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帝国(校对)第3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1/427


亚洲计划的目的就是拿到秋明,并且将战线推进至乌拉尔山脉的山脚下,并且在那里构筑防线,修建永备工事,以求稳定那里的局势。
而此次中华帝国方面的投入也远远的超过了去年,其中第一集团军仅留下了第七军的两个师防守东北三省,其余四个军,二十余万人全部被调往了前线。为了弥补第一集团军奔赴前线之后的空缺,又从中原地区调集了三个军赶往东北以及俄国东部,其中一个军驻扎东北,另外两个军负责接替第一集团军遗留下的空缺。
第二集团军二十七万人,携带着十万自建预备役,扩充成为了七个军,全部赶往前线,原有的驻地则交给了山陕地区调过去的四个预备役军进行守备,除此之外,作为中国另外一个兵源大省,四川也没有闲着。
此次四川共出兵五十三万,出兵量仅次于中原,不过这些兵基本上没有上前线,而是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一部分三十三万人途径甘肃奔赴新疆,与那里的第三集团军进行交汇,另一部分十万人,配合南部的第四集团军西进西藏。
而目前第三集团军的内陆防区基本上也已经移交给了预备役部队,而这只预备役部队的规模也着实不小,而且为了防止军队地域化,所以每一支部队都是拆分重组的,平均每个师里至少有三个省的兵员,这只预备役部队的总人数达到了一百三十万,当然,这个是国内所有的预备役总人数,不管是自建的也好,亦或者是统一组建的,都要计算在这支部队中。
王思锐有意将这只预备役部队改编成第五集团军,即内卫部队,同时承担着新兵的训练等任务,其他的则只保留四大集团军,若是无法满足前线需求,则可以不断的从后方抽调兵力到其他的集团军中去。
这个目前还暂时做不到,因为国内的扩军正在进行,最快也要等到半年以后才能够有足够的兵力去抽调出去,现在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将四大主力集团军尽可能的抽身出去,让他们不再承担防守任务。
而这么做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已经占领,并控制新疆的第三集团军,拥有四十五万兵力的第一大兵员集团军,在占领新疆之后的一个月,后方派来的二十万预备役部队也已经抵达新疆,按照计划,第三集团军将会留下五万人作为支撑,防止预备役被人突袭,其余的四十万部队将会从新疆出兵,直接攻占哈萨克,从南部北上与第一、第二集团军主力会合。
此次作战中华帝国的亚洲计划投入主力部队为一百一十二万人,共计十八个军,九十个师,以及四个装甲步兵师的十万人。
第一零四装甲步兵师是新组建的部队,部队组建刚刚一年,不过士兵都是老兵,跟以往一样,都是从其他部队抽调过来的,一年只是集训的时间,而他们集训的主要坦克为野猪式坦克,并且辅以少量的屠夫坦克,并且逐渐的用屠夫坦克取代野猪坦克,到目前为止,第一零四装甲步兵师已经装备了大约一百台屠夫坦克,换下来的一百台野猪坦克则留在了营地,他们将会作为即将组建的第一零五装甲步兵师的训练坦克。
在过年前,一零四装甲步兵师已经秘密的乘坐火车悄悄的抵达前线,随时可以投入新的战斗。
中华帝国这边可谓是大动干戈,不惜投入上百万兵力到俄国战场,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今年入冬之前,彻底的结束这场战争。
而反观俄国人那边,最近却是破绽百出,虽然莫斯科方面依旧在不停的往前线增兵,但是物资匮乏,武器装备匮乏,兵员匮乏等等,让俄军根本就无法跟上中华帝国的备战步伐,截至目前为止,已探明的俄军前线部队总人数,也只有大约六十万人,而其中的三分之一兵员,是来自于囚犯,逃兵家属,这种人几乎没有任何的战斗力,虽说为了赎罪,他们可能会更加卖命,但是在没有经过任何军事训练,且缺少武器装备的前提下,去跟武装到牙齿的皇家陆军对战,结果如何根本不用多想。
