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鹰航空业(校对)第3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3/483

  “那我算是有点明白你说的意思了,就是说我们这项目从头到尾,它一开始就是研制的一款面向民用市场的运输机,只不过采购这些飞机的公司到时候会和各国军队接触,而这就不管我们的事儿,对吧?”
  这话一说完,杨辉倒是突然想起上一位面的2000年之后好像还确实有听说过商业公司对外提供空中加油服务的,对象也就是一些没有采购空中加油机的空军,但就是不知道最后这事儿成了没有。
第827章
用涡浆多没面子
  “没错啊!这种方案应该就是现在唯一能够展开合作的路子,对欧洲那边就采用这种办法最好,毕竟我们这是没有军队投资,同时也是没有到军队服役的运输机,你们这边到时候是不是进入军队服役就是你们自己的事了,不过建议最好在这款飞机还没有定型之前都不要和任何的军队沾边儿,这个你明白吧!”
  笑话,就现在这种情况下你就算让共和国军队出钱投资这款运输机的研制工作,共和国也拿不出钱来投资这东西啊,毕竟现在的共和国军队对运输机方面的要求其实也不怎么高,刚定型的运八气密型才开始服役,这时候还是不去趟共和国军队这浑水为好。
  而只要共和国这边和军队不沾上关系,虽然到时候可能还是会受到美国的一些阻挠,但这种打着民用合作为幌子的项目,在共和国和欧洲的合作中实在是再常见不过,并且这还属于是可以把对美国威胁更大A400M运输机除掉的项目,好好地运作一下还是有可能的,所以此事可行。
  “整个项目现在看来是确实可行,飞机极限32吨的载重对于你们德国乃至欧洲国家来说似乎都算是够用了,我记得现在整个西方国家在海湾战争之后都开始计划发展快速反应部队,好像那款‘拳师犬’8X8轮式战车也是30吨出头,对吧?”
  说起这拳师犬轮战,这也绝对能够算是8X8轮式战车中的大哥大了,以它那30吨出头的重量绝对要稳稳压过美国的‘斯特赖克’8X8轮战车族,这斯特赖克系列轮战在设计的时候就深受C-130J运输机的毒害,为了能够用C-130来运输这些轮战车,不仅对战车的尺寸有了严格的限制,就连那吨位也要控制到18吨左右,这牺牲的防护性简直是对大兵们的谋杀啊!
  好在这次的新中运是全新研制,按照德国或者说欧洲的军事变革发展进行了很多的妥协,32吨极限起飞重量其实就已经足够欧洲所构想的快速反应部队使用了,那也就怪不得德国人愿意发展新一代中运。
  “没错,未来我们德国所计划新一代地面装甲作战部队中,远距离作战全都是使用25-30吨的地面装甲,所以我们就需要这种极限起飞重量为32吨的中型运输机,至于贵国这边,我相信32吨的新一代中型运输机还是吸引力的。”
  32吨极限起飞重量的中型运输机确实不错,至于共和国到底是不是需要这种飞机,这一点相信只要军队看到了这飞机比伊尔76更大的4X4货仓之后,应该也会忍受不了诱惑,对于共和国来说,还是有很多的大型军事装备需要野战运输,有需要的话就连红旗9这种区域防空系统也能给塞进新中运,反正红旗9尺寸最大的车载雷达也是属于可以折叠的。
  但现在这种事杨辉肯定不能说出来啊,红旗9这种大杀器要是都能够靠着新中运满地跑,那美国人还不得马上跳出来,到时候管你是中运还是大运、军用还是民用,全都得统统地干掉。
  确定了定位之后,要再确定如何实现这些要求就简单了:“既然我们都已经决定了这飞机的定位,那么要实现这一设计所需要的技术就要好办很多了,刚才不是说看好安70运输机吗!其实我也觉得这飞机的机身设计不错,唯一不足的就是航电有些落后,但这个好说,我们到时候改一改就好,倒是这发动机方面,我们暂时还拿不出D-27对转浆扇这种东西来,甚至浆扇发动机在全世界都没有投入使用,我看这东西暂时还不靠谱啊!”
