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胆(校对)第3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7/612

  刘德柔:“......”
  怎么有种没法聊下去的感觉了呢?你种的什么椰子?能吃能炸,还能当金蛋蛋用的椰子,是吗?
  否则,怎么封的侯?
  而王五郎还没看出刘德柔的异样,继续道:“火药这个事儿,本侯真不擅长,倒是无意之中配出一种易爆药来,没啥用。要不是殿下说有用,我都忘了。”
  刘德柔“......”
  算了,不聊了,伤人。
  而赵维也不管他们,任由他们离去。自己则是拉上王胜,还有海娃,回了成王府。
  到了府中,又叫命人把赵孟禧和马小乙叫过来。
  几个昔年兄弟再次聚首,却有几分唏嘘。如今把所有人聚齐,似乎是一件极难的事情。
  上次在钓鱼城,来了赵晔,却少了海娃。今天是有了海娃,赵晔却要坐镇巴蜀,不能一聚。
  “说说吧!”
  赵维也不废话,叙旧是其次,主要还是海娃带过来不少中原那边的消息。
  当所有人的目光集中在海娃身上,这个曾经的渔民少年也少了羞涩,早就成了身经大浪的杰出人物。
  沉着道:“一切都好,四川那边,阿难答没什么动静。咱们不动,他也不动。甚至成都那边传回来情报,他现在把心思都用在了云南,似乎想从云南王甘喇麻身上得点好处。”
  “另外,中原各地的义民依旧在往四川涌入,六城之中的人口已经超过百万。王相公和璐王的意思,四川不能再接人了,再接的话,会引来元朝的忌惮。”
  “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把人往安南文相公那里引,想办法弄到扶桑来。”
  赵维点头,“嗯,那征兵的事儿呢?文相可还顺利?”
  海娃道:“顺利倒是顺利,就是通道有点费劲。文相的意思是,尽量不引起元朝的注意。而安南临近两广和海南,那是阿里海牙的地盘。不易做的太过张扬。”
  “总之,成果有,但不大。依现在来看,接下来一年,只要船支足够,航路通畅,接十几万人过来没问题。”
  “至于征兵......”
  赵维眉头一皱,“征兵怎么了?”
  “征兵能征得上来,但是文相的意思,不想把新征的义军送过来。”
  “为什么?”
  “文相说,就算送过来,如果按殿下定下的时间表来看,到了扶桑也成战力,没时间训练整顿就拉到前线去,万一与蒙古人马上开战,打得过吗?”
  赵维等人认真地听着,点了点头,文天祥的担忧不无道理。
  “那文相是不是有别的想法?”
  “没错!”海娃肯定道,“文相确实有个想法,但要殿下和相公们商量。”
  “说!”
  “文相说,最好是调川军出川,用新征的义军填补四川亏空。”
  “!!!”赵维一怔,随之释然,这的确是个办法。
  川军可不光经历了川东大捷,他们中不少人是在张珏守山城时期就从军入伍,抵抗元朝的。
  后来张珏被俘,山城溃败,不得以才退伍隐入百姓之列。如今大宋再起风云,又依附而来。说是身经百战,也不为过。
  那是一支拉出来就能打,而且打不垮的铁军。
  如果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川军拉上美洲战场,确实是省了不少的麻烦,起码靠得住。
  只不过......
  赵维凝眉:“就怕许多川军将士不愿背井离乡,走这么远的路去打元军。”
  海娃道:“如果殿下能说服相公们,文相公会亲自回四川动员。”
  “......”
  众人无言,文天祥亲自去办,当然没问题。可是,大伙儿心里堵得慌。
  真要让川军出来吗?
  出来了,横渡大洋,投入美洲战场,有多少人能活着回去?
  当初在来滩,在场的很多人,包括赵维,可是亲口对川人许下过宏愿,“川不负国,国不负川”!
  厅中一阵沉默,谁也不说话。
  赵维脸色也是阴晴不定,他知道,这个决定要他来下。
  沉吟良久,“就...这么定了吧!”
  马小乙一怔,急道:“四哥,再想想!或者...等明日上朝,让相公们再议一议吧!”
  马二爷其实知道,这事应该没有别的办法了。但是,这个决定不能让赵维来下。
  川军出来,死的人多了,赵维没法向川人交代。
  “四哥,再等等!”
  “等个屁!”赵维骂了一句,“现在是躲责任的时候吗?就我来定吧!也不用与相公们商量了,这个锅,我来背!”
  “海娃,你这就安排人回航,让文相公去办吧!不要等圣旨了,拿我的手书回去,就说宁王需要川军。”
  “四哥!”海娃有些动容,甚至后悔把这事儿说出来。
  “我就是嘴贱,明天上朝述职再说不行吗?”
  “别扯那些没用的!”赵维不容有疑,“既然我当了这个权臣,哪有不背锅的道理?就这么定了,说下一件事。”
  众人无语,看着赵维仿佛又回到了几年前——热血、不记身前身后名的那个宁王。
  海娃知道赵维说一不二,定下来的事儿,再说什么也没用,也只能作罢。
  继续道:“另外就是,锦衣卫从大都传回来的消息,忽必烈有心一统蒙古,与四大汗国达成了协议,各成进兵之路,要会师扶桑。”
  “而且,忽必烈发现了一个惊天之密——天下是圆的!”
  众人一惊,对视一眼,随之笑了。
  “果然!”赵孟禧苦笑摇头,对赵维道,“还真让你说对了!”
  海娃一愣,“什么意思?”
  好吧,海娃离开扶桑的时候,是两年大计刚成形的时候,是与文天祥一起离开的。
  那时候,赵孟禧还没来,大宋也没分析出蒙古各汗的战略意图。
  此时,海娃带来确切消息,却是印证了赵维的猜测,为战略调整提供了佐证。
  听赵孟禧详细说完,海娃也是惊喜,“原来四哥早就猜到了?”
  “我还担心呢,担心消息送来晚了,来不及。”
  赵维也笑,“运气罢了。能坐实此事,也是好事,起码省了朝中一些不确定的猜测。”
  之前毕竟是推断,没有实证,朝廷的战略调整,说心理话,有赌的成分。
  可是现在,消息坐实,也能踏踏实实的一条道走到黑了。
  海娃道:“现在已经确定的是,钦察汗和窝阔台汗的联军已经拿下了罗斯国大半领土,正在向维京进发。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最多一年,他们就能得到出海口。”
  “伊尔汗那边,也就半年就能平定东罗马。”
  “最快的是察合台,都哇汗亲征。德里苏丹降了,如今可能已经下海了。”
  赵维仔细地听着,皱眉不己。
  按海娃所言,最快的是察合台。不过他也知道,威胁最小的也是察合台汗。
  从印度半岛那个地方想来美洲,累死他!
  值得担心的,还是其他三大汗国。
  太快了!
  蒙古人在这个时代几乎是无敌的存在,失去了还算有战斗力的阿拉伯人阻拦,打白人就跟打孙子一样。
  “对了。”正在赵维沉吟的时候,海娃又补充一句、
  “元太子真金,带着三子,也就是晋王铁穆耳,还有鲁国公主,于四月末从东瀛陆奥出发,这会已经在来扶桑的路上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7/61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