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帝国(校对)第2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6/427


现在帝国的情况甚至顶多也就比共和国建国那会稍微好一些,因为帝国本身的财产流失的并不多,而不像共和国那时候,湾湾那边把国内的黄金都是一火车一火车的拉走。
但是一个亿的资金,显然不可能全部投入进去,最多只能投进去五千万,那么一个省平均也就一千万多一点,在分下去的话,一个县甚至连十万都未必能拿到。又要建学社,还要聘请教师,这点钱压根就不够。
所以别说是搞义务教育了,就是连学校都未必建的起来,况且,这个年头,若是要钱的话,谁家会愿意让孩子去上学?在一个,也没有这么多的老师啊。
所以,义务教育被直接推翻,目前阶段,这个是不大可能的,但是无论搞什么教育,学生必须要识字才行,不识字你搞什么教育?
“看来现在也只能自上而下的逐步教育了。”王思锐暗暗想到。
第一步,应该利用起目前的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就像军队那种运作模式。首先,将命令下到各个工厂,工厂方面必须要组织工人进行学习,初期可以只识字,然后在将一些思维能力较为发达的人组织起来进行继续深入教育,最后形成职业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职业型人才。
第二步,各地也需要认真起来,可以聘请一些前清老秀才什么的,让他们来教人识字,不管大人小孩,只要愿意,都可以过来学习。这一步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国民识字比例,识字的人多了,未来可以进入到职业学校进行继续学习,有针对化的教育,日后每一个行业都不会遇到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而几年之后,工人阶级的文化水平也将提升一大截,这对于工业发展还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步,要在各县开设一所学堂,聘请专业的老师进行教学,从而形成固定教学,之后若是经济跟的上,在将学堂扩充为学校,然后逐步的推广出去。
第四步则是分阶段教育,就是小学,初中,高中与大学四个阶段,这个就比较需要时间了,说不定等帝国有实力搞第四步教育的时候,连适合的学生都还没几个呢。
将这四步确定好了之后,王思锐让人通知了教育部的官员,将这份计划交给了教育部,并让他们去负责完善。
王思锐给出的只是一个大概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步骤,具体的发展规划,还是要教育部那些人去负责的,当然了,王思锐也将预算直接告诉了他们,免得这帮整天闲的蛋疼的家伙给他拿来一个十几个亿的教育计划,那样可他娘的就尴尬了。
次日一早,王士珍领着阎维藩来到了军营,双方谈论了两个小时的时间,现在货币改革的计划进展的并不顺利,主要的问题有两点,第一点是以金本位还是银本位?又或者金银同本位?
目前阶段国内的金银流失的还不算是太多,无论金银本位采取哪一个,差别都不大,但是稳定性方面就无法保证了。如果采取银本位的话,那么在白银法案之后,帝国经济将会遭到巨大的重创,虽然还有三十年才会发生,但是三十年的时间其实并不短,一旦确立了以银本位为基础,短时间内想要更换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金本位的话,帝国又不是个产金大国,且金大多数都在民间,加上奢侈品的需求,这会让国家金子的储存越来越少,等到下降到一定比例的时候,经济就会瞬间崩溃。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对于金融制度,王思锐也不太了解,他只知道后世是以美元为中心的,但是这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制度似乎也并不怎么靠谱,美国可以通过让美元贬值来大肆的剥削各国的资金,所以在王思锐重生的那段时间内,各国已经提出了要摆脱美元的提议。
但是不管怎样,在后世的时候,金银本位都是被淘汰的制度,且金本位要比银本位被淘汰的更早。
“以金本位发行新货币,同时禁止金、银作为流通货币,设定一个具体的兑率,只允许兑换。”思考再三之后,王思锐说道。
而第二个问题,则是对于货币的印刷方面出现了问题,纸质货币不是银子,即便是被水泡了也无所谓,首先,纸质货币可以被水泡,但是不能掉色太严重,甚至短时间沾水的话,还不能有任何的掉色。
在一个就是防伪标识,这个就更难了,华夏没有发行纸质货币的经验,即便之前票号的银票,那是各票号在上面做有秘密的记录,到了本票号之后,见到这个记号就能确定是真的,没有则是假的。
而货币是要面对大众的,如果没有点高技术,又让人便于辨别,且难于仿制的话,那么纸质货币是行不通的。
而且纸张的选择也是个问题,一般的纸肯定是不行的,高难度的纸他们又做不出来,到处都是问题,所以,货币改革其实也是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若是没能解决这个问题的话,一两年内是根本没办法进行的。
关于这个问题,王思锐就只能无能为力了,只能让阎维藩这半个专家自己去想办法解决。他不是万能的,不是什么事情都知道的。
第373章
以自我为中心
回到帝国银行之后,阎维藩则是将自己一个人锁在了办公室内,并且吩咐自己的秘书,在自己出来之前,任何人不准进去打扰他。
昨晚和今天所发生的事情,让阎维藩心中激流涌动,甚至在从军营中出来之后,阎维藩的心情也还是久久的未能平静下来,这就接任帝国银行行长之职了?
