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无敌(校对)第2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3/455

  台湾:好吧!我怕了你啦,那么从今天开始,人家就是日本人了。
  日本:呸!贱货!你这东西也配当日本人?
  ——虽然只是一个网络段子,但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在民族同化方面,做得是多么的纠结和失败了。
  相形之下。伊斯兰教的同化能力就太过于惊人了,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在它的面前都只有招架之力,罕有还手之功……但不管怎么样,既然这些改宗者犹如茅坑里的石头一样又臭又硬,比真正的土耳其穆斯林还要没法交流,东罗马帝国方面也只好把他们统统送上天堂,去向真主安拉索要那七十二个处女了。
  所以,皇帝举起手中的宝剑,重重地劈了下来,对着早已跃跃欲试的雇佣兵们,发出了进攻的命令。
  “……向这座异教徒的寺庙发动进攻!把这帮背弃上帝的叛徒统统都给砍了,一个也不用留!”
  ※※※
  一个小时之后,伴随着阵阵欢呼声,清真寺上方冒出了一缕缕黑烟,而战斗的嘶喊却低落了下来。
  虽然这些穆斯林改宗者的战斗狂热毋庸置疑,但战争从来都不是只靠热情就能打赢的。
  ——攻城重炮发射的实心弹,轻易轰塌了胡乱搭建的街垒工事,而小型火炮的霰弹,还有十字弩射出的箭矢,则狠狠地撕裂了脆弱的人体。穿着全身铠甲的雇佣兵,带着嗜血的狰狞笑容,如同利刃切开黄油一般,迅速突破了清真寺正面的防线。而同样洋溢着狂热斗争的希腊狂信者民兵,则对残存的改宗者穆斯林进行了残酷的扫荡——虽然双方的刀法剑术一样糟糕,纪律号令一样混乱,但得益于穆罕默德二世苏丹的“慷慨馈赠”,希腊人这边的甲胄和刀斧明显都要精良很多。
  而撤离城市的土耳其人,显然没有给他们那些忠诚的改宗者狗腿子留下太多的好装备。
  接下来,没等到清真寺内的残敌被消灭干净,数十个最虔诚的基督徒就冒着生命危险,攀上了这所清真寺的光滑圆顶,用凿子等工具将清真寺顶上巨大的新月标志拆卸下来,狠狠地抛落在地,摔得粉碎,随即安上临时赶制的木质十字架。而清真寺内部那些刻满古兰经文字的石膏墙板,也被逐一抹上厚厚的泥灰,然后贴上耶稣、圣母、圣约翰、圣保罗、炽天使等基督教的圣像画卷,又布置上钟铃、祭坛、圣水池等祭祀用的物件,把这里从清真寺变成了教堂。
  望着清真寺顶端那个新月标志跌落地面,摔得粉碎的一幕。君士坦丁十一世忍不住轻轻地吐了一口气。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个困扰了东罗马帝国一个半世纪的宿命梦魇,终于彻底从历史上消失了。
  在本来的历史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将会高举着伊斯兰教的新月旗帜,“像一团日益增长的火焰,不管遇上什么,都紧紧抓住并进一步燃烧下去”,直至吞并了大半个地中海世界,傲视欧亚非三大洲。
  遗憾的是,正如同鼎盛一时的阿兹特克帝国。被寥寥几百个西班牙冒险者用火器和刀剑轻易毁灭一样,原本应该如烈火燎原一般蓬勃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被搅局的穿越者们硬是用名为核废料、毒气和瘟疫的超级灭火器一阵狂喷。犹如烟花一般璀璨绽放,也仿佛烟花一样转瞬熄灭……
  同样的道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毁灭,就意味着东罗马帝国的幸存——尽管无论是从版图、人口、军事实力还是国际地位上来看。它都已经完全称不上是一个“帝国”了!
