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帝国(校对)第2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1/427


葬礼举行的很风光,南阳驻军派出了一个连的部队前来参加仪式,连驻军某旅的旅长都亲自到场,并为他们每一位添了把土,每下葬一位,礼兵便鸣枪三声,进行一套完整的军旅仪式。
一张张黑白照片,那略显稚嫩的脸庞出现在上面,墓碑上被挖出了一个小曹,照片可以被放进去,军方花了大价钱制订了一批玻璃,将照片置于玻璃内,然后在镶嵌入墓碑中,这样可以使他们的遗像永不褪色。
墓碑上的铭文也并不复杂,正中间是什么之墓,左侧为父母名字,生前所在部队番号,右侧为生平简历,上面只有生于哪一年,职位,阵亡地点。在墓碑的最上方,是工匠们临摹的皇帝亲笔字,永垂不朽。
而在计划中,新建的祠堂内,将会收录更多关于这些烈士的遗物,人手一把步枪什么的就不太可能了,那些装备大多都是新的,放在祠堂内也并不安全,但是该有的东西,那也是一点没少。
其中有一支去掉了撞针的步枪,一把刺刀,头盔,军装,军靴,战术背心,武装带,手榴弹模型等等,但凡是他们的个人装备,这一次全部送了回来。
当然了,他们不可能知道的是,王思锐已经派人到国外去联络了,他们要购买最新的蜡像技术,这些阵亡的将士,每个人都会拥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蜡像,而每一位的蜡像都将制作两个,一个安置于陵园内,另一个则安置于位于中京新规划的皇家陆军阵亡将士纪念堂。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一千多人的阵亡,这个人数并不是不能接受,古往今来,但凡是外敌入侵的时候,又有哪个朝代做到了以这样的伤亡就获取胜利的?
没有!
但是王思锐却远不满足于此,他总是想着要做到最好,尽可能的让士兵减少更多的伤亡,让更多的人可以活下来。
死了的人,已经永远的死去了,而那些活着的人,却是当下任务的重中之重,相比较于那些阵亡的将士们来说,因伤退役的将士却是最让帝国头疼的。
只要一个处理不好,后续就会爆发出一连串的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那些因伤退役的将士要比阵亡的将士更痛苦。
他们能够领取的补助金,远没有阵亡将士拿的多,而回来以后,短时间内国家也不再管他们吃住,能够因伤退役的,大多数不是残疾就是别的问题,他们已经不再属于正常人了,那么又该如何去跟那些正常人争夺原本就稀缺的岗位呢?
最终,王思锐搞了一套荣军制度出来,即每个市成立一个荣军院,归各地官府所辖,那些因伤退役的将士则全部安排进荣军院里,而他们的任务就是,负责帮助宣传军队,负责帮助武装办进行招兵,最重要的是,以后关于烈士遗属的福利待遇,都将由荣军院来负责。
而那些退役回来的将士,也将转为荣军院雇员,虽说不是公务员编制,但好歹也是个合同工,拿到的薪水也能够养活一家人的。
当然啦,更让王思锐没有想到的是,随着帝国军队的威名逐渐深入人心,那些因伤退役的将士们反倒是成为了香饽饽,有不少的人家都是争着将姑娘嫁给他们,这一点,跟后世某一时期非常相似。
倒不是刻意为之,而是百姓们的自发行为,他们认为将士们在前线卖命,受伤回来了,那么她们这些待在后方图安稳的姑娘们就有义务照顾他们一辈子,于是,在这种思想浪潮之下,那一时期最不愁结婚的就是军人了,缺胳膊少腿的根本不是事。
烈士归乡的事情,随着媒体的报道,在国内也引起了一股不小的轰动,报纸上,第一次通过官方纰漏了朝鲜战争的具体情况,当然,涉及到机密的问题自然不会报道,而是着重报道了部队伤亡人数,敌人伤亡人数,以及一些战斗的激烈程度等等。
