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胆(校对)第1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9/612

  现在提起来了,随口问了句,“多少不算小数目?”
  赵维挑眉,“白银四十万斤、黄金2万斤。”
  “多少!?”文天祥差点没噎着,惊叫出声,“那,那还真不少。”
  王应麟也是傻眼,“这么多?”
  谢叠山也是头一回听说,“真有这么多?”愣愣道,“元朝中统钞的准平银也才90多万两,你这已经相当于元朝人国库存银的一半。”
  结果,说着说着,叠山先生一下就卡住了,觉得哪里不对。
  文天祥、王应麟也是脑袋嗡的一声。
  赵与芮更是瞪圆了眼珠子,脸色煞白地看着赵维。
  四个老人家异口同声,“是...斤啊!?”
  赵维萌萌哒点头,“对呀!”
  “......”
  “......”
  众人绝倒一片。
  文天祥在心里算了好几遍,也没敢把那个数字报出来。
  实在太大了,文天祥连想都不敢想。
  心里纳闷儿,那个扶桑就那么富?赵维才呆了一年,就弄回来这么多钱?
  至于粮种,好吧,相公们又习惯性的开始傲娇,什么粮种嘛,也就那么回事儿。
  倒杨亮节,提起了粮种,对赵维道:“殿下,有一个事,我私自做主了。”
  赵维,“什么事?”
  “在南川已经开始种植土豆了。”
  大伙儿一听,“土豆?是何豆?”
  却见赵维一皱眉头,十分凝重,仿佛是天大的事一般。
  “为什么?”
  杨亮节道:“第一,从新会出发的时候,马员外只种了两季,所得果实便都被我带走了。殿下放心,一颗都没留下。”
  “只不过,马员外的家农直言,对这种新来的作物,两季是不足以适应中原环境的,起码要数年之久,慢慢培育。”
  “可是没办法,我们等不了那么长时间,只得上路。”
  “一路穿越安南深山,皆是潮热天气,即使是土豆,也烂掉甚多。等到南川的时候,只剩下十几斤的存量。”
  “我当时想的是,玉米、红薯、南瓜这些东西太挑地挑气候,还需慢慢培育。能落地生根,马上派上用场的,只有土豆。”
  “可就那十几斤的原种,就算殿下来了四川,短时间内也派不上用场。”
  “所以,就和谢明商量,觅了一处无人深山开地种植。有专人日夜看守,连侬人也不知道。”
  此言说罢,这才见赵维松了口气,继续问道:“种了几茬,产量如何?”
  杨亮节:“两茬。产量吗?我没见过在扶桑是什么样。不过谢明说,现在的亩收之数,差不多相当于扶桑土人的水平,比咱们大宋的精耕细田要少上起码四成。”
  “四成......”赵维眉头彻底舒展开来,“那不少了!收了多少种豆?”
  杨亮节:“三千多斤,没舍得吃,全留着呢!”
  “好!”赵维终于露出笑容,“国舅这事办的好,大功一件!”
  “只是,谢明撤出南川的时候,那片种田必须烧个精光,保证咱们走后一颗苗都发不出来。”
  杨亮节这个做法,无疑是有风险的。美洲土豆也好,玉米也罢,是比金银更重要的战略物资。
  但是,杨国舅这也是没办法。
  后世的人都知道,土豆的繁殖不是靠种子,一把种子撒一大片,分量轻,还好携带。
  这东西是靠块儿根繁殖的,也就是用土豆生土豆。一个土豆有几个芽眼儿,就能出几颗苗儿。
  也就是说,需要的种豆数量很大。
  要是真拿着十几斤的土豆到钓鱼城来种,那赵维丢人就丢大了。
  十几斤种豆真种不了几亩地,更别说解决口粮问题了。
  所以,这个提前量还是很有必要的。
  而且,话说回来,就算土豆传出去,赵维也没那么怕。这东西对赵维的意义,远比元朝大得多。
  他也防不住外流,最多两三年,无论你怎么防偷防外传,钓鱼城外也能吃上土豆烧肉。
  两人说这些话,见过土豆的都能听懂。唯独那些没见过的,心里又开始画魂儿。
  像是叠山先生、厚斋先生,他们只听懂了几个关键词。
  比如,还没完全驯化....前前后后加一块儿只种了四茬,产量只有六成。
  这可严重了。
  任何外来物种都需要驯化,适应。当年大宋引进占城稻,也是经过好些年才能彻底适应中原水土。
  你这没还驯化的什么土豆子,产量更是只有六成,就拿来把大伙儿骗到钓鱼城来了?
  文天祥心都凉了半截。
  要知道,正是因为赵维打了包票,说他可以解决钓鱼城的粮食问题,大伙儿才劳师动众地跟着他入蜀的。
  否则,连张珏都不会回来。
  因为没前途。
  元人只要卡住粮道,那就是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宁王!”王应麟开口了,“到底行不行啊?咱们现在撤出去,还来得及!”
  真让人堵在钓鱼城里,想跑都跑不了了。
  赵维一看,乐了。
  心说,这几个老头儿也挺不容易的,跟着自己穿山过林的,要是告诉他们不行,估计有人现在就得病过去。
  交个实底吧!
  “这么说吧,大宋最高产的稻米是占城稻,亩产有500斤?”
  “到不了!”却是张珏也没睡,插话走了过来。
  “450斤顶破大天。但它熟的快啊!从种到收五个月足矣,还能赶上一季麦子。”
  “所以,一亩好田,天公作美且肥力够的情况下.,年产可达800斤米麦。”
  这已经是极限情况了。
  “哦。”赵维面无表情的应了一声。
  “那我这个土豆,给足水不用肥,不用好田,石头缝子都行。按扶桑的六成来算...亩产差不多也得800斤吧?”
  马二爷撇嘴点头,“有了,陈宜中的地里还收过1500斤豆子呢!”
  大伙儿一听,来了精神。
  也能收800斤?还不挑地挑肥,且是在没有彻底驯化的情况下,这玩意不错啊!
  正当兴奋之时,却见赵维贱呲呲地竖起一根手指。
  “一季!”
  大伙儿没看懂,“什么一季?”
  赵维,“一季800斤。”
  “......”
  “......”
  “......”
  几个老头儿全部石化,假的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9/61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