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1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4/470

  去年督标营在发现南塘营压垮四府绿营的速度远超于他们压垮义乌营时,迅速的做出决断,以骑兵加速义乌营的崩溃,从而实现脱离战场,保住有生力量以确保衢州的安全。
  督标营军官们久经战阵,反应远比陈文麾下的军官们要快上很多,但是总体的战术思想存在着时代的差异,最终体现到了战斗中,就导致了那样的结果。当然,这其中也有赖于马进宝这个猪一样的队友存在,坑爹的四府绿营让督标营压力倍增。
  而打破了去年清军组织的大规模围剿,南线的清军中,马进宝的金华总兵标营在几轮打击后损失惨重到了已经不存在任何一支成建制的部队了,就连其他三个府的绿营派来的部队受损也很是不小。至于督标营,倒是损失不大,可也同样需要补充损失和缺额,恢复战斗力一样需要时间,只是比马进宝要快上很多而已。
  至于北线的清军,抚标营全军覆没,绍兴绿营也丢下了一百多战兵,算是小有损伤吧。而其他清军,能够对他造成威胁的只有杭州驻防八旗,以及提督标营和定海总兵标营这两支浙江绿营精锐部队。
  根据黄宗羲刚刚送来的情报,清军抽调了定海总兵标营一部参与重建抚标营,新任的抚标营左营游击管中军事乃是原定海总兵标营左营游击,叫做常进功,辽东宁远卫人士,名字很是喜庆,一看就是天子近臣。
  历史上常进功是在永历八年从定海总兵标营左营游击调任到杭州城守副将的,后来更是在康熙年间入了汉军镶黄旗,出任过广东和浙江的水师提督。而随着抚标营的团灭,他提前两年回到了杭州,只是工作单位却变成了浙江巡抚标营。
  至于杭州驻防八旗和提标营,现在还没有确凿的消息,不过据黄宗羲所言,提标营好像抽调了部分军队参与组建新建的舟山绿营,若是再加上前年提标左营的损失,战斗力应该不会高到哪里去。
  那么北线清军中也只剩下杭州驻防八旗了,就看金砺在没有其他绿营精锐部队的配合下敢不敢动手了!
  眼下,他麾下的这支明军靠着团队拓展训练以着这个时代难以想象的速度迅速恢复由于战斗损失和重新组编导致的凝聚力下降的问题,重新形成战斗力的速度也远比清军要快上太多。
  借着这个时间差,陈文便可以赶在李定国击杀孔有德之前开始进攻衢州,进而威胁江西东部和福建北部。而当李定国诛杀孔有德后,满清即便抽调大军也只能去先行迎战实力远超陈文百倍的李定国,那么他就可以继续在郑成功围困漳州,牵制住整个福建清军的大背景下逐步盘活整个东南战场。
  长久以来付出的努力即将影响到这个时代的走向,这使得陈文感到兴奋不已,付出的努力即将得到最大的回报,以后的路势必依然艰辛无比,但是当希望开始降临,那么就一定会有更多的人随着他继续走下去。
  怀揣着满心的激动,陈文回到了中军大帐,继续处理军务。新式火器的技术难关还没有得到解决,最近刚刚开始下达的招贤令也还没有什么有为之士前来应募,火药的储备数量也存在问题,而优先级最高的安华镇防御工事则刚刚开始兴建……
  困难还存在着不少,只不过陈文还没来得及想出个所以然来,守在大门外的张俊便打断了他的思绪。
  “陈锦的使者?这才几月份就来下战书啊,胆还不小嘛。”
  调侃了句后,陈文便起身去换衣服,毕竟是要面见敌国使臣,总不能丢了大明王朝的脸面。片刻之后,头戴七梁冠,身穿绯色公服,玉带玉佩,黄、绿、赤、紫织成云凤四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胸口绣着麒麟补子的陈文便重新回到中军大厅。
  击鼓聚将后,陈文麾下还在大营中有资格参加军议的军官们便迅速的抵达中军大厅,分坐于两侧。而陈锦的使者在通过了名后,也在张俊的指引下步入了中军大厅,向陈文行礼,接着便递上了书信。
