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为书狂(校对)第6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5/739

  一边的李军红一愣,随后脑海里却是浮现出当年秋水先生一首杀尽诗坛百万兵的诗句。当这一幕再度出现之时,李军红整个人都有一些颤抖:“难道秋水先生要对我们诗坛一网打尽?”
  我的天……这一瞬间,整个天地一下子暗了下来。想起此前没有回答出秋水先生的问题,李军红只感觉所在的责任都出至于他。如果不是因为自己回答不出秋水先生的问题,秋水先生也不可能对诗坛这么失望。而如果秋水先生不对诗坛失望,他又怎么会有一网打尽诗坛的想法。
  只是,就在李军红准备向会长申请辞去华国诗歌协会副会长的职位之时,一股浓浓思乡之情的诗歌却是飘荡在办公室。而听到这一首诗之后,李军红却是迅速将报纸抢了过来,认真又是细细的看了三遍。在确定无误,没有再写其他之时。看着这一首诗,李军红差一些便要尖叫起来:“我了个去,秋水先生,您坑得我好苦呀。”
  ……
  台弯国立大学。
  “各位,大家听说了没,内地诗坛最近表现活跃呀。”
  “内地诗坛,呵,观台兄,你何出此言呢,内地有会写诗的么?”
  “清明兄,你是很久不关注内地了,最近几年内地可是出了不少好诗,也出了不少诗词大家,像那个秋水……”
  “你说那个叫秋水呀,我知道,他的诗我看过一些,但都是一些古言体诗。这种为作新词,咬文填词的诗其实没有什么意思,现代自由诗才是我们当代诗歌所代表的方向。”
  台弯国立大学前生其实就是水木大学,但因为历史原因,台弯也有一个水木大学,不过台弯不叫他水木大学,而是叫台弯国立大学。虽然几十年过去,台弯国立大学与水木大学已经没什么联系,但两所大学在文化上却一直处于竞争关系。虽然总体来说,台弯国立大学是不如内地水木大学的。但是,对于中文这一块,台弯国立大学与香江大学也一直走在内地大学前例。
  而其中对于现代诗歌方面,台弯更出现了几位大家,一时影响深远。
  “清明兄,你这话可说错了,你来看看这几首。”
  林观台拿出一份报纸,指着报纸上的几首诗对“冯清明”说道:“这几首诗都很不错。”
  “哦,观台兄你都觉得不错了,那这诗我也要看一看。”
  接过林观台递来的报纸,冯清明看起了报纸上连载的这几首诗。
  “自由与爱情。”
  “这首诗还不错,虽然写得直白了一些,但意义还可以。”
  冯清明是台弯国立大学的教授,本身又是教中文的,自然眼光很高。虽然自由与爱情这首诗写得已经很不错,但冯清明只是小小点了点头,只是认为还可以罢了。
  “咦,这首《断章》倒是有点意思。”
  冯清明眼前一亮,嘴角里读了一遍,本想夸赞几句,但又想到刚才自己说的话,亦也只是点了点头:“还行,比前面的自由与爱情写得好多了。”
  接着,冯清明继续看着其他几首诗。
  “飞鸟与鱼。”
  “错误。”
  当最后看到“世间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之时,林清明早却是再也沉不住气了:“观台兄,这一些诗都是内地那些诗人写的?”
  “是呀,若不是,我拿给你看做什么,评价一下吧,怎么样?”
  林观台笑着看向了冯清明。
  “好,很好,非常好。”
  到这时,冯清明也不得不赞叹一声:“观台兄,看来此之前真是我一叶障目了,我一直以为内地是诗歌的沙漠,他们搞经济或许还可以,搞文化还真不行,更不用说写这一些诗歌了。没想到,这几首诗却是教育了我。”
  “是呀,我也是被教育了。”
  “观台兄,你就太谦虚了吧,这几首诗虽然写得不错,但也就最后一首世间以痛吻我还算经典,其他也只能算是佳作。这要是拿给他人欣赏自然是奉为经典,但在你这位诗词大家眼里,恐怕没这个地位吧。”
  “清明兄,你误会了,我说的不是报纸上的这几首,我说的是另外一首。”
  “另外一首,还有谁写了?”
  只是,林观台却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突然看向了冯清明,问道:“清明兄,我们有多少年没有回家了。”
  “回家?”
  冯清明笑了笑:“观台兄,你是老糊涂了,我们不都一直呆在家里嘛。”
  “不,我们一直都不是呆在家里。”
  突然,林观台站了起来:“清明,我很想回家一趟了,你回不回?”
  “观台兄?”
  冯清明感觉莫名其妙,正待细问之时,林观台却是递来了一张纸:“清明,这是秋水先生写的一首诗,你也看一看吧。”
  展开白,上面写着一首小诗。
  诗的名字叫做《乡愁》。
  “乡愁?”
  看到这两个字,冯清明有些愣住。
  而当冯清明念起了整首诗之后,冯清明的泪水却是早已滚滚流了下来。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第六百七十一章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我在这头,大陆在里头。
  这一句,可谓是彻底点中了“冯清明”的泪点。
  其实“冯清明”与“林观台”都不是地地道道的台弯人,他们是因为历史原因来到台弯的。刚到台弯的时候,倒也没什么,反正台弯也是一个地方,在这里住一段时间,或者什么时候再回去也就是了。可是,他们却不知道,这一住竟然是几十年。
  两人已经是70来岁的年纪,当年20多岁来到台弯,现在已过去了50多年。
  50多年,整整半个世纪,半个世纪没有回家了。
  家乡的玩伴不知道还在吗?
  思念的亲人们还过得好吗?
  母亲的坟墓是否早已是野草丛生?
  想着想着,泪水又流了下来。
  直到最后,林清明脑海里只剩下两个字:“回家。”
  对。
  回家。
  乡愁这一首诗,不知道说出了多少台弯民众的心里话。
  在这里面有平民。
  在这里面也有从商的商人。
  在这里面还有许多社会上的精英。
  同样,在这里面还有曾经是堂堂热血的军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5/7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