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鹰航空业(校对)第4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9/483

  F-14之所以牛逼,并不是因为它的机动性有多好,而是因为它的高机动下安全飞行包线范围足够大,不管你的亚音速、跨音速、超音速,还是低中高三种空域高度,人家都能够表现出不俗的机动性。
  或许你大黄蜂的低空亚音速性能优秀,但是F-14也绝对不会弱太多,而到了中高空之后的时候,人家F-14依旧能够保证机动性不会大幅度下降,大黄蜂就只能欲哭无泪,而这就是飞行包线的重要性。
  F-14和大黄蜂之间的飞行包线差距是气动和飞行高度不同所导致的,但影响战斗机飞行包线的绝对不仅仅只是气动和高度而已,速度、最大允许过载、整机重量也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
  既然速度和最大许用过载也能直接影响到飞机的包线数据,那么这次按照杨辉给歼11进行结构补强的思路进行改进,或许对于歼11整机的某一小部分包线范围的机动性增加不多,但结构补强之后的歼11战斗机至少是能够克服苏27系列的一些跨音速陷阱。
  就比如以苏27战斗机限定在23吨的重量,飞机的速度在0.85马赫以下时,可用过载为8G;而在0.85-1.25马赫之间(跨音速),最大许用过载就急剧降低到5.5G;在1.25马赫以上的时候又恢复到6.5G。
  以上就是大名鼎鼎的苏27侧位战斗机跨音速过载陷阱,23吨对应的是5吨内油加两发r27导弹加两发r73导弹,甚至苏27也只有在全机不到19吨的重量下,才可以在0.85马赫以下拉出9G的过载,而这时候各个马赫区间的过载都能增加上1G,但是就算这6.5G的跨音速飞行过载,其实也并非是什么好看的数据。
  以上也是为什么经常有听到苏27有着9吨的超大内油,但是却经常都不是装满的状态,这可就不是空军不愿意装满了,反而是这苏27装满了油料之后它软骨啊,这种满油的情况下就算是仅仅两中两近的外挂,也已经是高达27吨的重量。
  想一想这27吨的重量可比之前23吨的正常起飞重量多了足足4吨,23吨的时候跨音速过载都只有5.5G,想想27吨的时候跨音速过载会烂到一个什么级别,那简直就是不忍直视了。
  与之相应的,F-15战斗机因为空重并没有苏27大,机体结构也比较敦实,因此也是大部分实现了设计要求的全包线范围9G过载,当然后来也有爆料说F-15有部分飞行包线中过载是限制在7.5G左右。
  但是这7.5G的过载,那也是软骨病的苏27可望而不可及的,除非愿意牺牲空重给机体结构进行加强,这才有可能让苏27系列的跨音速过载从5.5G增加到6.5G或者7G,到时候歼11的飞行包线范围绝对可以有很大的改观。
  你再加上换装数字式电传飞控之后,不说像苏27M那样放宽20%的静稳定度,放宽10%总是能够达到嘛!再加上结构补强之后的许用过载增大,这时候的歼11才能够算是一款合格的重型战斗机,一款真正的长腿重型制空机,到时候就算远距离大内油飞到黄海,也能够好好地同F-15/16喝上一壶。
第874章
重点项目
  让歼11小步快跑,走上一位面歼11的道路,不需要对苏27系列的机动性能再进行强化,只需要对结构进行加强就已经是非常不错了,只要能够保证歼11的机动性不会比老前辈苏27弱就差不多够用了。
  当然这实际上差不多也能够算是上一位面苏30MKK走的路子,唯一不同之处就在于苏30MKK是从双座的苏27UB基础上发展而来,机动性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损失,但苏30MKK有还算可以的多用途作战能力。
  但说实在的吗,就上一位面的苏30MKK到了共和国之后,更多的也都是被用作了空优作战,空地作战模式真就没有让这家伙用上过几回,所以实际上共和国军对重型战斗机的作战任务实际上就是空优,而并非是空地/空海作战。
  更何况在这一位面还有歼18摆在那里,对于多用途作战任务而言,歼18绝对是现目前国际最顶尖水平,就算苏30系列将也不好说能够强过歼18。自然这一位面的空军就更不可能说什么要给歼11加上多用途作战能力,自然单座就会是必然选择。
  大致上来说,王长庆还是比较明智地选择了听取杨辉的建议,实在是因为此时的歼11不能够慢工出细活。
  “确实是很有道理,也难怪不得当年的011基地可以在你的带领下,经过短短地十多年时间就实现了对整个航空工业的垂直整合,中航西南现在就算放在全世界航空工业中,也是能够算的上前五的大型公司,这次你的建议我听了,歼11的首批次国产化技术标准就按照刚才你建议的那样来。”
  作为多年的同学,同样也是作为中航西南公司的竞争对手公司的大型项目总设计师,充分听取对手的意见和看法也是一种要求,至少现在的王长庆达到了,至于以后歼11项目之后双方又会不会展开激烈的竞争,这就是以后的事情了。
  就好想这时候杨辉心里面神游天外所想到的一样,苏27家族的国产化终究还是落到了奉天这边,那么上一位面那样的总设计师长期劳累,在因公殉职的事情是否又会再次发生,现在歼11的总师是换成了王长庆,是不是有可能避免上一位面的悲剧?
