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胆(校对)第2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9/612

  一是,扶桑大宋本质上
就是全民统战、统工的军管制度,根本就没有按照一个正常的国家来发展。
  从住房到个人分工
皆由朝廷统一调配。甚至没有县州等行政划分
军政务皆由军屯代管。有点像后世的公社时期
吃大锅饭。
  二,则是军民的心气儿了。
  扶桑一共就十几万人,备战备产已经是捉襟见肘。
  从上到下,恨不得有一分力使十分力的全身心扑到备战之中,哪还有余心余力搞什么养济院什么的?
  困难自己克服,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多造船、多造刀剑、多储粮,到时候打回中原去。
  五年下来,虽然缺少社会福利的弊端已经显现出来,但却一直没有解决。
  相公们心里也都清楚,但是真没那个精力。
  那为什么,赵维一回来就先办这个事儿呢?
  废话!扶桑这十几万人也是人,也有权利享受生活,甚至比任何人都有这个权利。
  赵维不但要把养济院等社会福利全都恢复起来,而且要办好,让这大宋忠民享受最好的待遇。
  “半月......”王仲林苦笑一声。
  宁王想法是好的,而且做为少数知悉内情的重臣,他还知道宁王的用意可不仅仅是让宋民过好日子,他还有别的心思。
  但是,你也不能把工部都当铁人用啊?
  半个月,从征地到建成,确实太急了。
  一旁参与进来的两个户部员外郎还不知道朝廷用心,甚至都觉得根本就没这个必要。
  有人出声道:“曹侍郎,王侍郎,有这个必要吗?”
  “现在不是在临安,更是不是在中原,郎中有朝廷统一调配,本身就是大病小情全民皆可就医;老幼养济在军屯也有严格的制度,统一供食供养。
  至于官学,这个确实没有,可是哪有闲人去教娃娃?
  再说了,官员家属自有官员自己抽空教导,百姓之儿十来岁就进船厂下地头了,读书可是造不出大船,也种不出粮食的。”
  结果,曹庆熏怒目一瞪,“你懂什么!?官家、宁王如此安排,自有道理,尔等不可妄论!”
  其实,起初曹庆熏、王仲林也不明白这是干什么,但是看了全部方略,就没有异议了。
  而偏偏他们看到的东西不能向下面的人说,下面的人只要知道要建,而且要快建就行了。
  呵斥完两个手下,曹庆熏不再多言,也实在是不好解释。
  宁王的方略做的长远,短时间可能都看不到效果,要到最后才能发力,这话更不能说。
  指着城中几处繁华所在,“时间紧迫,就不多考虑了,这里...这里,还有这里!”
  “你二人亲自去落实,不管花多少钱,把地给我拿过来!”
  抬头看向王仲林,“拿完地,就看你的了!”
  王仲林都快哭了,“半个月,我真做不到啊!”
  可是,一想到大庆殿里现在还睡着的那几位,一咬牙,“行!!老子豁出去了,大不了这半个月就盯在工地上!”
  曹庆熏听的直咧嘴,半个月...七天你就跟个叫花子差不多了,再来半个月,谁还认得你这工部侍郎?
  但是,没办法,官家下了死令,不熬也得熬。不光王仲林要熬,他也要熬,而并不比王仲林轻松。
  他却没想过,他曹庆熏现在还不如王仲林呢!
  这七天,他是被殿内传唤最多的,也是最累的,几乎就没怎么合过眼。不说外形如何,要是让他再这么熬上半个月,人就废了。
  而事实上,曹、王二人想的有些过于惨烈了。
  半个月,其实还是赵维给他们留出了一部分空间的。
  而且任务也远没有他们想像中的那么繁重,因为这次是举朝联动。
  曹庆熏这边征完了地。
  有的地上有建筑,可以直接用,那工部就不用拆。
  有的实在没法改造的,就推倒重建。
  也是他们这边确定下来建造图纸,那边由禁军直派的兵卒马上进场,上千个悍卒一夜之间就能把那里夷为平地。
  接着打地基、夯实地面,也是禁军的活。一率人海战术,只求效率。
  而禁军入场的同时,殿前司的人已经开始从林场那边往过拉木料了。
  人力、物力、财力,每一个节点都衔接到位,不快才怪。
  场地问题解决了,剩下就是曹庆熏来调配人员。
  养济院也好、济医堂也罢,都是要人的。
  这一点同样不用曹庆熏怎么操心,大内、尚医局、尚食局都已经接到了待命的诏令。
  这次不但要办,而且要办的好。
  由大内副总管李旬季亲任养济院、济医堂以及济老院主事。从宫中直派太监、宫女入养济院、济老院,尚食局派厨子打理三餐。
  济医堂则是尚医局的御医轮值坐堂。
  官学规格更高,参知政事张简之亲任山长,教谕都是原临安太学的博士卸任现有官职,入官学坐镇。
  所有经费、工具,户部拨款统一采购,绝对够用。
  而由于养济院等官办福利都设在新崖山最繁华的地段,百姓们也自然不会看不到。
  昨天听说对门那家有户部的大官来协商搬迁,第二天人就没了。
  等到第二天晚上,闹腾了一宿,早起一看,好端端的屋舍就已经是平地了。
  又过了没两天,却是一栋栋高楼已经搭起了雏形.。
  百姓们看着生疑,“这是要干啥啊?”
  上前一打听,要开养济院?无不面面相觑,心思各异。
  有的人认为这是好事儿,提升民生福利,自然没得说。
  可也有的人暗自皱眉,觉得别扭。
  怎么说呢?
  这些人觉得没必要,现在就挺好,建了这么多没用的东西,花了钱不说,还有点好逸恶劳的意思。更有甚者,大骂朝廷这是燕安酖毒。
  他们来扶桑可不是奔着什么享乐、什么福利来的,他们是来救国的,将来是要打回大宋江山的。
  你怎么能建这些东西呢?还建这么好?到时候,谁还想走?谁还记得国仇家恨?
  卧薪尝胆尝的是苦,现在都剩甜了,那还怎么忆苦灭吴?
  燕安酖毒,这就是燕安酖毒!安于享乐,有如饮鸩酒自毒啊!
  而且这样人的,不在少数。
  说白了,这些忠民都淳朴至极,死都不怕,跟着官家从崖山到扶桑。万万里之遥一路走来,心里的那股子劲儿已经定死了。
  官家说要图强,那就是图强,命都可以不要。
  可是,他们见不得官家有一丝一毫的动摇。
  要是官家动摇了,不想回去了,或者开始享乐了,那他们心里的那个支撑也就崩塌了。
  这事儿闹的很大,沸沸扬扬。
  到后来,甚至演变成了,总有一些百姓自发地围拢在养济院等地不走,苦劝工匠和兵卒,“别盖了,我们不用!”
  就是得苦着自己,才能不忘中原啊!
  ......
  ————————
  “养济院?”
  户部“归乡筹备委员会”老哥仨儿跟蹲禁闭似的,窝在小屋子里,人搭理。
  可是,外面的消息怎么可能不知道?不关心呢?
  此时,陈老爷正眯眼皱眉,“糊涂!!弄什么养济院?咱们好不容易提起来的心气,还不让宁王毁于一旦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9/61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