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周开始(校对)第2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1/467

  卫允和张千重自然也在受邀之列,曹太后与沈皇后,亦在宫中摆下了宴席,宴请满汴京城官眷贵妇们,当然了,除了此番得胜归朝的将士家眷之外,其余众人,皆是世家勋贵之中的官眷贵妇,便是在整个汴京城,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长达大半年的战事,终于以一个不错的结果结束了,满朝文武,皆松了口气。
  永安帝坐在龙椅之上,朗声说道:“今日宴饮众卿无须拘谨,开怀畅饮,共贺此番西北大胜,众将士凯旋而归!”
  群臣纷纷举杯,开怀畅饮。
  席间,永安帝自然对西北战事展现出极浓郁的好奇心,当即便命几人细说当时的战况。
  既是永安帝开了口,沈从兴等几人便先后站出来将西北战事简单的说了下,挑其中几个转折性的重要战役着重叙述,其余大多是一句带过,饶是如此,也听得殿上的永安帝以及殿中群臣激动不已。
  听到精彩处,饶是龙椅之上的永安帝,亦忍不住连连拍手叫好,若是听到紧张处,虽然早已知道结果,可永安帝和众大臣们还是忍不住的担忧。
  一场晚宴,自酉时二刻开始,一直吃到了戌时末刻才结束,可谓是宾主尽欢,酣畅淋漓。

227章
  次日一早,便是五日一次的早朝。
  卫允也早早起来,换上了朝服,骑着黑风,朝着皇宫而去。
  算起来卫允也有三个多月没有上朝了,如今再一次来到太和殿,竟生出几分重临旧地之感,卫允摇了摇头,颇有几分苦笑不得。
  早朝自然要商议国事,而现如今再也没有比西北的战事更重要的事情了,虽然如今西夏已然投向,选择了割地赔款,乞求和平,大战也已经停了下来。
  可大战之后的那些后续事宜,才是真正的麻烦,那些个领兵大将们打完了仗,把剩下的兵往回一带,就什么都不管了。
  一切的抚恤、安置,战后的重建,还有刚刚纳入国境的版图,重新划定的疆域也需要派人去接受治理,这些所有的事情,其中有一些虽说上一次永安帝下了圣旨,让地方三司先行安置,但最后做出的决定的,还得是中央。
  而且经过这一战,陕西路数十年积累下来的府库也早已消耗一空了,如今陕西境内的数百万军民,可都需要朝廷去安抚的。
  上次卫允提议的以工代赈的法子倒是不错,今日的朝会之上,又被大相公韩章拿出来说了,准备对新纳入大周版图和原先因为战事而颠沛流离的那些百姓们施行这一政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法确实颇具成效,此番西北边境能够这么长时间不出乱子,卫卿献出此法确实功不可没,如今西北疆域重定,若行此法,定能为朝廷省下无数钱粮!日后若是地方再遇天灾,亦可行此法安抚百姓!”
  以前若是发生了什么天灾,如地震、干旱、洪水之类的,百姓们皆是死伤惨重,或是迁往别处,俗称逃荒、逃难,或是就地等待朝廷赈灾。
  如今卫允献出的这条以工代赈,将那些个受灾的百姓合理利用起来,既替朝廷减轻了赈灾的压力,又替赈灾增添了人手助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陛下圣明,臣等附议!”
  殿中众臣纷纷表示赞同。
  紧接着永安帝又让户部,吏部和礼部还有两位大相公一起商议对此番西北大胜的功臣们的封赏事宜。
  没办法,永安帝虽然也想直接把顾廷烨和沈从兴这两个亲信直接重赏,可若是当真如此的话,未免会惹人非议,说他这个皇帝有失公允,再加上如今曹太后垂帘听政,手握玉玺,永安帝想要将朝政大权从曹太后的手中拿回来,便不能让其抓到半点把柄。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也逐步被定了下来。
  玉阶之上,永安帝龙椅旁的赵内官又站了出来,用他那独特的声音吼了句:“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臣有本奏!”
  一声爽朗清亮的声音忽然响起,之间左侧的文官堆中,靠前的位置,一个年轻的官员手持笏板,走至殿中,冲着玉阶之上的永安帝和帘后的曹太后躬身一礼。
  高声说道:“微臣户部侍郎卫允,有事启奏!”
