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胆(校对)第1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5/612

  在使元军付出十万伤亡的代价后,最终全部玉碎。
  最让张弘范咋舌的是,数十万人的浩浩之战,他竟未能生擒一个东瀛俘虏。
  ......
  五月初,九洲战歇。
  张弘范一面亲自坐镇九洲,整顿汉军和高丽辅兵,占领九洲诸城;一面下令大军之中的精锐之师——蒙古军、探赤马军火速北进,向本岛反扑。
  五月中,与围困京都的伯颜大军汇合。
  后宇多天皇得知九洲失守,大势已去,数次请降,却皆被伯颜无视。
  五月初五,举皇帝命誓师,宣讨逆诏书,开始对京都展开正式攻城。
  三日城破,即入东瀛皇宫。
  后宇多天皇绝望自缢,其余亲族驱赶入御,与皇宫付之一炬。
  至此,大元历至元十九年五月初八,倭王伏诛,天皇一脉只余旁系,东瀛灭国。
  身在陆奥的北条时宗听闻这个消息,又惊...又喜。
  好吧,他还以为这是赵维贤弟送给他的大礼。
  当即决定,加快军民撤离。
  北条时宗自己则如九州殉国的宗家长辈一般,誓守陆奥,为子民们争取更多的撤离时间。
  此令一下,幕府上下自是感动莫明。
  可又怎容执权大人犯险?
  最后,北条时宗几乎是被亲随部下强撸登船,向着那个新世界扬帆而去。
  数月之后,北条时宗刚刚于北美登陆,脚跟还没站稳,便在万民胁迫之下,善民意,拥天命,登基称帝。
  定国号为“日本”,年号:建祥。
  日本一词由来已久,取日出之地之意。自唐时,倭国就自称日本国。
  只不过,那个时候的倭国没地位,只能接受中原王朝称之为“倭”的屈辱国名。
  现在却是在北条时宗手里,成了东瀛的正式国名。
  近两年的精心准备,也使得日本当下有治民三十万、军二十余万,其人口实力尤在宋朝之上。
  建祥元年二月,大瀛朝时宗帝定都新京都,也就是后世温哥华以北五百里的太平洋岸边,距离大宋的西雅图哨站600余里。
  时宗帝还诏发《告民书》:
  天子代天理政,承天皇之志,却与天皇有别,与民同苦,与国共生。当下之务,乃举全国之力积田筑城,以御蛮敌之侵。
  当然,在动员国民上下一心的同时,时宗帝也不放过任何一点点可利用的资源,新京都附近的原生住民也成了北条时宗的目标之一。
  诏令僧侣广传佛法,教化蛮人。
  只可惜,收效甚微。
  当地殷人根本不吃他这一套,什么菩萨佛祖的?俺们是信真龙的好不?
  佛教的引入,不但没有帮北条时宗取得殷人的友谊,反而使得绝大多数殷人开始向南迁徙,融入到特尔特克裔殷人和宋人之中。
  毕竟与日本人相比,宋人才是同宗同源,同信真龙的近亲。
  ......
  在北条时宗在美洲忙得焦头烂额的同时,全面征服东瀛四岛的元朝,日子也不太好过。
  屠尽天皇一族,驱赶镰仓幕府,虽然让元朝彻底掌握了东瀛四岛,但是,正因为破坏了东瀛原有的政体,使得元朝对四岛的统治成本也随之增加。
  忽必烈不得不紧急设立东瀛行省、任命政军主官,施行一系列的温和政策,以缓和东瀛民心。
  与此同时,还要派兵驻守,遣奴屯田,招募东瀛本土官员,并委派蒙汉基层官员。
  当然,还要时刻注意蒙汉倭三族官员的融合与和睦。
  这可比不了天皇直接投降,一纸诏书任命一个倭王就了事那么简单。
  没有两三年的适应磨合,四岛之上很难迎来真正的和平。
  也就是说,这两三年的时间内,元朝还不能从四岛得到任何好处,反而要不断投入人力物力。
  起码要五年之后,才能真正成为元朝进军扶桑的桥头堡。
  当然,忽必烈可能还不知道,即使五年之后由此出兵远渡重洋,他最先面对的还是东瀛人。
  想越过东瀛直袭大宋,却是不知要多少年月之后了。
  如果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看:
  时宗幕府虽然丢了东瀛四岛,可却终于实现了大陆梦,拥有了更为广阔的战略纵深和发展前景。
  算是赢家。
  而元朝,虽然在东瀛四岛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但是开疆拓土,赢得了进军美洲的入场卷。
  而且,由于当时航海技术的局限,目前还只有绕群岛进北美这一条航线。控制了东瀛四岛,就等于封锁了航线。
  也可称之为赢。
  但是,细想之下,真正的赢家其实是——大宋。
  首先,拖延了蒙元入美洲的时间。而且,东瀛也按照赵维的预想,夹在大宋与元朝中间,成为第一道屏障。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而且是赵维现在还没意识到的。
  就是金泽文库中的那十几万藏书,那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其义意之深远,无法估量。
  ......
  元历,至元十九年夏六月。
  也就是伯颜攻破京都屠城的同一时间,赵维与叠山先生已经乘船回到了中原大陆。
  按理来说,赵维应该多留一些时日,起码要等后宇多天皇凉透之后再回来,以防有变。
  可是,一来,出状况的可能性不大;二来嘛,时间紧迫,不能在东瀛多呆了。
  因为按照原本的历史,距离文天祥被处决只有半年的时间了。
  其实,历史已经在赵维的潜移默化之下出现了偏差。
  忽必烈对南方的政策在转变,留梦炎在忽必烈心中的地位也在发生变化,不似从前那般言之必信。
  但是,谁也不敢冒这个险,不到最后一刻,不敢妄下定论。
  至于赵维为什么那么执着于救文天祥脱难?
  可能是,赵维出于对原本历史中那个慷慨赴义的文相公的同情。
  也可能如叠山生先所说,他们救的不是文天祥一个人,他们救的是人心!
  大宋一亡一逃,亡了国,也失了人心。
  先生说,想复国,就得先把人心找回来。
  ......
  细算之下,离开大都已经大半年,大都之中很多事情也都发生了改变。
  首先,伯颜出征东瀛,在四岛被彻底控制之前,是不会回朝的。与张弘范二人不但要坐镇四岛,还要为进军海外作准备。
  结果就是,在朝的阿术成为了大都军方的一号人物,不容小觑。
  其次,留梦炎依旧是翰林院承旨,但已经在为自己安排后路了。因为谢叠山出使东瀛挟大功而归,他得让位置。
  至于去哪里,留梦炎还在犹豫。是去湖广,还是江浙,各有利弊。
  然后就是,有两位实权人物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回京。
  一位是,当朝左丞色目人——阿合马。
  另一位则是,统御川陕的安西王——阿难答。
  阿合马不用多说。
  如果说,忽必烈的江山是伯颜、阿术、阿里海牙,还有张弘范、史天泽这些武将给打下来的话,那阿合马一个人的功劳就可以盖过这些将领的总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5/61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