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鹰航空业(校对)第4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6/483

  按照三十六计里面的说法,此时的杨辉施展的正是传说的欲擒故纵之计,提前把双方合作的最大的阻力摆出来,表示出对这个项目其实是比较上心的动作之后,随后才是预计好的双方共同克服困难之后,一起赢家的“美好明天”。
  杨辉能够想到的问题,德国人也算是比较明白的,在收拾收拾之后就有了自己想法:“这次中航西南参与到项目当中,但是完全不用占有项目的具体份额,仅仅只是以子系统/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身份出现,最终所有的技术都在我们德国MM公司进行生产,而我们公司会给出一笔价格不菲地技术购买费,这样如何?”
  果然,这年头终归是办法比问题多,只要是有心转空子的话,这德国人也不全是榆木脑袋。现在看来,这次提出的方案就很对杨辉或者说是很对中航西南胃口,正好杨辉打心眼里也并不看好AT-2000项目,要真的是在这项目里面投入太多地长期资金,肯定是属于不智的表现,正好德国方面愿意走花钱买技术的手段来解决问题,似乎这就更加合适一些。
  按照MM公司提出的方案,一方面中航西南可以大规模地出售一些看似高端的所谓四代机技术,换取到大笔的资金用于洪都现在的中四研制工作,有了这笔钱之后的洪都,甚至都可以不用考虑什么和国外联合研制了,直接由总公司和洪都出资完成整个项目都是有可能的。
  反正国内空军已经详细调研过洪都的中四方案,也给出了确定的回答:只要洪都方案能够搞出来,性能可以满足设计指标和要求,空军就给与正式编号、订单,这也就说明中四的启动订单是肯定有的,而市场也是确实存在的。
  到时候只要国内空军愿意带头采购洪都的中四,那么在外销的时候还有什么可担心的,首先就是这一位面的小巴可没有JF-17这样的准三代机了,唯一的一条歼七四多用途战斗机生产线,也还只能生产二代半的战斗机,在高端三代上面因为美国的禁运,还处于大面积空白的阶段,而这绝对是一个庞大的市场。
  有国外的市场,又有国内的军队做首发用户,只要资金问题能够解决大部分,中四这种未来稳赚不赔的买卖为什么要引进国外来联合研制,自己一口吞下去难道不好吗?
  现在的中航西南体量已经足够巨大,要说这样的市场份额也不是消化不了,完全可以步子大一点,做人可以贪心一点了嘛!
  而要想用这次出售技术的资金来研制洪都的中四,那就一定要把这些技术卖出一个好价钱:“方案肯定是有一些可行性的,但是你们要知道这可都是第四代隐形战斗机的相关技术,价格方面可是不会低到哪里去的,你们确定能够承受得了?即便只是相关技术的研制、转让,你们没有二十亿美元投入过来,这些技术是不可能搞定的,你们已经在AT-2000上有一些投入,我想是能够明白这些技术的价值。”
  说实话,整个中航西南的四代预研从开始到95年,中间所花费的各种资金是绝对不少,花费的资金即便是换算成美元,现在恐怕也同样是两位数了,出售给德国一部分技术,这二十亿往上的价格也还算是挺有良心了。
  大致确定好了技术“交流”的渠道之后,然后需要的当然就是由杨辉来帮德国佬好好合计合计,魔改之后的AT-2000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别的不说多了,至少现在的气动设计就是不合适的,它必须要做改进啊!
  “我看了你们之前展出的模型,飞机的气动上肯定需要改进,不过放心好了,之前我们中航西南的风洞实验室在进行轻四气动探索的时候,最终的气动设计实际上和你们的设计有部分相似之处。那么只要你们愿意出钱,相关的风洞测试资料全部都可以打出售,反正我们就算再看好轻型四代机的市场,在没有本国空军的支持下,也是不可能继续下去的,所以就直接卖给你们好了。”
  要说气动设计方面,其实德国MM公司也还是很有一把刷子的,要是多给一些时间也不是没法攻克气动上的问题,但事现在时间不等人,既然可以花钱买到相关的气动设计资料,自然是直接花钱买就好了,只要MM公司自己有这方面的能力,要消化吸收这些技术资料也不会太难。
  面对着MM公司真诚的眼神,杨辉表示我们也很有诚意:“外倾双垂尾的气动资料,还有现目前仅仅是我们中航西南大规模实际运用,并且效果表现良好的DSI进气道鼓包技术。这两技术都是相当重要,特别是DSI进气道的设计,这个可以大幅度的降低飞机进气道的重量,并且增加飞机的隐身能力,两项技术所带来的总总好处,我们只要6亿美元,再外带上我们轻四总体设计资料一起,这绝对是业界良心!”
