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穿越时代(校对)第5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1/630

  对于犹太人的上述提议,波兰人表示非常支持,巴不得他们快走,但希望自己也能在大不列颠岛上圈一块地。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在闻讯之后则强烈要求,千万不要让犹太人在大不列颠岛上继续跟波兰人做邻居。
  北欧的丹麦、瑞典、挪威三国,同样并非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死亡人数看似不算很多。但由于气候酷寒,地广人稀的缘故,即使仅仅只是在首都挨了一枚原子弹,对这些国家来说也已经是难以承受的毁灭性打击。再接下来的全球异常低温气候,更是把这些高纬度国家一下子推进了严寒的地狱。挪威和瑞典北部由于被冰岛火山灰遮蔽了天空,曾经整整六个月不曾见到一丝阳光。等到火山灰稍微消退,接下来又已经进入极夜了……根据目前的粗略统计,丹麦在世界大战和全球异常低温气候之中,损失了大约一百五十万人口,瑞典损失了两百万人,挪威则损失了一百八十万人。已经被苏联重新收复的芬兰,在战争和灾荒之中则损失了一百二十万人。冰岛则是彻底成了无人区,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可能有人类在这样的地方活下来。
  除了人口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之外,北欧各国的生态环境也在这两个“无夏之年”当中遭到了严重破坏,相当多的动植物都在异常的严寒之中被冻死,预计需要相当漫长的时光,才能逐渐恢复过来。
  最后,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之中,为了苏维埃人民的独立,自由,复兴和尊严,为了全人类的革新和解放,为了敲响资本主义世界的最后丧钟,我们伟大的苏维埃祖国,也先后贡献出了大约一千五百万名英雄儿女的生命,并且付出了包括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在内的,四座本土城市被美国原子弹摧毁的惨痛代价。
  关于更加详细的具体损失状况,之后还有一份专门的苏联国内战争损失报告,在此就略过不提了。
  综上所述,相较于战前的时候,整个欧洲损失了大约三亿人口,其中仅死亡数字就高达两亿以上。
  二、西亚和北非
  在第二、第三次世界大战之中,西亚和北非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战场。虽然很多报刊和杂志津津乐道于“沙漠之狐”隆美尔在北非沙漠之中的各种奇谋妙计,以及意大利法西斯军队在非洲战场上闹出的一系列笑话。但实事求是地说,对西亚和北非的严重破坏,基本上是从第三次世界大战开始的。
  在小亚细亚半岛,依靠红军的奋勇作战和压倒性的核打击,俄罗斯军人的战旗终于插上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头,实现了数百年以来的梦想。但作为战争的必然代价,随着土耳其反动政权的彻底覆灭,一千多万土耳其人也被随之消灭,剩下土耳其人正在小亚细亚的群山之中,跟苏联红军和新生的库尔德斯坦社会主义共和国进行漫长的游击战争。关于日后是将土耳其人全部从小亚细亚迁走,还是仿照美国人设置印第安人保留区的前例,给他们在安卡拉地区划出一块保留地,克里姆林宫还在跟库尔德领导人进行商讨之中。
  在土耳其以南、埃及以东的西亚阿拉伯世界,苏联红军仅仅止步于摩苏尔,并未对这些地区大规模出兵,但为了驱逐和消灭之前盘踞在这些地区的美英盟军,克里姆林宫动用战略空军,对这一地区的城市和港口前后投掷了九百多枚原子弹。即使在美军撤走之后,为了消灭一些极端反苏势力,核打击也没有停止。一直到一九四九年的秋天,在对美国进行战略核打击的同时,苏联战略空军依然还在对中东某些地区执行核爆任务。
  在经受了如此大范围、高烈度的核打击之后,除了拥有圣城耶路撒冷、目前被犹太人控制的巴勒斯坦地区之外,整个西亚阿拉伯世界范围内的大型人口聚居地,基本都被彻底毁灭。尤其是那些生态环境脆弱的沙漠绿洲,在被核爆烈焰炙烤过之后,往往就再也恢复不起来了。目前,各个阿拉伯国家的政府已经完全瓦解,基本退化回到了野蛮时代。对于外界来说,这样一片广大的地区,已经几乎成了传不出信息的黑洞。
