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大明(校对)第13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18/1492

  话说回来,这卧榻边上岂容他人酣睡,弗朗机人只能在这里做买卖,但不能在当地建立起任何一支武装势力。”
  说话时,他手画了个圈,将整个地图都圈在里面,“这里必须是我大明说了算。”
  杨飞絮听得是一脸困惑道:“如今我们与洞乌在作战,并且是我们导致当地势力反抗莽应里的统治,阿拉干就是其中一支势力,可你如今的意思又要帮助洞乌对付阿拉干,如果这道命令传到前线去,李如松可能会疯了。”
  她是真的不能理解,是我们挑拨大家反抗洞乌,结果这才刚开始,你这就要帮助洞乌去对付阿拉干,这不是瞎操作。
  “他疯不疯我不知道,但我肯定没有疯。”
  郭淡笑道:“我是一个商人,怎么有利就怎么操作,当初我也没有想到弗朗机人会插一脚进来,并且这些人的眼光还挺毒辣的,竟然一眼就瞄上了这片关键地区。你立刻传令李如松,让我军退回到孟养、孟密、木邦境内,以此来向当地势力表示我大明的诚意,我们只想收回我们的领地,然后跟他们贸易,绝无觊觎他们土地的意思。
  但同时也告诉他们,谁若再敢入侵我大明,我军必将将他们的村落夷为平地。不是说孟密、木邦的百姓要泄心头之恨么,那就让李如松退兵之前,先选择一个曾在孟密、木邦等地犯下深重罪孽的地区,然后将其夷为平地,以此来杀鸡儆猴。
  我军退后,便可让莽应里缓一口气,他可以集中力量去抵御阿拉干的入侵,但是莽应里必须也得死,我们必须要让当地人知道,今后谁若敢反我大明,他就活不了太久。
  这期间我们要赶紧去物色一个亲大明的人来接替莽应里,等到莽应里与阿拉干两败俱伤时,我们就送他归西。接下来明军退出战场,结束与洞乌的战争,善后之事就交由锦衣卫去处理。”
  锦衣卫?
  杨飞絮眼中一亮,听着好像有点意思。
  目前她可是指挥使,南部地区的锦衣卫多半都在他的控制之中,也是目前大明最为精锐的锦衣卫。
  郭淡瞧她一眼,呵呵道:“你如今身为指挥使,要在后方统管全局,最好是待在我身边,为我出谋划策,前线得话,我会将这个任务交予沈惟敬的。”
  杨飞絮道:“可沈惟敬并非是锦衣卫,他如何领导锦衣卫。”
  郭淡笑道:“唯有人人都是锦衣卫,锦衣卫才能够发挥作用,倘若拘泥于绣春刀的话,锦衣卫将永远发展不起来。”
  徐姑姑微笑地点点头道:“言之有理。”
第0992章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郭淡是一个资本控,但他不是一个土地控,从始至终,郭淡都没有殖民的打算。
  吕宋也不算是殖民,只是将那片地区纳入大明的行政版图,上面的许多百姓都是从大陆迁过去的,而当地人在那边也没有组建政权。
  倒不是说郭淡仁慈,他也真不是一个仁慈的人,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认为维护的成本太高,殖民对于大明而言,是非常不划算的买卖。
  大明与大英情况不太一样,大英本身得国土是非常狭隘的,很快就能够摸到天花板,就迫切的需要生产力、市场、原料,没有海外市场,大英就发展不起来,故此就要到处殖民,到处寻找市场。
  而大明本身就幅员辽阔,维护现有的版图,就已经需要支付非常高昂的成本,一场内耗损失的钱,远比对外战争多得多,更别说如今许多地区都穷得是一塌糊涂,若还不断地去殖民,那只会将自己给玩死,吃得多,有可能会惹得一身肥胖病。
  关键这大面积的殖民反而不利于大明的海外扩张。
  如果你将过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大面积得土地上,那么必然会拖累你的扩张步伐,故此郭淡的策略就是集中人力物力,去占据一些关键要冲,或者说一些矿产地。
  以“点”去控制整个区域,而不是成片得去占领。
  因为大明拥有足够得生产能力和强大的文明,那么只要双方平等贸易,大明就必然血赚,因为大国与小国的贸易就不能讲平等,只能讲公平,平等就是大国血赚,这就是为什么后世得贸易规则,大国都必须要让小国一些,给对方一些优待,或者直接给钱,否则的话,人家就不跟你玩,平等贸易,我肯定是死,那我跟你玩个屁。
  而大明面对一个地区势力,都是以大对小,平等就行,这还不需要支付管理费,也不会被人记恨,这多爽啊!
