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为书狂(校对)第6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4/739

  孔书俊不紧不慢,开始讲解姓氏文化:“其实,姓氏文化从上古时期就已经产生了,那个时期在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之下,人们发现近亲结婚对于我们的下一代非常不利,于是有一些部落就规定不允许近亲结婚。既然不允许近亲结婚,我们又怎么样区别我与你是近亲。如果不能区别,那么这个不允许近亲结婚的规定也就无法遵守。这个时候,‘姓’就产生了。在同一个部落里面的人,他们都同一个姓。既然是同姓,他的意思就是同血源关系,既然有血缘,所以在上古时期同姓是不能结婚的。也因此,在‘姓’产生之后。哪怕这一些部落的人分散了,但只要他们继承了姓,哪怕后来两方相遇碰到,一问姓,如果大家同姓,大家也就知道,我们同姓不能结婚。如果问到你是异姓,那么,这就代表他们是可以结婚的。”
  有关姓氏的学问其实很大很大,之前一度没有人研究,而一旦孔书俊将姓氏学问拿出来时,一众观众却是咦的一声,瞬间就被孔书俊的讲课给吸引了。
  “不过,上古时期我们其实是属于母系社会的,相信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母系社会里面,当时的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所以,那个时候部落出身的人便按母亲的姓。同姓的话,那就代表我们同是一个母系关系,有血亲。也正因为我们是从母系社会发展而来,我们会发现,有一些姓有一个女字旁。如姬、姜、姚、嬴、姒、妘、妫、姞,这八个性。
  这八个姓可不是简单的姓,这一些姓产生的时间离我们至少有3000年以上,有的甚至达到5000年以上,这一些都是很古老很古老的姓,这一些姓每一个都带女字旁。而这八个姓,我们称之为上古八大姓。意思是说,我们华夏所有的姓氏,基本上是从这八个姓里发展而来。”
第七百四十七章
黄帝姓什么?
  “上古八大姓。”
  “哇噻,没想到,我们的姓氏竟然有如此深厚的学问。”
  “果然,黄教授的百家姓不简单呀。”
  上古八大姓一出来,不只是现场的听众震惊不止,同样在电视机前的朋友亦是被“上古八大姓”的历史给震住了。
  “那么,我们先来单独说说八大姓里面的姬姓。姬姓可能大家很熟悉,黄帝就是姓姬,名字就叫做姬轩辕。那么,黄帝为什么姓姬呢?各位,可能大家会认为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就像我姓孔,别人问我一句,我为什么姓孔。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好回答,因为我的父亲姓孔,所以我也姓孔。”
  这样的回答却是令众人大笑:“同理,黄帝为什么姓姬,是因为他的父亲姓姬。不过,在问完这一句之后,我又要再问一句,那么,他的父亲为什么姓姬呢……”
  众人又是大笑。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脑筋急转弯,就像世界上第一位教大学的老师他一定没有上过大学一样。世界上第一个有姓的,他的父亲一定是没有姓的。所以,姓是根据一定的成因产生的。而这个原因,是因为黄帝出身于姬水,所以,黄帝与当时部落的祖先都姓姬。”
  “那么,姜姓呢?姜姓各位会想到谁,历史当中有一位比较出名的人物姓姜,他叫姜尚,也叫做姜子牙,他是周朝时的开国丞相。不过,比之姜尚更早的时候,还有一人姓姜。这人便是炎帝,炎帝出身于姜水一带,所以,炎帝就与那时的部落一样也姓姜。”
  “至于其他的赢姓,姚姓……这一些姓氏其实都与我们的人类祖先有着很大的关系。”
  孔书俊准备充分,一口气说将下来,电视机前的观众只感觉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他们不仅从孔书俊这里了解到了百家姓的传承,他们还在通过百家姓了解到了上古之时人类祖先的文化活动。
  不用说,在孔书俊讲到上古八大姓时,百家讲坛的收视率却是快速上升。
  当然,姓氏的文化并没有讲完。
  不但没有讲完,事实上孔书俊只讲了一点点而已。停了几秒钟,待众人稍稍消化,孔书俊继续开讲:“之前讲的是关于姓,讲完了姓,那么,我们就来讲氏。氏是什么?对于姓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因为我们大家都有姓,虽然不能完全明白姓的传承,历史,但总算知道姓是一个什么事物。但是,关于氏,可能大家就没怎么听说了,或者干脆就不知道。”
  姓氏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在姓氏体系里面,他即应该有姓,同样也应该有氏。而要完整的了解整个的姓氏,那么就应该知道姓是什么,氏是什么。
