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鹰航空业(校对)第1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8/483

  由此而推之,现在K8首飞成功,军队前来接触,要准备立项也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基本也还算是靠谱。
  这款飞机提前五年研制出来,杨辉原本还以为没法创造上辈子的战绩,现在看来一切都是天注定的,完全没有必要担心。
  飞机的市场问题解决了,但在技术上,杨辉却一直有所担心,毕竟这款飞机是教练机,虽然没有战斗机、攻击机那样复杂,但也有教练机也有自己的技术难点。
  大致的问题谈妥之后,杨辉和石屏单独到一边,有些事要商量,技术上的问题必须要总师来解答。
  “石总师,我们的飞机现在首飞成功也有些时间了,是不是该考虑一下尾旋试飞的问题,这是一款教练机必须要做的项目,我们国内完全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尾旋试验设备更是无从谈起。”
  尾旋试验在普通的飞机上没有太多的需求,直接都是由有经验的试飞员来做,通俗的讲作战飞机、客机、运输机做尾旋试验,只是为了得出数据,编写飞行手册,让飞机的使用方知道这款飞机的飞行包线,尽量避开尾旋。
  在这些飞机的试验中,有经验的试飞员,可以凭借自己的娴熟技术自己改出来,在反尾旋设设上没有太大的需求,人力就可以做到。
  但是到了教练机上完全就是另外的一回事,教练机一切都是以训练飞行员为主,哪位飞行员干敢说自己没有进入过尾旋?特别是战斗机飞行员对这些更是家常便饭,这就要求在飞行员早期的训练中,就有专门的尾旋改出训练科目。
  要专门训练飞行员做尾旋改出,这就对教练机的研制提出了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频繁的进出尾旋,还要求可控、可靠,这项目可比其它的试飞项目都要难上太多太多……
第318章
从走老路=破冰之旅
  对于杨辉提出的关于新教练机的尾旋测试一事,洪都方面也高度重视,石屏对杨辉提出的这问题早就有过多种解决方案,不过最后还是只留下了一套可行方案。
  对于教练机尾旋测试项目,当然还是专业的公司来做比较靠谱,而这里面最靠谱的当然还是要数意大利马基公司和洪都走的最近。
  “关于我们新飞机的尾旋测试问题,我是准备和意大利马基公司合作,打算把这次的尾旋测试和我们的强五飞机现代化改进打包一起,马基公司要拿下我们强五的现代化改进,就必须协助我们完成教练机的尾旋测试。”
  强制捆绑合作?这听起来怎么这么熟悉,杨辉仔细一想,这东西不就是上次的麦道和国内的奉天所玩儿的那手吗,现在洪都居然也学到,若是能成也算是不错,就是不知道马基公司到底上不上钩。
  意大利马基公司的前面提到过,这是意大利航空工业的代表,在欧洲也是比较出名的,甚至到了新世纪的时候,马基公司还拿下F35的生产。
  而在80年代他们定型了一款和K8定位相同的S211教练机,说起来和洪都现在研发的这款教练机也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若是马基公司愿意帮助我们做这些测试,自然是最好,不过马基公司好像也有一款初中级喷气式教练机,恐怕要他们协助设计一款能威胁到S211外销的飞机,恐怕很难。”
  杨辉此话一点也不假,这完全是有迹可循的,上一位面的K8也是和意大利合作测试了K8的旋转天平风洞试验,但后面的尾旋试验却没有了下文。
  原因就是这款飞机的优良性能,已经严重威胁到了S211,马基公司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就单方面结束了合作。而现在K8这款飞机提前出来,对S211的威胁就更大了,合作还真的有可能吗?
  杨辉的担心不无道理,在说出了担心之后,石屏也怪异的看了杨辉一眼,这家伙怎么这么聪明?典型的能掐会算啊。
  叹了一口气,石屏也颇为无奈的说到:“这样说吧,关于和马基公司合作一事,我还真就没有把握,实际上我们和马基公司已经合作过一次,84年的时候就合作测试过这款教练机的气动。马基公司在测试了之后,就表示不打算再和我们合作,他们肯定是感觉到了威胁。所以我们才想出了捆绑合作的方式,但马基愿不愿意接下这项目,我也没有底。”
  听了石屏这话,杨辉终于明白了,历史大势浩浩荡荡,上辈子K8和马基的合作机也只是停留在旋转风洞试验,现在这情况恐怕也不会比上辈子好,对于捆绑合作一事,杨辉打心底里是觉得不太靠谱的,强五的现代化改进那可是军队要求的。
  就算意大利不愿意继续在K8项目上合作,强五和马基公司的合作,恐怕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毕竟现在新教练机还在审核阶段,而强五的合作马上就要签署合同了,军队也是挺急的。
  在教练机和强击机中做选择,杨辉不觉得军队会选择放慢强击机的改进,也就是说最后K8的尾旋试验恐怕还得要另外想办法。
  “个人认为和马基公司的合作很难继续下去,为了飞机的研制进度,我们要有两手准备,马基公司不可靠啊!”