  更东方的伊朗王国,在里海沿岸跟苏联红军对峙交火了两年多之后,最终在一九四九年六月认输,选择了跟苏联议和停战,割让了里海沿岸的一小片低地。战败割地后的伊朗王国,随即陷入了国内动荡,新上台的摩萨台首相为了用对外战争来转移内部矛盾,提出了“波斯人的波斯湾”的口号,雄心勃勃地想要进军两河流域,以及波斯湾南岸的几个小国,以此来提振伊朗王国的民心和士气,弥补割让里海沿岸低地的损失。
  对于伊朗人这一计划,克里姆林宫表示了默认,新生的库尔德斯坦社会主义共和国,也跟伊朗人签署了协议,以摩苏尔为分割线,把亚述以南那个被核爆蹂躏得一团糟的阿拉伯世界丢给了伊朗人。关于伊朗军队接下来能否重新征服这片波斯帝国时代的旧疆土,实现“波斯人的波斯湾”这一口号,目前还有待观察中。
  然后,在非洲,作为文明古国的埃及,虽然在美苏交锋的过程之中也挨了几枚核弹,同时在起义反抗美英殖民统治的过程之中遭遇大屠杀,接下来又爆发了一系列的内战,前后死了大约三百万人。但是,从一九四七年秋天开始,依靠苏联红军的支持和援助,在埃及终究是重新建立起了一个社会主义政权,非常勉强地统治着尼罗河流域,并且在相当程度上恢复了农业生产,开始将大量余粮出口给灾荒饥馑之中的欧洲。
  从埃及再往西,北非马格里布地区的情况就显得糟糕了许多,原有的殖民地政府陷入崩溃,无法施展有效管理职能,地方部族互相混战,一切仿佛都回到了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进驻北非的苏联红军,虽然在这片沙漠的边缘一度建立过几个空军基地和军港,但从未能够把有效统治的范围,扩展到距离基地围墙五十公里以外的地方。而且,随着对美战略核打击的结束,这些部队已经奉命放弃全部的北非基地,撤回到国内了。
  目前,除了走私商贩和间谍特工偶尔能够从这一地区收集到若干互相矛盾冲突的消息,我们对北非地区的社会现状所知甚少,只知道一直到目前为止,那里依然战乱不断,尚未能够建立起有效的统治秩序。
  由于缺乏第一手的精确调查资料,很多地方的消息只能依靠道听途说,互相之间存在很多矛盾和抵触。所以,目前只能根据现有资料粗略地推测,整个西亚和北非地区,在第二、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十年期间,大约损失了三千万到四千万的人口。从数字上来看,似乎不算很显著,仅仅是英国本土的死亡人数,就比整个西亚和北非地区的死亡人数还要更多。但是考虑到西亚和北非地区环境严酷、沙漠广袤,与欧洲地区相比,人口密度较低,这样比例的大规模死亡,对于当地文明社会而言,已经是接近于毁灭性的了。
  总之,扣除在苏联红军和东欧盟军占领之下的小亚细亚,在世界大战之中残存的伊朗王国,以及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的埃及、以色列和库尔德斯坦共和国,还有一些欧洲移民在北非建立的港口殖民城市之外,整个西亚和北非地区的剩余部分,目前都已经沦为了社会秩序崩溃的“无法之地”。根据传统的社会学观念,在未来的若干年内,似乎是可以将这一大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从“文明世界”的概念划出去了。
  三、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黑非洲
  在刚刚结束的十年大战之中,苏联红军地面部队的攻击极限,最远只到撒哈拉大沙漠北面的摩洛哥,从未深入过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地区,甚至根本没有过把红旗插到黑非洲的战略设想。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就能够在世界大战之中置身事外。恰恰相反,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年里,甚至一直到现在,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地区,都处于激烈的动荡和冲突之中。
  如果追溯历史的话,在硝烟弥天的世界大战时代,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地区所留下的第一滴血,应该要数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对东非高原国度埃塞俄比亚的入侵。在这场蹩脚的战争之中,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军队虽然闹出了许许多多的笑话,但也还是给埃塞俄比亚造成了八十万到一百万人的伤亡。