俄国人对于这场战争的预估出现了极大的偏差,而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俄国人在战争初期因为准备不足,防备松懈,在计划被中华帝国彻底的打乱了之后,没有能够及时的做出弥补的措施,结果导致这场战争越输越惨,丢掉的领土也是越来越多。
在这场战争之前,不仅仅只是俄国,就连英法美德等国家,手中也没有多少的常备兵力,几个国家的陆军加起来能有二百万就算是不错的了。
而随着战争的持续,德国人隐隐有要挑战整个欧洲的可能性,这才导致了欧洲各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军备战,但这个时候也并非盲目的扩军,刚开始的时候扩军并不明显,但是在新年之后,也就是西方国家的一月一日开始,随着新财年的到来,财政预算的倾斜力度开始渐渐的显现了出来,英法等国开始大量的扩军,截至目前为止,法国已经将陆军扩充至六十万,英国也有四十万陆军。
德国具体有多少?这个目前还没人知道,但是根据猜测,应该不会低于七十万,而按照各国的计划,在未来的一两年内,陆军人数至少也要扩充至一百万,甚至更多。
国家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军事,那么经济方面就必然要遭受打击,虽然这才只是开始,并没有到最严重的时候,但是一些危机已经开始出现了,英法德奥等国的经济已经开始出现了下滑,一些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的企业也濒临破产。
但是这并不能影响到国家高层的决定,整军备战,军事竞赛,这趟车不是你不想上就可以下来的,也不是你想下就能下来的,所有国家对此都很无奈,但仍旧只能硬着头皮跟上德国的步伐,一旦让德国的实力超出对手,那么才是整个欧洲的灾难。
而俄国历史上本就没有搭上这趟车,现在这个时代也同样的没有搭上这趟车,因为中华帝国的攻击,让俄国乱了阵脚。
而屋漏偏逢连夜雨,俄国在国内经济遭受战争影响的同时,政局也隐隐的开始出现了不稳定的状况,那些反对派又一次的活跃了起来,对于一些不是特别重要的城镇地区,更是成为了他们的活跃基地,莫斯科一时间顿顾不暇,只能将原本计划派往前线的军队分出一部分用于镇压国内的反对势力。
而在接受了“日本人”的建议之后,列宁对沙俄政府军采取了游击战的战术,虽然目前他们的主力还没有接收武器装备,但是小股部队却已经开始行动了起来。
在某个地方活跃的时候,提前放出暗哨,一旦发现俄军主力动向,则立即转移撤离,等俄军走了之后在重新回来。
这样的战术虽然一时间看不出什么成效,也并没有让反对派的地盘扩大多少,但是却让俄军顾不彼此,常常忙于两头奔波,也隐隐的让他们产生了一股厌恶感,甚至到了后面,俄国政府军已经开始出现了磨洋工的现象,反正那些游击队也不敢跟他们正面相撞,他们就是跑的再快,到了以后也依旧见不到任何敌人,还不如慢慢悠悠的走着,做做样子算了。
于是,无奈之下的沙俄政府,只能再出昏招,在国内进行强行征兵,按照村镇人数,每十人必须出一名壮年参军,这个可不是按照青壮年的人数来计算的,而是将妇孺老幼全部计算进去,而综合下来,平均每三名壮年就要有一人参军,而且还是强制性的,如果出不够人数,则全村镇壮年通通充军,老弱病残能干嘛?要么去货场搬运辎重,要么流放前线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去。
一时间,俄国国内更是怨气四生,民众对于政府的怨念也就更大了,但是迫于政府的压力,他们又不敢反抗,只能一边出人参军,一边秘密的计划着迎接反对派的到来,此时此刻,他们也希望能够推翻沙俄政府,让国家重归和平,不再遭受战火的侵袭。
丢失一点领土?丢就丢呗,反正俄国大片领土都是无人区,荒凉的要死,谁稀罕呢?干嘛要用自己的命去堵枪眼?到最后自己死了,家人也得不到任何的好处,反而那些在上面张张嘴就行的人得了便宜。