  说到这里,杨辉又想到了上一位面中K8的研制中,在马基公司停止了合作之后,后续的尾旋试飞工作,或许这也是一个比较冒险的办法。
  若是能提前像上个位面一样联系到俄罗斯方面,一切都将迎刃而解。没错,上个位面中K8的尾旋试飞就是和俄罗斯飞行研究院合作的,当然现在是86年,叫苏联飞行研究院才对。
  “或许我们可以试着联系一下苏联方面,现在要和西方国家合作做尾旋试验几乎是不可能,毕竟我们这款飞机研制出来就是他们的强有力竞争对手,西方国家那些航空公司可一点也不傻。”
  听了杨辉这话,石屏吓得话都说不出来了,和苏联飞行研究院合作,这杨辉真是敢想,就现在共和国和苏联的外交关系,这怎么可能?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要合作一番就真的不可能吗?答案显然是棱模两可的,只要有心要合作,在86年就和苏联展开试探性的谈谈,也不是不可能。
  1985年3月,年仅54岁的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职,而在1986年夏天,戈尔巴乔夫的一番讲话,成为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而现在正好就是1986年,再等上半年时间,中苏之间的关系就要准备开始有所转折,杨辉完全可以相信,在一款攻击性不强的教练机中,展开小范围的合作,这应该是共和国、苏联都愿意看到的。
  实际上中苏关系回暖在79年就有所苗头,那时候苏联就能提出在民航客机制造中合作,更何况是现在?
  中苏关系要回暖,肯定要有一项契机,当年中美关系回暖都还有一出乒乓外交戏码,现在中苏关系回暖也需要来一出试飞外交。
  就苏联那庞大的军工帝国,除了军事工业还真就不容易找出合作的契机,而在戈尔巴乔夫执政的86年,有些合作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在上个位面中,共和国在88年都派出了航空专家到苏联洽谈合作、访问,那一次访问的直接是深入到了航空发动机的试验中心,由此可见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对共和国外交的态度。
  “先不要激动,我只是提出一个想法而已,一切还要看马基公司是不是愿意和我们合作,若是马基公司不愿意和我们合作,基本也就代表了西方教练机制造商的态度,毕竟我们这是一款要和西方正面竞争的机型。”
  听了杨辉推心置腹之谈,石屏也叹了一口气,对杨辉这“乌鸦嘴”,石屏早就有所体会,若是杨辉都这样说,恐怕八九不离十了。
  “谁说不是啊,我们也比较担心这点,但和苏联合作真的有可能?虽然现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对我国的外交政策比起前几年要好上太多,但在航空制造业合作是不是步子太大?”
  步子大吗?杨辉倒是不觉得,实际从1982年10月起,负责与苏方谈判的中方工作人员就跟随钱棋琛副外长在北京、莫斯科两地穿梭。在这个时候苏联就主张通过增加相互往来、合作等办法改善两国关系。
  只要苏联愿意,杨辉不认为国内会阻止,毕竟这也算是破冰之旅,而且在86年也就是今年夏天,戈尔巴乔夫的海参崴讲话之后,阻力会更小。
  现在也不好透露太多,杨辉只能模糊处理:“我不是说过了吗?一切还需要看天时,说不定苏联的温和派戈尔巴乔夫今年就能整出些有利于两国关系更加转暖的消息呢?我们尾旋试验也不是太急,甚至等到明年也不是不行,慢慢来就好。”
  若是等到87年,杨辉对这是就会更加有把握,上个位面中87年二月,中苏甚至进入了边界勘探的程度……
第319章
爆发的订单
  洪都事了之后,前前后后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科研进度按计划前进。和诺斯罗普合作的大边条翼研制技术验证机、新中推的核心机预研全面展开,歼教7A也装上了来自黎明厂生产的第一台发动机,地面滑跑试验不断推进。
  时间进度拉到四月底,基地的生产任务却迎来了一次高峰,不仅仅是歼教七的生产任务重,就是航模的生产都已经全面转产F14,来自美国的订单如雪花一般飞来。
  这里面的原因就在于美国军队支持下拍摄的征兵宣传大电影《壮志凌云》将会在五月十六日上映,光是前期的预热就在美国掀起了阵阵狂潮,电影周边产品肯定也不能那下。而在这雪花般的航模订单中,最大的一笔订单的主顾却是让杨辉笑的合不拢嘴。
  负责航模业务的杨月更是从未见过单笔就如此之大的订单:“这可是来自美国海军征兵宣传单位的订单啊,共计一百架F14航模,这美国人也是挺有意思,放着正牌F14不要,跑来订购我们的模型,这钱真是多的没处花。”
  听到这感慨,杨辉倒是没有任何惊讶,以美国军队的财大气粗,现在购买点F14航模用于助力宣传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美国为了宣传需要拍摄了《壮志凌云》,那上亿美元的投资都出去了,现在这几百万美元的资金用于后续的宣传也就是小菜一叠。