  笑话,浆扇发动机这种东西实在是太不靠谱了,除了乌克兰和俄罗斯在此之前有一些技术积累的情况下可以勉强攻克这些技术,其他的不管是共和国也好、德国也罢,两国家似乎都对这种发动机没有什么研究。
  德国人早就对安70中毒已深,想了想之后甚至给爆出一句:“我们不能做这种发动机,那就采购乌克兰的嘛!甚至再不行的话,我们还可以采购英国的苔茵发动机,把这款发动机改进一番之后还是能堪大用,到时候说不定还能够让英国也加入到我们这个项目中,这样的话就……”
  这话一听就知道德国人的花痴病还没有醒过来啊!先不说D-27浆扇发动机,那东西绝对是属于不靠谱,其次则是英国的苔茵发动机也是60年代的老货,属于和共和国现在使用的涡轴6发动机同一个时代的产品,要用苔茵发动机还不如把涡浆6发动机改改来的更加靠谱一些。
  想了想之后感觉这时候的德国佬应该是陷入了死循环,那这就需要由杨辉来给他当头一棒,让他们知道万万不可把战术运输机的动力系统拘泥于涡浆发动机这一隅之地,用涡浆发动机的飞机得多没面子啊。
  颇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思:“虽然我们造的是一款中型战术运输机,中型运输机现目前全世界都是以涡浆发动机最为普遍且流行,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用涡扇发动机也是完全可以的,四台CG-2000发动机自然也是很不错的动力设计嘛!”
  用四台CG-2000发动机作为动力系统,这东西和30吨的新中运搭配简直就堪称是完美,以CG-2000发动机7.8吨的最大推力来算,四台加起来就是总共31吨的推力,算起来还是可以推动一款120吨左右的运输机,而这次的新中运就是顶破了天也就这120吨左右了。
  德国人明显还没有反应过来以这四台CG-2000发动机作为动力,到底能够实现多牛逼的动力设计,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之后才像是想起了什么一样,如同发现了新大陆,又仿佛是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YC-15,没错啊!四台CG-2000发动机为动力的中型运输机,这对应的就是当年美国开展的先进中型短距起降运输机(AMST)计划,当时麦道公司所拿出的YC-15运输机计划中,YC-15采用了四台普惠JT8D-17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推力71千牛(7.3吨),而使用四台7.3吨推力的涡扇就让YC-15可以在装载150名士兵或12吨的货物时,能够在610米长度之内起飞。”
  没错,使用涡扇发动机的运输机居然可以在载重12吨情况下实现610米野战起飞,这数据比C-130这种采用涡浆发动机的中型运输机也还不遑多让,而且这YC-15若在正常情况下直接可以运载37吨货物,运载能力还是和新中运很符合。
  YC-15这款运输机虽然最后没有投产装备美国军队,但是YC-15的放大型C-17总还是见过吧?这C-17的起降性能够牛逼吧?不好意思,C-17能做到的起降环境,YC-15同样能够做到,所以YC-15放在中德两国合作的新中运时代就绝对是好东西,很有参照意义。
  既然德国人已经找到了一个模板飞机,那自然就是最好不过:“没错,麦道的YC15运输机给我们一个新的启示,使用四台7.8吨的涡扇发动机,也同样可以实现12吨的战术运输机野战610米起降,最高达到32吨的极限载重也不在话下。”
