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鹰航空业(校对)第3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4/483

  倒是杨辉的两个方案引起了众人的兴趣,马上就有心急的人跳出来:“那杨总你就说说看,我们现在这种情况能够有办法解决问题就再好不过,请但说无妨。”
  就这样,第一个方案就浮出水面:“方案1:我们降低对飞机的推重比要求,可以参考的就是美国的C-17运输机,这款飞机同样也要求在前线短距离起降,不过它的推重比根据现在的公开消息来看也仅仅只有0.27而已,只要我们能够能够接受C-17的起降指标,那么0.27的推重比就让我们的新中运最大起飞重量达到115吨,此时载油27吨的数据对于我们的新中运来说还算是可以接受。”
  果然,杨辉这次提出的方案确实就很有可行性,C-17的野战起降能力虽然没有YC-15那么变态,但是也绝对能够满足基本的使用需求,在一些恶劣的战场环境下也能够实现前线快速起降,只能能够达到C-17的级别,那么新中运以0.27的推重比得到115吨的最大起飞重量也并不算超标。
  此时的德国佬中明显已经有人开始心动,这年头能够有C-17级别的野战起降能力也还算是很不错了,其它的还要什么自行车啊!很多人此时甚至都已经默默地摸出口袋里面的计算器,在一边计算着这次杨辉给出的数据是否可靠。
  很快就开始有人出了结果,私下里也有所交流着:“没错,稍微放宽一点要求,到时候再把飞机的气动设计优化一番,自然也可以到达要求。”
  “C-17的野战起降指标也很不错了,美国这种要求全球部署的军队都能够接受,我想大部分的国家也都可以接受这样的指标!”
  ……
  听着队伍中的这些话,唯有之前带队同杨辉最先展开商议的那位现在还有些不太甘心,首先YC-15的短距离起降能力那真是令人流口水啊,而C-17的确也可以做到野战泥土机场670米起飞,但那是飞机属于空载的情况下才能够做到,真正要让YC-15或者C-17达到野战670米起飞的,是这些飞机在野战起飞的时候推重比高达0.44。
  所以,若是现在的新中运向C-17学习,能够在机场卸货之后空载起飞,那时候飞机就仅仅只有70吨不到的重量,四台CG-2000发动机高达31吨的推力则可以保证飞机的推重比在0.44,那么670米的野战起飞也是可以做到的。
  只不过现在的问题是,新中运作为前线干杂活的运输机,又怎么可能如同C-17一样只管把东西运输到位之后就空载起飞,作为一款中型战术运输机,在返程的时候运载一些货物、伤员之类的也再正常不过,因而中运在返程的时候肯定不可能是空载,那么这时候美帝YC-15先驱作用就显示出来了。
  YC-15就要求在前线野战机场中,返程的时候还必须要带上12吨的载荷实现670米短距离起降,而这一点肯定是美帝经过多年经验总结而来,数据肯定也不会是胡编乱造,这就肯定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同样,新中运若是在返程的时候也带上12吨的载荷,那就是至少82吨的起飞重量,按照0.44的推重比计算,这就要求动力系统能够提供36吨的推力,而36吨的推力分摊到每台发动机上就需要压榨出9吨的最大推力。
  相反的,此时若是还延续之前的31吨最大总推力计算,飞机的推重比就只能达到0.37,而这样的推重比则显然是不可能保证新中运在670米的野战机场实现短距离起飞。
第830章
艰难的抉择(中)
  杨辉没有猜错,德国那边很快就还是反应过来了,他们也清楚这次要研制的是一款中型前线战术运输机,也就提出了要听听看这第二个方案到底又是什么情况。
  带着神秘地微笑,杨辉这便祭出了第二个杀招:“那么现在就是方案2,按照我们的计算,要想实现野战机场中载重12吨的货物短距离起飞返航,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更加强劲的动力,CG-2000发动机7.8吨的推力在这个时候就有些不太不够用了,我们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必须要有四台最大推力至少9吨的涡扇发动机才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一听这是要对发动机的推力加码,德国人最先反应过来的却又和杨辉所设想的有些不一样了,这尼玛德国佬也确实有点儿意思,别的先不说,那现在直接就有现成的发动机可用啊!
