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穿越时代(校对)第5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8/630

  在这里,我最热诚的希望,在这次庄严的仪式以后,人类将从过去经历的这一系列毁灭、流血、屠杀之中吸取足够的教训,寻找出走向理想新世界的途径。用我们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打造出一个将科技和生产力用于改善生活而不是互相毁灭的和平世界,一个给予劳动者足够尊严和幸福的善良世界,一个致力于民主、公平和正义等崇高愿望的美好世界……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我们还将面对更多荆棘丛生的道路和险峻峥嵘的峰峦,需要我们全人类团结起来,一起去征服和攀登,从而并肩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就在他说出结语的那一瞬间,大和号甲板上到处都是照相机的闪光,以及来宾们如雷的掌声……
  等到莫洛托夫外交人民委员发表完演说,本次无条件投降仪式也正式宣告结束,方才弥漫在甲板会场上的严肃气氛随即一扫而空,广播中开始放起了欢快的爵士乐。大和号上的女水兵们也换上了精致的黑白蕾丝女仆装,如翩翩蝴蝶般在人群间穿梭,用大盘子端来各式甜点和斟满香槟的高脚杯,供诸位来宾享用。
  对此,在场宾客无不喜笑颜开,尽情地畅饮美酒。只有美国代表团上下依然是一脸的如丧考妣,食不甘味。因为,对于他们之中的某些人来说,眼下这场酒会,很可能就是他们人生之中最后的一小段自由时光了。等到酒会散场,宾客离席之后。他们之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比如麦克阿瑟总统和艾森豪威尔上将,就将要作为战犯被逮捕,然后塞进另一艘苏联军舰的禁闭室小黑屋里,押送到苏联本土去接受审判……
  与此同时,苏联和日本海军航空兵的数十架轻型战斗机和侦察机,也都各自挂着彩色发烟罐,从西北方两国航母机动舰队所在的位置呼啸着飞掠而来,从低空掠过舰船云集的金门海峡水域,又擦过了见证了多次核爆之后依旧巍然屹立的金门大桥,一直飞向东方被摧残成了瓦砾废墟的北美大陆……
  而在它们下方停泊着的各艘战胜国海军舰艇,同样是全都礼炮齐鸣,欢声如潮。
第一百六十七章
三战终结之时(下)
  当金门海峡水域的战胜国联合舰队,为了庆祝美国政府正式无条件投降而礼炮齐鸣、欢声雷动的时候。附近旧金山地区的海岸上,一些形销骨立、衣衫褴褛的美国难民,也在用他们迷茫的眼神,驻足观望着这历史性的一幕,有些人为了看得更加清楚一些,还爬上了已经残破不堪,但至少勉强还可以走人的金门大桥。
  总的来说,在得知美国政府签字投降,战争已经结束之际,这些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地区的美国难民,无论是老是少,是男是女,反应多半都是一脸的麻木,一个个都好像哑巴一样,瞪着迷茫的双眼,仿佛看外星人一样望着远方的外国战舰。某些人甚至还露出了一脸如释重负的轻松,却没有多少人流露出仇恨和愤怒,显然已经是被艰难的生活摧垮了精神和意志——亲眼见证了这样一场漫长而绝无希望获胜的战争,又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饥饿和流浪,早已让他们变得心力交瘁,每个人的眼泪已经流干,悲痛也已经麻木,只想着怎样活下去,对国家荣誉感之类的东西都不在乎了……来自各国的记者们,纷纷用照相机和摄影机记录了上述细节。对此,同样目睹了这一切的美国记者和美国代表团成员心中,不由得感到愈加百味杂陈,心思沉重。
  回头看看,深秋时节的旧金山郊野,尽是满目的枯黄,加上核爆和社会动乱导致的田园荒废、道路和房屋残破,俨然仿佛被遗忘的废墟,无疑让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绝望之感……