  而提出了走YC-15路线之后,那么杨辉就必须要说一下现在走这条路的另外的好处:“对于YC15这种定位的运输机而言,现在除了外吹襟翼以外,我们中航西南可以短时间之内解决其它的所有技术,因此在技术风险方面,我们可以把它降到最低。”
  YC-15运输机能够实现最大37吨的起飞重量,这自然也是有很多的原因,一方面是这飞机的空重要比安70运输机更轻一点,仅仅只有50吨而已,再加上这飞机的机身尺寸虽然比C-130宽多了,但和安70那4X4的货仓尺寸相比还是要有些差距的,这自然也就意味着YC-15空重可以更轻,机身的空气阻力更小,这样能够做到载重37吨就还算说得过去了。
  现在要采用安70的机身,这就意味着不仅是阻力要大一些,而且空重也同样要更重,虽然到时候换装航电系统之后还是有可能把空重降到65吨左右,但是和YC-15那50吨的空重还是有些差距的,而这些差距就需要用CG-2000发动机每台比JTSD-17多出的0.5吨推力来弥补。
  四台CG-2000意味着可以提供2吨的额外动力,这能够保证新中运至少可以在达到32吨极限载重的情况下,同时还可以比YC-17装多3吨左右的油料,这多出的3吨油虽然看起来不多,但是在关键时刻还是非常有用处的。
  现在有了一个不错的技术模板,而且看美国佬趟出来的路子好像还是那么点意思,或许这次的新中运就是安70的机身换上四台CG-2000发动机,再装外吹襟翼增升?
第828章
总师驾到
  研制新一代的中运,而且是涉及到了安东诺夫设计局的飞机,虽然这时候不能去直接找安东诺夫设计局,但中航西南绝对也不会是那种简单的两眼一抹黑啊!
  要说咱中航西南从安东诺夫设计局挖来的工作人员难道还少了?金琴科·瓦列里·彼德罗维奇这位来自安东诺夫设计局的大牛,那绝对是不能就这样放着不用啊,虽然那边的还正主持着新舟600的研制工作,但要说暂时离开一下项目组的时间还是能够有的。
  得到消息的金琴科总设计师在稍加安排了手头的工作之后,带着两位副手就来到了这边的云贵高原,一路上虽然也还没有太清楚地知道具体情况,但也算是知道了这次大概是这边打算对安70运输机有了想法,而这一点倒是有那么点意思。
  ……
  人员再次到齐之后,杨辉对这次的重磅人物做着介绍:“来,这里介绍一下,金琴科·瓦列里·彼德罗维奇总设计师,之前作为安东诺夫设计局的天才总设计师,在安70运输机项目中,他虽然没有当上总设计师,但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这位是在做安225飞机,但金琴科总师同样也是深度地参与到了安70项目中,现在我们对新中运有什么想法,只有他才能给出正确地评价。”
  德国这边在之前第一次同杨辉闭门商讨了之后,后来要继续展开会谈的要求都被杨辉暂时拒绝,当时就光听到说什么时间还没有到,还有重要的人物在路上。
  那现在可终于算是明白了,就算这德国佬一听到介绍,那也是两眼放光啊,满满地全都是各种崇拜之情。实在也是没办法,这位设计了世界上飞机起飞重量之最的总设计师,居然被挖到了中航西南来,这可真是太令人意外了。
  稍微想了想之后,也还算是勉强收拾起心情:“金琴科·瓦列里·彼得洛维奇总设计师吧,以前我们也只是在航展上见到过您的作品,而一直都没有见到过本人,没想到您是来到了中航西南工作。”
  说要换德国人能够有如此表现,那也说的过去,毕竟人的名、树的影,金琴科这样的一位大牛来到了这会议室里面,确实是能够引起巨大的轰动。