  狮子大开口,这丫的绝对是狮子大开口,不过这又很好、很军火商,既然是出售军火相关的技术,就一定要有出售技术的傲气和底气。
第959章
量身定做
  要说杨辉报出的技术名录也确实很有诱惑力,特别是DSI鼓包进气道技术更是让人不断流口水的存在,能把这等技术出售给MM公司,而且还要加上之前德国自己也没有解决的外倾双垂尾技术,以及各种整机气动设计资料,6亿美元的报价也是比较符合市场行情的。
  但不管如何,即便是九十年代的德国人在整个欧洲都是颇为土豪,美元在这个时候也因为各种原因贬值的有点狠,但是不管如何,这6亿的报价对于MM公司来说还是有些难以接受的,即便是这AT-2000项目背后有德国军队和政府支持,但钱也不是这样花的。
  “这不行,仅仅是这些气动设计资料就要6亿美元,其实你们肯定也知道这些技术对我们MM公司来说并不是不能克服的困难,我们是为了能够节约研发周期才选择了购买技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接受漫天要价,现在只给2亿美元,这些资料我们不要的话,没有任何人愿意花钱来购买。”
  德国愿意购买相关的技术,但是只愿意给出2亿美元,这真的是直接砍掉了报价的一大半,也当真算是砍价的王啊。而后期间在此的各种砍价绝对是没有必要过度叙述,到了最后杨辉也感觉实在是受不了,思前想后一番,也想出了一个比较折中的办法。
  “这样,既然你们不愿意把资金过多的花在这些气动设计资料购买方面,那我们都务实一点,关于这里面最重要也是报价关键的DSI鼓包进气道的资料,我们就不再全套出售给你们,转而由中航西南根据要求直接设计出战机所需要的进气道三维设计数据,具体的设计方法、软件等,都不在这次技术出售的范围之内。”
  一开始,杨辉其实是有过打算把DSI进气道的设计技术一起出售,反正以后整个欧洲也设计不了军用战斗机了,要DSI进气道的设计方法给它们也没有用处,出售了之后对共合国也没有多大的威胁,但现在德国人不愿意多给钱,那肯定就要砍掉这些核心技术。
  还别说,这德国人想了想之后也是真的就同意了该方案,而且也看得出来,这德国人其实也只是打算做一竿子的生意而已,或者说德国人认为以后会有更加先进的进气道技术被研究出来,这次的DSI进气道也风光不了多久吧!
  “我们同意这方案,此次不需要整套设计技术的转让,而我们最多也只能接受3亿美元的价格,但是需要你们转让之前全套的四代机资料,并且后续的气动设计上若是遇到了问题,你们需要全程无偿给予技术援助,直到飞机的气动设计满足要求。”
  情况能够谈到这个份上,杨辉也还算是比较满足了,3亿美元的价格虽然只有一开始预计的一半,但这一方面是因为核心技术没有出售,另一方面则是杨辉一开始也没有觉得德国人会全盘接受这报价。更重要的是关于战机气动方面设计资料也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开头而已,后续的各种设计上的技术出售,杨辉能保证德国佬欲仙欲死。
  既然打定了要好好地赚一把快钱,杨辉也就比较舍得,随后在关于战机最重要的动力系统方面,绝对是咬死不松口,并且还让德国佬是毫无办法,实在是中航西南这款发动机的诱惑太大了。
  具体的情况,肯定就要看杨辉心里到底有多黑:“我们能提供给AT-2000现目前中航西南性能最好的一款军用中推发动机,也就是涡扇12系列的终极改进型号,涡扇12C发动机:推比10,中间推力7.3吨,最大加力推力为11吨,在油耗方面我们预计能够降低到0.73左右,而这样的推力数据甚至已经达到了第三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的水准,用来推动AT-2000实现超音速巡航不成问题。”
  其实说这里的时候,杨辉也是稍微做了一点小小地手脚,至少在这发动机推动AT-2000实现超音速巡航方面,你真要说能力肯定还是有的,但这也仅仅限于AT-2000没有外挂点的情况下,要是AT-2000挂上了杨辉给安排的隐形武器茧包,到时候绝对是不可能还保证超音速巡航能力,大概也就是F-35的那种跨音速巡航作战能力,或许是能达到1.2马赫左右的巡航飞行指标。
  不过这说起来,能够达到11吨的强大推力,确实是有资本好好地装逼一次,至少这时候的MM公司方面就已经是流了好长的口水,这次发动机的性能简直就是吊炸天的存在,所谓的EJ200发动机和这款涡扇12C比起来,虽然也有一些自己独到之处,但是在最重要的推力指标上来说,肯定还是要用涡扇12来的更加合适一些。
  对于中航西南在航空发动机方面的技术能力,德国MM公司还是比较认可的,之前从中航西南的涡扇10、CG-2000开始,再加上现在的涡扇12B发动机已经公开表示项目研发已经进入到了中期阶段,这就表明后续的涡扇12C也是可以期待的。
  “好,之前我们也看了关于涡扇12B发动机的数据指标,按照你们给出的进度来,AT-2000使用这款发动机作为试飞阶段使用肯定是没有问题,所以在涡扇12C发动机的指标上面,我们还要有更加高一些的要求,比如作为第四代战斗机的标准配置,我们要求三维矢量推力技术,你们能够做到吗?”