  事实上,这一绝望而惨淡的画面,也预示了美利坚合众国在接下来很多年里的未来前景。
  与此同时,在欣赏了苏日两国海军航空兵的飞行表演之后,大和号战列舰后甲板上的庆祝酒会,也在一片杯盘狼藉之中宣告结束。意犹未尽的王秋等穿越者,还跟懵懵懂懂的麦克阿瑟、麦卡锡、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布什等美国代表们拍照合影留念——难得一口气凑齐这么多总统,再来几个都可以召唤神龙了……
  合影留念完毕,和谐友好的氛围也到此结束。几个奸笑着的苏联契卡战士甩着手铐走了过来,把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麦卡锡等人作为战犯统统拷走。只留下肯尼迪和布什这两个没背上啥罪名的小喽啰,带着一群颤巍巍的美国记者和秘书文员离开大和号战列舰,重新乘坐交通艇回到旧金山半岛的岸上。
  当天夜晚,为了庆祝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停泊在金门大桥海域的联合舰队又举办了盛大的烟花晚会。而沦为了阶下囚的麦克阿瑟一干人等,则被关在各自的舱室里,一边透过舷窗遥望着夜空中朵朵绽放的礼花,一边听着舰上喇叭里反复播放的塔斯社特别新闻,斯大林领袖关于第三次世界大战胜利闭幕的重要讲话:
  “……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同志们!随着世界大战的最终落幕,旧时代的夜幕已经结束,新时代的黎明已经来临,文明和进步的曙光已经照亮了天际,正义的阳光即将烧尽一切曾经被隐藏在黑暗中的丑恶。这不仅将会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赤色黎明,还将会是人类文明社会走向历史性新阶段的赤色黎明……”
  ——————————————————————————————————————
  然而,虽然美国政府已经无条件投降,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宣告结束,但无论是苏联还是日本,乃至于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对待美国都是只管杀不管埋,丝毫没有接手这么庞大的一个烂摊子的打算。
  要知道,这片土地在过去的大半年里,可是承受了足足两万四千多枚原子弹!虽然都是些平均当量不过两三万吨,最大当量不过五万吨的“小家伙”,在核武库之中属于第一代产品,但造成的毁灭和污染,还有社会秩序的崩溃和政府管制的瓦解,却已经让北美洲的生存环境变得至少跟蛮荒时代一样危险。
  ——基本瘫痪的交通和通讯,遍地横行的武装匪帮,彻底崩溃的工农业生产,化为辐射废墟的繁华都会,遭受了核污染的动植物,号令不出哥伦比亚特区的所谓联邦政府,带着满腔仇恨和敌意的残余美国公民……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想要从美国得到战争赔款,还是想要开发美国的任何资源,都是几乎不可能的。光是派兵进驻美国各州,恢复最基本的社会秩序,就需要最起码上百万的兵力和天文数字的军费。而且,就算让美国重新稳定下来,对于苏联来说也等于是给战略敌人吊命,未来很可能会被反咬一口……已经被战争拖得筋疲力尽的克里姆林宫,宁可不要一毛钱的战争赔款,也不想陷入一个新的战争泥潭之中。
  与之相比,美国领土上的这点儿自然资源,就算不得什么了——地大物博的苏联从来都不缺自然资源,眼下更是连热带资源都不缺了。日本虽然以前算是版图狭隘、资源贫乏,但在打下了澳洲和新西兰,几乎吞并了整个大洋洲之后,也已经是自然资源极度充足,反倒是曾经过剩的人力资源,迅速变得严重匮乏了。