  再接下来,在二战期间的马达加斯加岛和达喀尔,英法殖民者之间也爆发了一系列的武装冲突。不过,对于整个黑非洲而言,上述冲突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社会经济破坏,基本都是微乎其微、不值一提的。
  真正让黑非洲血流成河的大规模人口损失,开始于三战前期的核战争。当时,率军撤出北非和西亚的艾森豪威尔,在汇合了殖民地部队之后,退守到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黑非洲,与苏联红军继续隔着沙漠遥遥对峙。克里姆林宫若是想要结束旧大陆的战事,就必须歼灭或者至少是驱逐这支总兵力多达上百万的美英盟军。
  但是,如果直接越过浩瀚的大沙漠南下进攻美军,首先是红军的一线兵力不足,其次是横穿撒哈拉大沙漠的后勤补给线实在难以支撑;如果沿着大西洋海岸向西非进军,以方便通过海路输送给养,则美国大西洋舰队尚有相当实力,苏联尚未取得制海权,如此将补给线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下,实属不智;如果沿着红海南下东非,偏偏苏伊士运河已经被核爆摧毁,短时间内无法通行,一时间无船可用。
  因此,克里姆林宫最终决定,继续以核打击代替地面攻势,用高烈度的核爆把美军从非洲赶走。
  于是,接下来的几个月内,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尤其是东非和西非的港口殖民城市,承受了数以百计的原子弹爆击,几乎将大航海时代开启以来,西欧殖民者对非洲进行的那些建设一扫而空。
  在艾森豪威尔的驻非美军最终崩溃,南非联邦倒戈易帜,驱逐美军离开非洲之前,约有一千万到两千万非洲人被苏联原子弹炸死,其中多为黑人。待到南非联邦脱离大英帝国,建国成功之后。南非白人政权一边对非洲各个前殖民地文攻武斗,将除了埃塞俄比亚之外的几乎所有黑非洲殖民地,都强行纳入南非联邦领导的“南部非洲共同体”之中,又一直半公开地执行种族灭绝政策,对非洲黑人土著进行大规模的屠杀。
  截止到一九四九年末,整个黑非洲合计已经有五千万到六千万的黑人死于战争和屠杀。但如果仅仅计算黑非洲的人口减少数量,却远远没有这么多。因为,当南非白人当局在三战期间大规模屠杀黑人的同时,又不断有战争难民从海外进入南非。根据南非方面公布的信息,光是合法入境的战争难民数量,就多达三千五百万。绝大部分都是欧美白人,但也有一部分是印度人、阿拉伯人和东亚黄种人,总数应当不少于两百万。
  至此,依靠近年来大规模涌入的战争难民,还有南非、莫桑比克等地原有的白人移民,南非共同体拥有的白人数量,已经激增至五千万以上,超过了战前的英国本土人口。于是,为了安置这些携带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素质较高,在南非当局看来也更加可靠的白人移民,在非洲的土地上给他们腾出足够的生存空间,南非白人当局毫不犹豫地对黑人举起了屠刀。其终极目标,应当是把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黑非洲,用血与火洗成“白非洲”。而剩余的黑人则只能像上个世纪美国南方各州一样,在种植园的奴隶土牢里苟延残喘。
  不过,在此过程之中,非洲黑人也不可能束手待毙,而是必然会为了族群的生存,对南非白人当局展开最激烈的反抗。接下来的很多年里,对黑人土著的镇压和清洗,必然会牵扯住南非白人当局的绝大部分精力。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之内,这个资本主义的最后堡垒,应当不会对社会主义事业构成太多的威胁。
第一百七十四章
关于世界大战的总结报告(中)
  四、东亚
  在刚刚结束的十年大战之中,人口众多、土地广袤的东亚地区,显然也是不亚于欧洲的另一个主战场。但是,在统计东亚地区的战争损失之时,委员会遇到了很多的困扰和争议,其中最大的麻烦在于中国战场。
  首先,如何界定中国开始进入战争状态的时间点,就存在很多争论。因为自从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于一九一二年覆灭之后,中国就陷入了连绵不断的内战和灾荒之中,这些内战一直打到三战爆发,都没有平息下来。中国同志认为应该从中国内战爆发的时候算起,但在委员会看来,这简直就相当于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伤亡统计进后面两次世界大战里一样荒谬——当中国内战开启的时候,一战都还没有爆发呢!