  这要求说真的是不过分,给涡扇12C装上三维推力矢量技术本来也是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计划中的东西,而且三维矢量推力技术本来也是公司已经攻克的储备技术,若是有需要就直接装上去,这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困难。
  “没有问题,对于三维矢量推力技术而言,我们公司很早就有了相关的技术研究,这技术也确实是用在四代机上面的标准配置。不过话又说回来,你们这次打算使用三维矢量推力,这就意味着必须要实现火飞推一体化交联,想要实现这一项目技术还是有些难度的,你们自信能够做到?”
  说实在话,火飞推一体化技术即便是现在的中航西南自己,也都不敢说是实现了这一项技术难关,毕竟这项技术首先要求的就是发动机全权限数字式控制系统技术,然后是推力矢量技术,而很不好意思的是,现在中航西南的发动机都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准。
  最基本的技术要求都还不具备,那么强如中航西南这样极速发展起来的公司,也还是只能一步一步地慢慢来。
第960章
粉嫩小白鼠
  对于德国人来说,三维矢量推力技术绝对是他们这个时候能够接触到的最顶尖技术层次了,大概是知道有了这个技术之后,对战斗机的机动性会有很大的一个增幅,但是真要说到如何发挥出矢量推力发动机的全部性能。
  不好意思,这些都是属于对矢量推力技术研究到一个很深的层次之后,这才有可能够接触到的一个瓶颈,中航西南知道这个技术上的问题,一方面是杨辉本人知道这些,另一方面则是之前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在对是矢量推力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的时候所得出的结论。
  而对于这些研究结果,或许学术界的论文中会提到只言片语,但是在九十年代绝对不可能有对火飞推一体化控制的大规模研究结论公开,所以MM公司作为二线的航空制造商一枚,不知道这些只有一线顶尖巨头才研究出来不久的成果也是正常。
  所以,对于杨辉爆出的所谓火飞推一体化设计,是德国人想破脑袋也还搞不明白的东西,也就只能是一副好奇的小学生模样,不住地点头附和着,只是寄希望杨辉不要在这方面继续深究,或者最好的情况当然是具体解释一下最好。
  也还好,这次杨辉算是心情不错,正好觉得也有必要以德国佬这个冤大头来当一次小白鼠,试验一下中航西南在火飞推一体化设计领域的技术,为后续的共和国四代机实现火飞推一体化设计奠定基础,就当这次是在帮助德国人制造一款技术验证机好了。
  “这个火飞推一体化控制技术,就是说将火控、飞控、发动机控制全部一体化整合式设计,这将在飞行中实现三者的同时协调动作,实现飞行的最优化控制,作用自然是三者联合起来之后比三者各自为政要好得多。但是这又需要在飞控、火控、发动机控制方面全部实现数字化,而且还需要对这三者都有充分的熟悉、大量计算仿真等等,现在AT-2000要实现这一项目技术,光靠你们MM公司的技术是绝对不够的。”
  实际上关于火飞推一体化技术的重要性,举个最简单的列子就可以比较清楚它的重要性了,以三哥家的30MKI为例,飞机采用了三翼面技术和三维矢量推力,至少在机动性上看起来算是足够的吊炸天了。
  毛子、三哥双方在对外的时候,也是一直号称MKI比MKK先进半代,但实际上两款飞机的飞行控系统基本是一样,装有矢量发动机的MKI却没有为矢量喷口编写任何的控制代码,其作用就跟平尾一样,当飞机要爬升时,由飞行员拉杆,平尾下偏5度,矢量喷口向上5度,需要平尾下偏10度的时候,喷口也向上10度。
  这样的设计就是发动机的控制没有和整个飞行控制系统完全融合起来,最多也仅仅是简单的交联而已,导致的结果就是矢量推力仅仅是对飞机姿态控制的简单加成而已,主要的飞机姿态控制还是由气动舵面的偏转实现,这时候的矢量推力仅仅是锦上添花而已。