尽管这个时代不是后世那个高节奏的时代,但是有很多东西也是相同的,当一个大新闻出现之后,人们往往会忘记上一个他们最关注的新闻。
在接连三天的报道之后,位于上海的公报忽然爆出一条猛料,上面基本上将帝国工业扩充的消息完完本本的爆了出来。
烈士是爱国情怀,能够让他们感动,并且心声尊敬的。
但是工业,却是关乎到他们生活质量的,所以,一时间国内到处都是谈论着关于这轮工业扩张的话题。
而随着公报的爆料,越来越多的有钱人也开始注意到了这方面,并且频频的与各地官府进行接触。
紧接着,时不时的便会爆料出某地将新建多少座工厂,为多少人提供工作岗位等等。
眨眼间,时间来到了五月份,随着数万工人部门的忙碌,王思锐悄悄的抵达了新首都中京,并且住进了新的皇宫。
虽然没有北平的皇宫那么气派,规模也不大,但是住在这里,王思锐却是没有丝毫的不舒服。整座皇宫的造价还不及紫禁城的百分之一,而整个新首都的整体造价,加起来也才不过两千万两白银而已。
或许,看起来的确挺多的,但是需要考虑到,这是整个国家机构都全部搬了过来,光是雇员,就有五万多人,若是连带上家属的话,这次新首都的搬迁,则涉及到了三十至四十万人左右。
平均用在每个人身上的费用大约不到七十两,但是这笔账却不能这么算,这笔钱还要新建十多个国家最高部门的办公地点,以及一些辅助部门的办公地点,外加上几十万人的居住用房等等,所以,这笔钱并不多,反而有些少。
如果不是王思锐利用了一下皇帝的特权的话,到目前为止所花费的资金,至少要比这个多三倍以上。
在来到了中京之后,王思锐也是不由的一阵感叹,还是当皇帝好啊。
想当年,共和国建国之初,推行地改的时候遇到了多大的难题?就连政府想要收一块地都要费上一番力气去商议。
再看看现在,整个中京东接开封,西连巩县,北至黄河,南至新郑,当然,这只是行政区域划分,等于这一片地归中京管辖,皇帝都开口了,你地方政府也只能拱手相让。
真正让王思锐感觉到当皇帝的好处的地方是,整个国家机构占地十平方公里,而获得这十平方公里的代价就是,一道圣旨。
你是地主又能如何?这地是你地主花钱买的又能如何?帝制最大的好处就是,你下面人爱怎么玩就怎么玩,但是只要皇帝一声令下,哪怕是你花钱买的东西,也的送给皇帝,因为从道理上来讲,这个国家的一切都属于皇帝,就是要你的命,你也得拿过来,而且还不能反抗。
不过现在王思锐在力推法治社会,所以事情也没办的那么绝,圣旨的确是下了,也许诺了要给搬迁的百姓安置费用,各家的宅基地,土地也已经丈量过了,老坟也已经迁到了新处,但是皇帝给的却是空头支票,除了土地以外。
土地则是在辖区内将那些开荒的土地收回,给予少量的补偿,然后在以1:1.5置换给那些搬迁的百姓或是地主,然后给予少量的安家费,可以保证他们将新家建起来,但是指望着这个发财,还是别做梦了。
帝国会补偿给每家一百两银子,但必须要等到五年以后才可以拿这笔钱,而这笔钱也要分为五年来拿,每一年只能拿到二十两银子。
普通老百姓又哪有胆量去反抗?况且那是皇帝亲自下的命令,也给出了解决的办法,就是他们联合起来去告,也告不赢的,这跟先前李秀才告帝国政府是完全不同的性质,也没人愿意去当这个出头鸟。
五月底,在搬迁到中京大半个月后,帝国皇帝王思锐宣布正式启用新首都中京。
第382章
黑科技来临
在启用新首都的同时,这段时间内是帝国内部最为混乱的时候,帝国政府不可能全部停工搬迁,所以必须要搬走一部分,然后留下一部分,等中京那边安顿好了之后,留在北平的人员在带着剩余的东西过去。
好在现在京汉线北平至中京段已经修成通车,在铁路的帮助下,帝国政府的搬迁速度要比想象中的快了许多。
可即便如此,京汉线也特意为此停止运营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共安排了上百列列车加入到这场规模浩大的搬迁行动中。
而一个星期之后,完成的不过仅仅只是一半而已,不少官员都安排了家属提前过来,等待着单位分配房子,然后收拾一下。