  国情不同,选择的道路必然也不同。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这片地区必须是我说了算,哥就是这片地区得区委会。
  这是神圣不可侵犯。
  要不听我的,那就必须大炮轰之。
  务必要确保周边地区的首领,必须心向大明,必须要跟我大明展开贸易往来。
  在这个问题上,出动锦衣卫显然要好过出动军队,毕竟锦衣卫成本低,且效率高,不会引起当地百姓的反感。
  基于此,郭淡开始制定对整个东南亚得计划。
  主要内容有三,第一,立刻结束与洞乌的战争,退到传统边界线内,以此向周边地区示好,表示我大明并不觊觎你们的领地,但如果你们来惹大明的话,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第二,与周边地区全面展开贸易,控制重要港口。
  第三,遣派大量锦衣卫前往周边地区,确保周边地区不会出现反大明的势力。
  而这个计划,就是为了能够将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放到国内,但凡帝国只会亡于内部,内部才是重中之重。
  一诺保险推出得价格保险,立刻将自耕农团结在自己身边,整个南直隶的农场品也彻底商品化,比北直隶还要彻底得多。
  然而,目前是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度时期,控制住农场品市场,等于稳定住了局势,郭淡也终于可以松口气,不用担心再出现反复横跳的情况。
  如今谁要煽动自耕农,可就不是那么容易得。
  郭淡又开始布局江西。
  江西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东南是福广,西南是湖广,郭淡在两边都投资了大量的金钱,要得不到江西,这钱都会打了水漂。
  关键南边战事一旦停歇,播州就必须依靠中原市场,要立刻恢复商业交通。
  故此未等王锡爵回来,郭淡已经开始调派人员前往江西,将风驰集团、一诺钱庄、一诺牙行、一诺粮行全部重新开张。
  因为一诺集团若不入驻江西,其它商人也不会去的。
  连个交通都没有,去那干嘛。
  而目前江西地区已经是彻底安定下来,只不过官府还在不遗余力得通缉白莲教余孽。
  白莲教这一回输得非常惨,主要是因为他的首领与官员都有勾结,导致官员们对他们是知根知底,如今官员要杀他们灭口,那简直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这明面上官府在全面通缉,暗地里还有许多官员权贵派出杀手在追杀他们。
  白莲教基本上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但是大家心里都非常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白莲教只不过是利益集团手中的刀而已,真正罪魁祸首是那些官员和地主,故此王锡爵不可能让这些官员继续再控制江西地区,他早就安排参政院在旁待命。
  如今大势已定,参政院立刻入驻江西,接管当地行政。
  而参政院就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推行新政。
  如今曹恪在北边推行新政,来这里的是副院长王衡,也就是王锡爵的儿子。
  真是上阵父子兵。
  “衡儿,这对你个人而言,也是一次非常宝贵得历练,你可得好生珍惜,如今江西是百废待兴,且反对势力衰弱,那么能否将新政贯彻,带领百姓走出困境,就全看你的能力。”
  王锡爵是语重心长地向王衡说道。
  “孩儿明白,孩儿定不会令父亲大人失望的。”
  王衡躬身一礼,又偷偷瞄了眼王锡爵一眼,欲言又止。
  王锡爵道:“你是不是有话想说?”
  王衡沉默不答。
  王锡爵又道:“是关于洪国宾、曹鲁宗他们?”
  王衡瞧了眼父亲,迟疑少许,终于鼓起勇气道:“父亲大人,他们犯下滔天大罪,如今却还能以功臣自居,等着升官发财,这天理何在,就事论事,若不将这些势力连根拔除,他们也必将会死灰复燃,孩儿实在……实在是想不明白。”
  王锡爵长叹一声:“我又何尝想放过他们,但是我又不得不这么做,因为他们不是一个人,不是十个人,不是一百个人,而是涉及到大半个朝廷,光凭江西的官员,他们哪有这么大的能耐,这后面到底牵扯到多少人,是你无法想象的。
  如果朝廷将他们绳之于法,必然会逼得不少人狗急跳墙,边上的湖广立刻就会陷入动荡之中,刚刚稳定下来的南直隶也必然会掀起新得风波,而朝廷也势必会因此又再分裂,这动乱将会一波接着一波,会将我们拉入泥潭之中,将会有更多的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说到这里,他顿了下,又继续道:“就事论事,此番动乱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反对郭淡,反对新政,而不是因为他们因为治理不当,导致这场祸乱的。可究竟这新政是对是错,目前新政才刚刚开始,尚无定论,如果新政失败,那么在以后的史书上,他们就是那铁骨铮铮的忠臣,而我们将会成为祸国殃民大奸臣。
  故此若想要证明他们是有罪的,并不在于他们是否与白莲教勾结,他们是否煽动百姓闹事,而是在于新政的成败,新政究竟能否强国富民?能否振兴我大明?
  话说回来,如果我们选择将他们连根拔起,从而导致我们陷入无休止斗争之中,以至于新政失败,那么最终结论就是我们祸国殃民,而他们都将成为忠烈之士。反之,如果我们能够顾全大局,让新政更好的贯彻下去,强国富民,振兴大明,纵使他们现在能够逃过一劫,但是将来他们必然被人唾弃,被钉在历史得耻辱柱上。”
  其实这些官员命运,完全取决于万历。
  如果万历派郭淡来处理,郭淡肯定会将他们连根拔起,郭淡当然可以这么做,双方就是敌人,我不杀你杀谁。
  但万历选择派王锡爵前来,王锡爵如果这么干的话,朝廷又将面临分裂,这里面涉及到太多人,内阁自身也是反郭淡的,内阁就是借着郭淡威胁论才整合了朝堂。
  王锡爵如果要一查到底,岂不是自我矛盾,你要带领我们反郭淡,结果你却将反郭淡的官员全给抓了,那你就是一个二五仔啊。
  大家肯定不会再跟内阁一条心,情况只会变得比以前更糟,万历也会非常头疼的,故此万历派王锡爵接管江西,其目的就是希望王锡爵这么做。
  如果万历要将这些官员绳之于法,王锡爵也不敢这么干。
  王锡爵只能维护这些官员的名誉,将罪责全部推倒白莲教头上,这么一来的话,官员们自然就松了口气,赶紧走出这场斗争中,因为目前大势已定,要还纠结在这里面,大家都不好过,今后在内阁领导下,大家就同心协力推行新政。
  王衡沉思半响,躬身道:“父亲大人的谆谆教诲,孩儿必当铭记于心。”
  “究竟这算不算谆谆教诲,其实我也不知道。”王锡爵苦笑得摇摇头,道:“这其实都是我从郭淡身上学到的经验之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18/14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