  又想到上一位面歼15的总师实际上是因为赶进度才最终殉职,那么现在的歼11同样也需要赶进度,王长庆是不是……
  “项目固然重要,但是你作为总设计师在项目开始开始之后肯定会非常劳累,所以还是应该多多注意一下身体,之前我们中航西南已经有出现过项目高级管理人员因为过度劳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事。这次你们这边要赶进度的话,还是要注意一下。对了,你们奉天所是不是还有一位叫做罗阳的人吗?我倒是觉得你可以和他合作分担一下工作也行。”
  能够因为赶项目进度而最终劳累致死,这样的人怎么也还是有两把刷子,人品能够过得去的,技术能力也肯定弱不到哪里去,到时候两个大牛一起做歼11项目,这就不至于再来什么因公殉职了吧!
  只可惜,杨辉的想法虽然很好,但是这时候的罗阳可绝对不至于去给王长庆打下手,好歹这罗阳也是属于王长庆之前就已经在奉天所参与工作的存在,虽然这只是早了一年时间而已。
  但是早一年时间也是前辈,更何况这时候的罗阳也在业务上很有能力,至少就王长庆所知道的消息,罗阳已经早在两年多以前就参与到另外的一个重点项目中。
  这才摇头:“罗阳?他之前倒是和我们一样,都是所里重点培养的人才,在歼八2项目之后我们就分开负责两个不同的项目,我这边是负责歼11战斗机项目,他好像是在搞下一代战斗机。”
  这绝对是首次听说到关于奉天所的下一代战斗机消息,倒是没想到奉天所这边也把年轻一代总设计师拉了出来,并且挑起下一代战斗机研制工作的大梁。
  看来奉天所也是得益于中航西南这条大鲶鱼效应,至少在总设计师年轻化上面很有一些作为了,也希望他们能够有一些令人叹服的设计出来,也若有所思地回答着:
  “我这倒是给忘记了,你们奉天所也在角逐下一代重型战斗机项目,罗阳作为你们所里年轻一代总师,去做新项目也很有可能。”
  当然,除罗阳之外的奉天所同样还有其他的重点青年总师人才,比如上一位面在罗阳殉职之后,接任歼15研制工作的孙聪,他同样也是和罗阳、王长庆同一时期的高级人才。
  也不再瞎说太多了,杨辉表示这样已经很不错了,至少自己是把该提醒的都提醒到了,相信这一位面的项目少了之后,奉天所的人力也会充足很多。
  “也罢,现在就看你自己有什么打算了,注意身体为好,归根到底这才是革命的本钱。”
  摆摆手,也不打算再继续扯这款歼11战斗机的事情,老同学见面你也不能全都扯工作上的事情。再往后倒是又小小透露了一点关于米格31项目的消息,杨辉相信这个项目很快也就要知会到奉天所这边,提前透露一点作为谈资也无所谓。
  ……
  关于歼11项目的子系统竞标一事,对中航西南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悬念,杨辉甚至都没有等到项目最后宣布竞标成功是谁,就径直离开了奉天所,回到中航西南的总部。
  在这里,涡扇12发动机已经完成了所有的测试定型工作,加上之前已经交付歼18的装机测试,涡扇12可以随着歼18一起交付军队,只不过这时候的杨辉回总部可并不是说什么关于涡扇12的消息,反而是要说到这次提前到来的四代重战竞标一事,这是整个中航西都必须要严阵以待的重点项目,绝对不容有失。
第875章
稀奇古怪的设计
  四代重战绝对是需要好好地研究一下,不过这时候的611、0111所两单位的方案都已经完成了几乎是前期所有的气动测试,这时候差不多进入到了机体结构设计阶段,需要的只是根据各种军队要求的设计指标,完成机体空间的安排之类的。
  为了通知到两单位,同时也是为了能够快一些看到两种方案的效果图、缩比模型,杨辉选择了一个一个去参观。
  0111所于总师主持了前期的气动设计,不过这时候的重四详细设计已经由原歼18的总师接手,得益于歼18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的双发战斗设计经验,这次接手了重四的设计之后,还是能够清楚地知道各个地方该如何进行设计。
  杨辉到了会议室的时候,还能够听到他沉稳有力的声音,正在掌握着重四全局的设计。
  “对于这个尾翼的设计,应该是我们这次方案的重点核心之处,至少就现在这种气动设计来看,全世界也就只有我们这样干了,虽然理论和模拟测试中得出的结论都表明它拥有很好的气动和隐身效果,最终要是能够成功的话,这就又是一项堪比我们研制DSI进气道一样的重大工程突破,不过这对我们的结构、飞控设计都很有挑战啊……”
  门外的杨辉也是听的迷迷糊糊,这年头又要进行新的技术创新不成,这倒是让人各种好奇这重四的尾翼到底是如何设计,之前杨辉也不是没有看到过0111所的气动方案,感觉那设计也很常规啊!
