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帝国(校对)第1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3/427


第148章
挟天子以令诸侯
太和殿上,那象征着九五之尊的金黄色龙椅之上,光绪皇帝一脸苍白的坐在那里,在他身旁的不远处,慈禧太后的双腿,正在不住的往外渗着鲜血。
残忍,活了大半辈子,光绪皇帝总算是认识到了什么才叫做真正的残忍。
李莲英被杀了,王思锐这是为了排除掉慈禧太后身边的心腹,同样的,也是为了立威。
而慈禧太后的双腿也被王思锐硬生生的给打折了,虽然经过了包扎,可以慈禧太后的年纪,这辈子恐怕也是别想在站起来了。
这一刻,光绪皇帝终于明白了,王思锐他到底想要干什么了。
他这是想要学曹操,学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呐。
而王思锐的这一招又与曹操不同,曹操那是明目张胆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诸侯即便是知道了那圣旨便是曹操下达的,也会为了世人的舆论而不敢不从。
可王思锐却一同将京城内所有的大臣都给抓了起来,至少在短时间内,京城已经沦陷,皇室已被王思锐控制的消息是不会传出去的。
“启禀太后,臣有事要奏!”王思锐一副忠臣的姿态,站在太和殿的最前方,一脸恭维的朝着慈禧太后启奏道。
慈禧太后此时那还有心思去管王思锐?双腿的疼痛早就已经让她难以忍耐。
“太后,皇上如今已经成人,且有过治国经验,如今世界各国,但凡是有皇帝存在的国家,无一不是由皇帝亲自执政,所以臣恳请太后还政于皇上,让皇上来为这个国家当家作主。”王思锐继续说道。
没错,他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逼迫慈禧将权利交还给光绪。虽然这一举动看起来没有任何的意义,但不管怎么说,王思锐也得让光绪过一把当皇帝的瘾不是?
“从现在开始,便让皇上来做主吧!”慈禧心如交割的点头同意道。
没错,慈禧的手段是有不少,可是手段再多,也架不住王思锐的长枪短炮啊?就是藏了半天的时间,这就断了双腿,昔日高高在上的慈禧太后,此刻已经对王思锐不敢有任何反对的意见了。
当然了,这并不是代表着慈禧就这么放弃了挣扎,只不过是眼下放弃了挣扎而已。
“启禀皇上,臣有事要奏!”见慈禧点头,王思锐也就直接将慈禧给丢到了一旁不再理会,转身看向龙椅上的光绪皇帝。
年仅二十五岁的光绪皇帝,脸色微微有些蜡黄,但又透漏着一丝惨白,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有种病入骨膏的感觉,一点也不像是皇上。
不过王思锐却没心思去管这么多,对于他来说,今天要启奏的事情还多着呢。
“爱卿请讲!”光绪皇帝脸上猛的一番抽搐,想要反抗,但却无力反抗,连慈禧太后都被王思锐的淫威给逼服了,他一个连慈禧都斗不过的人,又能怎样?
“此次八国联军对我大清来犯,大清军队的表现实在是让朝廷面上无光,新军更是不堪一击。而王树起、马三如、武羊、武自诩等将领所率领的汉军却有效的阻击了洋人的进攻,并且给洋人造成了重创,此举极大的振奋了我军军心,臣恳请圣上对有功之士进行奖赏,以便激励他们,继续对朝廷尽忠报效。”王思锐一脸认真的说着。
“朕久居榆林堡,于前线战事并不了解,以爱卿所闻,诸位将士应当如何奖赏?”光绪皇帝认命似的问道。
他已经不抱有任何的幻想了,王思锐眼下兵锋正盛,而皇室却无任何的兵力,如果是这件事情被传了出去,后果可能要比他们想象的更加糟糕。
而为了保证满清的统治,光绪皇帝甚至已经想到了退居幕后这个方法。这不是前几年国内呼声最高的君主立宪制吗?