  永安帝看着殿中的年轻官员,脸上露出个笑容,说道:“原来是卫卿呀!不知卫卿有何事启奏?”
  卫允道:“回陛下,回大娘娘,微臣昨夜凌晨收到一封来自北镇抚司谍报司三处的信报,信中言及,半月之前,西南大理国出现叛乱,叛乱首领乃是大理杨氏一族的家住杨允贤,大理国与我朝交界,微臣是担心此番大理内乱,或许有可能会波及广西路和贵州路与大理交界之处!”
  永安帝还没发话,便有人站出来反驳卫允:“陛下,微臣认为,卫侍郎此言差矣!大理地处西南,疆域狭小,国力衰微,我朝又有大败西夏与吐蕃之势,任凭大理境内如何叛乱,他们也绝不敢犯我大周虎威!”
  此言一出,自然获得了无数支持。
  卫允却笑着道:“陛下,韩侍郎所言,臣亦觉得很有道理,不过臣以为,若是大理国内双方实力僵持不下,其手下士卒皆有上官约束,自然不敢进犯我朝,可若是有一方战败,势必便会造成溃逃之势,彼时,我大周便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那些溃兵没了上官的约束,便等同于脱了缰的野马,再也没有束缚,陛下,彼时溃兵若是成为流寇,袭扰我朝边境百姓,对于边境之处的百姓而言,无异于是灭顶之灾呀陛下!”
  “只要是我大周百姓,便该受到朝廷的庇佑,以显陛下之圣明,太后大娘娘之仁德”卫允直接开始戴高帽了!
  永安帝还没说话,帘后的曹太后却先开口了:“卫卿所言有理,凡我大周百姓,皆当受到朝廷庇佑!”
  玉阶之下,大殿之中,兵部侍郎也站了出来:“西南边境自有边军驻扎,陛下只需向西南边军主帅下一道圣旨,令其密切关注大理内乱,防备有溃兵越过边境,进入到我朝境内即可!”
  韩大相公也道:“再令广西和贵州的通政使司通知靠近西南边境的各州府,近期加强防范,密切关注陌生之人即可!”
  卫允却摇了摇头,说道:“陛下,边境绵延数百里,边军纵使再多,又如何能防得住,再说了,依韩大相公所言,州府县城所在自然能够避免流寇袭扰,可村寨之中呢?若有流寇袭扰,百姓们又该如何自保?咱们总不能让百姓自己去与贼人拼杀吧!”
  卫允的师伯秦尚书亦站出来说道:“陛下,臣赞同卫侍郎的说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理与我朝接壤,此事确实因当早做防范,免得事到临头了,咱们再去想办法!”
  永安帝亦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爱卿说的是!”忽有看向殿中的卫允,问道:“听卫卿所言,似乎心中早有成算?”
  卫允道:“回陛下,臣以为韩大相公方才所言,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不过若只是如此自然不够!”
  永安帝追问:“那依卫卿所言,还需如何?”
  卫允道:“方才兵部侍郎所言,臣亦非常赞同,如今我朝携击败西夏与吐蕃之大胜,定能威慑周边诸国,使其对我朝不敢有丝毫进犯!
  微臣以为,只要派出一大将,前往西南边境,统摄西南边军,震慑大理,令其临机决断,若是情况危急,便是出兵大理亦无不可!只要咱们师出有名,彼时便有了和大理国君讨价还价的本钱!”
  “派出大将?”永安帝愣了一下,随即嘴角轻扬,露出个笑意:“不知卫卿认为朕应当让哪位将军去呢?”
  永安帝心中已然意动了,虽说西南边军不似西北和蜀地那般势大,却也有着四五万的人马,若是能够将西南边军握在自己手中,那他的腰杆子岂非更硬了,便是在曹太后和满朝诸公面前,说话也能更有底气一些。
  虽说大周以文治国,但军权才是王道,历朝历代,为什么那些个争储夺嫡的皇子王爷们,都要极力的拉拢统兵大将,因为掌握了兵权,便等同于掌握了话语权,才有上桌谈判的资本。
  “陛下,顾指使和沈将军、张少将军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可若是此等小事,若是动用他们的话,未免太过大材小用了些!”卫允沉声说道。
  永安帝亦深以为然的说道:“不错,大理区区西南边陲小国,顾爱卿和沈爱卿还有张爱卿,皆是我朝栋梁之臣,若是因此便将他们派去西南的话,未免显得有些风声鹤唳!”
