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为书狂(校对)第6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5/739

  “王姓表示不服,期待孔教授讲解王姓。”
  电视永远是受众最广的一个媒介之一,此前虽然百家姓编辑成册,已经发布了出去。但当时购买百家姓的读者大都是一些学生,或者一些学生的家长,而且大都还是低年级的家长。可是,央视百家讲坛一出,百家姓却是成为了全国所有人讨论的话题。
  “陈姓在此,有谁和我同宗的。”
  “全国寻找杨氏后人,已组建TT群,贴吧。”
  “兄弟,找同宗姓氏不能只看姓,还要看氏。孔教授可是讲了,姓是大姓,就像李姓一样,几乎有1亿多人,1亿多人你怎么去分,你怎么去找。若是要找同宗,只能找氏谱。因为氏虽然是小姓,但氏却是父系氏谱,介绍最为完整,也最为有说明力。”
  “难怪,我说村子里面只有氏族谱,并没有姓谱。原来按姓是不太可能统计的出来,但按氏来统计的话,这倒方便了许多。可惜,现在我们姓氏已经合为一体。姓就是姓,氏也是姓,普通名众也不知道姓与氏有这么多联系。”
  “其实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毕竟此前虽然有氏,但氏却是阶级的产物。我们现在是民主社会,如果还弄这样的一个氏,虽然看起来更为的拉风。但是,如孔教授所说,相对于氏而言,普通人是没有氏的,只有姓。难道,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岂不是贱民?”
  “这倒是,期待孔教授下一期百家讲坛。”
  “同期待。”
  ……
  “来来来,孔教授,敬你一杯。”
  央视百家讲坛节目负责人赵之文端着酒杯向孔书俊说道:“说起来有一些尴尬,若不是你这一期百家讲坛,我都还不知道我们老赵家的赵是出自哪呢。”
  “赵导说族了,姓氏文学本来就相对冷门,也没有太多的人去研究。而哪怕有研究,也没有推向大众,没有人进行科谱,我们不知道也正常。别说是你,在没有研究姓氏文化的时候,我连我孔姓的来源也只是知道一个大概,并没有太深入的研究。”
  “不管怎么说,孔教授,这一杯敬你。你这一期节目,你可是差一点打破了黄教授当时讲三国时的收视。不过,虽然这一次没有打破,但我相信,你只要再讲几期,打破百家讲坛收视记录是肯定的。”
  赵之文可谓是心情大好。至黄一凡登上百家讲坛之后,百家讲坛一炮而火。不过,虽然百家讲坛被黄一凡带火了,可是,百家讲坛在黄一凡离开之后,收视率却一直没怎么提高。赵之文当然知道,黄一凡的三国实在是讲出了一个高度。而且黄一凡又是百家讲坛的代表人物,其他讲师当真很难超过黄一凡。没想到,在一期所谓的百家姓之后,收视却是隐隐约有超过黄一凡的迹象。
  这实在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
  “赵导,你这一说,我想,你该敬的人不是我,你最应该敬的人一凡小友,如果不是一凡小友的百家姓,我根本就不可能再登上百家讲坛。”
  “说的是。”
  赵之文点头。
  不管是此前的百家讲坛,还是现在的百家姓节目,其实一切最为重要的还是黄一凡。
  没有黄一凡,就没有现在的百家讲坛。
  没有黄一凡,更不可能有现在的百家讲坛之百家姓。
  而若百家讲坛不讲百家姓,恐怕,这收视率还得继续保持个不温不火之状。
  虽是如此,但赵之文也是个妙人,在佩服了一翻黄一凡之后,赵之文也说道:“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没有孔教授您的解读,恐怕我们也不知道百家姓有如此出色。不管怎么说,黄教授自然是天纵其才,但孔教授您对百家姓的精彩解读也是相当的重要。”
  这番话可谓是说的相当漂亮。即称赞了黄一凡,同样又给孔书俊带了一个高帽。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孔书俊却是摇了摇头,说道:“赵导,你说笑了,真要说的话,我只不过是一个古文翻译者。如果这一期节目不是我,而是换一个教授,甚至换一位中文系的研究生,恐怕,他的研究也能令人眼前一亮。而且,赵导,不知道你是否相信。可能十年过去,我在百家讲坛所讲的课再也不会有人记住。但是,十年之后,百家姓却足于家喻户晓,成为传世经典。”
  说完,孔书俊却是长叹了一声。
  几年之前他就知道黄一凡天纵奇才,不在他之下。
  不过当时虽然这么认为,但也认为黄一凡与自己水平差不多,只不过大家研究的方向不一样。或者,哪怕孔书俊认为黄一凡比他厉害,但两人的距离也并不明显。
  可是,仅仅只是过了几年,当孔书俊再看黄一凡时,他却不由得生起了一丝仰望。
  的确是仰望。
  孔书俊知道,此时的黄一凡却是撤底的拉开了与自己的距离。
  不过,孔书俊一点儿也没有嫉妒,更没有不高兴,反而孔书俊却是露出了无比期待的笑容:他相信,如果不出意外的话,20年,不,10年之后,黄一凡必将成为诸子先师中的一位。
  只是,孔书俊又哪里知道,黄一凡又哪里需要10年呢?