所以,这上百列列车中,有一大半都是客运列车,平均每天要发车十多次才能满足当下的需要。
因为国家行政机构停止运行了一半,所以也渐渐的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大多数人都认为搬迁速度过快,这样会给北平留下更加严重的后遗症,同时,搬迁速度过快的话,对于国家来说也不是个好事,很多东西原本一天就能办好的,现在却需要两三天,甚至更久的时间。
而说来说去,怨声最大的还是北平本地的百姓。
虽说天子脚下会让很多人都觉得有些憋屈,很多事情都的收着来。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天子脚下也有天子脚下的好处。
例如,有些人投资了数间店铺,皇城内达官贵人多,有钱人也多,所以消费能力也是相当的强悍,就算自己不做生意,也能将店铺租出去,每年坐收大量的租金。
而当了几百年的首都,这里的老百姓早就已经习惯了坐收租金过日子当大爷的生活,心里面也更是觉得他们这是首都,是皇城,距离天子最近的地方,能够住在这里的,那都是有身份的人,一说出去,岂不显得逼格很高?
现在首都搬走了,还带走了大量的达官贵人,同样的,那些富商们也会紧随着天子转移到新的首都。
而北平也将逐渐的被人遗忘掉,对于商人来说倒是无所谓,到哪里做生意不一样?但是对于那些本地人来说,却形同于灾难降临一般。
有钱人都走了,他们的店铺租给谁?就算有人愿意租,谁还会愿意花高价钱租?而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已经开始头疼了起来。
原本有些店铺即将到期的,按照当下的行情,租钱还能再涨一些,但是一传出首都要搬迁至中京之后,那些店铺立即选择不续约,等到房租到期之后便搬走,或者直接不干了。
这种犹如天上地下似的落差,又怎能让人接受?
而北平当地百姓便请愿天子将首都仍旧设为北平,不在搬迁,但是帝国政府给出的回应却是,明清两朝将首都设在北平,那是因为当时的国际形势所造成的,也就是当时宣传的“天子守关”的来由,但是现在已经不是当时的局势了,帝国不需要天子守关,而将首都搬迁至帝国中部地区,更有利于帝国的发展。
王思锐很清楚经济与政治同处于一座城市,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看看后世的北上广就知道了,动不动就是一座人口数千万的超级城市,虽然利于集中资源,早就一座发达城市,但是同样的,这样会使越来越多的精英聚集在这一座城市里,久而久之,各地区的差异会越来越大。
王思锐不想让以后的帝国成为后世那样,经济好的地方各种优惠政策躺着就能拿到手,而经济不好的地方,就是求爷爷告奶奶的也拿不到一个优惠政策。
所以,在王思锐的计划里,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是分离的。
例如,将首都搬到并不发达,甚至在京汉铁路通车之前,只是一个破旧小县城的中京。如果不做好万全的计划的话,那么将来以后,中京也依旧会变成下一个北上广。
而王思锐的计划是,中京只作为帝国的政治中心,除满足中京本地人口需求以外,不引进任何的商业,也就是说,城市里该有的东西都要有,但不会遍地都是,这里是政治中心,不需要那么多的商业入驻。
同样的,经济中心也不需要政治的入驻。避免政治中心过多的吸取周边地区的血液,像后世的河北,挨着首都的区域都很值钱,都很有钱,可稍微偏远一些的地方,那是比谁都穷。
“帝国将重新布局三十五个政治中心,三十四个经济中心,政治中心要与经济中心分离,具体的选址安排,由帝国政府去负责,年底前要拿出个结果来,明年开始正式推行。”会议上,王思锐直接开口命令道。