沙俄政府显然也预料到了这样做是不行的,这是在拆他们的根基,所以,在一些人的建议下,这些强征的士兵暂时不要派往前线,只让他们在国内镇压反对派即可,至于兵员,则从其他的地方想办法。
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正是因为这个原本已经不怎么重要的俄国,所做出的这一决定,算是彻底的捅了马蜂窝,引发了不可预计的后果。
第476章
巴尔干半岛突变
俄国因为一时间无法从国内抽调大量的兵力,而且那些刚刚被强征入伍的新兵们也没有经过任何的训练,这个时候让他们去战场,说白了就是让他们去送死的,而这必然会引起大量民众的反对,甚至直接参与到反对派那边去。
所以,俄国人便再出昏招,一方面下令被俄国吞并的哈萨克等民族强行派兵到前线去作战,保护国家,另一方面,则命令巴尔干半岛的行政长官组建巴尔干军队,这些军队可以不用训练,招满人直接派到前线即可。
俄国人不敢对自己内部民族大动干戈,但是对于其他吞并的民族可是一点也不客气,原本就紧张空虚的哈萨克,迫不得已只能强征二十万军队,从南方北上攻击皇家陆军。
但是巴尔干半岛可就没那么幸运了,复杂的局势,事情的进展远远没有俄国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上世纪末期,打着大斯拉夫旗帜的俄国人大举的朝着巴尔干半岛的南方斯拉夫人居住区扩张,而地处中欧的君合国奥匈帝国也正在向巴尔干半岛西北部进行扩张,所以两方之间的矛盾还是挺深的。
在一个,俄国人曾经在巴尔干半岛与奥斯曼帝国进行过两次战争,类似于历史上俄国与日本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战争,所以,巴尔干半岛居民对于俄国人的印象也并不怎么好。
原本俄国人自己不出什么昏招,奥匈帝国也没有办法从俄国人手中抢走巴尔干半岛的南部,南部居民也不敢过于明显的去反抗沙俄。但是这一次,沙俄政府却是让他们去送死,这一下子算是彻底的点着了火药桶,巴尔干半岛南部地区俄国人控制的区域内,爆发了大量的游行抗议活动。
而负责镇压的俄军部队,也不知道是谁先开了一枪,紧接着,越来越多的俄军开始开枪射击,游行的队伍瞬间死伤一片,俄军很快的便镇压了游行队伍,迅速的控制了局势。
但这仅仅只是开始,三天后,一支神秘的武装队伍偷袭了俄军的一处营地,通过交火,最终神秘的武装队伍以失败告终,最终被证实为当地斯拉夫人组成的武装,而这支武装却配备了奥匈帝国的武器装备。
紧接着,俄国控制下的巴尔干半岛部分,越来越多的人走上街头开始抗议,并且拒绝再为俄国贡献那么一份力气,与此同时,巴尔干半岛的空气中瞬间充满了火药味。
更有不少斯拉夫人开始逃往奥匈帝国控制的西北地区,俄国人又怎么会甘心看着那些斯拉夫人逃跑?况且,他们若是逃了,他们上哪去强征部队去?所以,俄军开始围追堵截,所有被抓到的人,通通扔进军营里,直接装船送往沙俄本土,在那里会有军队押送他们上前线。
被抓的人有很多,但是逃走的人也同样不少,俄军在这里本来驻扎的部队就不算多,加上奥匈帝国暗中支持的当地武装不断的反抗,导致俄军无法集中精力的去抓捕壮丁。
1909年3月17日,在抓捕逃亡斯拉夫人的时候,一队沙俄军队误入了奥匈帝国的实际控制区域,并且击杀了一名正在休假的奥匈帝国军官,附近的居民急忙跑去奥匈帝国军营通报情况,奥匈帝国军队则直接出兵强行剿灭了这支俄军部队,并且将情况上报。
奥匈帝国高层认为此时俄国已经是强弩之末,远东地区的战场被打的节节败退,俄国人口基数庞大,本是不会缺少兵员的,可为什么他们要在巴尔干半岛强征壮丁?这个肯定不用多想,一定是前线打的太惨了,俄军损失太大,不得不采取这种办法去弥补人员上的不足。
既然俄国已经不行了,那还怕个毛啊?奥匈帝国高层大手一挥,直接命令当地指挥官派人前去找俄军讨要说法,然而俄军却死不承认,反而一口咬定奥匈敌国无故击杀他们的一队士兵,反过来向奥匈帝国讨要说法。