倒不如现在先讨好王思锐,然后再去跟王思锐商讨君主立宪制的问题,没有实权就没有实权吧,只要能够保证皇室的存在就行了,这也算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这也算是对得起列祖列宗了。
“这几位虽然功劳是足够了,但年纪尚且不足,臣觉得还是不要赏赐的太高比较好。王树起之功主要是对其他几人提供了足够的后勤支持,在兵员方面,从未让其他将领有过担忧,所以,臣觉得应当赐予王树起兵部侍郎一职,也好让他继续为我大清尽忠尽职。”王思锐一脸正经的说着,似乎是经过了认真的考虑。
只不过,龙椅之上的光绪皇帝和下面的一众大臣却恨不能找块豆腐撞死算了。
马三如、武羊、武自诩这三人他们好歹还听说过,这些都是王思锐身边的心腹,也的确打了胜仗。
可和王树起又是何方大能?王思锐最先提到的并不是前面三人当中的任何一个,反倒是他们从未听说过的王树起。
一个连品级都没有的人,忽然之间便成为了正三品的兵部侍郎,这可是兵部的二把手啊。
兵部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整个兵部就他们三个最大。
虽然王思锐没有将王树起直接按在兵部尚书这个职位,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以后兵部的事情,那就是王树起这个兵部侍郎说的算了。
光绪皇帝点了点头,经过王思锐这么一说,他总算是明白王思锐为什么会突然之间有这么多的兵力了,感情背后还有王树起这么个人在默默的帮他训练着新兵。
“准了!”光绪皇帝点头同意道,不同意也没有办法了。
“经此一役,实战已经告诉了我们,大清眼下的军制已经被淘汰了,若想不被洋人继续欺负,我们唯有实行新的军事改革才行。臣恳请圣上下旨,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的军事改革,并且由兵部侍郎王树起全权负责。其余几位有经验的将领也进入到这个改革小组,负责具体的改革事宜。”王思锐继续说道。
“什么?”光绪皇帝还没有出声,下面的大臣们反倒是议论纷纷。
这所谓的军事改革,清军之前也不是没有进行过,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而眼下王思锐再次提起这件事情,并且将他的人全部都给安进了这个所谓的改革小组当中,这简直就是司马昭之心呐,王思锐这是想借助朝廷的威望,从而得以将国内的兵力整合至他的手下,而一旦让王思锐完成整合,那么也就意味着朝廷可以不用存在了。
“准了!”光绪皇帝几乎是咬着牙同意了王思锐的提议。
没办法啊,不同意那也不行了,他还有别的选择吗?
“陛下,臣还有一事要揍!”王思锐继续说道。
“爱卿请讲!”光绪犹如个木偶似的回应道。
“臣要弹劾庆亲王亦劻。”王思锐说道。
“准了!”光绪下意识的说道,但旋即便反应了过来,惊愕道:“什么?你要弹劾庆亲王?”
“正是,庆亲王亦劻在与洋人谈判之间,滥用职权,陷害忠良,致使忠臣被杀,结果导致洋人没了最大的威胁,所以才悍然撕毁已经签订的协约,迫使大清不得不与洋人重新签订一份辱国条约,若是不严惩庆亲王亦劻,恐怕不足以安抚天下忠良。所以,臣恳请废除庆亲王亦劻的王位,将其贬为平民。”王思锐继续说道。
王思锐从来都不是什么可以不计前嫌的人,你对他好,他会比谁都对你更好,可你若是对他不好,他便会加以百倍的还回去。
很显然,亦劻在谈判的时候很痛快的便将他王思锐给卖了出去,现在王思锐终于翻了身,难道还要放过亦劻不成?
“此事可有商量余地?”光绪试探着问道。
“毫无商量之余地,若不严惩庆亲王,恐怕天下忠良会对朝廷有所不服。”
“王思锐,你这个逆臣贼子,休想得逞。别以为你手中有兵就能够为所欲为,这满天之下支持朝廷的忠臣大有人在,早晚有一天你会遭到报应的。”亦劻忽然站出来大声的吼叫道。
屁话,前面是因为不关他的事,王思锐想要提拔谁,想要改革军事对他都没有太大的影响,可这后面王思锐却要废除了他的王位,这个亦劻哪还能忍?