  最终,在双方的互相妥协之下,中国加入世界大战的时间点被确定为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即日军对满洲地区发动袭击的日期。如此一来,在全世界所有国家之中,中国和日本算是参战最早的。
  其次,关于中国在这十八年战争之中的人口损失,同样也是一笔前后对不上号的,令人匪夷所思的糊涂账。按照中国同志的说法,中国在跟日本开战之前,一共拥有约四亿左右的人口,然后因为持续这么多年的战争和全球异常低温气候时期的大灾荒,造成了八千万到九千万人口的死亡。而委员会最初也采信了上述说法。但问题是,根据中国新政府在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完成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中国目前的人口数量,并非委员会预想中的三亿多,而是令人目瞪口呆的五亿三千万——也就是说,如果之前的数据没有出错,那么就意味着中国在打了两场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世界大战,又经历了两个“无夏之年”的全球异常低温气候大灾荒之后,总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足足一亿三千万,相当于三个战前法国的总人口那么多!
  对于这个荒诞的结果,委员会里的诸位统计学专家们,全都表示根本无法接受,他们声称,人类不是繁殖能力超强的老鼠和兔子,绝对不可能有这样夸张的生育速度,哪怕是中国人也不例外——所以,这些数字肯定存在很大的问题。然而,虽然存在着上述争议,但是,在取得进一步调查结果之前,目前委员会也只能暂时采用现有的初步结论,即中国在这场席卷全球的战争和灾荒之中,损失了八千万到九千万的人口。
  然后,在三战初期,中国境内最繁荣的两座港口城市,上海和香港,先后被美军的核打击摧毁,而接下来,中国同志跟本国反动政府和边疆分裂主义叛军之间的战斗,又断断续续地一直打到了一九四九年。
  不过,虽然中国陷入战乱的岁月颇为漫长,但总的来说,战争烈度远比欧洲战场低得多。在二战期间,中国仅仅跟日本爆发了大规模战争,而且对峙的时间远比激战更多。至于中国内战的激烈程度,放在欧洲也是不值一提的,据说经常有数十万军队交战,死伤不过数百便已分出胜负的状况发生。再接下来,除了三战初期遭受的两次核打击,还有数万美英杂牌军队的几个月小规模干涉入侵作战之外,中国红军事实上并没有真正地参加三战,而中国红军在同期跟本国西北、西南地区各个叛乱势力的战斗,其强度也仅仅相当于剿匪,或者昔年的欧洲军队镇压殖民地叛乱。这一切的因素叠加起来,使得中国最终保存下来了这样多的人口。
  因此,从一九四七年开始,站稳了脚跟的中国新政府,就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战后重建工作,目前已经基本修复了战前拥有的全部铁路,并且对上海和香港的核爆废墟完成了清理。即使遭遇了全球异常低温气候导致的大面积灾荒,也没有在中国内部引起严重的骚乱。虽然目前的中国,依然只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但只要看到在战后世界的全球十二亿人口之中,中国人足足占了将近一半。全球使用汉语的人口,超过了全世界其它任何一个语种,就能明白这个国家在未来的世界之中,将会拥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第二、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东方策源地,日本在大战之中赢得了极为辉煌的战果,虽然失去了战前就已经拥有的朝鲜和台湾,也没能占稳中国的满洲,但却一口气吞下了整个大洋洲,将版图面积扩张到了可以跟中国相提并论的程度!但作为代价,日本的大和民族,也在战争之中付出了惨绝人寰的恐怖代价。