  德国队中马上就有人跳了出来,几乎是忙不迭的就要献宝:“单台推力至少9吨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这东西就好说啊!我们MTU公司就有这样一款成熟的发动机在生产当中,并且全系列已经交付1000台,到时候稍微针对新中运做一些适应性的改进就行了。”
  这话确实让人有些懵,咱剧本中好像德国人现在应该还不知道有CG-2000-2这款增推型的发动机啊,它丫哪里来的自信说手头有一款成熟的发动机,而且还是种生那产交付1000台,整个CG-2000发动机到现在也才刚交付使用没有多久,也仅仅是刚突破三位数的生产数量,哪来的1000台。
  眼看杨辉这时候都还没有反应过来,一旁的金琴科总师小声地提醒:“MM旗下的MTU公司参与到了V-2500涡扇发动机项目中,其中的V-2500-D5发动机原本是89年为MD90飞机研制的一款97daN(10吨级)发动机,现在它确实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开发工作,不过这款D5改进型绝对是没有大规模地投入到使用当中,他们所谓的1000台发动机交付现在应该也不可能,最多也就是整个V-2500系列的发动机最近突破了1000台的订单而已。”
  这果然就是老司机了,这才刚进入到民航飞机研制领域几年不到,就对这些民航发动机已经算是了如指掌,而这次要不是金琴科的提醒,杨辉还真就忘记了这MTU公司确实在V-2500发动机的研制当中投资了1.4亿美元,因而才拿到这系列发动机12.4%的股份,所以现在MTU公司要说他们有一款合适的发动机还真不算吹牛。
  那么这时候杨辉就有些尴尬了,尼玛这德国佬是脑袋里面进水了吗?放着他们占据了40%股份的CG-2000系列不用,去用V-2500系列的发动机,况且这CG-2000系列的发动机在MTU公司也有一条生产线,这可就要比V-2500仅仅在英国德比的一条生产线好了太多。
  现在整个欧洲的风气不是说好了都是最注重大型项目对本国的经济拉动,注重能够给本国创造多少生产岗位,能够……
  杨辉心里面也各种草泥马,却又是忘记了这时候的MTU公司是真的不知道CG-2000发动机还有增推力计划,毕竟德国佬之前在开发CG-2000的时候就已经用上了他们能拿出的最先进的技术,这也才十年不到的时间,就要说对CG-2000增退到9吨多。
  别的不说,至少现在的德国佬还没有能力在对发动机的低压系统不做大改动的前提下,却又可以实现如此大幅度的增推。
  一切都因为这时候德国佬自己已经是陷入了误区,在他们看来压根儿就没有想到中航西南这边的技术进步如此之快,这新的高温涡轮涂层整上去,核心机直接就上了半个台阶,增推到9吨也不过就是简单的小事而已。
  刚开始,杨辉其实在听到这话的时候,也是想直接告诉德国人CG-2000-2发动机的9吨增推计划,但想了想之后却又明智地选择了对项目保密。
  至少考虑到这年头德国佬那边本来就已经有一条CG-2000的生产线了,到时候新中运在头几年绝对是供应德国那边的订单。用CG-2000-2发动机作为动力,那肯定也是要求发动机在德国那边总装,到时候中航西南这边最多还是就提供核心机而已,不能出售整台发动机才赚几个钱儿。
  那么相比之下,也就完全没有必要把CG-2000-2计划给暴露出来,毕竟一旦暴露了CG-2000-2发动机,这也就意味着新生的CG-2000系列发动机已经对CFM-56、V-2500有了一定的威胁。
  同时,飞机整机制造商也能够顺藤摸瓜地大致猜到C-818项目的猫腻,那时候整个中航西南所要面临的问题就真的是令人各种头大,而现在能够继续猫着腰几年时间,能偷偷积蓄实力才是上策。
  更何况,这新中运要是仅仅只算海外的订单,前期的采购数量也多不到哪里去,最多也就是两百架顶天了,这800台发动机的订单虽然诱人,但对于现在的中航西南来说,其实也并非是一定要去冒这个大风险,反正现在中推核心机定订单干到2000之后都是排的满满当当。
