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为书狂(校对)第6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3/739

  你还别说。虽然这一些家长不是教育系统出身,虽然这一些家长的学历也并不算高。但是,百家姓就是这样的神奇。哪怕不需要怎么教,只需要带着子女一起读,一起背,一起写。一天读个几十遍下来,瞬间,那一些完全陌生的字词便在背,读,写当中完全掌握。
  如此几翻之下,百家姓的恐怖之处也越来越被大众所知。
  而到了现在,一众家长回过头来才算是知道。
  百家姓哪里是不如声律启蒙呀。
  百家姓的功能,百家姓的启蒙作用,绝对是10倍于声律启蒙呀。
  甚至,这时候连一些汉语言的专家都跑了过来,进行研究了百家姓。
  一翻研究,他们得出了结论。
  百家姓虽然是几百个完全陌生并且不相干的汉字,但是他们却通过有序的组合,又巧妙的运用押韵手法,让一众学子在初开始接触这一些字的时候,便觉得很容易掌握。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不少学子在多读了几遍百家姓就已掌握100多个汉字的原因。
  为此,一众专家也呼吁语文教育不应该生搬硬套,应该学习百家姓这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光是例出一系列陌生的字词给学子,而应该用科学的方法,让学子即能学习到知识,又能轻松掌握字词,从而达到快速高效认字。
  不过,有关于百家姓功效并没有结束。在人们发现百家姓对于认字有着绝对的帮助之余,一众聪明的家长还发现了百家姓的另一个作用。
  这个作用便是锻炼记忆力。
  什么,你说百家姓怎么会有锻炼记忆力的功能?
  他不就是一篇启蒙作品嘛,哪里有什么锻炼记忆力的功能?
  为什么没有?
  我们来分析一下整篇百家姓吧。
  百家姓的开篇是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样开始的。
  当然,后面也是一样。
  也就是说,百家姓里面500多个姓都是这样通过一个有序的排列,将全华夏所有的姓氏排在了一块。正常来说,一般哪怕是读过百家姓的人,也不可能将百家姓背诵出来。哪怕有不少家长,不少学子曾经试着去背诵,甚至是下了苦功夫去背诵,但也不一定能完全的背诵出来。最多,人们只能背诵一百来个姓,或者最多二百来个姓。后面的三百多姓,四百多姓,五百多姓,根本就无能为力。
  因为这一些姓虽然有押韵,但排序的位数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他就像圆周率一样,虽然之前的3.1415926很好背,但后面的535897,再后面的932384……那就不是那么好背了。可以说,越是往后,越是涉及到的数字越多,那就越是难背。
  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了训练自己的记忆力,就此前去背诵圆周率。
  而且,越是能背圆周率的位数越多,越是会被别人惊叹有才。
  但现在,人们发现了一个比之背圆周率更好的办法。
  背圆周率有什么用呢?
  他只是一个数字,你背得再长也没用。
  还不如背百家姓呢?
  百家姓背熟之后不但同样能达到训练记忆力的效果,而且还能记住全国所有人的姓氏。
  这比之单纯的背圆周率有趣多了。
  一瞬间,当有人公布百家姓可以锻炼记忆力之时,一众家长又是一个激动。当天就拿着百家姓给自己的子女布置了一个任务,儿呀,百家姓你只背出98个呀,这怎么能行。你看看人家“小明”,再看看隔壁的小红,他们都背出200个姓了,怎么说也不能输他们呀,来来来,我们一起背。加油……
  ……
  “哈哈哈,一凡小友,你这百家姓实在是厉害,竟然有锻炼记忆力的功效。只是,我现在只能背100来个姓,唉,连小朋友都不如,我曾孙都可以背200来个姓呢。”
  办公室内,孔书俊朝黄一凡笑着说道。
  “哪里,百家姓只是闹着玩的,孔教授不要当真。”
  “哎,一凡小友,你又谦虚了。这哪里是闹着玩的,这可是启蒙经典呢。放在古代,那就是诸子之学。唉,说起来一凡小友你是生错了时代。如果生在古代,说不得你也成诸子之一了。”
  “孔教授,你是越来越会给别人带高帽了。什么诸子不诸子,我写百家姓只不过是为了姓氏传承罢了。”
  “姓氏传承?”
  孔书俊有些奇怪:“不是为了认字吗?”
  “当然,百家姓也有认字的功能,当然也有锻炼记忆力的功能。不过,百家姓最为重要的一个功能,是姓氏传承的功能。说简单一些,那就是继承我华夏寻根问祖的传统,总不能,当有人问起我黄一凡,你既然姓黄,你知道你们黄姓的来源吗,这样的一个问题我还不知道吧。”
  “等等……”
  孔书俊一个机灵,他直直的看着黄一凡:“一凡小友,你是说,百家姓是一部姓氏传承的书籍?”
  “对呀。”
  黄一凡点头。
  “也是传承寻根问祖的传统?”
  “不错。”
  黄一凡继续点头。
  “也就是说,百家姓里面每一个字,每一个姓,其实都有着很深很深的学问,知识?”
