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胆(校对)第1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4/612

  城府极深的伯颜得到消息也不由暴了粗口,看着写好的战报,心说,这小子命不错啊!还真让自己说着了,路上真出事了。
  战报未发,按理说,伯颜可以随时修改,把答应赵维那段儿删了去。
  可是,为什么要那么做呢?他和赵维又没什么大仇,而且还得指望他背锅呢!
  “发回大都,面呈陛下。”只当是还他个人情罢了。
  ......
  ——————————
  伯颜还了赵维一个人情,赵维也在想着是不是再多给伯颜一个人情。
  谢叠山看待金泽文库的举动,加上自己对后世有限的一点见解,倒是提醒了他,这特么是个机会!
  为此,特意找叠山先生商量了一下,“先生,我想借入京都的时机,断了天皇一脉!”
  谢叠山一愣,“这是为何?不是说,只有那后宇多天皇见过你的真容,托付王道长用毒除之便可,何故波及亲族?”
  赵维:“实话告诉先生,后宇多我都没打算让他死!”
  “啊?”
  “我原本的计划是,把后宇多也弄到扶桑去,由朝廷幽禁。
  这是给东瀛留的一个后手,万一将来成了我大宋的隐患,便可以把后宇多天皇抬出来,扰乱东瀛内部。
  至于其他天皇一族,爱降元就降元,爱依附北条时宗就依附,咱才不管呢!可是现在,我有点改变主意了。”
  叠山先生瞪大眼睛,不可思议地看着赵维。
  他居然能想得那远,说明这孩子长大了不少。
  “那因何改变主意呢?”
  赵维:“我想绝了天皇一脉,彻底断了东瀛文化的根源。”
  东瀛文化,一部分来自汉学;另一部分,也是他们为之骄傲的,可能就是自有史以来便是天皇一系传承,从未断绝了。
  天皇,与其说是东瀛的皇帝,不如说是东瀛的根基。
  即使幕府专权与天皇内斗等等,做的再怎么激烈,也从来没动过取而代之的心思。
  这已经是一种习惯,更是信仰。
  也就是说,天皇在东瀛百姓心中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臣再强,主再弱,顶破大天也只能为曹操,绝不可能出现曹丕。
  对社会的稳定,还有后世东瀛的崛起,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赵维觉得,不如老子一步到位,搬空了你的书库,再绝了天皇的种。
  最好北条时宗识趣儿一点,借着大移民和天皇死绝的机会自立称帝。
  那东瀛不就彻底和原本历史中的那个东瀛说拜拜了吗?
  可是赵维没想到,叠山先生对于这个想法坚决反对,“不行!”
  “为什么?”
  “因为太危险!”
  “怎么讲?”
  先生道:“你主张不速攻东瀛,在本洲转了好几个月。这一点虽说违背了忽必烈的旨意,但是自己的臣子什么样,忽必烈还是清楚的。
  他知道,一个小小的宁国侯左右不了那些蒙古悍将,是伯颜愿意慢下来,才可能采纳你的意见慢下来。
  只要战事不遇大的挫折,不需要一个替罪之羊来给朝堂一个交代,还是有一定的机会宽容处理的。
  但是,一但你杀了天皇,那就必死无疑!”
  “为什么?”
  “因为这不单单是一个东瀛的问题,涉及到所有元朝周边小国。东瀛天皇被元军杀了,谁还敢投降元朝?必顽抗到底!”
  谢叠山神情严肃,“这会给忽必烈征服安南、吴哥、爪哇诸国带来很大的阻力,忽必烈必不容你!”
  好吧,赵维只顾着想怎么借机灭了东瀛的火种了,却是没先生想的周全。
  “可惜了!”
  “殿下当知,借纨绔之名委身大都,凡事都要有度。有些事殿下可为做,有些事却是万万碰不得。”
  “嗯。”赵维虚心受教,已经习惯了受叠山先生的点拨。
  “那就不碰,按原计划掳走后宇多,给东瀛留着天皇。”
  话刚说完,伯颜就急匆匆地闯入谢叠山营帐,“先生快看,陛下有诏!”
  吓了赵维一吓,还好没让伯颜撞见二人谈话。只不过,心生疑虑,忽必烈的诏令?什么急事?
  结果谢叠山一看,登时惊的不轻,竟抬头直勾勾地看着赵维。
  “怎么了?怎么了?”
  赵维装起浑人本色,“什么事慌慌张张的?”
  自先生手中,一把抢过圣旨,“!!!!”
  赵维也惊了。
  圣旨上乱七八糟的一大段就不提了,只有一句最为显眼:
  “东瀛弹丸小国,负隅顽抗,愚蠢至极,屠其夷都,以宣天威!”
  “屠屠屠屠...屠其国都?”赵维以为自己看错了。
  伯颜那边却道:“准确的说,是屠尽天皇族裔!”
  嚓...赵维暗骂一声,老爷子这是咋了,怎么净帮着自己想呢?
  刚说完要杀天皇,圣旨就来了,你说这事儿闹的。
  可是,为什么啊?
  赵维想不通,杀了天皇对忽必烈有什么好处吗?
  ......
第107章
谁赢了
  忽必烈圣旨一下,不但赵维颇感意外,连伯颜也甚是不解,为何陛下转变如此之快。
  不过,不管怎么说,东瀛四岛的局势都将因为这一道圣旨而改变,甚至是永久的改变。
  三月,伯颜大军一改常态,不在为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停滞。
  兵分两路:
  一路,由伯颜亲自带领,举兵七万,折返本州东岸的横须贺大营。
  三月中,定镰仓城几乎没有遇到抵抗,不日便进军东瀛国都——京都。
  三月二十一,兵临京都城下,围而不攻,亦不受降。
  第二路,十万大军,则是自金泽南下。
  四月初,已经穿插至本州西南海岸——宇部。
  在这里,有张弘范的中军舰队接应。登船渡过周防海湾,一日便于九洲岛的中津登陆。
  而中津距离九洲主战场福冈只有两百里的距离,且就在九洲守军的后方。
  一个月的时间,元军自本洲内陆便穿插至九洲战场。
  只能说,伯颜动真格的了,无敌于天下的蒙元大军动真格的了。
  九洲的十万老卒腹背受敌,没有半点取胜的机会,唯一的生路便是投降。
  可是,北条时宗说的一点没错,这十万白发武士本就没打算生离。
  以十万老迈之躯,在失去沿海高墙的情况下,硬撼五十万元军,生生与张弘范拉扯了一个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4/61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