依然在进行着小心翼翼的试探。
  沈海崇综合很多其他国家机构、相关人员的分析,做出了自己的判断总结:
  人类在进行“食血生物”研究的时候,参与的人越多,知情的人越多,对“食血生物”的研究越深入,越容易触发那神秘力量的“防备机制”;
  有国家力量参与的时候,更容易触发“防备机制”;
  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一波大范围的“灭杀”,就是“防备机制”的高度触发状态,如果只是一个国家、一个机构、一小部分人在进行“食血生物”的研究,或许那股力量不会这么“敏感”;
  如果研究者本身是“食血生物”,“防备机制”会更加宽容。
  这个判断不仅是沈海崇做出的,也基本是世界上大多数知道“食血生物”存在、仍然有志进行研究的人的共识,这是用生命进行“实验”得出的经验。
  所以在二十一世纪之后,各国对“食血生物”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秉持着几个原则:
  1,官方尽量不直接参与,以私人研究机构为主体;
  2,尽量让人类“食血生物”作为研究团队;
  3,封锁“食血生物”的消息,不让大众知晓;
  这个名叫沈海崇的研究者的文档,用系统化的、深入浅出的文字,在介绍“食血生物”在我国以及国际上的研究历程和各种决策的原因,很显然是一种写给“后来者”的说明性文档。
  在那个文档的最后,他留了一句话:
  “食血生物的研究,是一个潘多拉魔盒,虽然明知打开后充满危险,但它的诱惑,是人类无法拒绝的。”
  向坤又继续查看接收到的文档,里面还有大量署名“沈海崇”的文档。
  这其中有对野外发现的、具体“食血生物”特性的简单记录和描述,也有活体“食血生物”的观测和实验记录,而其中有一份“人类食血生物”的记录却是非常的详细,配着大量的图片和具体数据,并且观测、实验的时间跨度极长。
  然后向坤注意到了那“食血生物”的标签:沈海崇。
  原来这位研究员自己就是“变异生物”,难怪在发生了955所的事情后,他依然可以负责相关的研究。
  向坤很快就找到了沈海崇建立的一个研究机构的资料,这个部门以沈海崇为首,只培养人类“食血生物”作为研究人员,他们本身既是研究者,也是被研究者。
  这个研究机构同样是由国家提供资金,但所有的研究进度、研究方法、研究成果,都交由沈海崇自己掌控。
  不过冲沈海崇的其他文档里的时间线来看,到他建立那机构的第三年,他也依然还是一个人在进行各种实验。
  在各种文档中,向坤看到了几个以“沈院士手稿整理”命名的文件,于是让爱丽丝搜索了一下,发现确实有一位院士叫沈海崇,只是从公开资料来看,他在90年代末已经病逝,享年68岁。
  而在之前看过的、对自身的研究记录的照片上,沈海崇的样貌和身体看起来就像20多岁的精壮小伙,只是头发花白。
  原来他在变异之前就已经是院士了,难怪官方相信他,愿意让他来全权负责相关研究。
  向坤接下来又看到了一个沈海崇署名的研究论述文档,研究的方向是“食血生物”背后神秘力量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监控机制”。
  向坤还没开始看,就想到一件事,于是赶紧拿起手机,打给了老夏。
  “你在看那些文档吗?”一接通,向坤马上问道。
  “在。”夏离冰回道。
  “你先别看。”向坤说道。
  “好。”夏离冰的回答依然果断,没有提出任何疑问,也没有任何犹豫。
  挂掉电话后,向坤继续神情严肃地看着那文档。
  沈院士在开头就介绍了他写这个文档的背景,是他花费不菲代价打探到了一个消息:
  美国某个私人研究机构采用了一个方式,一个人类“食血生物”研究员,对一个植物“食血生物”活体样本进行相关实验数据的观测和记录,然后离开实验室,前往几十公里外的一栋建筑,通过网络,与欧美各地不同领域的专家对提炼后的数据和观测结果进行研究,专家们并不知道实际这个“食血生物”的情况,甚至不知道“食血生物”的概念。
  但最终的结果是,参与的专家全部遭遇了意外,不明原因猝死,其中一名专家的两个助手也死了。那株被实验的植物“食血生物”和记录实验的人类“食血生物”则一起崩解消散,随后实验室甚至发生了火灾。
  而那个研究机构的拥有者,却没有出事。
  他做出了这个提议,给人类“食血生物”研究员做出了指示,并且出钱出力牵线专家连线,却没有实际参与整个过程、对实验过程和数据都完全不知晓。
  从这个案例,沈院士判断,“神秘力量”的“监控方式”,不是简单的物理机制的反馈,比如某个“食血生物”被多少人类的视线关注,或者某个“食血生物”周围有多少人类存在等等。