  如此,杨辉的心中就已经有了计较,既然德国人觉得用V-2500-D5发动机可行,那就随他们好了,到时候用V-2500-D5发动机也还是有一些好处的,这年头西方国家一直都是用发动机来卡共和国,新中运的发动机若是使用V-2500这种英国生产的发动机,那么西方国家自然也能够对项目放心一些。
  而现在的中航西南只需要参与到飞机研发项目当中,最终可以拿到飞机的整套设计资料差不多也就行了,保证国内要生产这款飞机到时候,能够迅速地换上那时候已经定型的CG-2000-2发动机就万事大吉,而这等神不知鬼不觉的办法,想必是没有多少人能够轻易看出来的。
  而且到时候中航西南这边不参与发动机得到问题,仅仅只以飞机机总体设计的技术支援方出现在项目中,到时候存在感就会更少,如此,需要往项目里面投入的资金也就不需要几个钱了,这对于如今需要重金投入到轻四项目的中航西南来说,就是再好不过。
第831章
艰难的抉择(下)
  “V-2500-D5发动机?这倒也是不失为一个好选项,这发动机刚好10吨的推力还算合适,毕竟到时候新中运是定位为服务军队,起降环境恶劣,还需要加装反推力装置等等,而发动机肯定也需要针对这些特殊环境进行一些改进,在推力上难免会有一些损失,到时候推力大概就会保持在9.5-10吨之间,确实可行。”
  一旁的金琴科虽然不明白杨辉为什么不推荐CG-2000-2发动机,但是上头既然都已经有了决定,那他这个仅供技术咨询的工程设计人员,也就只能随着一起附和。
  “V-2500-D5发动机现在已经定型交付MD-90飞机试飞,我看趁着那边的设计队伍还没有手生,赶快把项目谈妥,想必那边对发动机做针对性的改进也不过就是一两年的时间,而这段时间中的新中运恐怕还在设计制造当中,那么原型机试飞的时候直接就可以有发动机用,能满足这一点就已经是非常不错了。”
  CG-2000-2发动机虽然是在CG-2000的基础上增退型号,但这增推需要跨越的幅度还是不小了,要实现设计定型绝配对是没有三到四年时间不可能,而新中运大部分技术采用安70的构架,到时候进度肯定不会慢到哪里去,CG-2000-2很有可能会赶不上原型机的试飞需要,所以这话说的也算是有些道理。
  这一看,原来连金琴科都认同使用V-2500-D5发动机的改型做新中运的动力系统,那这就充分说明方案可行。
  此时的情况其实也就大致明了起来,新中运直接上四台9.5吨推力的涡扇发动机,4X4的货舱走安70路线,极限载重32吨、航程上直接是战略运输机的标准来,前线的泥土跑道短距离降落,12吨的载荷又能够短距离起飞,这尼玛就是一款神器啊!
  甚至于一些对运输机机队有远距离飞行的要求国家,只要不是选择运输主战坦克这种东西,新中运在他们的手上就完全可以当做大运使用,这就实在是有些过于牛逼了。
  其实说简单一点,就比如在上一位面的马航370事件中,以新中运的远距离飞行能力来说,只需要在海楠满油起飞,装上所需的人员和搜救设备之后,甚至不需要空中加油就能直达澳大利亚。
  既然新中运在救灾任务中能够完成任务,那么在整个共和国所在的东亚地区,几乎70%的常规对外飞行运输任务,这家伙也都能够胜任,飞机可以装上轮战快反部队,整个东南亚地区随便你在哪里空降都没有问题,而且这还属于是那种来回之间的任务都是一次加油就能够满足。
  因而这次的新中运对共和国来说也绝对是意义重大,也算是能够满足共和国2000年之后的大部分作战环境所需,毕竟在东南亚地区地面作战,那么第一批主力也没有必要上主战坦克,那家伙在东南亚地区雨林作战环境中绝对吃力,用轮战加上一款新的轻型坦克倒也是不错的选择。
  既然德国人的要求现在是绝对得到了满足,在这时候倒是相当满意:“这个方案好,方案好啊!最大起飞重量为120吨,已经足以满足我们德国军队提出的所有作战需要了,那么杨总若是也认为可行的话,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具体商量一下关于如何展开合作的问题?”