幸福来的简直太快,阎维藩压根就没反应过来。
阎维藩的确是个金融能手,无论是之前跟着乔家干,还是投奔国家之后,阎维藩的能力是无法质疑的。
而近期乔老的身体状况愈来愈下,这也让行里有了不少的流言,甚至,其他的几位副行长已经在积极的运作着这件事情了,在他们看来,尽管这是个新的帝国,但也依旧难逃人情关系,这几千年来所形成的风俗,根本就不是一个帝国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就能改变的。
阎维藩也很想去运作一番,至少以他现在的地位,若是在加上乔老的举荐,阎维藩还是会有很大胜算的。
可是阎维藩再三思索之后,还是没有去跑关系,而是将一颗心都扎在了货币改革这件事情上。论起帝国银行行长和货币改革,一个是对私人有好处,另一个则是对国家有着莫大的好处,阎维藩最终还是理智的选择了后者。
而让阎维藩所没有想到的是,帝国银行行长这个职位,竟然不声不响的落在了他的头上,特别是王士珍昨夜与他谈话的时候,不经意间透漏出的一句话,更是让阎维藩感动不已。
当时王士珍只是淡淡的提了一句,人在做,天在看!
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当时阎维藩只是感觉到了有些希望而已,但却没想到第二天就直接面圣,并且接过了帝国银行行长的职位。
如今,任命书已经被交到了阎维藩的手中,这份任命书是皇帝当着阎维藩的面,亲自书写的,并且亲自盖上的皇帝玉玺,最终又亲自交给阎维藩的。
以阎维藩的聪明,他很轻易的便想到了王思锐这么做的目的,他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告诉世人,只要你有能力,又肯吃苦,在那些喜欢投机取巧的人面前,前者永远是占据着优势的,帝国需要那些有能力,又肯吃苦的实干派。
难得皇帝如此信任自己,并且将货币改革这么大的事情交给自己来负责,无论如何,绝不能让陛下失望。阎维藩在心中暗暗的想到。
旋即,阎维藩便在办公室里翻起了资料,采用金本位制度的事情已经定了下来,但是皇帝也提出了要求,为了避免有人恶意兑换金子,从而导致国家经济崩溃,所以在采用金本位之后,必须要禁止金子作为货币流通。
同时,也必须要想尽办法的避免金本位因为各种原因而崩溃,但是这里面具体该怎么操作,王思锐并没有说,阎维藩也并没有问,身为一个皇帝,他能够想到这些就已经算是个千古明君了,如果什么事情皇帝都能想的面面俱全,那还要他们这些官员干什么?