  心里面是一万个不清楚,但杨辉还是非常清楚这时候还不方便打扰,安静地找了一个靠近角落的位子坐下,又顺手想要把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拿出来记一下重点,但一想到这里谈到的都是重点绝密信息,就算记下来也没有太大的必要,反正也是拿不出去的。
  台上的总师是同杨辉接触了多是年的同事,也是眼看着杨辉带着当年的011基地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清楚杨总经理不是那种喜欢端架子的人,这时候就算看到了杨总前来旁听,同样也只是点示意而已。
  敲了敲桌面之后,把与会其它人的注意力从新拉回到这次会议的主题:重四的结构设计与盒段空间分配。
  “还继续说这次尾翼的设计,之前重四所采用的是从歼18尾翼发展过去的全动水平尾翼加外倾双垂尾,只不过为了实现更高的机动性,垂尾使用了全动设计,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是知道的,相信之前也都是有心理预期准备,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因为在模型自由飞的时候,这种气动设计暴露出了航向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所以临时又增加了一对外倾腹鳍。”
  这话里面透露出的还是老问题,一直被四代机唾弃的腹鳍原本在0111所的四代重歼中是被割掉的,现在倒是因为测试中出问题了,才不得不又把腹鳍加回来,这一点杨辉倒是在之前完全不知道。
  至于说刚才门口听到的所谓这次四代重战的尾翼设计很有挑战,是堪比DSI进气道的新发明,这大概就说的全动垂尾技术吧,这技术在此之前也确实没有实用化过,一旦这次的重四上面真的使用了,的确又是一次突破性的设计。
  只不过,这腹鳍的设计是真的又很有必要再整上来?要真是如此的话,那简直就是毒瘤一般的存在啊,难道就不能用其它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一旁的杨辉为这腹鳍的设计已经操碎了心,但与会的其它骨干设计师们却一副气定神闲,对于这次万恶的腹鳍设计并没有引起他们在心理上的丝毫波动,难道大家都已经无奈地接受了这设计?
  又会不会太容易就妥协了,伴随着杨辉的疑惑,台上则继续着:“现在为了能够保证我们的设计有很好的气动隐身能力,有工程师提出了把平尾向下外倾一定的角度,形成类似美国F-4战斗平尾那样的布局,这一方面是可以提升平尾的隐身能力,同时这向下倾斜的平尾也能够起到类似腹鳍的作用,帮着提高战机的航向稳定性。”
  无论如何,杨辉这绝对是第一次听说要使用类似F-4战斗机那种平尾向下倾斜设计方案,而且还能够起到隐身、增强航向稳定性的作用,但是真的在听了之前的介绍之后,这脑袋里面倒是直接就出现了F-4那奇怪的平尾设计,确实看起来很有一些特点。
  同样的,采用这种类似F-4战斗机的平尾设计方案,差不多就可以把这次的重四尾翼设计看成是采用了外倾双垂尾的F-4战斗机,只不过对平尾肯定有隐身修型。
  这种设计确实颇有一些怪怪的味道,但是看起来首先给人的感觉又是靠谱的,至于说这种平尾向下倾斜的设计是不是真的能够起到一定的隐身作用,这一点稍微想想之后同样也能够得到肯定的答案,理论上这样的设计是能够有非常不错的效果。
  按照那边美国对战斗机气动外型隐身技术早期探索的时候所得出的结论,至少SR-71、以及F-117在原型机研制阶段的时候,其垂尾的设计可都并非是后来大行其道的外倾双垂尾设计,反而是内倾斜的双垂尾在隐身效果上更加优秀,只是因为机动型要求,这才让F-117在生产阶段改为外倾双垂尾,而这F-22更是一开始就选择使用外倾的双垂尾。
  这也就是说,战斗机的垂尾不管内倾还是外倾斜,它们都能够有不错的隐身效果,同理也可以得到另外一种结论,战斗机的平尾不管是向上倾斜(外倾双垂尾)还是下倾(外倾腹鳍)他们也同样能起到不错的隐身效果。
  而这次的重四方案就是典型的采用一对全动外倾双垂尾,再加一对向下倾斜的平尾,又或者把它说成是一对大的全动式外倾腹鳍也能行,反正总的来说就一句话:因为之前气动方案的航向稳定性不足,最终才采用了这种看起来比较折中的设计。