双方会面更是剑拔弩张,叫骂声一片,但好在双方还算是克制,并没有当场动手,不过在反回军营之后,前去讨要说法的军官和士兵却浑身是伤,当然,不是什么枪伤,而是被人拳打脚踢的伤痕,衣服全部碎裂,武器装备全部丢失。
于是,早有准备的奥匈帝国立即集结了二十万军队,于3月27日进入俄国控制的区域,理由是接受斯拉夫人的请求,以及俄军杀害奥匈帝国军官,拳打将士,强行缴械。
有着当地斯拉夫人支持的奥匈帝国,取得胜利自然是水到渠成,俄军无论到哪里,很快都会有人将俄军的情况转报给奥军,截至四月七日,双方开战短短十天的时间,俄军损失惨重,被歼灭的,被俘虏的兵力更是直接达到了俄国驻军的一半,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俄军的损失将会越来越大。
而一直对俄国有矛盾的奥斯曼帝国,也趁机派军进入保加利亚,俄国在巴尔干半岛彻底的失去了话语权,奥匈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则是瓜分了原本俄国占领的地盘。
将俄国从巴尔干半岛给清理出去,表面上看只是一次地区性的局势变化,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均是德国的友好国家,俄国从巴尔干半岛出局,直接影响到了英国的欧洲大陆战略布局。
而此时整个欧洲最大的三对矛盾体,则是英德矛盾,德法矛盾,俄奥矛盾,可以说,整个欧洲基本上都是处于相互牵制的阶段,俄国从巴尔干半岛出局,也就意味着俄奥矛盾失去了直接碰撞的地点,双方矛盾程度虽然增加了,但是相互牵制的效果却极大的减小了,而且俄国近期流年不利,能给奥匈帝国带来的威胁已经极大的减小。
而德、奥、意三国更是早早的签订了同盟协约,现如今中华帝国又对德国眉来眼去的,更要命的是,他们还在远东拼死的进攻俄国,打的俄国根本喘不过气来。
这样的话,一旦战争爆发,德国并不需要将主力派往俄国,就能够取得胜利,因为在东边,有一个比德国更强大的国家正在吸引着俄军的注意力,如此以来,德军便可以有更多的部队投入到欧洲其他地区的战争中去。
而且英国也是加入了法俄同盟阵营的,所以,丢失掉巴尔干半岛不仅仅只是意味着他们丢掉了一块可以牵制同盟国的跳板,更是在逐渐的丧失掉战争的主动权。
英国老大又怎么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陷入被动?但是奥匈帝国属于敌对势力,奥斯曼帝国在这次的行动中占到了便宜,隐隐的也有靠向同盟国的倾向。
于是,英国只能两手准备,第一,继续加强对同盟国的海上封锁,彻底的断掉他们的海上通道,第二,秘密的联络奥斯曼帝国,希望能够将这个还未彻底倒向同盟国的国家给拉回来。
而一旦奥斯曼帝国彻底的倒向同盟国,那么看看地图就知道有多么的可怕了,几乎整个欧洲一大半的地区都将成为同盟国,即便英国在海上对他们进行了封锁,也依旧无法彻底的断掉同盟国的战争潜力,而且更要命的是,奥斯曼帝国可以轻易的封锁苏伊士运河,即便运河在英国人的控制下,也依旧无法摆脱同盟国的威胁,届时,英国将彻底的失去这条与亚洲相连接的便捷通道,只能绕道好望角。
而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占据着除苏伊士以外,完全占据了后世的叙利亚,巴勒斯坦,沙特西部与也门西部地区,封锁红海简直就是易如反掌。
更不要提那个跟德国人眉来眼去的中华帝国,而一旦这些国家全部倒向同盟国,那么不要说法国和俄国了,就是英国和美国全部介入进来,也未必会是他们的对手。
一时间,英国人也慌了。在联络奥斯曼帝国的同时,也开始命令远东地区的领事去联络中华帝国方面,希望能够调停中俄战争,并且保证中华帝国的一切利益。
现在英国人已经没有办法了,他只能够尽可能的让中俄战争结束,然后许以中华帝国好处,不奢求他倒向协约国,只要他保持中立即可,而停战过后,俄国也将不用去疲于应付中华帝国的攻击,也可以趁着这次的失败总结教训,转过头来去跟同盟国较劲儿。
中京,在接到消息之后,王思锐不由的大吃一惊。
俄国从巴尔干半岛出局了?