  卫允道:“微臣倒是有一个人选!就是不知合适不合适!”
  “哦?卫卿不妨说来听听!”君臣二人一唱一和的,好似提前演练过无数遍似的。
  卫允笑着道:“陛下,西北一战,顾指使屡出奇谋,先破兰州,之后又在半月之内,连下西夏数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威名远拨!
  而顾指使出身宁远侯府,臣听闻顾指使有一嫡亲三弟,名唤顾廷炜,今年已有十八之龄,同样是文武双全,少年英杰!
  常言道虎父无犬子,顾指使这般文韬武略,用兵如神,想必顾廷炜亦不会差,若是能够让顾廷炜前往西南军中坐镇,上有宁远侯府威名,下有顾指使之声势,定能够对大理起到震慑之用!”
  “陛下不可!”卫允话音刚落,顾廷烨就站了出来,说道:“陛下,臣弟尚且年幼,心性未定,此前又是白身,从未有过统兵的经验,恐怕不能胜任!”
  卫允却道:“顾指使此言差矣,顾指使在此番出征西北之前,亦从未有过统兵的经验,却也不是攻城拔寨,百战百胜吗!顾廷炜乃是指使嫡亲三弟,定然也如指使一般,继承了先宁远侯之勇武。
  再者说了,此番派遣将领前往西南,并非是为了打仗,只不过是为了威慑大理,防备大理大乱之后,有溃兵化作流寇,潜入我朝境内,袭扰我朝百姓。”
  说着,卫允又冲着龙椅上的永安帝躬身礼道:“请陛下和大娘娘明鉴!”

228章
养心殿中述原由
  整个汴京城的权贵,满朝文武,皆知昔日先宁远侯顾廷烨故去之后,顾廷烨是被赶出顾家的!可偏偏顾廷烨虽然被赶出了宁远侯府,但却并没有被顾氏一族除族,这就值得深思了。
  都说当初是因为顾廷烨顽劣,非要纳那卑贱的外室入府,才将先宁远侯顾偃开生生气死的,气死生父,这可是大罪,赶出家门,将其除族已然是轻的了,若是当时顾廷烨的继母小秦氏以此为由,将顾廷烨告上宗人府的话,那等待顾廷烨的,只怕是刺配流放了。
  可偏生顾氏一族的反应却当真叫人奇怪,有人说是顾廷烨的继母小秦氏仁善,顾念着顾廷烨终究是顾家的血脉,可这世上从来都不缺乏聪明人,个中因由,哪里经得起推敲,不过众人皆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没有过多深究罢了。
  毕竟那些个武勋世家之中,那个家里头没点龌龊的事情,那些个大宅院里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事情早已是屡见不鲜,不过是成王败寇罢了。
  可现在这局势,反倒叫众人有些看不明白了。
  卫允一力推荐顾廷炜前往西南,可顾廷烨却不同意。
  别看卫允说的好听,可西南是什么地方,是边陲,是不毛之地,虽不似西北那般苦寒,可如何能与汴京相比,说的好听些是叫顾廷炜过去坐镇,借着宁远侯府和顾廷烨刚刚闯出的名头,震慑大理境内的两方势力。
  可说的不好听了,就和发配几乎没什么两样。
  西南可不同于西北和北境,西南只有大理和交趾等边陲小国,这两国的国力,大周十五路之中
就连最偏远的贵州路和广西路都要比他们强
更遑论整个大周了。
  玉阶之上,高坐龙椅的永安帝沉声道:“此事容朕考虑一二!”
  一双深邃宛若黑洞一样的眸子当中
流转着点点微光
永安帝的目光落在顾廷烨的身上,终究没有立马答应下来。
  永安帝已然发话
朝臣们自然不好再说些什么,这毕竟不是什么大事儿
犯不着和永安帝对着干
便是帘后的曹太后,也是这么想的,而且顾廷烨很明显是新帝的心腹近臣,便是恶心恶心他也是好的。
  顾廷烨如释重负的松了口气
尽管他那个继母小秦氏、尽管他的大哥哥
尽管顾家的叔伯兄弟们那样子对他,可对于这个他从小看着长得的三弟顾廷炜,顾廷烨的心中始终存有一丝兄弟之情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1/4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