  而仔细想想之后就会发现,这一对外倾垂尾和一对大的下倾平尾结合之后,其效果实际上就和核潜艇中的X型尾舵有些相似,只不过重四上面的垂尾外倾角度和下面的平尾下倾角度肯定会有所不同,要不然下倾的平尾就等着直接触地好了。
第876章
考虑用二维
  尽管这次0111所的重四方案经过对尾翼的重新设计之后,杨辉已经对这款飞机有了全新的感觉,或者说是有了新的认识。
  也是忍住没有插上一句话,就这样看着这些0111所的骨干设计师对这次重四尾翼的新设计展开着激烈的讨论,特别是这尾翼改进之后虽然还是四翼面的气动舵面布局,咋一听起来好像是并不太复杂,但是杨辉作为项目设计的骨干,也没有人敢轻视这尾翼设计的难度。
  大老远从长安那边新成立航电公司赶回贵羊参加会议的厉云一直皱着眉头,他不知道这次新提出的X型尾翼设计对项目的其它设计部门有没有带来一些特殊要求。
  反正他只知道这次对他本人将要负责设计的电传飞控方面将会有很大的挑战,这共计四个翼面全都是可动设计,而且还都是有一些倾斜角度,因而这些翼面所要起到的作用也都是相当复杂,涉及到的翼面动作配合确实也很不简单。
  “这次的新气动方案出来之后,倒是给你们隐身设计部门和气动部门都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你们这何况又不是把问题一股脑地塞到了我这飞控设计部门来,X型尾翼设计,这在控制上很有挑战啊!”
  其实真要说起来,光是这全动垂尾的飞控设计就已经是一个大难题了,不过这也还不是不能接受,咬咬牙也能够挺过去,之前的全动外倾垂尾就算配合上全动平尾设计也都不是什么事,大不了就是变成类T-50尾部的设计就行了,飞控上也能够比较轻松。
  现在新改进之后的气动设计难就难在全动平尾它要下倾,这时候就不仅需要起到配平的作用,同时还需要保证稳定飞行航向,而这也是电传飞控编写的又一个难点,而这次偏偏是全动下倾平尾和全动外倾垂尾搅合到了一起,这就需要好好地研究研究……
  作为总设计师,孙惠中清楚地知道这次新方案对飞控要求的极端,也硬着头皮安慰着:“现在我们这不也是没有办法了嘛!为了优化气动外形设计,保证四代重歼的隐身性能足够地优秀,可以达到F-22同一个级别,甚至是更强一些,那我们是绝对不能要腹鳍。”
  坚定不移地表达了对腹鳍这一毒瘤的增恨之后,孙总师还是觉得也不能够对飞控这边要求的太过,又想到之前拜访于总师的时候所商量出来的方案,综合抉择之后,终于又下定了一个决心。
  “但若是实在对这次的飞控设计很难有足够的把握,我们也可以考虑把方案中的三维矢量喷管改为类似F-22那种二维矢量喷管,这样一来至少发动机的推力矢量控制上能够减少很多的难题,并且二维矢量的发动机对飞机尾部的姿态控制也能够要求小一些。”
  将三维矢量尾喷管改为二维矢量,这也是最近一段时间才由设计队伍提出的新想法,主要也是考虑到了四代重歼对隐身能力的高追求,使用类似F-22的二维矢量喷管当然又比使用三维矢量喷管拥有更好的隐身性能。
  至于那些说三维矢量喷管使用锯齿形设计之后,同样也有可能实现不错的隐身效果,其实这话也没有错误,只不过真正的问题却是:虽然三维锯齿矢量能够隐身,但是这隐身能力完全没法和二维矢量相比。
  为了获得更加优秀的后向隐身能力,同样也是为了能够稍微简化一下这次0111所的四代重歼尾部姿态控制协调难度,减轻飞控编写的难度,保证降低研制中的风险,在综合权衡利弊之后,使用二维矢量确实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至于说这样会不会有损战机的机动性,这一点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也不好轻易地说谁对谁错。
  这时候最困难的问题反而不再是技术上能否搞定二维矢量的事,要知道虽然中航西南在二维矢量战斗机发动机领域没有太多的研究,但是由于之前也同样立项了大飞翼隐形机的预研,因此作为配套大飞翼隐身机的预研项目,二维矢量倒也不能说是没有研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9/4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