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胆(校对)第2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8/612

  “记!”
  张世杰毕竟是武人,还精壮些,是仅次于赵维还坐得住的人。
  此时,也是由他将全盘议好的方略,复述给诸位朝官。
  而张世杰这一复述,就又是小半天,听得诸臣都是暗自咋舌。
  这也太多...太详细了!
  原本他们认为,在外面风吹日晒才是最辛苦的。现在看来,想简单了,如此详尽面面俱到的方略,却是不知殿内的这些人要耗费多少精力。
  而且,越听众人越惊,心中不由生出一丝明悟:可行!!非常可行!严谨到了极致,不是任何一个单独的人能做到的,非是合众之力不可。
  直到记录下最后一字,张世杰也挺不住了,一头栽倒在地铺上,瞬间就来了鼾声。
  累坏了,真的累坏了,但也从来没这么痛快过。
  此时,赵维的声音响起,“你们手里的东西,除了你们几个,不许让任何人知道,各司按此略分派执行。”
  “下去吧!顺道...顺道把殿门开了吧!”
  说完,赵维也没了动静,他也累坏了。
  其实,头几天还不算累,反倒挺轻松。
  直到制定细则的时候,需要统筹的各方信息实在太多了,才开始累了起来。
  但是到了那一步,这里的人,包括赵昺,都进入的亢奋的状态,谁也不肯停下来。
  以至于最后这两天,大伙儿几乎就没睡,连轴转把方略拿了出来。
  此时,全都累倒了。
  按理来说,不应该这样,这样不对。
  这些可都是大宋朝的宝贝,是顶梁柱,谁出了意外都是莫大的损失。
  可是,有的时候就是这么回事儿,到了那一步,你是停不下来的。心气上来了,拱着你撑下来。因为不光是赵维,所有人都有紧迫感。
  两年!最多两年!一点都不能浪费!
  吱嘎嘎,大庆殿门轴转动,豁然而启。一缕阳光顺着殿门射入,照耀在殿中每个人身上。
  百官无不一肃,偏头看来,可惜,没看到官家率众相诸王飒然而出的景象。
  殿内很静,偶尔有古怪之声传出来。
  众人登上石阶,探头细看,就见官家、宁王、成王、福王,以及一众相公皆蜷缩于地,眉目紧闭,睡的香甜。
  百官们只觉眼窝一热,一股酸楚涌入鼻腔。
  怔了一会儿,有人歪着发髻,脏着面庞,整了整油亮的官袍,缓抱大揖,向殿上一拜。
  随后,群臣百官无外如是,躬身不起,大庆殿前,密密麻麻皆是弯下去的脊梁。
  整齐,无声,满心敬畏。
  没有任何语言,却气势如虹。
  当然,这自然谈不上必胜的气势,更别提与元人一战的勇气。
  但是,百官隐隐觉得,也许大宋的气运便在这殿中,在官家与众相诸王的鼾声里。
  有君如此,何愁国不能复?有臣如此,何愁家不能归?有王如此,何愁万世不昌隆?
  他们弯腰,是因为殿内的人也许真的能让大宋挺直腰杆。
  礼罢,户部侍郎骤然起身,绝然而走,一众户部官员紧随其后。
  然后是工部、兵部、礼部、吏部等朝属各司,一一跟上。
  一直出了大庆殿殿广场,惊扰不到殿上熟睡的众人,户部侍郎这才向身后聚拢的臣吏沉声下令。
  “给你们半日之期,归家梳洗沐浴,休息调整。半日这后,户部官员、杂使,衙内待命!”
  ......
  工部那边:“半日为期,迟者重罚!所有工部官吏、各属造、监、司的工匠、官役、佣使、皆要到位,有大事待办!”
  ......
  殿前司:“水军各远洋大舰检校舟船,辅军清点军备,三日内备足各舰出航之需。五日之后,起航归宋!”
  ......
  礼部:“即刻回衙,签发礼官职令,明日没限,必须发往各土人城邦驻城礼官,回衙述职。”
  ......
  左右戍卫:“太尉有令,左骁卫万人队明日换装,所有铁制军械改换青铜。三日后开拔,入奇布查撒里部所在,兵指库斯科!”
  ......
  大宋各司几乎同时动了起来,各司其职,分工有度。
  这个沉寂在巴拿马夹缝之中的外来一族,像是落入滚油之中的一滴清泉,终于要在中美洲爆开、蒸腾!
  升华!!
  ......
第182章
好诗、好湿
  “由内而外,由亲至疏”,对于绝大多数朝臣来说,也只知道这八个字的大方赂,只有少数几个各衙首官了解完整的计划。
  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长远计划,有点类似于后世的五年计划。
  涵盖军事、民生、外交、经济、生产和各类研发等所有方面。
  而最先动起来的,也是大庆殿议会那七天之中,最忙的一个部门——户部。
  户部侍郎曹庆熏没说累死,也起码去了半条命。
  户部这边主抓民生、户籍,是整个大方略的第一步。也就由内而外的“内”,更是这两年成败重要的一环。
  曹庆熏几乎是一吸不停,把官员打发回家之后,马上与两个户部员外郎,还有工部侍郎王仲林凑到一块,翻出新崖山城的城建图纸,聚首详谈。
  “没地方了啊!”王仲林眉头不展,“你看哪有地方?城里已经塞满了,一点空处都挤不出来。”
  曹庆熏则道:“没地方就拆,就要!官家下的死令,半月之内,必须把养济院、济医堂、济老院、官学,全部落实到位。”
  曹庆熏所说的这些都是民生设施,也就是宋代的社会福利。
  养济院,等同于后世的孤儿院和幼儿园。
  两宋时期,工商业空前发展,又不似明清两朝,提倡女子足不出户,所以大宋城民出现了很多“双职工”家庭。无论男妇,皆在外做工,贴补家用。
  有条件的,自是雇佣使女在家中照顾老人小孩。
  次之,则在街邻之中寻共用使户,几家或十几家一起将幼儿托管于一户,按月给钱。
  说白了,就是后世的保姆和私人托儿所。
  如果连私人托儿所都雇不起,那就只能指望官府的福利机构——养济院了。
  不得不说,两宋窝囊是窝囊了点,但民间福利做的还是很到位的。
  州府大城由官府出资赡养孤寡
也接收贫户幼儿一并照料
使得贫户不用单独腾出一个劳力累于家务。
  至于济医堂和济老院,和养济院差不多
一个是官办医疗
一个是敬老院。
  虽然做不到后世那般完备,可起码聊胜于无。对宋代的民生稳定
以及工商业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事实上
南北两宋都被外族打的抬不起头来
可是百姓却依旧拥戴赵氏,不忘旧国,靖康如此,崖山之难亦如此。
  很大原因就是
两宋如果横向对比各朝各代
对老百姓真的还不错。至少在封建王朝,算是排在前列的了。
  这其中,官办的免费托儿、免费医疗、养老,甚至官办的免费教育,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这些公共福利
一直沿用到中原败亡。
  到了扶桑之后,没有继续这些福利
主要原因有两个: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8/61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