  总之,这两家都是完全看不上美国这块已经在烂泥塘里泡了许久的鸡肋,宁可丢了也不愿意下嘴。至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其它国家,倒是或许会有不挑食的,可惜海军力量太弱,无法跨越大洋来美洲“捡洋落”。
  所以,在无条件投降仪式举行完毕之后,造访旧金山的苏日两国舰队就以最快速度收拾行李,召回登陆部队,然后在签约完成的第五天起锚出航,各自回家,丢下北美洲的一大堆烂摊子,就这么拍拍屁股走了。
  只是在临行之前,出于人道主义面子工程的考虑,苏联和日本两国的舰队,总算是从船舱里匀出了一些富余的军需物资,包括饼干、面粉、咸肉、咸鱼、罐头、食盐、砂糖、药品、服被、帐篷、煤油等等,甚至还有少量的手枪和子弹,交给了那一小撮没被抓去苏联接受战犯审判的美国代表团成员,还有在最近这几天里陆续聚拢到金门大桥的加利福尼亚难民,作为最后一点施舍和馈赠。
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战终结之时(完)
  望着庞大的苏联和日本舰队徐徐远去,最终消失在海平面的另一端,对于这样一帮完全不负责任的入侵者,被丢在旧金山半岛上自生自灭的美国佬,顿时不由得一脸的懵逼,随即就是大眼瞪小眼、不知所措……
  接下来,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海军出身的肯尼迪上尉自告奋勇地留下来,在众人的默认之下,自封为加利福尼亚总督,准备依靠战胜国舰队遗留在海滩上的那批救济物资,还有金门大桥难民营里的几百号人,以及从旧金山废墟里扒出来的一些破烂玩意儿,设法在这片荒凉的海岸建立起一个聚居地。就像最早登陆北美洲大地的那批殖民者一样,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垦荒耕种、下海捕鱼,“用自己的双手重建文明”。
  而没有那么多雄心壮志的空军代表布什上尉,则选择打道回府,驾驶着他那架拆除了全部武器的B-29“超级空中堡垒”战略轰炸机,载着文官和记者们,还有这架飞机运得动的救济物资,返回东海岸的华盛顿。
  另一边,远在东海岸的联邦首都华盛顿,短暂进驻当地的少量苏联海军陆战队官兵也开始陆续拔营,在拘捕了黑名单上的所有战犯,又搬空了华盛顿市区内的所有金库和首都各大博物馆里的全部珍贵藏品(作为战争赔偿)之后,连招呼都没跟美国佬打一声,就缓缓向着切萨皮克湾的海港撤退,眼看着是要拔脚开溜了。
  对此,在麦克阿瑟总统和艾森豪威尔上将被苏联人带走之后,奉命入住白宫担任合众国代理总统的林顿·贝恩斯·约翰逊议员闻讯大急,连忙追来询问苏联方面的态度和下一步打算,却被这支苏联海军陆战队的指挥官满不在乎地告知,北美洲地区的各种善后事宜,已经被所有战胜国集体授权委托给了北美占领军司令兼北美洲总督辻政信大将,如果有什么事情的话,就请他自己到西海岸的华盛顿州去找辻政信总督商量……
  这一完全是推卸责任和甩锅的敷衍式回答,顿时把可怜的约翰逊代总统给噎得直翻白眼,同时忍不住对这个联邦政府的前途和命运,感到了最深切的悲哀和绝望……之前几个月里的美国版图上,每一天都有成百的原子弹轰然落下,这固然造成了惨绝人寰的浩劫,但在某种意义上也限制了武装匪帮的活动能力。让无法无天的武装分子只敢在远离城市的郊野间游荡,却难以靠近和潜入囤积着大量食品和物资的首都华盛顿。
  在整个美国遍地化作辐射废土的此刻,拥有大量生活物资和完好房屋的华盛顿,比什么宝藏都要更诱人。
  然而,眼下核爆已经结束了,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已经传开了,给联邦首都提供的保护伞也就消失了。前几天还有苏联海军陆战队驻扎在这里,看在那一面镰刀锤子红旗的面子上,暂时也没有谁敢随便造次。
  ——压根儿没长脑筋,主动凑上去刁难造次的人也不是完全没有,但最后都被苏联毛子们给轻易抽翻了。要知道,苏联红海军的毛子一向以极端彪悍能打而著称,号称兰博到了他们手里也活不过三分钟……