  之前孔书俊讲了姓,不少听众对于姓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此时再讲氏,却是变得完全不懂。正如孔书俊说的一样,他们只知道姓,至于氏是什么,完全不知道。可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不知道,却是无比的吸引他们。
  姓氏姓氏,这与我们的姓氏息息相关,恐怕是任何人对于姓氏也都无比的感兴趣。
  是以,当讲到这里之时,百家讲坛的收视率又是提高了一成。
  当然,对于收视率之类的,讲课当中的孔书俊是不知道的。不过,哪怕不知道,他也明白一众听众肯定对于“氏”非常感兴趣。正如他一样,哪怕他身为堂堂的教授,当初在研究姓氏的时候,也是一度对于姓氏体系表现出了一种超出任何一种学术的热度。
  孔书俊也不知道这是因为什么。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原因,那就是几千年下来的姓氏文化。
  虽然姓氏文化很多人并没有研究过,但姓氏文化却一直传承了几千年。很多人哪怕不知道自己的姓氏是怎么来源的,但他们却一直对自己的姓氏有着无比的认同感,甚至是自豪感。
  “氏是什么,在此之前不知道没关系。虽然我们现在基本上已经不再用氏,但我们从很多古籍,或者一些先秦时期人物的简介里面,我们仍可以看到氏的踪影。仍是拿黄帝来说,很多历史文献在介绍黄帝的时候,会说黄帝姓姬,号轩辕氏。轩辕氏里面的氏,便是我们要讲的氏。那么,氏是什么呢,氏其实是姓的一个分支,也可以说是姓的一种。”
  说到这里,台下一位不明白的观众却是站了起来问道:“孔教授,我还是有一些不明白。你说氏是姓的一种,可是,那个时候已经有姓了,为什么还要氏?就像我们一样,我们现在有姓就足够了,至于氏有没有已经无所谓。”
  对于这位学子的提问,孔书俊点点头说道:“这位同学,你的问题问得非常好,这也正是我所要讲的。正如这位同学说的,既然有姓了,为什么还要氏。既然氏也是姓的一种,难道非得在姓里面再开一个小姓吗?”
  “当然,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我们当然没必要,我们只要有一个姓就足够了。但是,对于上古时期的年代,那却是非常有必要。而这个必要,我们仍得从母系社会开始说起。”
  姓氏文化并不单单只是姓氏文化。
  姓氏文化的产生还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很深的关系。
  了解姓氏不但可以追根问祖,同样,我们还可以了解当时上古时期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
  “早期的部落是通过母系社会维持,这样的一个时间传承了很多年很多年,具体的多少年暂时无从考知。但是,在生产力得到更高发展的时候,当传统的锄耕农业过渡到犁耕农业之时,强而有力的男性得以从依托于母系社会当中解脱出来,成为一个以父权为主的父系社会。
  可以说,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是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而当生产力提高之余,父系社会开始产生了奴隶,产生了平民,产生了贵族,甚至产生了王室。而如何区分这一些贵族呢,单纯从外貌上是看不出来的。那么,氏便这样产生了。有一些贵族便在姓之上加了一个氏,用来区分贵族与普通大众的区别。正如黄帝,他虽然姓姬,但也号轩辕氏。不过,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在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氏的,只有贵族才有氏。也就是说,拥有了氏的人,他就不再是平民,而是贵族。至于平民,仍然是和原来一样,只有姓,没有氏。”
第七百四十八章
秦始皇为什么叫赵政?
  “原来姓氏是这样的。”
  “没想到姓氏里面还有这么多的文化。”
  “这一堂课当真是受益非浅,值了。”
  不少听众纷纷点头,感觉听这一节课,看这一期节目实在是太值了。
  不过,有关于姓氏的知识并没有这么简单,上面只不过是初浅的介绍了一下,在讲了什么是姓,什么是氏之后,孔书俊继续说道:“了解了姓氏起源,那么,我们对于一些古人的称呼便更为的清楚了。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曾子,各位同学,有谁知道曾子姓什么?”
  “孔教授,曾子难道不是姓曾吗?”
  作为圣人曾子,几乎是所有人都是下意识地说道,曾子肯定是姓曾。
  要不然,怎么会叫他曾子?