  这就要商量具体该如何展开合作了?不错,这时候也是应该好好地算算该如何分配合作任务,这年头和德国合作这种具有浓厚军事应用背景的项目,肯定是必须要慎之又慎,最好还是不要陷入地太深。
  “可以,那我们就具体谈谈现在的合作问题吧,首先是这发动机的问题,既然你们提出用V-2500发动机为动力,自然这就不管我们中航西南任何事情。其次,这项目有很明显的军事运用背景,虽然我们有各种说法敷衍各方,但这种项目终究还不是那么容易的,那么这次我看还是你们MM公司为主导最好。”
  让MM那边去顶着项目的主导方(总承包商),这样最多也就是被人诟病项目中有中航西南作为合作方存在而已。而且以后退一万步来说,就算项目迫于美国的压力之下失败了,主要受损的一方还只是MM公司而已,作为中航西南而言,其实也损失不了多少东西。
  中航西南在项目中不管动力系统的问题,这个可以理解,直接就明确地选择了做一个辅助的角色,这倒是和之前做MPC-75的时候那种顶头打主力的要求有了很大的不同。
  不过,这时候的德国人也巴不得由他们来主持这种百吨级大型飞机整机研制项目,至少德国在二战之后已经很久没能再有机会研制大飞机了,虽然之前多多少少有些直升机、涡浆小飞机的项目,但和这次最大起飞重量120吨的飞机比起来,那实在就是不值一提啊!
  几乎是涨红了脸,那也是异常激动地说到:“好,我们也觉得为了项目的安全顺利完成,基于现在这种特殊国际环境下,项目确实应该由我们来做主导,只是吧!既然我们双方是合作项目,那么有些重点技术的攻关,恐怕就还需要你们这边多支持一些,主要是我们的人力方面有些不太够。”
  听到这话的杨辉心里也是憋不住想笑,还以为这德国人会一直把这个逼给装下去,不想到没两三句就暴露出了实质性的问题:尼玛,研制100吨以上的大型飞机,这就需要雄厚的技术积累,MM公司现在的技术绝对还不够,要是没有中航西南在一旁倾力打辅助,他们也就很难搞定设计。
  如此,中航西南在这时候就要当仁不让地站出来:“这是当然,除了这飞机的机身承力隔框由我们这边设计之外,诸如这机翼的设计我们也包了吧!其它的你们能够搞定吗?”
  这次的中运最有技术挑战的大概也就是这飞机机翼设计了,首先是飞机要求的超零界翼技术,这东西德国没有,但这在安70原版上面就已经是标配,因而这东西就只能是共和国来操劳一番了。
  又考虑到这次的新中运飞行距离堪比战略运输机,使用的涡扇发动机本来就比涡浆发动机更加费油一些,加上飞机的动力足够,给设计一对复合材料制造的翼梢小翼即时髦又实用,这东西可以有。
  其次,整个机翼设计中现在最有挑战性大概就要数全新研制,并且还需要展开技术攻关的外吹襟翼增升技术。
  但很不好意思的是,这东西也德国佬同样也很难完成设计,而放在中航西南就显得简单很多了,这技术说白了也不过就是动力增升的其中一种方案而已,按照金琴科总师简历中明确写到的是带队攻克了安72飞机的上表面动力吹气增升技术,而这东西很不巧就是当年和YC-15竞争的YC-14飞机所使用的动力增升方案。
  现在要说中德之间谁能够完成YC-15上首次使用的外吹襟翼技术,那也就非中航西南的金琴科总师莫属,毕竟这位当年能够完成上表面吹气增升,那么肯定对外吹襟翼也有研究。
  “金琴科总师,这机翼设计中现在最重要的外吹襟翼增升技术,你应该也是有过研究的,对吧?”
  听到总公司这边都在给自己安排任务了,虽然说起来这项目和客机的关系不大,但也并不妨碍金琴科对这技术展开研究,就他本人现在手中的新舟600项目而言,技术难度实在是太过于小儿科,简直是没有任何的挑战,现在接下这外吹襟翼增升项目也算能够有东西来消磨消磨时间。
  自信地点了点头:“行,这外吹襟翼增升技术的攻关我就接下了,共和国的科研基础我也大致是比较熟悉了,可以保证在一年半之内完成攻关,这东西我当年其实也有很多的研究,其实你们现在的这个新中运方案,其实倒有点像之前我们安东诺夫设计局时代苏联当局没有通过的安77运输机设计,那款飞机使用的就是外吹襟翼增升,所以这技术现在对我来说应该没什么难度了。”
  这话一出口,简直就是折煞了这里的一众技术人员,原本大家认为难如登天的技术,对人家金琴科来说就是没有什么难度的东西,这人比人得死啊!