  可是,如今这支苏联海军陆战队却自顾自走了,而仅凭首都华盛顿自己的防卫力量,则显得有些单薄。
  果不其然,没过几天,就有大票不明武装分子前来冲击华盛顿市区。当布什上尉驾驶着他那架B-29“超级空中堡垒”战略轰炸机,从举办无条件投降仪式的金门大桥飞越整个美国,重返东海岸的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之时,却骇然发现脚下的联邦首都已是浓烟滚滚、杀声震天、火光四起、枪炮齐鸣……
  ——签署无条件投降协议之后不过一个月,合法的美国联邦政府就在战火和骚乱之中宣告解体。
  至此,整个北美洲大陆正式进入了群雄割据、文明崩溃、暴力为尊的废土战国时代……
  ——————————————————————————————————————
  除了在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举办的美国无条件投降仪式之外,几天后的加勒比海上,另外一场规模小得多的无条件投降仪式,也在开曼群岛的首府乔治敦,这个英国流亡政府的最后驻地隆重举行。
  在趾高气扬的苏联特使面前,面色枯槁的丘吉尔在无条件投降协议书上颤抖着签了字,玛格丽特女王懵懵懂懂地交出了她的冠冕和权杖,皇家卫队则如释重负地交出了他们仅剩下的步枪、手枪和军旗——原本属于英国流亡政府的军舰,如今已经连一艘都没有了,都被开曼群岛的逃亡者充当难民船开到南非去了。
  事实上,除了驻跸于加勒比海域开曼群岛的英国流亡政府之外,白色阵营之中的其它流亡政府,都没有选择向社会主义阵营无条件投降,而是从美国本土被核爆的时候开始,就络绎不绝地乘上了难民船,陆陆续续地往南非搬家。而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方面也对此表示了默认,并无任何进行阻挠的意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远方留下一个反面案例和一个放在明处的反对派,对于各国内部的稳定团结都是有好处的。
  唯有丘吉尔领导的英国流亡政府,在跟南非方面商量着入境避难事宜的时候,却被南非政府毫不客气地拒之门外,而且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老子使劲了浑身解数,用尽了种种花招,好不容易才从大英帝国里面独立了出来,如今却又要把这么一群太上皇给重新回来,这该算个什么事儿?莫非你们还想再骑在咱们头上发号施令不成?温斯顿·丘吉尔你这个胖子脸皮厚不觉得尴尬,咱们这些南非人还觉得尴尬到要死呢!
  不过,南非方面也不是那么绝情,好歹都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出身,所以在政策上还是留了条口子,允许英国流亡政府的成员,在辞职后以个人身份前来避难——除了丘吉尔和英国皇室成员绝对不许入境……
  结果,眼看着美国乃至于整个美洲被渐渐炸成辐射废土,战局越来越恶化,开曼群岛上的英国流亡政府文武百官和本地居民也越来越惶惶不可终日,唯恐下一枚苏联原子弹就要被丢到自己头上,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各自找门路从开曼群岛开溜,渡过大海往南非跑……到了六月的时候,丘吉尔就算是想开内阁会议,都已经凑不齐人头了。到了九月份,就连玛格丽特女王的女管家,都偷了小女王的私房钱逃掉了。
  而发生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军事政变和随后的无条件投降通电,则成为了“压在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彻底把走投无路的丘吉尔和他一手拥立的玛格丽特女王给逼上了绝路:美国老大都投降了,只剩一介区区荒岛和一两万岛民的英国流亡政府还硬撑着干什么?催着苏联战略空军别忘记来核爆开曼群岛不成?