  此外,如果他不姓曾的话,那么现在流传下来的曾子后人,他们都是姓曾。
  所以,这也从侧面表示,曾子的确是姓曾。
  但可惜,听到台下的回话,孔书俊却是摇摇头:“不对,不对,事实上曾子并不是姓曾。曾子是姬姓。”
  说完,孔书俊却是笑道:“我知道,我说完这句之后台下肯定有人会说。不对呀,曾子怎么会姓姬。如果他姓姬,怎么不是叫姬子,而是叫曾子?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刚才我们就已讲到姓氏文化,姓与氏是分开了,姓是大姓,氏是小姓。我们即可以用姓当作是姓,同样也可以用氏当作是姓。曾子原本是姬姓,但是,曾子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姬曾嘉’,不要笑,这是真的。当时‘姬曾嘉’为了避乱,于是便以‘曾’为氏,直到曾子一代便一直源用下去。直到现在,如果要说曾子姓曾,其实也是可以的。但如果真要计较的话,那曾子便不姓曾。”
  原来如此。
  一个小科谱再一次点醒了众人。
  如果不听这一节课,恐怕他一辈子也不知道曾子原来不姓曾,他原来姓姬。只不过是用氏当成了他的姓,最后便一直流传了下来。
  孔书俊继续讲解说道:“几千年来,随着姓氏文化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变迁。原来的姓氏也在上古八大姓之内出现了很多很多其他的姓氏。比如,有一些以居住地为姓的。像东郭,西郭,南郭,北郭,这一些姓都是因为齐国公族大夫住在东郭,西郭,等地,于是便以东郭,西郭为姓。同样,还有一个姓叫西门,是因为当时有一位郑大夫住在西门口,于是西门也成为了姓。
  也有一些是以国为姓,例如战国晋,秦,楚,卫,宋……很多人在当时便以国家的名字为姓。同样,除了以国为姓之外,也有一些以官职为姓,像司徒,司空,司马,这一些在古代都是官职。那么,为什么要以官职为姓呢?因为这一些官职都显贵,所以有一些人得到了这样的官职便以这样的官职为姓,衬托了身份与地位。
  另外,还有一些是改姓的。也就是说,他原来并不是这个姓,后来改成了这样的姓。例如唐朝皇帝赐姓给大臣,往往这一些大臣便跟着皇帝一样姓李,于是便有了国姓爷之类的称呼。还有一些因为是为了避讳,当时汉文帝叫刘恒,于是,凡是恒姓都改成了其他的姓氏。”
  一节课讲到一半,孔书俊差不多将姓氏的背景差不多讲完。
  随后,孔书俊说道:“姓氏背景大概就这样,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姓与氏便合而为一,氏就是姓,姓就是氏,或者说只有姓,没有氏了。现在,我们就来讲一讲百家姓里面第一个姓,赵……”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排在百家姓第一位的是赵。
  “可能很多人对于这个百家姓排名不太理解,为什么将‘赵姓’排在第一呢?按全国姓氏人数排序的话,赵绝对排不到第一,甚至前五都排不到。不过,要了解为什么赵排第一,我们还得了解赵这个姓的来源。”
  终于开始讲百家姓了,不少观众眼睛里散发着异样的光彩。
  前面介绍了姓氏的一系列资料,那么,最为让人感兴趣的便是百家姓了。毕竟,此前姓氏的背景都是一些知识,虽然他们也感兴趣,但毕竟与听众们本身无关。但百家姓里面的姓氏,可是真正在讲他们的呀。不管是谁,他们都有姓。他们也很想听一听,关于自己姓的来源,关于己姓的祖先。
  “赵姓的起源来自于周朝时的造父,这个造父是天生的训马高手,传说他训练了8匹骏马,训练好了便交给周朝的天子周穆王,周穆王很高兴,经常带着造父的8匹骏马去远行,有一次周穆王西至昆仑山,见到了传说中的女神西王母,周穆王对西王母非常爱慕,差点不想回来了。而这个时候却是听到自己的国家有人造反,周穆王非常着急,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将周穆王带回了国都,并且迅速铲除了叛乱。由了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将‘赵城’赐给了他。从此,造父便以赵为姓……”
  不过,赵姓并不是那么简单。
  孔书俊讲完了赵姓的来源之后,继续讲到:“如果单单只是造父得到这个姓的过程,估计将赵放在第一,恐怕很多人仍会不服气。不过,各位先别急。造父被封于赵城,几百年后便成为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便是赵国,也就是说,造父其实是赵国人的先祖。
  当然,这还不只。造父的侄孙有一次因功封于秦地,后来又建立了秦国。赵国可能大家不太清楚,但秦国一说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呀,因为秦国出了一位秦始皇,他一统了天下。那么,秦始皇叫什么名字呢?可能很多人也知道,他叫赢政。但是,他除了叫赢政之外,他还叫赵政。也就是说,秦始皇其实是造父的子孙,他同样也姓赵。因为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实在是功德无量,将赵排在第一位,这就说得过去了。”
  赵排在百家姓的第一位当时是因为百家姓成书于宋朝,宋朝的国君姓赵,所以赵排在第一。而现在百家姓成书于当代,黄一凡也没有说为什么赵排在第一,这就成为了一个无解之题。不过,哪怕黄一凡没说。此时孔书俊也给黄一凡讲到了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而这个解释,哪怕是任何人听到,都不会不服。
第七百四十九章
千字文
  一节课很快就已结束。
  但百家姓所造成的影响力,却是轰动了国内。
  “今天真是大开眼界,大开眼界呀。”
  “没想到,一个姓氏里面竟然有这么多的学问,受教了。”
  “佩服孔教授,更佩服黄一凡先生,若是没有你们,恐怕以后碰到一些姓氏的时候,说不定就得丢人了。”
  “强烈建议讲李姓,李姓才是全国最大的姓呀。”
  “同求讲张姓,弓长张的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4/7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