没了王位,亦劻屁也不是,要知道他可是满清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是可以一代一代传给子孙的王位。
或许有人不清楚铁帽子王爷的好处,其实很简单,亦劻是庆亲王,那么他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就可以继承庆亲王,其他的儿子会被封为郡王之类的。
而普通的王爷,比如他是个王爷,那么死了以后,只有一个儿子可以继承王位,而且王位的级别还要降上一级,成为郡王,儿子死了以后孙子继承,级别再降一级,殊不知满清立国之时的那些王爷,到现在他们的子孙早就已经成为了平民。
而没了王位,亦劻还能活下去吗?杀一个普通人,王思锐可是从来都不会眨眼的。
“皇上,臣为了大清的事可谓是操碎了心,如今却有人当着臣的面对臣诽谤,还请皇上为臣做主。”王思锐双手抱拳,朝着光绪帝做了个朝拜的姿势。
“庆亲王,你过了!”光绪皇帝看向庆亲王亦劻,有些于心不忍的训斥道,旋即又看向王思锐,用商量的口气问道:“废一个王爷对于国家来说也是有一定影响的,我看不如这样,革除庆亲王一切职位,命他终老庆王府,如何?”
“谢皇上为臣做主!”王思锐点了点头,算是认同了光绪皇帝的做法,只不过,暗中王思锐可不这么想。
次日,光绪皇帝便接到了丧报,当天晚上,庆亲王亦劻因误食耗子药不治身亡,这也让刚刚松了口气的光绪,不得不再一次打起了精神。
第149章
京城变天了
临走之前,王思锐也不忘给自己讨了个钦差的身份,负责整治京城物价飞涨的乱象。
王思锐并没有住在皇宫内,像这样的超级豪华别墅群,王思锐自觉自己是住不起的。
不过对于皇宫的兵力守备情况,王思锐可是一点也没有放松。
随着内外城的秩序逐渐的恢复,王思锐又调了一个团的部队驻扎在了皇宫附近。
而皇宫内已经没有了多少人,那些宫女太监们,也已经被监禁了起来。皇帝和太后身边每人只安排了一名太监和一名宫女负责伺候,同样的,他们也负责监视。
为了保证这两人不会同流合污,王思锐更是对这些人发出了通告,一旦发现知情不报,将会对他们凌迟处死,并且,他们的家人也要跟着一起死。
当然了,这两人只是负责伺候,外面还有不少的士兵负责监视呢,只要稍有异动,便会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
外城!
许多有实力的商人都会在这里设置一个分号,而最闻名的,也是最有实力的当属晋商商会。
在这个时代,晋商便是代表了国内最有钱的财团之一,他们并不是某一个单个的商人,而是指一个群体。
他们有自己的商会,有自己的决定,只要商会作出了决定,下面的成员便会齐心协力,所以,这些年来晋商也就成为了国内响当当的财团之一。
而晋商的代表人物,必数乔致庸无疑,这个浑身充满了神奇色彩的传奇人物。
如今已经八十三岁的乔老爷子,在后辈子孙的搀扶之下,缓缓的进入到了琉璃厂内。
随着京城城区的扩大,各种烧制工作也并不适合继续待在城内进行,所以琉璃厂早在很多年以前便搬到了城外,只不过琉璃厂的名字却是保留了下来。
顺治年间,京城开始实行“满汉分城居住”,而琉璃厂恰恰是外城的西部,当时汉族官员大多数都选择居住在琉璃厂附近,后来全国各地会馆也纷纷建于此地,官员,赶考的书生,也经常聚集于此。
琉璃厂的历史文化底蕴,便是从明清两代遗留下来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3/4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