  注意到开曼群岛居民最近望着自己这些人的眼神越来越不对劲,更重要的是被流亡政府带到开曼群岛的英国本土军队官兵和加拿大铁杆保皇派党人,近来同样也出现了微妙的骚动。穷途末路的丘吉尔首相终于明白,自己这一回是肯定躲不过去了,再也没有了别的选择……九月二十六日,丘吉尔对全世界发表公开通电,代表开曼群岛的英国流亡政府,向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无条件投降,并声称自己愿意接受任何处置。
  然而,此时距离英国毁灭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三年,克里姆林宫几乎都快要把丘吉尔这个过气的胖子政客给遗忘了,至少也是完全没把这个光剩下一块牌子的“大英帝国流亡政府”给放在眼里……结果,又过了足足十五天之后,丘吉尔首相的无条件投降通电,才得到了红色阵营方面漫不经心的答复,派来了两艘苏联驱逐舰、一艘苏联登陆舰和一艘意大利邮轮,慢悠悠地靠上了开曼群岛首府乔治敦的简陋码头。
  再接下来,在加勒比海明媚的阳光下,苏联代表团漫不经心地接受了英国流亡政府的投降,并且随即将还没逃掉的流亡政府成员,一律缴械后装船运回欧洲,等待进一步的处置。与此同时,开曼群岛的岛民们则欢天喜地一起杀鸡剖鱼,取出各色热带水果,还有珍藏的朗姆酒和椰子酒,举办起了热烈的篝火晚会,庆祝他们终于送走了招灾的瘟神,不用再整天提心吊胆,担忧哪天头顶就会突然掉下一枚原子弹了……
  又过了大半月,押送英国流亡政府成员的舰队渡过了大西洋,抵达了法国的敦刻尔克港。在这里,丘吉尔首相和被他拥立的玛格丽特女王,见到了在三年前投降苏联,并且一直被软禁至今的正统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陛下……两位女王于此时此地相见,这对姐妹之间未免略感尴尬。只是如今大英帝国已经不复存在,社会主义阵营根本不承认这对姐妹的王位,王冠这玩意儿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稍稍尴尬一下也就过去了。
  然后,伊丽莎白女王拿出了她此行带来的礼物:一份得到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盖章承认的赦免令。根据这份赦免文书,整个英国流亡政府的全体成员,自两位女王和丘吉尔首相以下,一律被免于战犯审判法庭的起诉,仅仅被处以流放和监视居住的轻微处罚,而流放地则是非常人性化地被定为了大不列颠岛……
  ——按照斯大林充满恶趣味的原话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心慈手软,把丘吉尔流放回他的故乡,就已经是对这个胖子最大的惩罚了——如果他的胸膛中还有一点儿羞耻心的话。当然,就算温斯顿·丘吉尔和他的追随者心中,已经连一点儿最起码的羞耻都没有了,那么同样也是无所谓的,光是生活在如今的大不列颠岛上,就已经是一种比流放西伯利亚还要更痛苦的惩罚……反正只要他们到了岛上,就都全明白了……”
第一百六十九章
风中的女王(上)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英格兰,伦敦郊外。
  一支沉默的迁徙队伍,人流和车辆混杂着,正在一条破败不堪的荒废公路上缓缓前进。
  哪怕是那些曾经平整的柏油路面,已经有很多地方开裂和塌陷,到处都是疯长的杂草。至于原本就是乡下土路的地方,更是已经几乎被植被覆盖。此外,在草丛中经常时不时地踩到几截骨头。运气不好的,还会在草丛踢出一个残缺不全的骷髅头骨来……偶尔还有腐朽的树木倒在路中间,必须将其搬开才能继续赶路。
  队伍的中央,伊丽莎白女王坐在一辆颠簸的吉普车上,在她的旁边,是早已昏昏欲睡的玛格丽特女王。
  ——从早晨离开海滩出发的时候算起来,到现在大概已经过去五个小时了吧!