  至于MKI的实战效果到底如何,这个只要看三哥曾经派出MKI去参加红旗军演的时候,在MKI的三翼面、矢量推力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技术加成下,还依旧是被娘娘在机动性上狂虐,甚至在对抗同等级的三代机时,也都还不一定能在空战中占据优势,反而是经常因为三哥的飞行员乱用矢量推力,以此白白浪费了好不容易才积累起来的能量优势,最终被吊打。(注1)
  这其中的原因,也就是因为矢量推力对飞行姿态的控制并没有和飞控完全融合设计,机载计算机只知道控制飞机的舵面来实现飞行控制,至于作战中什么时候开矢量推力,这就只能是由飞行员自己判断。
  说实话,若是飞MKI的飞行员对飞机性能足够了解,是一位真正的空战王牌,或许这种将控制更多交给飞行员来还会更好一些,但问题就在于这世上没有那么多的王牌飞行员,更多的飞行员还是更希望飞机可以更加智能一些,这样才能在实际作战种集中精力处理更加重要的信息。
  如此一来,火飞推一体化的设计就很有必要了,原本需要飞行员自己控制的发动机矢量推力直接和整个飞控交互融合在一起,这时候的机载计算机就知道,哦,原来我飞机上还有一个矢量推力也可以实现姿态控制。
  就比如F22的飞控、火控、动力传感器就实现了在同一机载电脑中运行,飞控因此就可以控制平尾转而喷口不转,比如当高空超巡时平尾力矩大,则平尾偏15度喷口偏5度;低速大迎角飞行时平尾效率低,就可以选择使用矢量推力的偏转实现姿态控制,这时候的矢量推力技术就是在雪中送炭,在飞机的姿态控制中起到主要作用。
  也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整合设计,矢量推力才能够在最需要它的时候实现自己的作用,而在通常使用舵面偏转能满足使用需求的时候,就不使用矢量推力技术,以此保证动力系统的足量输出。
  而这样一系列的动作判定,其实都是需要由机载计算机来实现,此正是火飞推一体化的重要性,同样也是F-22实现超机动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不然真以为F-22有强大的动力就可以有超机动,那是绝对的不可能的。
  火飞推一体化设计所表现出效果如此强大,但是对技术的相关要求也绝对不会低到哪里去,首先是对发动机方面的要求,至少发动机可以实现全权限数字式控制,毕竟计算机只能识别数字化的语言和控制,要是这发动机还不能全权限数字式控制化,肯定不可能火飞推一体。
  其次,在引入了推力矢量技术之后,对机载电脑的数据处理性能要求也要提升上一个级别,原本只需要控制飞行中的舵面,现在需要再考虑飞行高度之后,以此判断要选择何种组合控制方案,要是采用美帝的二维矩形矢量的话,还只需要考虑推力的上下偏转,但是当用上了三维矢量推力之后,要处理的数据就会更多,当然性能也会更强大。
  所以此时在机载电脑的要求上面会比传统三代机增加了一大步,因此机载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也是火飞推一体化控制的一个关键技术要点,不能实现以上的各项技术全部突破,火飞推一体化就不要去想。
  而正好,现在的中航西南在这些相关的技术领域正处于突破的前夜,多多少少也是具备了一些能力来触摸这一领域,因此能够有一个小白鼠来做实验,杨辉当然表示我非常欢迎。
第961章
一口价,35亿!
  通过大致地解释了一番之后,作为行业内专业人士,德国MM公司的带队工程师首先搞清楚这火飞推一体化设计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是想到了什么重要之处,还是心里面正在各种担心,也立刻转身对着旁边嘀咕两句……
  得到了本公司工程师给出的技术难度评估之后,这下算是彻底明白了这东西并不是想像中的那种只要发动机实现了推力矢量就够了,丫的原来还需要得要相关的控制技术作为配合,这下就有点问题了。
  也好在这位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是比较的强,同样也对AT-2000有着执着的追求,这才勉强能够继续把会谈继续下去:“即便是还有很多的技术难题需要攻克,我们的AT-2000依旧是必须要上马矢量推力,而作为动力系统的提供方,我想你们是有必要配合总体设计方面,一起实现对发动机的整合工作,对吧?”