  黄一凡朝着孔书俊竖了一个大拇指,心里暗道,孔教授虽然年纪有些大,但思想却越来越活,他刚才只是稍稍提示了一下孔书俊,孔书俊便已然醒悟。既然如此,我就再送你一程,便说道:“孔教授,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完全可以写一部华夏姓氏传承的书籍,当然,如果你还有空的话,可以去一趟百家讲坛。我相信,很多人对于我们的姓氏,对于我们姓氏的起源,甚至是对于我们的祖先,会非常感兴趣的。”
  听到黄一凡说到百家讲坛,孔书俊突然一下子站了起来。嘴里念着什么,最后,却是对着黄一凡来了一个拥抱,并且说道:“黄小友,谢谢你,我欠你一个人情。我现在就去准备资料,为我们华夏开设一堂真正的百家姓。”
  “不用谢,孔教授,当时候我会当你的听众。”
  黄一凡微笑着回道。
第七百四十六章
上古八大姓
  孔书俊在黄一凡启发之下,当天便开始做了一翻对于姓氏的研究。随后,孔书俊将这一份研究带到央视百家讲坛,百家讲坛节目组一看孔书俊的方案。两方一拍即合,便准备在一个星期之后推出《百家讲坛之百家姓》。而当这一期节目信息被媒体暴光之后,一众看客却是纷纷议论起来。
  “百家讲坛讲百家姓,奇怪,难道姓氏也有研究吗?”
  “我也感到奇怪。可能是百家姓最近大火,现在一众学子时不时都在读百家姓。只是,这个百家姓不是教小孩子认字的启蒙书籍吗,难道这个百家姓有别的意义?”
  “这个就不知道了。不过,看百家讲坛这阵势,我估计百家姓远远不只是我们想像当中的那么简单。”
  “我也觉得。虽然百家姓只有1000字不到,但说不定百家姓里面就包含无数的学问。此前我们对于百家姓也是一知半解,只以为这只是一个顺口溜的百家姓。后来一些专家学者研究之后,我们才发现,这个百家姓原来是这么经典的启蒙作品。”
  “是呀,黄教授的才华深不可测,我们还是期待一个星期之后那位孔教授怎样讲解百家姓吧。”
  百家姓本来就火。虽然一些普通人对于百家姓不以为然,但看到一众小孩子在百家姓的教育之下得已启蒙,心里面也自然而然对于百家姓生出了足够的尊重。在他们眼中,黄一凡此前写的一些作品都是商业小说,论商业价值当然无人可及,但论艺术价值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当声律启蒙,当百家姓这样的启蒙经典出来之后,人们再看黄一凡,再看黄教授的作品,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特别是那些家长,当看到百家讲坛一个星期之后要讲解百家姓之时,那可是个个都是期待。
  他们还真想看一看,这一个百家姓除了认字的启蒙教育之外,还有哪些他们未曾发现的作用。
  时间很快就已来到,一个星期之后,百家讲坛之百家姓正式开讲。
  开讲的讲师是水木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孔书俊。
  虽然一些看客发现并不是黄一凡黄教授稍微有一些遗憾,但细想之后也算是明白过来。
  黄教授虽然年轻,但最近一段时间推出的两部启蒙经典,早已确立了黄教授的地位。
  现在已经有人将秋水,凡尘,黄一凡三人当成是当代三位大师。
  这样的大师,他又怎么可能亲自出面给大家讲解百家姓呢?
  如怕就是要讲解,也是无数专家学者他们上阵才对。
  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达者为师,黄教授虽然年轻,但一人之力开创的蒙学已经奠定了他“万人之师”的逼格。哪怕是再怎么心高气傲的人儿,这会儿看到黄一凡,估计也得恭敬的喊一声黄老师,或者黄一凡先生。
  此时孔书俊前来讲解百家讲坛,便足可以看出黄一凡的地位已经超然于众人之上。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一部作品,甚至有人还能背出来,这一部作品正是黄一凡先生写的经典启蒙之作。很多人将他当成是认字的学问,也有很多人比较恶搞,竟然拿百家姓来锻炼记忆力。但殊不知,在单单不足1000字的百家姓里面,他却隐藏着无数的学问。这门学问,便叫做姓氏学问。”
  此时无数观众,家长,同样还有一些文化界的人士,学者,他们都是坐在电视机前,看着孔书俊这一期的百家讲坛。
  “可能说到这里,台下不少人包括电视机前的朋友会觉得,这么简单的姓氏也是一种学问吗?难道我姓孔,我姓李,姓张之类,还能研究出一大篇学术性的文章来?对于这样的疑问,我想说,是的。没错,姓氏不仅是一种学问,而且还是一门大学问。别说是一篇文章,哪怕是100篇,1万篇,也不足于将姓氏的学问完全讲完。那么,今天我们便开始讲解这一门学问。”
  百家姓,说是百家,但其实这个百家是一个虚数。
  他并不仅仅单指100。
  同样,他也不仅仅单指几百个。
  百家姓的百家,其实指的是全华夏所有的姓氏。
  孔书俊身为中文系的教授,虽然此前并没有特别的研究过华夏姓氏问题,但是,只要给他一个题目,种种研究倾刻间便已产生。虽然孔书俊这是第二次上百家讲坛,相比起第一次上百家讲坛只是讲了几期节目就已闪人的尴尬,这一期的百家讲坛孔书俊却是无比的自信。
  这是腹内学问如汪洋大海,哪怕之前有再多的尴尬,也被这一些即将改变众人观点,推出另一种文化的高深学问给彻底的掩盖住了。
  清了清嗓子,孔书俊说道:“姓氏姓氏,所谓的姓氏,这里面其实不是一个词,他是两个词。也就是‘姓’与‘氏’。不知道大家是否奇怪,似乎在我们的姓氏里面,我们只有姓,并没有氏。甚至还有人会说出,这个氏是什么意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3/7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