  不过。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对这个国家的前景倒不是特别担忧,传承千年的伟大帝国自有其丰厚底蕴。在过去的历史上,东罗马帝国也是屡经起落,屡次被打得支离破碎,距离亡国只差一线,但又总是能在绝境边缘强势反弹、逐步恢复故土,又一次实现帝国中兴的恢弘蓝图。
  虽然如今的这一次,东罗马帝国衰落得特别惨。除了首都君士坦丁堡之外,其它的地盘几乎全丢光了。直接让帝国从巨人退化成了婴儿,但好在附近的敌人也差不多死光了,总算是有了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当然,休养生息归休养生息,通过播撒瘟疫来削弱敌方有生力量的工作,也绝对不能放下,如果能让黑死病可持续爆发一个世纪,使得西方文明一口气退化到古罗马帝国之前的远古时代,那可就真是太妙了。
  在攻克了布尔萨之后,东罗马帝国的版图终于完全囊括了马尔马拉海,这个全世界最小的海的全部海岸。根据皇帝在地图上的估算,他实际能掌握的领土总面积,应该是从一千平方公里增长到了两万平方公里左右,比中国的海南岛略小一点,但在这个时代小邦林立的西方世界,已经勉强能算是中等国家了。
  像这样程度的对外扩张,不要说在疆土辽阔的古代中国,就是在土地相对狭隘的日本战国,也只能算是一般般,不过对于早就退化为城邦的东罗马帝国来说,却已经仿佛是小蛇吞大象了——所以,在这一轮暴饮暴食之后,东罗马帝国必须休息一下,充分消化现有的领土,才能进一步对外扩张。否则的话,这个国家就好像是一个痴肥臃肿的小胖墩,虽然体型很巨大,但真正能够有效动用的力量却非常可怜。
  为了将脂肪迅速转换成肌肉,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准备推出一整套经济、政治和军事制度上的改革。而效果最为立竿见影的措施,恐怕就是“打土豪、分田地”了——经过土耳其人的上百年统治,小亚细亚这边的贵族地主已经基本被同化成了穆斯林,而不被重视的农民却还是基督徒。
  在古代中国的封建王朝,皇帝们做出的任何消灭地主阶级的举措,都会引起己方阵营的那些地主们的兔死狐悲,从而导致不可预知的糟糕后果。而在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君王们却可以名正言顺地举起屠刀,消灭一切异教徒,谁也没办法帮穆斯林说好话,否则就有背叛信仰之嫌——这可是要堕入地狱的头等大罪!
  从理论上讲,这些穆斯林地主似乎也可以转变信仰,再次变成基督徒贵族。但问题是,伊斯兰教这种玩意儿,可不是想脱离就能脱离的,那些悍然背教的家伙,哪怕在21世纪的下场也颇为悲惨。
  所以,皇帝觉得眼下要搞土改分田地,应该会没啥压力,如果有哪个贵族在自己杀穆斯林的时候还要唧唧歪歪,就说明他的信仰肯定有问题,可以直接绑上柴堆烧了,教会还只能拍手叫好。
  当然,实际的土改口号不能是“打土豪、分田地”,而只能是“圣战”和“消灭一切异教徒”……
  然而,当皇帝陛下在畅想着未来的时候,又一场不可预知的突变,却已经悄然降临了。
  ※※※
  另一个世界的数小时之后,日本东京,某著名传染病医院。
  伴随着一阵尖利的鸣笛声,一辆救护车在医院楼下来了个急刹车。然后,王秋同学的姐姐,常驻日本的城管特派员王瑶,被医护人员用滚轮病床推了下来。病床上的王瑶大姐脸色潮红,头发凌乱,不时爆发出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整个人都显得萎靡不堪,完全看不出昔日里元气满满,堪比邦德女郎的耍帅模样。
  “……姐姐到底是得了什么病?发作得这么快?!”王秋一脸焦虑地看着姐姐被推进医院,不无忧虑地嘀咕道,“……以前的她可是比熊还要壮实,从来没生过什么病,连感冒药都没吃过一颗的啊!”