  而金琴科本人却对他自己的情况知道的很清楚,现在这也实在是没有办法了,他当然是参与设计了安124和主持了安225的设计工作,但这两飞机在苏联解体之后马上就停产,对于这种事,作为飞机总设计师的本人也只能为之奈何。
  没有了项目,实际上就是什么也做不成,虽然整个设计局唯一的一个项目安70倒是勉强活了下来,但是一根萝卜一个坑,人家安70是早就有了总设计师的,现在你金琴科没有了项目虽然令人惋惜,但也绝对不可能就因为这给安70中途换总师。
  于是乎,看不到未来的金琴科总设计师才来到了中航西南,和他本人一起的当然是几乎一整支安225的设计队伍,现在有新舟600项目在手,虽然没有之前安225时代的风光无限,但也还算是手头有项目可以做。
  至于说安70这款飞机,一家设计局的作品,大家相互之间还算是比较了解罢了:“安225那都已经过去了,它和安124一样,没有苏联这样的国家,是不可能支持这种空中巨兽的研发和制造,现在转行客机,这也是我在安东诺夫设计局时代的梦想,所以我现在的工作还算一切都好。”
  接着,也不管德国佬听了这话之后是什么表情,又开始说着关于这次的安70飞机的一些问题。
  “关于安70这款飞机,它其实就是用来代替伊尔76运输机地位的一款前线战术运输机机,飞机的定位就是和伊尔106运输机一起组成新世纪苏联军队的野战运输体系。”
  话还没有说完,似乎又是怕这里的人不知道伊尔106是一款什么飞机,又简单地解释了一下:“哦,对了,这个伊尔106你们可以把它称之为C17斯基就行了,是大概设计和C17如出一辙的一款飞机。”
  一边说着,金琴科总设计师还有些不屑地摇摇头,也许相对于安东诺夫设计局这样的巨人来说,同是二战之前一路走来的老一代设计局,伊留申设计局的这种行为是被同行所不耻的。
  当然,这说这话的原因是不是因为有一些苏联时代双方激烈竞争所导致的“仇恨”在里面,也就是不得而知了。
  倒是杨辉这些听众们能听到这些内部消息,自是免不了唏嘘不已,若是当年的苏联没有解体,那么安70和伊尔106的组合也就确实非常的牛逼。只可惜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安70现在苟延残喘,而伊尔106压根儿就没有完成设计便直接下马,这也都是命!
  也许是感叹够了,金琴科总师这时候也收拾好心情,才正式地说到了安70项目:“对于安70这个项目,我虽然没深入地参与到里面,但当年也算是为这个项目做过一些设计工作,这飞机的主翼就是我做的设计。所以对这项目还是算是比较了解,现在你们就说说到底如何定义新的中型运输机的?”
  金琴科本人是负责了安70飞机的主翼设计,那这倒是说的过去,毕竟当时看这位简历上所写的就正是对飞机的机翼增升、动力增升方面有着深入地研究,那么这次就算是找对人了。
  “好吧,那就由我来说好了,首先我们这次的新中运要求货舱的尺寸足够宽敞,所以就看中了安70的4×4货舱,最后我们觉得安70的机身设计也还算非常的优秀,打算直接采用这种设计。”
  随着杨辉这话说下来,金琴科总师脸上的表情却是大起大落,先是认可,再是摇头,这明显也是很有想法啊!
  这时候的杨辉倒是选择暂时停下来,能够多听听专业人士的看法自然是最好,这时候就必须要充分地考虑到专家的意见,于是这就有了金琴科总师的一句。
  “你们要求中型运输机的货舱足够宽敞,这种想法没有问题,但是你们现在真的有必要这样做吗?”
  虽然不知道现在项目定位是怎么想的,但出于职业道德,作为总设计师还是有必要说一说这些问题。
  “安70的机体设计,那最多也就能够承载50吨的极限,一旦超过50吨之后货舱的结构就会受到永久性地损伤,而你们两国家的主战坦克的吨位和T72是一个级别的?”