  当战争结束的时候,日本首都的东京已经被原子弹夷为平地,还有名古屋、横滨、大坂、京都、广岛、仙台、札幌、长崎等一系列大城市,同样不是被核爆摧毁,就是被美军的战略大轰炸烧光,新政府一度无房可用,被迫在旷野中搭帐篷办公。日本国内的铁路、公路、工厂、矿山在战争之中被彻底摧毁,迄今只修复了不到五分之一,近百年积累的工业基础被打得荡然无存。还有,日本全国最肥沃的农业区关东平原,在战争之中遭到严重的核污染,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被迫弃耕荒废。日本在战前拥有的七千二百万人口,在战争结束之后打得仅剩三千六百万。由于本土经济崩溃,无法养活太多人口的缘故,这仅剩的三千六百万日本人之中,又有一半左右,也就是一千八百万人被迁移到了南太平洋诸多岛屿,还有新占领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居住。更糟糕的是,幸存的这三千六百万日本人之中,还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比例失调问题,健康育龄男女的比例差不多达到了一比四!也就是说,一个男人需要娶四个女人,才能保证没有太多剩女出现。
  日本的新政府为此不得不修改了婚姻法,宣布在二十年内恢复一夫多妻制。此外,为了尽快增加人口,日本政府甚至又将日本女性合法结婚年龄,一口气下调到了匪夷所思的九岁,由此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因此,虽然是世界大战的胜利者,但日本在战后也已经是气若游丝、奄奄一息。再加上由于日本新政权革命得不够彻底,保留了太多旧时代的残余势力,未来的内部斗争和撕裂很可能会非常严重。所以,日本这个国家在战后能否继续保持强势,成为新世界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委员会认为还有待继续观察和研究。
  在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日本帝国政府统治下的朝鲜半岛,拥有大约两千四百万人口。
  二战爆发后,朝鲜作为当时日本帝国的一部分被投入了战争,并且有三百万朝鲜人在战争之中伤亡和被迁往海外。日本旧帝国政权崩溃之后,朝鲜半岛随即赢得了自由与独立,但很快又爆发了革命势力和反动势力之间的血腥内战。在这场朝鲜内战和随后的大清洗期间,至少一百万朝鲜人因此而死亡。
  再接下来,跟全世界的其余所有国家一样,新生的朝鲜共和国遭遇了冰岛火山大喷发导致的全球异常低温气候,国内粮食产量,尤其是水稻的产量剧减,在此期间出现了严重的全国性大饥荒。
  除此之外,朝鲜共和国还先后四次承受了美国战略空军的核爆,朝鲜的首都汉城、陪都平壤、朝鲜的第一大港口釜山和朝鲜北部港口清津,合计四座重要城市,在核爆的蘑菇云之中被彻底毁灭,光是在核爆中的直接死亡人数,就超过了两百万。而与此同时,美军对朝鲜半岛投掷的细菌弹,又导致了一场全国性大瘟疫在朝鲜半岛的爆发和蔓延。在这样多的灾难的连番打击之下,目前的朝鲜人口只剩下了大约一千五百万。
  因为平壤和汉城皆遭遇核爆,朝鲜共和国的临时首都目前不得不暂时迁移到了西南部的光州。朝鲜国内绝大部分的工矿企业和铁路交通也因此陷入瘫痪,由于基础薄弱的缘故,朝鲜迄今尚未完全恢复铁路运行。
  不过,像朝鲜共和国这样程度的损失状况,放在欧洲也就是一般的平均水准,谈不上非常严重。
  总的来说,东亚地区在第二、第三次世界大战之中,先后损失了大约一亿两千万到一亿三千万的人口(含迁出人口),但幸存下来的东亚黄种人数量,依然多达战后全球人口的一半左右。
  再考虑到日本海陆军在世界大战之中的杰出表现,如果接下来不再发生非常巨大的变故的话,那么预计黄种人在未来世界的国际地位,必然将会有相当程度的提高。
  五、南亚和东南亚
  在刚刚落幕的世界大战之中,就全球人口损失的角度来说,南亚和东南亚也是一个重要的战场。尤其是当美国总统在金门大桥下签字投降的同一时间,南亚的印度斯坦内战却依然打得如火如荼。
  事实上,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的时候,就已经有一部分印度殖民地部队,在大英帝国的米字旗下,来到北非和欧洲前线参战。而当日军横扫马来亚,攻陷新加坡的时候,也有数万印度士兵战死或被俘。