  “……可能是某种新型的病毒性流感吧,但具体肯定要检查之后才能出结果。”小鸟游真白叹了口气,踮起脚尖拍了拍王秋的肩膀,“……请放心吧,你姐姐一定会得到最好的治疗……”
第八十四章
死亡与重生的新世界
  时光如梭,岁月如河,转眼之间,某个世界的时间,就已经悄悄流逝了一年。
  1454年秋,意大利半岛,水城威尼斯。
  昔日繁华喧嚣的水之都,此时却仿佛被蒙上了一层灰色的面纱,犹如木乃伊的裹尸布。
  “……这是一个日渐死亡的灾难世界,这是一个黑暗与悲哀的瘟疫时代,无影无形的病魔吞没了每一个国度,呼啸的风暴袭击着贫瘠的海岸,无尽的强盗和野蛮人从荒野涌出,劫掠和屠灭我们的城镇。
  商船和贸易都从海洋上消失了,一切法律和秩序都在死亡面前变得荡然无存。
  上帝遗忘了欧罗巴的人民,我们熟悉的那个井井有条的旧世界,毫无预兆地走到了末日。
  那些带着荣耀而生的高贵灵魂,不得不开始为生存而挣扎。朝不保夕的短促生命,让富人们再也没有长远打算,只想要及时行乐,肆意地挥霍自己毕生积攒的财富;无知的贫民则在愚昧、穷困和恐惧之中,一步步走向死亡……旧的岁月已经结束,新的时代正在开始,每个人都必须学会在这个新时代生存。因为这片走向毁灭的土地便是我们的家园,以及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可怕新世界……”
  在一间落满灰尘的书房内,再次阅读了一遍不知哪个诗人在死前留下的遗作,刚刚从君士坦丁堡返回威尼斯本国的吉罗拉摩·米诺托大使叹了一口气,收起羊皮纸卷。小心把它装入一只精致的木匣子里。
  透过书房的窗户朝外面望去,圣马可广场上的驷马铜像依旧昂然屹立,但昔日那些乱哄哄的小摊小贩。却已经消失殆尽,连乞丐都找不到几个,只有萧瑟的秋风不时吹动着地面上的落叶。在广场旁边的市内运河里,也看不到任何一艘威尼斯特色的“贡多拉”小船,显得分外空旷而又寂寥。
  视野之内,只有肮脏的街道、破旧的房屋,以及极少数几个靠在墙角等死的邋遢汉子。还有被随意弃置的森森白骨。时光的流逝,让这座遭受了瘟疫洗礼的城市,看上去显得更加破旧和荒芜。
  一片死寂的圣马可广场上。生命力顽强的草木,悄悄从石板下探出了头来,并且疯狂地生长着,让根茎扎入石板间的裂缝。使得藤蔓攀上教堂的窗棂。
  在刚刚进城的时候。面对这种犹如废墟一般的凄凉场景,吉罗拉摩·米诺托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座死寂一般的废弃都市,真的就是伟大的威尼斯,璀璨的亚得里亚海明珠吗?
  对于自诩为“海神之新娘”的威尼斯人来说,大海既是他们的家,又是获取财富的源泉。数百年来,正是依靠无数船只不分昼夜地来回穿梭,将整个地中海世界的财富运进此地。还有与东罗马帝国、阿拉伯人和热那亚人之间前后几轮决定国运的大海战,这个小小的城邦才能荣登地中海霸主的至尊宝座。
  但是。财富由海上流入,威胁也自海上而来。
  从去年夏天开始,持续不断的瘟疫就在威尼斯反复发作,并且至今仍然没有任何结束的迹象。
  更要命的是,凶残的敌人或许能促使人们勇敢团结,但不可捉摸的病魔却只能让人变得恐惧和涣散。
  随着第一艘携带了病菌的帆船,在威尼斯的码头边靠岸,恐怖的瘟疫就像海啸一样,淹没了这座城市,涌进了每一条大街小巷——先是高烧、呕吐、咳嗽和脓肿,然后就是寂静和死亡。
  中世纪欧洲的医生无法治疗这些瘟疫,而从君士坦丁堡转运过来的少量“圣物”,毕竟是杯水车薪。
  浩劫当前,整个城邦很快就基本解体,所有的商店和集市都关门了,造船厂和码头成了垃圾堆,犯人被活活饿死在监牢里,连政府也停止了运转——威尼斯共和国变成了死人共和国!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因为瘟疫和死亡,威尼斯共和国接连换了七任总督。而执掌最高权力的大议会,由于超过六成的议员在瘟疫中不幸死亡,剩下的议员也基本逃光,也不得不无限期停开。
  于是,刚刚被东罗马帝国从君士坦丁堡租界强行驱逐出来的吉罗拉摩·米诺托大使,在历经重重磨难,好不容易重返威尼斯之后,竟然找不到可以述职的对象了。
  更可怕的是,在这次毁灭性的瘟疫之中,原本拥有十九万市民的威尼斯城,竟然一口气死了十七万人,剩下的居民也多半逃到了偏僻的乡村去避难。只有寥寥几千名最顽固的市民,犹如孤魂野鬼一般,还守在废墟般的城市里,默默地等待着灾难结束的那一天……或者是这个世界的末日来临!