  仰起天鹅般修长的脖子,眯眼望着天空中明显已经西斜的太阳,伊丽莎白女王在心中估摸着计算道。
  然而,作为旅途终点的温莎城堡,却似乎还在非常遥远的地方……
  此时此刻,距离冰岛火山大喷发的结束,已经过去了很久,那些曾经遮蔽大半个地球,给整个世界带来气候灾难的火山尘埃,也渐渐地沉降和消散得差不多了。秋高气爽的晴朗碧空之中,明媚的秋日正向着英格兰的大地洒落下千道金芒。然而,在这秋日阳光下被照亮的,并不是什么赏心悦目的英伦乡村田野风光,而是一片颓败不堪的狼藉废墟——空无一人的城镇,被焚烧成焦土的村庄,长满了杂草和小树苗的废弃田野……在狂长的杂草和灌木丛之中,不时还能看到几具人类或牲口的枯骨,或者锈迹斑斑的汽车残骸。
  偶尔也能看到几个好像孤魂野鬼一般的家伙,远远地躲在公路两侧的山丘上或树林里,用麻木但却警惕的眼神,打量着这些头戴熊皮帽子、一身红色制服的英国皇家卫队,还有押送他们的苏联红军战士……
  ——在法国敦刻尔克港收到了钢铁慈父斯大林的赦免令和流放令(流放地点是不列颠)之后,两位英国女王和丘吉尔首相,还有英国流亡政府的最后一批追随者,就带着满心的忐忑和迷茫,踏上了返乡之路。
  接下来,苏联红海军的登陆舰,把这群归乡的流放犯送到了英国南部的一处海滩,由一支二百余人的苏联海军陆战队负责看押和护送,前往两位女王的预定流放地兼老家——大名鼎鼎的温莎城堡……
  至此,阔别英伦多年的这一行人,终于再一次踏上了已经变得异常陌生的故乡。
  ——————————————————————————————————————
  尽管按照地图上的显示,从他们登陆的海滩到位于伦敦西面的温莎城堡之间,只有六十多公里的直线距离,仅仅相当于汽车全速跑上一个小时而已。但事实是,这些身份高贵的流放者们整整走了一天时间,也只走完了不到三分之一的路程——因为在缺乏保养、杂草丛生的道路上,汽车根本跑不起来。而且车辆的数量不够,大部分人都只能背着行李步行前进。为了不脱离队伍,两位女王乘坐的汽车,自然也只能缓缓蠕动了。
  秋日的阳光下,那些跟随丘吉尔首相和玛格丽特女王满世界转悠了三年的英国皇家卫队,拖着因为过于疲劳而有些松散的队列,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杂草丛生的乡村土路上。他们脚上套着的不怎么适合走远路的黑色长统皮靴,早已被树枝草叶刮得满是划痕,踩在干燥结实的碎土上,发出喀拉喀拉的单调噪声。
  在这条杳无人烟的漫长道路上,他们的所有精力已经被一点点消磨殆尽,没有人还有力气说什么闲话,队伍中只剩下一双双军靴踩着砂石所发出的细碎杂音,以及饭盒、水壶和皮带扣相互碰撞的轻响,一直低速蠕动的汽车喷着呛人的黑烟,崎岖破碎的路面使得车轴吱嘎作响地震动起来……
  这一切沉闷的杂乱声响,毫无章法地混合在一起,最终营造出一片单调的、繁复的、令人困倦的微妙旋律,再配合上四周荒凉而寂静的颓废氛围,让队伍中每一个人的疲惫之感,仿佛都被无形地放大了许多。
  当流放队伍在野外用过一顿简单的午餐,再一次开拔上路之后不到一个小时,两位女王中的妹妹玛格丽特就已经留着口水睡着了。而坐在另一辆吉普车上的丘吉尔首相更是打起了鼾。身为姐姐的伊丽莎白女王,感觉自己也仿佛快要被睡魔捕获,只得强撑着打起精神,探头对副驾驶座上的一位老绅士问道:
  “……汤因比先生,请问温莎城堡目前的情况怎么样?我们就这样直接搬进去住,没问题吗?”
  ——坐在女王这辆吉普车的副驾驶座上的老绅士,名叫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在战前乃是享誉整个欧洲的著名学者,曾经担任过伦敦大学历史教授,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主任,以及英国和苏联正式宣战之前的最后一任英国大使……结果,在第三次世界爆发之后,滞留莫斯科的他不幸吃了将近三年的牢饭。
  直到不久之前,汤因比才被苏联人放了出来,然后奉命带上跟他一起被扣押的英国外交人员,以及一部分英国侨民和英军战俘,重返不列颠的温莎城堡,为安置即将返乡的两位女王打前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8/6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