  美帝海军拿到了这航模特定是要用来和美国民众亲密互动,搞不好是直接把飞机在公众日交给民众飞着玩,美其名曰“军民鱼水……”
  “这有什么奇怪的,好好抓住机会,在这次的F14上狠狠的捞一把,六万美元的价格恐怕也就是最后一次了。我们正在销售的狂风、歼教七A航模,已经被后来者把价格拉到了两万美元左右,以后就是平稳利润期,我们这次也仅仅是在F14上面占了先手。”
  杨辉的消息来源相当准确,欧洲那些原本制造螺旋桨航模的厂家已经在喷气式航模技术上追了上来,价格已经被拉到了一个比较正常的价格,杨辉甚至考虑基地以后在航模上的重心准备转移。
  看了生产线上唯一生产着的F14航模,良久的思考,觉得时候是将无人机的研制提上日程了。下定决心之后,带着航模队伍转身离开车间。
  “航模项目的研制进度我也看了,去年开始的米格29航模项目进度不错,已经投入了试飞,我们下一步需要再上个档次,现在的技术积累可以支持我们研制一款小型无人机,大家都来听听我的计划吧。”
  无人机技术开发,听起来相当科幻,在最开始在军用领域使用的最多。一提起无人机的研制,大家都想到美国的那些全球鹰、死神无人机。
  但无人机的领域可并非只是高大上这些,共和国在八十、九十年代对高空长航时的侦查还真就没什么需求。
  在共和国这样的大炮兵主义的国家中,陆军所占据的军费比例明显要高太多,而炮兵则是共和国陆军最信赖的支援火力。
  君不知,在对越战争中,主要还是由陆军打头阵,空海军在前期还真就没有怎么出过力,在对越作战中最常用的火力支援单位依然只是身管火炮。
  甚至到了两千年之后,炮兵依然是共和国的陆军最信赖的火力支援单位,那时候共和国的火炮简直是吊炸天,所谓世界第一毫不为过。在WOT游戏中所谓国服炸笔、世界第一,那都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既然知道共和国陆军对火炮的偏执,杨辉自然要投其所好,在八、九十年代,火炮的射程进一步增加,传统的炮兵侦查方式已经远远不够。
  五十公里左右的纵深,必须要使用航空力量来进行侦查、校正、毁伤评估,这才是国际主流,也是未来的潮流,绝对是前途光明。
  “经过考察,甚至走访了在越南边境作战的我炮兵部队,一款专门为远程炮兵部队研制的无人机,是我们现在研制起来技术门槛最低的项目,它不需要搭载攻击载荷,固定的侦查设备足矣。”
  要说炮兵侦查设备,在八十年代的对越作战中,实际上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引进欧洲的反炮兵雷达就是很不错的东西。
  但反炮兵雷达终归只是被动性的侦查装备,是用来根据敌方发射的炮弹弹道,来反推对方火炮阵地位置的雷达。用来反对方火炮自然是相当厉害,但是敌方除了炮兵作战单位,还有其它的作战力量,这时候反炮兵雷达就没有什么作用了,给炮兵配属无人机势在必行。
  西南科工是做飞机的,对于的火炮作战没什么概念,但听到了杨辉的解释,似乎又觉得这项目可行。
  “炮兵侦查无人机?这倒是不错的选择,以国内现在的技术情况,我们要研制这样一款无人机技术压力不大。以我们航模研制的经验,加上我们航模项目所赚取的资金完全可以支撑这款飞机的研发。”
  基地自己研发当然也没有问题,但杨辉所要求的时间进度却有些紧。一款炮兵侦查无人机,需要和远程火炮相配合,共和国正在研制中的plz45.PlZ05火炮才是最佳拍档。
  这次回来之前,杨辉已经通过谢连发知道了一件和航空工业完全不相关,但又有那么一点和西南科工沾边的消息。
  由于歼教七A的关系,共和国和中东的骆驼们提前多年建立关系。原本要等到88年才会引起科威特的注意,但现在不同了,这些家伙居然提前搭上线。
  按照谢连发在帝都打听的消息,骆驼们似乎对PLZ45相当感兴趣,甚至沙特又拉上科威特,准备复制歼教七A模式,直接投资研制这款自行火炮。
  要赶上plz45,新的侦查无人机就必须加快速度,对于这一点,杨辉也有所计划。
  “现在我们瞄准的是炮兵侦查无人机,为了赶进度,完成从航模到无人机的过渡,和西工大无人机研究与发展中心合作很有必要。”
  西工大的无人机科研水平,在共和国应该是相当先进的,在1958年8月3日,共和国第一套无人机系统就在西安窑村机场试飞成功,而这款无人机研制就是由西工大承担。
  可谓是开创了共和国无人机事业的先河,甚至杨辉现在提出的炮兵侦查无人机,西工大在86年也会开展了预研,现在提出合作研制也算是取长补短。
  航模研制队伍中早就对无人机有预研,国内在无人机研制中的巨头西工大,在所有人心目中都是很有份量的,能合作研制完成过渡当然最好。
  “既如此,我就带你们去见一下西工大的同行,在我们西南科工现在就有西工大来办事的老教授,通过他可以直接联系到西工大的无人机研制队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8/4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