  作为一名中世纪的欧洲人,吉罗拉摩·米诺托大使自然不可能看过丧尸末世、辐射废土之类的影视作品,但面对着这座熟悉而又陌生的空旷城市,他还是深刻地体会到了一股阴森、压抑、苍凉、绝望、恐惧和悲伤的氛围——就如同现代人看到核战之后人畜全无的都市废墟一样。
  更让吉罗拉摩·米诺托绝望的是,当他划着简陋的小筏子,好不容易来到自家宅院门口的时候,却发现里面空空荡荡,他的亲人和左邻右舍,过去的那些熟面孔,此时一个都找不见——按照常理来说,这些人有可能为了躲避瘟疫,逃难去了乡下,但更有可能是已经蒙主召唤,上了天堂。
  于是,吉罗拉摩·米诺托一时间不由得万念俱灰——如果说,当他刚刚被狼狈地驱逐出君士坦丁堡的时候,还想着要说动总督和议会,派遣一支威尼斯舰队回去报复的话。那么在亲眼见识了威尼斯城如今的惨状之后。他就对自己这一辈子的政治事业,再也没有任何的奢望了。
  事实上,不光是威尼斯。在他旅途中经过的意大利和希腊等地,也是一片世界末日的浩劫惨况。
  无论是那不勒斯、雅典还是墨西拿,地中海沿岸的每一座城市几乎都堆满了尸体。而乡下也时常有人整村整村地死绝。无论白天也好,黑夜也好,总是有许多人倒毙在路上。而更多的人则是死在家里,直到尸体腐烂,发出了臭味。才会被邻居察觉——如果邻居们没有先一步死掉的话。
  城里的人们眼看着末日降临,索性丢下一切产业和生意,只顾寻欢作乐;乡下的农民自知死期已到。也不愿意再干农活,只知道大吃大喝。麦子和水果腐烂在了田地里,牛羊和鸡鸭不知逃到了何处。妇女们抛弃了贞操,男人们忘掉了道德。没日没夜地酗酒狂饮、群嫖群奸……然后在堕落的狂欢中猝然死去。
  随着社会秩序的崩溃。维持治安的军队也瓦解了。各式各样的强盗团伙在道路两旁泛滥成灾,失去了压制的海盗则肆意劫掠各处港湾,据说还有游牧民族从东方对东欧各国发动袭击,让基督教世界变得更加岌岌可危——刚刚摆脱了黑暗中世纪的欧洲文明,再一次几乎沦落到了崩溃和毁灭的边缘。
  坐在落满了灰尘的昔日老宅内,想起不知身在何处的朋友和家人,还有这个绝望的世界,吉罗拉摩·米诺托不由得感到一阵撕心裂肺的悲痛。于是。他从桌上拿起一瓶从地窖里找出的葡萄酒,用嘴咬掉塞子。然后一仰脖子灌进自己的喉咙里,试图借酒浇愁……可是,这滋味酸涩的劣酒,顿时把吉罗拉摩的眼泪和鼻涕都呛了出来,也让他感到一阵头晕和疲惫,发现自己的身体似乎有些不对劲,而嗓子也在隐隐作痛。
  “……咳咳,该死!好像是发烧了!幸好我还有些从圣索菲亚大教堂弄来的药……”
  吉罗拉摩低头咳嗽了几声,赶紧从怀里掏出一个小玻璃瓶,拔掉塞子,倒出两枚白色药片吞了下去。
  虽然对悍然驱逐威尼斯外交官的东罗马帝国朝廷怀恨在心,但之前从圣索菲亚大教堂搞到的“圣饼”、“圣水”和“圣油”,他可是一直都好好地揣在怀里。也正是靠着这些奇妙的灵药,他才能在这个瘟疫肆虐的时候安然穿过半个地中海,健康地重新返回威尼斯故乡,而不是倒霉地病死在半路上。
  但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在吉罗拉摩的感觉中,这些药片和药膏的疗效,似乎不如一开始那么灵验了。
  所以,在服下了珍藏的药物之后,为了设法求得一个双保险,吉罗拉摩又转身跪倒在房间里的小神龛前方,对着十字架上的耶稣念念有词,以最虔诚的心态开始了祈祷:
  “……我们在天上的天父,愿人们尊你的名为圣,
  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降临人间如同还在天上。
  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
  赦免我们的罪过,如同我们赦免我们的敌人。
  愿我们远离诱惑,救我们脱离凶恶。
  因为国度、权力、荣耀全属于你。
  直到永远,阿门!”
  ※※※
  当整个西方世界在瘟疫中日渐死亡的时候,原本已是病入膏肓的东罗马帝国,却迎来了奇迹般的重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3/4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