政治中心是按照每一个省份一个来划分的,外加一个帝国政府所在的中京,这个政治中心则是省会的所在地,而经济中心则要以另外一个城市为主。
当然了,中国的特色是,经济中心必然是政治中心,因为好地方大家都看的到,就像是中京,首都迁到这里之后,再加上京汉铁路路过这里,中上铁路正在修建,以后还会修建更多的铁路,交通方便,商人们也很愿意过来。
但是这样一来就他娘的尴尬了,帝国政府占据了这么好的一块地方,却不允许商业入驻,商人们只能选择几十公里以外的其他地区,那样的话,成本就要增加不少,而且还比较麻烦。
中京虽然很大,但是行政区域却只有十平方公里,都在铁路以西,如果铁路以东不能进行商业活动的话,这等于是浪费了极大的资源。
但是这些话他们又不敢说,选在中京,那是皇帝亲自下的命令,他们有几个脑袋够砍的?敢去质疑皇帝的命令?
下面的人不敢,但却不代表有些人不敢,比如,深被王思锐信任的帝国总理王士珍,他就是个不信邪的人。
“陛下,政治与经济分离不是不可以,但是如此以来,帝国所投入的开销将会更大,而浪费的资源也将会更多。我们花费巨资修建铁路,未来还计划修建公路,目的是为了什么?主要是为了百姓的日常生活,而不是为了行政而修建的。
如果商业无法入驻,那么花费巨资修建的基础设施,就只能政府自己来使用,这样我们就需要修建一条新的铁路以及公路去供民间使用,很不划算。
所以,总理府的意见是,进行更加精确的区域划分,就像现在的中京这样,帝国政府有十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域,虽然目前来看,这些土地是足够用,但是未来够不够用?我们还无法确定,所以我们可以暂时将这十平方公里扩大为十五平方公里,或者二十平方公里。
在行政区域内,我们不允许任何外来商业进入,将这里打造成一个纯粹的政治中心,但是在行政区域以外的地方,可以任由他们去发展。而我们只需要做好规划就可以了,或是设定一个最低标准,所有地区都不准低于这个标准即可。”王士珍反驳道,王思锐的决定在他看来实在是太过唐突了,根本就不切实际,如果帝国真的有钱去搞这些,那还有什么好说的?现在就是没钱,所以必须要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资源,避免资源浪费。
有了王士珍起头,后面跟着附和的人也就渐渐的多了起来,这是个无解的问题,想要短时间内彻底解决,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或许,美国的华盛顿倒是个不错的案例,但那是在特殊情况下才产生的,王思锐想凭借着人力造就第二个华盛顿,有些不太可能,也不太现实。
最终,在杨士琦的劝说下,王思锐还是放弃了自己的想法,他也知道不太现实,他只是不想亲自培养出一批新的白眼狼而已,好在他是皇帝,只要自己不出什么差错,以后有的是机会再去整治这个问题。
接下来,会议又商讨了未来的发展布局,比如,在中京的东部修建一座大型的汽车工业园区,里面生产民用及军用两种类别的车辆,至于轿车什么的,直接就说拜拜好了,以目前中华帝国的硬件水平,轿车根本就行不通,所以,要搞就搞s。
好吧,其实就是穿着轿车内裤的伪s,以福特最畅销的型车底盘,发动机,变速箱,设计理念为基础,对底盘进行了轻微的改动,使底盘最低离地间隙达到了二十五厘米,然后车子的外观也设计的更加符合审美了一些。
虽然动力等内部装置并没有改变,但这款车用于目前的国内还是可以的,至少可以保证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地方都可以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1/4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