  看了看德国佬,一想到豹二那55吨的最低作战重量,明显这安70就不适合德国,而对于共和国这边的坦克虽然也不是太清楚,但光是看海湾战争中共和国出口的MBT2000坦克的指标就知道,共和国自用的坦克在重量更不会轻到哪里去。
  此时才知道金琴科总师应该是想多了,德国那边连忙站出来解释着:“不不不,我们并没有打算研制可以运输豹二坦克的战略运输机,我们要得只是一款极限载重32吨的中型运输机而已。”
第829章
艰难的抉择(上)
  “32吨?若是仅仅要求32吨的载重,那么安70的机身结构就显得有些太重了,你们使用安70的机身设计就很没有必要了。这样吧,若是你们仅仅只是要求飞机的载重在32吨,货舱要4X4的尺寸。这次随我一起从安东诺夫设计局过来的技术人员中,其中有几人就是专门做机身框架结构设计的,他们参与过几乎所有安东诺夫设计局大大小小飞机的机身设计,到时候可以把这个任务交给他们。”
  杨辉就说嘛,当时从乌克兰召回来一大批的技术人员是绝对不会没有用处的,现在这不就有大用了嘛!这可是当年参与到了安70机身设计的设计人员,到时候让这些人根据新中运的设计指标,去适当的把机身承力结构简化,那么飞机的重量肯定是可以降下来的。
  “倒是没有想到金琴科总师之前一起带来的技术人员中,居然还有这种宝贝人才,那么我看就应该这样办,只要能够把飞机的空重降低到50-55吨之间,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动力方面有很多的余量,这就是不可多得啊!”
  想当初,那YC-15运输机48吨空重确实令人羡慕的紧,只不过现在新中运的机身尺寸天生就要比YC-15大上半圈,在同等技术水平条件下,新中运的空重能够控制到50-55之间就已经算是非常不错了,要是没有安东诺夫设计局的人来做这设计,就共和国现在的技术力量,大概也只能把空重控制在60吨左右。
  而得知了可以把飞机的空重控制到如此丧心病狂,那德国方面也只能是默默地给大神跪下了,这年头,有足够的技术积累就是风骚啊。
  此时的德国佬甚至整个眼睛都是红色的,尼玛当年苏联解体的时候,咱怎么就没有想到去安东诺夫设计局去抄家,要是当时聪明一点直接就有可能把整个安70的设计队伍给搬回MBB啊!
  奶奶的,这次回德国之后怎么也要和公司打个报告,必须再去苏联解体后的各大设计局逛逛,说不定就能够有什么新发现也还是不一定啊。
  心里面是羡慕的紧,可这时候关于新中运的问题却一点儿也不能马虎:“若是能够把飞机的空重控制到55吨以下,而我们飞机的最大载重为32吨,这加起来总共就是87吨,而我们能够提供的则是四台7.8吨推力的涡扇发动机,按照计划中满载起飞0.3的推重比计算,飞机的最大起飞重量为105吨,这意味着我们可以载油17……”
  这话甚至都还没说完,德国佬一下就给懵比,飞机极限载重情况下只能载油17吨……只能载油17吨……
  这尼玛就实在是有些太坑爹了啊,光是这一点载油量要供应四台涡扇发动机使用,虽然CG-2000发动机的涵道比高、油耗低,但17吨的油料才能保证飞多点远?
  现在按照德国或者整个欧洲的新时代对外作战需要,那是直接把载重30吨的新型战术运输机在航程上当做战略运输机来使用的,这17吨的油料能干啥?绝对飞不过3000Km啊,现在看来这载油方面还不太够。
  因此德国人的脸是一下就黑了下来,光这一点杨辉还是看的清清楚楚,但好在这时候的杨辉早就有了解决方案。
  “这个确实是我们经过计算之后才发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这次的新中运对航程方面的要求和当年YC-15不一样,YC-15是典型的前线战术运输机,而我们的新中运在航程上则比较靠近战略运输机的范畴,所以飞机的载油量必须增加,否则就算有空中加油机也不可能一次加油就实现远距离飞行。那么,现在我这里就有两个解决方案可供选择。”
  这边杨辉在说话间无意透露的YC-15运输机倒是被金琴科总师听到了,老先生却是没有言语,静静地坐在一边各种研究着什么,感觉又像是在考虑着什么东西一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3/4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