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为书狂(校对)第6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9/739

  “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这句话够狂。
  这句话够嚣张。
  这句话也够傲。
  黄一凡开场第一句说出这句话来之时,可谓是当场就震撼了一干听众。
  “我了个去,黄教授今天是要暴走的节奏呀。”
  “这话说得太给力了,我喜欢。”
  “哈哈哈,我就喜欢黄教授如此霸气的说话。”
  掌声,倾刻送了过来。
  是的。
  仅仅只是一句话,场内听众便被黄一凡给征服了。
  虽然他们也不知道黄一凡接下来讲什么?
  虽然他们也并不知道黄一凡教授讲的课是否精彩。
  但这已不再重要了。
  重要的是,他们知道,哪怕不听后面的,仅仅只是听了这句话就已足够。
  是呀。
  想想黄教授这些年经历了这么多,也写出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可是,此前每次有什么新作诞生的时候都会遭受到无数人的质疑。而有一些对黄一凡特别了解的铁杆粉丝,更是感叹黄一凡当年写网文开始一直走到现在的辛路旅程。其中有惊艳,但更多的却是磨砺。
  好在黄教授挺过来了。
  不但挺过来了,黄教授已经展现了他最为锋芒的姿态。
  “说得好。”
  “黄教授,您也是八斗之才的人物呀。”
  掌声无比的激烈。
  不过,就在众人掌声停下,黄一凡却是笑了笑,说道:“唉,这般嚣张的话怎么可能是我说的呢,这话是‘谢公义’说的。”
  “啊……”
  “噗嗤。”
  “不会吧,黄教授,刚才还因为您这句话如同打了鸡血,您这神斩折也转得太快了吧。”
  一众看客哭笑不得,捂着嘴被黄一凡逗得大笑不止。
  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
  百家讲坛虽然看起来是一个搞学术的讲坛,但搞学术也不必总是知乎者也,总是苦着脸一点乐趣也没有。真正的学问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学问是让所有人发自内心的喜欢,发自内心的去钻研,哪怕是看起来枯燥无味的知识,但也能在其中发现乐趣,并不必要总是严肃的样子。
  “那么,谢公义是谁呢?”
  “谢公义是南朝时间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不过,最重要的是谢公义还是南朝时期宋国的太守。也就是说,他是一位当官的,而且当的还是大官。大家想想,如果他不是当官的,他这句话说出来,恐怕不被人喷死也得被一大堆人跑来找他麻烦。”
  说完,黄一凡又看了看台下。
  看来效果还不错。
  一众听众又被黄一凡的讲课逗得不时偷笑。
  “不过,今天我们要讲的并不是谢公义,谢公义在我们今天这堂课里只不过是一个打酱油的,至于为什么先说谢公义,完全是为了引出我们今天所要讲的人物。而我们今天要讲的是谁呢,正是谢公义所说的八斗之才的曹子建。”
  说到这里,黄一凡准备与台下一干听众小小的互动一下。
  “先提个问题,不知道在坐各位有没有听过曹子建这个人物。”
  黄一凡这个问题一出,台下立即就有一位听众站起来:“黄教授,没听过曹子建这个人。”
  “是呀,黄教授,这个曹子建很厉害吗?”
  随便叫了三人,三人都表示没怎么听过这个人物。
  “好了,听到三位的回答我就放心了。”
  点了点头,黄一凡说道:“幸亏你们都不知道这个曹子建,要是知道,那我这堂课还怎么上呀。”
  其实这个世界有很多历史人物我们大众是不知道的,而之所以有一些历史人物知道,要么是课本上讲过,要么是电视剧里天天播放,亦或者有什么名著写过他。而没有写过的,哪怕这个人物在那个时候再出色,普通大众也是记不住的。
  三国虽然是一个辉煌的年代,但如果没有三国演义,这么多的历史人物谁能记得住呢?