  倒是杨辉心里面破也有一些感慨,这还真是得到一块宝贝啊:“现在好了,机翼的设计我们接下了,其它的还有什么问题吗?”
  这话问过了之后还真别说,德国佬也是各种问题不断,很快就又来了新的问题。
  “说起来嘛!我们确实还有一些地方会需要你们的技术支援,就比如这个飞机的中央翼盒设计。在大型军用运输机上面,中央翼盒受力非常复杂,当年美国的C-141运输机就因为这方面的设计余量没留够,直接导致了飞机机翼从中央翼盒处断裂,这方面我们肯定不能马虎,到时候同样也需要你们再支持一下。”
  说完这话之后的德国佬那叫做一个心塞啊!想我大德国当年造飞机的时候,这华夏共和国压根儿就还是一个战乱当中的半殖民地国家,而现在德国的航空工业却落魄如斯,真是愧对列祖列宗啊!
  “我看这样吧,这次的项目确实是由你们德国方面主导设计,设计队伍也安排在你们德国那边,而我们则会派出一支各方面都有足够技术能力的技术人员组成中方设计队伍,将一起参与到项目设计当中,有什么大的问题到时候可以叫上他们一起攻关。”
  想了想之后又觉得光是承担一些设计任务肯定也不行,这种百吨级的大飞机所需要的配套加工能力也要求甚高,现在的德国方面很难很快完成任务,甚至要不是中航西南提前布局了各型号特种生产设备,现在也只能是干看着,但这好就好在中航西南是提前有了准备,那也就送佛送上西好了。
  “不仅是设计上的问题,比如一些重点的大型特种锻件、钛合金结构件制造,我们中航西南都可以承担下制造任务,原型机的大型部件制造我们也可以承担,到时候用我们之前租来运输MPC-75大型部件的安124运输机直接拉到德国进行总装就够了。但如此一来,我们这研发资金方面就需要另外商量商量了,对吧?”
  完全没有想到居然还有如此贴心的新手村服务,整个从设计上的技术支援开始,到原型机的制造,大型特种锻件、结构件都能提供批量生产,最主要的是承担了这些重点技术的中航西南还做好事不留名,飞机的总设计、总装都挂德国的MM公司,而后续的试飞全都是德国这边进行,这面子上那是给足了啊!
  这必须要感动的稀里哗啦,能有这样的辅助,何愁大事不成:“开发资金方面不用担心,我们这项目虽然名义上是公司自担风险,但是德国政府非常支持我们振兴德国航空制造业的计划,所以德国政府会给予很多的政府方面支持和无息贷款,到时候我们MM公司可以承担80%以上的研发资金,你们大概只需要出资不到1.5亿美元就够了,但你们可以有40%的项目股份。”
  这就不得不说德国人此时还算是比较有良心的,在90年代中后期投入1.5亿美元就能够拿到一个重点大飞机项目40%的股份,你除了这次的新中运项目绝对找不到第二家。
  但说实话,中航西南或者杨辉真正关心的还真不是这能够占据多少项目股份的问题,反而最关键的是:“40%也可以接受,反正到时候我们不也还要承担一些生产任务嘛!靠这个也能赚几个小钱。现在中航西南这边的要求,整个项目的技术我们要全部打包拥有一份,包括设计、试飞、生产等所有的资料。当然,发动机这东西你们拿不出来,这个我们也不会强人所难。”
  德国人当然清楚中航西南这边在担心什么,但说实在的,他们这次杨辉所提出的要求也有自己的担心,想了很久之后还是觉得应该充分保障自己的利益。
  “我这里也知道是在担心些什么,你们要的全套资料没有问题,但必须要保证这些资料不能转移给第三方,以后你们自己生产的飞机只能自己使用而不能出口,只要能够答应这一点,现在你们甚至可以不用支付项目的开发资金,所有的投资全都由我们MM公司承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4/4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