  此时的黄一凡,在写完百家姓之后,再一次写起了另一部作品。
  这部作品,同样是只有1000字。
  说起这部作品的出现,还有一个很不错的故事。当时梁武帝时期,天下太平,梁武帝便很希望在天下太平的时候人们能多读一些书。只是当时并没有一本适合启蒙的作品,所以当时认识字的也少。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字,梁武帝便令一位文学侍卫从晋代书法名家手迹中拓下了1000字,每一个字一张纸,然后一字一字的教学。
  可是这样的教学太过于杂乱,幼儿少年的学习效果非常差。梁武帝就寻思,如果将这1000个杂乱无章的字组合成一篇文章,岂不妙哉。于是,他召来了自己非常信赖的文学大家“周兴嗣”讲了自己的想法,周兴嗣接到任务回到家,苦思冥想了一夜,一夜白发,但终于将这1000字组成了一篇内涵无比丰富的四言韵书。而这一部四言韵书,便叫做《千字文》。
第七百五十章
圣贤书
  华国教育部。
  “没想到,一篇百家姓对于幼儿少年认字的效果竟然这么好。”
  教育部主任“王国松”却是感慨地说道。
  “现在想起来,当时我们还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一边的袁石权亦是嘘嘘不止说道。
  “哈哈,两位,你们……”
  研究室的郭磊却是有些目瞪口呆:“你们之前不是很讨厌黄教授嘛。”
  “郭主任,你就别打趣我们了,你再说,现在我们都要找个地洞钻进去了。”
  “是呀,郭主任,看来你们水木当真是出人才的地方。我儿子明年就要高考了,回头就对我儿子说,叫他一定要考进水木。考不进,看我不抽死他。”
  办公室里一片谈笑风声。而此时,郭磊的秘书却是走了进来:“郭主任,黄教授最近又写了一篇作品出来。”
  “这么快,赶紧拿来。”
  郭磊眼前一亮,迫不及待拿起了秘书递过来的资料。
  “咦,你用手写的?”
  翻开资料,发现秘书递过来的资料是自己手写的,有些惊讶的问道。
  “是的,郭主任,这篇作品实在是写得太好太好了,我情不自禁摘抄了一遍。”
  “好,好,我看看。”
  郭磊连连点头,将目光放到了手中的作品当中。
  而这一看,郭磊整个人一下子震住了。
  过了好久,郭磊仍是一动不动。
  边上的王国松与袁石权说道:“郭主任,这部作品怎么样?”
  “比起百家姓如何?”
  看到郭磊还是没有反应,袁石松轻轻碰了碰郭磊。
  “这部作品我无法评价,至于写得怎么样,还是你们来看吧。”
  醒来的郭磊双手将手中的作品郑重的递了上去,虽然这仅仅只是几页纸,但仿佛却有无比的重量,哪怕是托着这几张稿纸的双手,看起来都有一些似乎不够力气一样。
  王国松与袁石权不由得一愣,不知道怎么的,也是双手拉过了作品。
  又是过了好久,两人与郭磊一样,当看到这一部作品之时,却是完全被惊呆了。
  抬起头,看着边上的郭磊,两人苦笑:“郭主任,我想,我们也无法评价这部作品。”
  ……
  小江初级中学。
  “林主任,听说教育部近期在加班印制一部作品?”
  下了课办公室里,几位语文老师不时在闲聊。
  “是呀,最近教育部与黄教授合作,推出了不少蒙学作品。前不久据说黄教授又有新作,估计最近几天这部作品就可以面市了,最迟下个星期就会发到各位老师手中。”
  “果然猜对了,真期待黄教授的作品。”
  “是呀,之前黄教授写的声律启蒙,最近我上作文课都轻松了许多。课堂上没怎么传授一些写作要点,但班上不少学子领悟力却是非常强。甚至,有一些学生写的作文我都自叹不如。”
  “你还别说,我们班也是这样的情况。不过,我最感兴趣的还是百家姓。如果不是声律启蒙与百家姓是课外阅读作品,我真想花几节课来讲一讲百家姓呢。”
  “哈哈哈,要不请林主任批准一下。林主任,你说怎么样?”
  办公室里几位语文老师看着林主任,林主任却是有一些尴尬:“呵呵,你们别闹,暂时还是不行。黄教授的作品虽然经典,但毕竟教育部列为的是课外阅读作品。我们最多可以稍稍讲一些阅读心得,但花正课大讲这一些作品,倒是不符合规矩。”
  “唉,林主任,教育怎么能这么死板呢。”
  “是呀,林主任,黄教授最近写的蒙学作品就是为了打破原来死板的语文教育嘛。而且,他的几篇启蒙之作比之一些教科书上的作品好得多,我们为什么不教?”
  “看来,什么时候我们这一些语文老师一起写信给教育部提提意见,大家觉得怎么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5/7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