  那“神秘力量”应该有认知人类语言、知识体系、表达内容的能力,并且它的“监控”点并不只局限于“食血生物”。
  沈院士又列举了大量生物感官方面的研究,来验证他的几种猜测,包括那背后“神秘力量”究竟是一种“无意识的、纯能量的反应机制”,还是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行为体”,总的来说,沈院士的是倾向于后者。
  因为从它的的防备机制,对进行“食血生物”深度研究的人类的“处决”,对被人类发现的“食血生物”的“抹杀”规律来看,它并没有一个非常统一的标准和触发机制。
  在90年代初各国都秘密投入大量资源和人手对“食血生物”进行研究的时候,它明显更加“敏感”,在某一时期,只要一被人类群体发现,即便还未被捕捉,“食血生物”也立刻会崩解消散。
  它也很可能对绝大多数“食血生物”有生杀予夺的能力。
  至于它不允许人类对“食血生物”进行研究、接触其背后原理,沈院士认为,这或许是它认为这会对它产生致命威胁。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人类有极大可能成为它的“克星”,它又有强大的力量,却没有对人类进行屠杀或灭绝,说明要么证明它的力量使用有极大限制,无法随心所欲,要么它也要依存于人类群体,甚至本身就是其中一员?
  向坤不断地看着沈院士的研究文档,或许是因为孤独的研究者,又不用睡觉,没有家人,没有其他娱乐,有充裕的思考和研究时间,他写的文档非常多。
  从具体“食血生物”个体的研究、调查,到那“神秘力量”的存在形式猜想,从“神秘力量”代表的是一个个体还是一个族群,到观测到的变异数据带来的某些理论上的突破可能、研究方向等等。
  其实很多文档更像是一种自言自语的日记,有大量的猜测和推理的过程,随着更多的信息的获得,后面的文档经常会将前面文档得出的结论推翻,但基本上可以看出来沈院士一以贯之的研究方法和他建立理论框架的过程。
  向坤也有些明白沈院士为什么会写得这么事无巨细、这么繁杂,他可能是在做好没有人接班,只有这些文档和数据留存的准备。
  向坤一边看,也一边与自身的情况对照,去思考沈院士相同的问题,去解答沈院士未能解答的疑惑。
  看的文档越多,他越确定:
  他的变异即便在“变异生物”中,也是非常特殊的存在。
  或者说,他从变异后的某一阶段开始,就已经跳出了鱼群所在的滚滚河流跃到了岸上,并长出了两条腿,开始走一条和绝大多数“变异生物”完全不同的进化路线。
第五百一十章
尘封的秘密(中下)
  沈院士通过对部分“食血生物”的调查和观测,以及获取到的其他研究者资料,写了一个《“食血生物”血源种类对变异的影响》的文档。
  在那文档中,沈院士认为,“食血生物”在刚开始发生变异时,如果血源是其变异前的同类,那么它在初始变异阶段的提升会最大,并且有可能获得一些能够应用于其他变异前同类身上的能力或特性——变成“食血生物”以前是植物的生物除外。
  而且血源一直是变异前同类的话,外型的变异会相对较小,更利于隐藏在原本族群中。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异次数的增加,同类血源的弊处就会显现,变异特性过于单一,进化极限很低,阶段性极限会提早到来,心智会受到影响、更加暴戾嗜血、趋于本能,变异也会产生路径依赖,改变血源类型也无法再进行调整。
  即便是非变异前同类血源,如果始终是同一种血源,也同样让变异缺少“想象力”。
  而相对来说,不将变异前同类当成血源,并且更多元化的血源选择,能够让“食血生物”的变异也获得更多元的发展,并且推迟阶段性极限。
  不过也有弊端,就是外型的变化会较大、较不可控,而且饮血的周期会变化很大,饮血所需要的血量也很不稳定。
  沈院士通过他的研究认为,“食血生物”的变异特性、变异方向,主要取决于它饮血的血源选择。
  同时如果“食血生物”有较高的智力和复杂的思维方式,“主观意愿”很有可能也会对变异方向产生影响,但暂时未有实质证据证明。
  ……
  对于这个文档的观点,向坤只同意“主观意愿可能会对变异方向产生影响”和“以变异前同类为血源的优势和弊端”中的一部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5/61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