事实上,禁止金子作为流通货币,这种做法正是在一战后金本位全面崩溃的时候,欧洲各国采取的一项应对措施,虽然这个举措并不完美,但是也有效的制止了经济崩溃的局面,但是说到底,它还是个不完整的体制,还需要不断的去完善。
整整一天的时间,阎维藩就在办公室里想着办法,帝国金子没有银子那么多,而货币改革之后,银子也将会被全面废弃,但是作为中央政府,是肯定要保护老百姓的,至少在这方面,是不能够让老百姓吃亏的。
可是帝国手中又没有太多的金子,那么相对应的,所发行的货币数量也就无法满足正常的兑换率。
那么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被迫的提高金银兑换率,而此时金银兑率是1:40,如果新的货币按照1两金子发行40元的话,那么一元相应的也就等于一两银子,这个是稳定当下经济局势的最好办法,但是如此一来,帝国手中的资金将会瞬间缩小数倍,甚至是出现经济倒退。
虽然禁止了金子流出,但是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那么是不是可以采取另外一种便捷的方式呢?现在帝国手中的确是没有足够的金子,但是民间却拥有大量的金子,原因无他,华夏数千年以来都流行穿金戴银,每家每户,即便是再穷的人家,起码也有个金戒指什么的,藏在民间的金子,数量绝对要远超于帝国的存货,甚至可以称之为世界之最。
毕竟前面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放着呢,这一点是华夏的根本。
那么,如果帝国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将这些金子收上来,作为储备,届时帝国银行发布兑率,但是却不允许金子流通,没有流通,那么谁还会去刻意的兑换金子?
这样,帝国只需要能够保证有足够的金子在手中,是不是可以完全的脱离金子的对货币的限制呢?
阎维藩越想越觉得是这么回事,如果能够脱离金本位,开辟出一种全新的制度,同时又以金子作为储备,安抚民心,使百姓对于手中的货币有足够的信心,并且在以自我为中心,使帝国货币常年稳定在一个汇率上面,如果能够成功,甚至未来几年之后,帝国的经济将会影响到整个世界。
如果真的能够发展到那一步的话,帝国在国际上将会有怎样的影响力?(其实远没有那么简单,不过小说嘛,总要YY一下的,这个是按照美元的发展思路描写的,大家知道怎么回事就可以了,不到位的地方还请谅解。)
紧接着,阎维藩将自己的想法详细的写了下来,随后又经过一个月的时间进行修改,完善,并且与手下核心进行了数次激烈的争讨,这才算是确定了一个初步的方案。
至于这个方案到底可行不可行,还需要皇帝的认同才可以,于是,阎维藩在完成这个初步方案之后,便立即带着方案走进了军营,向王思锐汇报了他的新想法。
而王思锐起初在看到这份方案的时候,不由得大吃一惊,暗道这不是美元的发展方案吗?特别是那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定位,一旦能够成功,那么将来以后,压根就没人敢搞帝国的经济,为什么?一旦帝国经济崩溃,那么与帝国货币有关联的国家也将会紧接着崩溃,他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竭尽一切可能的帮助帝国稳定货币,只有这样,他们的损失才会降到最小。
当下,王思锐立即同意了阎维藩的方案,并且令他拿出一个具体的方案出来,同时,可以以政府的名义,缓慢的从民间收一些金子上来,至于其他的,则等到货币改革推行之后,直接拿新币去买。
时间飞逝,眨眼间便到了1905年,中华帝国成立即将一周年,这个年轻的有些可怕的帝国,这一年来却在国际上掀起了一番风云,不仅将远东地区给搅得天翻地覆,就连遥远的欧洲,也开始隐隐的出现了一丝丝的动荡不安。
帝国财政部下属的统计署,此刻正是最为忙碌的时候,因为按照帝国的新规,每年的十月份过后,统计署就要开始统计国内的一些经济情况,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三个月的统计时间,最迟次年1月1日,必须要拿出上一年度的统计数据。