  不过,南亚地区真正的大规模流血,还是从日军于一九四二年登陆锡兰岛,并且扶持印度国大党前主席钱德拉·鲍斯发动印度民族大起义开始的。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国大党、穆盟、土邦主、英国殖民军和入侵的日军,甚至还有一部分滞留于印度的中国旧反动政府远征军,把整个南亚次大陆打成了一片尸山血海。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印度斯坦大混战之中,各方势力的阵营划分显得非常混乱,已经不能用简单的入侵和抵抗,或者说殖民镇压和解放起义来划分,也不能完全用信仰、民族和幕后支持者来划分。
  事实上,对于置身这片战场的任何一方领导者来说,他们面前的战局和后方的形势都是令人眼花缭乱的:盟友和敌人的角色随时都在变幻,各势力内部的叛变和篡夺也是层出不穷。有时候,一场战役的胜利,对于领导者来说往往并非什么好消息,因为这反而会导致某些盟友的背叛与倒戈。
  虽然发生在南亚次大陆的这场战争,最初被很多人认为是日军和英军之间一场围绕着争夺殖民地的狗咬狗的搏斗。但事实上,在绝大多数的时候,站在这个战争舞台上的依然是印度人自己。尤其是在日军早已撤走,英国同样崩溃了的最近几年,这场战争已经变成了彻底的印度斯坦诸民族内战。整个印度斯坦地区几个世纪积攒下来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阶级矛盾、殖民与被殖民的矛盾、侵略和反侵略的矛盾,在这场战争之中一下子同时爆发,以至于让人简直无从入手进行分析,即使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来看也是如此。
  不过,尽管印度内战的局势如此混乱,但有一点还是很明确的。那就是惨烈的内战严重破坏了印度的农业生产,制造了数以千万的战争难民,以及数不清的屠杀和饥荒。尤其是当全球异常低温气候降临,印度粮食产量再度大幅度下跌的同时,印度内战却反而进一步加剧,导致整个印度陷入了饥饿与死亡的地狱。
  当第三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的时候,南亚次大陆也曾经出现过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一线曙光:在一九四九年春天,来自旁遮普的穆盟军队和钱德拉·鲍斯领导的印度国民军从印度西部联手攻入恒河流域,在这片印度传统上的精华腹地取得了一系列辉煌胜利,并且于四月份攻入加尔各答,完成了“从阿拉伯海到孟加拉湾”的大进军,成功控制了印度一半以上的土地和人口,取得了内战之中的决定性优势。
  但问题是,再接下来,随着印度穆盟领袖真纳在一九四九年九月的病逝,还有印度国大党激进派领袖钱德拉·鲍斯在一九四九年十一月的遇刺身亡,又让这一线曙光重新归于黯淡——双方势力的继承者随即发生剧烈矛盾,穆盟的继任者宣称要脱离印度,在旁遮普和孟加拉建立“巴基斯坦国”,国大党激进派对此表示激烈反对,甚至跟穆盟的军队爆发了流血冲突,双方之前的合作已经很难再维持下去。
  而原本已经被打到濒临绝境的尼赫鲁和与之结盟的印度土邦主,则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尼赫鲁的军队甚至趁机在恒河流域的比哈尔邦发动了一场大规模反攻,并且取得了胜利。再加上锡克教军队在旁遮普地区的又一次造反作乱,使得印度内战的局势再一次变得混沌不明,似乎有战争长期化和走向分裂的趋势。
  总而言之,在过去几年空前惨烈的战争、饥荒和瘟疫之中,整个南亚次大陆已经损失了大约一亿六千万人口,而剩下的两亿多人口,目前依旧处于激烈和混乱的厮杀之中,没有人能够知道什么时候才是终点。
  与此同时,在世界大战的这几年里,东南亚各国也是在风云变幻,混乱动荡和战火纷飞中度过的。
  不过,在日本旧帝国崩溃之前的二战期间,东南亚的局势勉强尚可算是平稳。因为太平洋初期的日军只用了极短的时间,就从英国、荷兰和美国殖民者手里成功夺取了整个东南亚,期间的战争破坏相对轻微。