  通常来说,这话是没有错误的,动力系统的提供方只要拿下了项目的动力供应合同,肯定是会派出技术人员会同整机设计团队一起工作,以此来实现发动机和整机设计的有机结合,这个也算是行业共同遵守的标准。
  不过这次涉及到的并非是简单的整机适配,肯定就不可能作为动力系统项目的附加类工作。
  “这个不一样,火飞推一体化设计和其它的动力适配工作不一样,这个要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动力系统方面,它更多的还需要有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方面支持,而这个我们是不可能无偿提供技术支持,所以是需要另外计算费用,当然也可以选择动力系统技术转让和火飞推一体化整合服务打包,这样我们则报价30亿美元。”
  毕竟是涡扇12C这样的四代中推涡扇发动机,要价30亿美元已经是低的不能再低了,虽然这里面不涉及到核心机技术的转让,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中也不会有德国方面参与其中,最后只是在德国方面实现类似CG-2000一样的德国总装生产。
  但就算是这样也让德国方面高呼吃不消,现在整个AT-2000项目都还没有花到20亿美元,这边的中航西南就要价30亿美元的动力系统技术引进、整合费用,这简直就是打劫啊,此时的德国人也终于体会到了核心技术不在自己手上的痛苦。
  而一边的杨辉则是心里面各种感慨,同样是二十年前的1975年,共和国引进英国的斯贝202发动机,项目早期技术引进花费7000万英镑,后来的各种试验设备、试验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再加上国家为了让长安的红旗厂具备斯贝的生产能力,又花费了1亿英镑进行工厂技术升级,最终斯贝实现国产化的时候,前前后后一共是花费了5亿英镑左右。
  现在风水轮流转,中航西南对外出售技术的时候到了,要知道这时候的涡扇12C发动机可是四代机涡扇了,和斯贝的二代涡扇在技术上绝对不是一个层次,所以涡扇12C的重要性之于德国,就如同当年的斯贝对于共和国一样重要,杨辉要30亿美元也是理所应当,毕竟这里面要考虑到通货膨胀等等现实因素。
  至于说最后德国能不能像共和国一样,虽然过程一波三折,但终究算是让斯贝结出了果实。杨辉则表示并不对此看好,当年共和国引进斯贝最开始是为歼9做配套,但是后来歼9直接下马,至于飞豹转而使用斯贝的时候,那就已经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一次,德国开展AT-2000项目,是为了实现其伟大的航空工业复兴之抱负,发动机采用引进中航西南的产品,这个没问题,只不过AT-2000注定是一款不可能真正开花结果的项目,按照杨辉的预计,后续这个项目最多也就是进入到当年以色列LAVI战斗机项目的进度而已,但最终的结果恐怕也不会比LAVI好到哪里去。
  美国爸爸是不可能看着德国佬自己搞出一款轻型四代机来的,即便这款轻型四代机只是一个不伦不类的东西,同样也依旧是不可能的,既然最终AT-2000是免不了失败的结局,那么作为配套的发动机自然也不会再有用武之地,德国不可能在AT-2000失败了之后再去搞另外一款战机,因此德国的涡扇12C是不会有共和国的斯贝这样好运,现在投的钱再多也只是便宜了中航西南而已。
  所以说,杨辉这时候是尽管给出各种大饼,到时候德国的轻四指标越先进,就会死的越惨,这科是有着以色列、日本的亲身示范过的,不过德国人从来都是信邪的,现在想要再冲击一次试试也正常,毕竟人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角,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认输的。
  “30亿美元?这样的报价是不是太高了,虽然发动机技术很重要、也有些敏感,但是这报价已经大大地超过了我们对整个项目的资金预算,而且我们要购买的技术还远远不止这些,比如之前你们说的隐形武器茧包技术,这个难道你们还愿意无偿赠送不成?”
  这话还别说,对于隐形武器茧包,这不过就是灵光一现的东西而已,只要说开了设计思路,其实还真没有什么困难的,既然德国人提出了要无偿赠送,那杨辉就满足德国人的要求。
  搓搓手心,对此也是丝毫没有一点在意:“没问题,只要我们的动力系统和气动技术出售谈妥了,有关的隐形武器茧包技术,我们无偿赠送也行,大概只需要总计35亿美元的价格就够了,中航西南转让之前关于超轻型战斗机的所有资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6/4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