现在帝国已经以公元制来进行财年统计,不过他们内部却更喜欢称之为建元元年财年统计,因为公元制每一年的头一天,就是建元的头一天,两者是一起的,他们早已是受够了西方的欺凌,所以不愿以他们的纪年方式来纪年,而是选择了传统的纪年方式。
而王思锐上台之后,便宣布年号为建元,并将年号启用时间提早至帝国成立的那一天,也就是1904年1月1号。
建元二年,一月一号,公元1905年1月1号,帝国财政部统计署署长任天高带着统计署三个月以来的工作成果,与帝国总理王士珍一同来到了军营。
这里,是帝国高层第一次对皇帝汇报公事的地方,也将会是最后一次汇报公事的地方,中京那边的建设基本上已经差不多完工了。
因为建筑要求并不高,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华丽,且大多数都是采用了砖混结构,用的是水泥直接浇灌的方式,所以工程速度倒是提高了不止一倍。
除了一些人数规模庞大的部门新的办公点还未完工以外,其他大多数部门的办公点都已经进入了尾声,接下来的几个月,将会是绿化的时间,然后便可以直接搬迁过去了。
作为皇帝,尽管王思锐再三表示要低调,但是一些应有的场面还是不能少的,作为新的皇宫,一共有两座宫殿建筑群,一前一后,后方是生活区,规模不大,只有百余间大小面积约百平左右的房子,其中的一大半,都被划归了皇宫卫队使用,一间规模六七百平的宫殿,那是王思锐的寝殿。前方则是一座庞大的宫殿,是皇帝上朝的地方。
而王思锐打算在过完年开春之后便搬到中京,而其他的部门,只要是办公点即将完工的,也已经做出了搬迁的计划。
第374章
工业化成果
“陛下,自四年前开始,帝国一共投资新建大小工厂三百四十七座,其中军事工厂共一百一十一座,其中步枪工厂三十二座,机枪工厂二十七座,火炮工厂十一座,坦克工厂二十二座,弹药工厂十九座。共计投资白银2.57亿两,其中,工人工资以及日常开销占据八千一百万两。
其余二百三十六座工厂中,有三十座钢铁厂,其余的大多数都是民用工厂。共计投资白银2亿两,其中工人工资以及日常开销共计1.7亿两白银。
因为军工厂所需要的原材料,大多数是直接从民用工厂内拿来的,所以原材料这一块我们只计算了人工成本,即运输成本,四年来运输任务共计执行十二万次,投入人次共计一百零九万,每人每次成本大约为三两银子左右,所以人工成本为三百二十七万两白银。
民用工厂这边的材料成本就高了很多,即便我们占据着各种优势,需要花钱购买的原材料,这四年来共计花费了二千三百万两白银,国内有的原材料,我们只付出了人工成本,但人工成本依旧是高居不下,所以四年来这两百余座民用工厂的人工成本总计将近一亿两白银。
四年来,帝国在工业建设方面投入的总资金为5.3027亿两白银。”任天高一口气说着近四年以来帝国的工业总投入。
5.3027亿,这个很多吗?放在现在来看,的确很多,清政府一年的税收总和也才八千万两白银,而帝国成立仅仅才一年的时间,王思锐控制清帝国也才四年的时间,便投入了5.3亿两白银用于工业建设,平均每年1.325亿两白银的投入,整整比清政府的全年税收还多了五千万两。
而放在前清时期,一年的工业建设投入是多少?能有五百万两白银就算不错的了,其中大多数还是地方政府自己组织的。
当然了,如果不是王思锐当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控制了京城,先是从八国联军手中抢走了原本被他们抢走的资金,随后在二次进京的时候,又狠狠的洗劫了一遍那些满清余孽的话,王思锐是没有这么多的资金用于工业建设的。
虽然投资不少,说出去估计能将一大票人给直接吓死,但是王思锐对于这个结果显然还是有些不太满意的,花钱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
因为,当初经历了两次的抢劫,这5.3亿两白银才刚刚占据了洗劫成果的一半。
虽然当初洗劫了将近11亿两白银,着实将王思锐给震惊的不轻,但后来仔细一想,这个好像还是不够啊。
清帝国统治了两百多年的时间,王公贵族又有多少?就是八大铁帽子王,多的不说,两百多年下来,起码一人家里也要有一个亿的存款吧?王思锐总感觉这帮人似乎是藏私了,但具体藏到哪里他又不知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6/4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