  之后的日本占领时期,虽然在菲律宾、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都爆发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起义和游击战争,并且招致了日军的围剿和镇压。还有一些当地土著被日本占领军强制征召为随军苦力,在矿山工地和军事要塞因为过度劳动而死。但是总体上来说,这一切造成的人口死亡,规模都不算特别大。按照日军战时大本营提供的统计数据,在日军占领东南亚的前后四年期间,总共只造成了最多一百五十万到两百万的人口损失。
  等到旧日本帝国崩溃,日军撤出东南亚之后,名为全面战争的潘多拉魔盒,才在这片土地上正式被掀开。各路五花八门的革命者、军阀、王公苏丹、宗教团体、部落酋长,还有重返东方的欧美殖民者,都在极短的时间内粉墨登场,争抢着试图填补日军撤走之后形成的势力真空。而美国战略空军对河内和雅加达投掷的原子弹,尤其是后者,更是进一步加剧了东南亚局势的混乱——在雅加达核爆之前,印度尼西亚各方势力原本已经基本承认了苏加诺领导的中央政府,但随着苏加诺政府整个儿在雅加达的蘑菇云之中化为辐射尘埃,原来的荷属印度尼西亚版图上,很快就陆续冒出了超过二十个革命政府,九个苏丹国和不知道多少个酋长国。
  截止到目前为止,在整个东南亚的范围之内,只有越南和菲律宾两国已经初步稳定了国内局势,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但依然面对着极为艰巨的平叛和剿匪任务。泰国在驱逐了国王、全面退出世界大战之后,一度建立过军政府,但随即在一九四八年因为农民起义和军队内讧而崩溃,目前处于军阀混战之中。而马来亚和印尼,在经历了这些年的混战之后,总体趋势是走向瓦解,很可能最终分裂为三十到四十个小型国家。
  至于整个东南亚地区在这些年的战乱和饥荒之中,究竟损失了多少人口,又还剩下多少人口,目前并没有比较精确的数据。委员会暂时只能粗略地估计为,约有一亿两千万左右的东南亚各国居民在此期间死亡。
  六、大洋洲
  在刚刚过去的八年时间里,大洋洲又出现了一次血流成河的人种大更替。
  一百多年之前,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登陆澳洲,消灭了当地的有色人种原住民,建立起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殖民地,将这片远离欧洲几万公里的土地,用鲜血和硝烟洗成了白色。时隔百年之后,更加凶残的日本军队从北方登陆澳洲,展开了更加残忍的血腥屠杀,再一次用鲜血重新把这片土地染成了黄色。
  根据日本澳洲占领军“留地不留人”的占领政策,在澳洲陷落之后,七百万澳洲白人之中除了一部分年轻女性之外,都被日军屠杀殆尽。接下来,随着新西兰的易手,两百万新西兰白人似乎也即将遭遇同样的命运。不过,相比于澳洲的邻居,新西兰白人要稍微幸运一些,因为有共产国际的插手干预,最终有大约一百万的新西兰白人活了下来,没有被日军直接屠杀,而是被押上轮船,驱逐到了乐意接纳他们的南非联邦。
  不过,虽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白人居民基本都被消灭殆尽,或者驱逐到了南非。但用数字来表示的话,也仅仅是七百万到八百万人的死亡。相对于整个世界刚刚经历过的毁灭性浩劫而言,实在是不值一提。
  除此之外,在过去几年的太平洋战争之中,还造成了八十万到一百万大洋洲土著人的死亡。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要数苏联战略空军对夏威夷群岛的地毯式核打击,整个夏威夷群岛在此之后基本成为了无人区。
  因此,整个大洋洲在大战期间,合计损失人口八百万到九百万,更精确的数字有待进一步查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1/6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