  自然,这个在三国历史当中并不是特别牛叉的曹植,也就没有太多人知晓了。
  或者哪怕是知道有这个曹植,但也不知道曹植的一些生平经历。
  不出意外,黄一凡这番话一说,一众人等又是大笑。
  开课这才10分钟不到,整个节目录制室却是欢笑一堂。
  “嗯,开玩笑的。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个曹子建。同样,我们也来研究一下,为什么这个谢公义会如此推举曹子建。”
  没带教案,今天这一节课所要讲的内容黄一凡已早已放在心中。此时虽说是录制节目,但讲到兴头之时,黄一凡感觉与自己在水木上课没什么两样,倒是比较放松。
  【要研究这个曹子建,我们先要了解曹子建这个人。曹子建是谁呢?曹子建可能大家都不太熟悉,曹子建是三国时期曹操与卞夫人所说的第三个儿子,史书上说曹子建天生聪颖,才气逼人,十岁的时候就通读圣诗,曾子语录以及先秦古籍。每次曹操问他问题,曹子建都是对答如流,甚至脱口成章。有一次曹操看了曹子建的文章,发现文章写得花团锦簇,龙飞凤舞,因为写得太好,惊喜的问他:“你请人捉刀的吧。”】
  【捉刀是什么意思,捉刀就是找人代写的意思。这个词起源也是来自曹操。当时曹操会见匈奴使者,生性多疑的曹操感觉自己外型长得不够帅,不够MAN,不能显现出自己威武的形象。于是,他就找了“崔季珪”装扮成自己样子接见了匈奴使者,而他自己则扮成一个武士拿着刀站在床头。会见完毕,曹操就命令间谍问匈奴使者对曹操的映像如何。匈奴使者说,曹操倒是长得一般,但那个床头捉刀的才是真英雄也。后来捉刀就常常比喻为代替别人做事,到了现在捉刀就表示代替别人写文章。曹操问儿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通俗一点的说法,那就是,儿呀,你这文章写得这么好,比你老爹我写得还好,不会是找枪手代写的吧。】
  【曹子建就回答说:“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你如果不信,当面考我就知道了,何必问我是不是找人代写?”】
  课程讲到三分之一,台下听众这会儿已经听得津津有味。特别是一些此前看过百家讲坛的,此时在听到黄一凡讲课之时,与之前的一些教授比较,高下立判。
  “黄教授果然了不起,这课讲得太好了。”
  “是呀,我这种历史学渣的人,现在来上黄教授的课竟然听得这么有感觉。”
  “我也是。黄教授讲课不仅讲的好,而且风趣幽默,刚才那一句找枪手带写的话,差点我又笑出声来,我感觉百家讲坛要火。”
  不少听众私下底小声地说道。
第七百章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啪啪啪……
  课讲到一小段落,掌声再度传来。而这一次,不再是因为霸气的开场白,也不是因为风趣的讲课台风,纯粹是发自内心对于知识的佩服。台下听众有普通人,也有精英,也有高材生。但不管是什么人,此时他们听着黄一凡的课,都感觉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并且,也在此时才真正的从内心发出一句感叹:这才是百家讲坛呀。
  当然,课并没有上完,黄一凡继续上课。
  “所以说,因为曹子建曹植自幼才气逼人,便很得曹操的喜欢。”
  “还有一次,建安210年,曹操修建的铜雀台落成,就召集了一干文人雅士去那里参观。这里要说一下铜雀台,这个铜雀台是什么东东呢?”
  百家讲坛的课与平时上课还是有一些不一样,虽然有互动,但也不能总是互动。所以,大都时候黄一凡都是在讲,尽可能的将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透露出去。所以,在说到铜雀台时,黄一凡便没有寻问众人,而是一路讲解下去。
  “铜雀台当初是因为曹操打败了袁绍,有一次曹操夜宿在那里,半夜看到金光由地生起,隔日掘到一只铜雀。曹操的谋士就说,舜的母亲梦到玉雀入怀就生了舜,现在得了铜雀,是大吉之兆。曹操大喜,就命人修建了铜雀台于漳水之上。其实说白了,修建铜雀台就是为了彰显自己平定四海的功德。而如何传递这种平定四海的功德呢,也很简单,叫上一些文人雅士到那里写一些文章不就是了。于是,曹操当时就叫了那个时期很知名的文人,像王粲、刘桢、陈琳、徐干、蔡文姬、邯郸……这一些人。因为曹植自小很有才华,这一次也跟着去了。”
  没有停下,黄一凡继续说道:“带着一些文人雅士,参观了一个多小时,曹操就对众人说。各位,我这铜雀台修得怎么样,漂不漂亮,大不大方,美不美观?众人都说,漂亮的不行。见大家都说好,曹操就又说,既然修得这么好,大家何不各写一些文章呢。”
  “曹操一说,众人哪里会不知道意思,笔墨纸砚送来,纷纷开始写文章。而曹植略加思索,一挥而就,第一个交卷,写了一篇《登台赋》。
  这篇登台赋是这样的:
  从明后而嬉游兮,聊登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
  这篇文章写的比较长,我就不一一念出来了。
  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呢?说实话,写得很好。这里的好,不仅仅是因为这首《登台赋》的用词用句好,更因为这一首登台赋表达的内容好。
  为什么说内容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9/7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