“消息准确吗?”王思锐呼吸有些沉重的询问道,事关重大,由不得他不重视。
“确定,沙俄在巴尔干半岛强征士兵,结果引起了当地百姓的反抗,奥匈帝国趁机出兵,在斯拉夫人的配合下,奥匈帝国很快便打败了沙俄军队,然后奥斯曼帝国也加入了战争,不过他们加入的时间比较晚,军队还没来得及调动,所以占领的地区并不大,两奥瓜分了整个巴尔干半岛,英国人已经急了,驻华大使萨道义刚刚发来官方拜函,想要约臣见面,估计就是谈这件事情的。”王士珍点着头,郑重的回应道。
第477章
搅浑这潭水
任何国家想要长久的去殖民另外一个国家都是不现实的,如果按照稳定性来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在两个地区做到了这一点,但历史上的结局也还是一样。
一个是英国统治下的印度,另一个是美国统治下的菲律宾。
两个殖民宗主国在各自的殖民地都享有极高的待遇,而且那里的百姓也并没有对他们表现出过于反感的态度。
但是这其中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英国是将印度当作他们的小弟,而印度人也非常的听话,紧紧的跟在英国人身后,指东绝对不往西,甚至在后世,印度要独立的时候,还有很多印度人为此而悲伤的落泪,并且希望他们能够继续接受英国的统治。
这也是印度这个国家最为奇葩的地方,他们更倾向于让别人殖民他们,更习惯头顶上始终有一个强大的人来压着他们,但这并不能代表他们傻,英国毕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只要英国在印度,那么印度就不可能遭受到其他国家的侵略,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在这个列强到处搜刮殖民地的时代,投靠英国也未免不是一件好事。
至于菲律宾,则是因为美国政府的统治方式感化了他们,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只是一味的剥削,最终在几百年的统治之后,被推翻倒台,而且随着西班牙在欧洲的没落,让美国人找到了插手的机会。
而美国人来了之后,彻底的改变了西班牙的统治风格,虽然他们也同样在掠夺着菲律宾的资源财富,但至少美国人做到了有进有出,他们让菲律宾人看到了希望。
同一时期,若是论起经济繁华,现代化进程的话,整个亚洲也唯有英国人统治下的香港和后世以港口称霸的新加坡,即现在的英属新嘉坡可以跟菲律宾的马尼拉相比。
美国人的统治,让菲律宾迅速的进入到了现代化的发展,在那里到处可以见到西方文明的痕迹,美国人为他们带来了课堂,带来了香烟,带来了一切西方特有的东西,菲律宾人体会到了美国人统治的好处,而美国人对菲律宾人也并不算差,要比西班牙人好很多,所以很容易得到菲律宾人的信任。
后来日军占领菲律宾,所采取的暴政更是让菲律宾人恨透了日本,而菲律宾人更是期待着麦克阿瑟率领美军重返菲律宾,而他们也一直在这么做着,在日军最鼎盛的时期,他们也仅仅只是占据了菲律宾三分之一不到的领土,游击队到处都是,日军的动向美军更是了如指掌。
巴尔干半岛,那里的政治局势本就至关重要,加上地理位置的因素,所以,任何统治者想要长久的殖民那里,都是不太现实的,他们不是印度和菲律宾,也没有英国和美国的那种运气,而让王思锐没有想到的是,俄国人竟然会自己作死的去招惹巴尔干半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1/4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