  陈锦的使者仅仅是一个信使,并非什么舌辩之士。倒是他带来的书信却是两份,一份是陈锦手书的,而另一份却赫然写着王江的名字。
  撕开了信封,熟悉的笔迹刹那间映入眼帘。
  “辅仁吾弟,见信如晤……”
  “……自古至今,神器本无主,有德有力者居之。大明失德于天下在前,败亡于贼寇在后。大清皇帝仁孝慈爱,实乃中国之主,绝非蛮夷之君;八旗劲旅所向无敌……”
  “……贤弟初战败李荣于四明山之南,再战击马进宝于金华府之东,虽未尝败绩,然实未与八旗劲旅交锋,遑论真满洲大兵……”
  “……蒙大清皇帝仁爱,陈总督宽厚,愚兄为贤弟计,当速率部归顺大清,方可免百姓流离之苦,将士从征之辛。谨申数字,用展寸诚。王江。”
  数月前,他和王江还在天台山上为了收复失地而共同奋斗,而现在,王江在书信中却是在为满清张目,劝说陈文率众投降。言辞之中,更是寡廉鲜耻到了一定份上,实在让人作呕。
  看过了王江的书信,接下来陈文又撕开了陈锦那封信的信封。陈锦在信中对陈文的能力很是夸赞了一番,并表示像陈文这样的名将更应该懂得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道理。大清一统天下在即,何必螳臂当车,若是能够幡然悔悟,归顺大清,那么清廷也绝不会吝惜官爵赏赐。至于此前的矛盾,乃是各为其主,清廷也能够理解,然后又举了一些降将在满清那边享受高官显爵的例子,以为暗示云云。
  翻来覆去的将王江的信看过几遍后,陈文看向那信使的眼神中很快便隐隐的流露了一丝轻蔑的嘲意,随后则装模作样的又将陈锦的书信前后看了几次,一视同仁了一番。只是未待他开口说话,远处的辕门外却传来了一阵吵闹声,引得众将侧目。
  军营之中,严禁喧哗,这是军中再正常不过的规矩。见陈文皱起了眉头,张俊连忙从守着大门的位置冲了出去,只是未待他走多远,在和迎上前的守门军官交谈了两句后便重新赶了回来,当着众人的面凑到了陈文的耳边。
  “大帅,辕门外来人穿着大明的官服,自称是兵部右侍郎,叫做曹从龙,此刻便要面见大帅。”
第十九章
初封
  随着张俊一语道出了外间的情况,陈文却不由得眉头一皱。
  眼下还没有到三月,就算到了三月鲁监国去监国号的消息传到西南也需要时间。按道理来说,这个时期的浙江的明廷兵部侍郎只可能是鲁监国亲自任命的,这样的例子大有人在,如他见过的王翊、王江、冯京第,甚至是他没见过的李长祥和张煌言,这些人他都有着或是亲见或是耳闻的印象,可是这位曹侍郎他却从未听说过,没有哪怕半点的印象在。
  难道是新近任命的?
  亦或者并非是鲁监国旗下的官吏,而是永历天子或者是其他意在至尊位的明宗室派来的?
  而且,行至大营辕门之外,未经通报便大吵大闹起来,这等人即便是真货怕也不是什么好相与的角色。无论是哪种情况,陈文都总要见一见才能确定下来,只不过……
  “请那位,嗯,先生暂且在其他军帐休息片刻。待本帅了了此事,再行面谈。”
  “卑职遵命。”说罢,张俊便大步流星的走出了大帐,与在大帐范围外等候的守门军官说了两句,便由着那军官去辕门外相请。
  辕门之外,曹从龙带着两个从人早已等待得很有些不耐烦了,尤其是曹从龙。
  去年年底,陈文攻陷金华府,击退清军围剿以及王江意外被俘降清的消息传到了海坛,舟山之战幸存下来的鲁监国君臣们在以着前所未有的效率商议后,便决定派兵部右侍郎曹从龙携带封赏的敕书前往金华,意在策动陈文引大军进攻台州,以便于受定西侯张名振保护的鲁监国能够摆脱眼下的困境,重新杀入浙江,引领整个浙江抗清大局。
  这个计划乃是鲁监国朝廷内部的文官集团一手制定的,在他们看来只要鲁监国能够在台州登陆,浙江便会爆发新一轮的抗清浪潮,而陈文这个王翊部将的存在也可以有效的牵制住与王翊不睦的定西侯张名振,如此便可以重新形成以文驭武的格局,可谓一举多得。
  其实在计划之初,新任的内阁首辅沈宸荃本打算亲自前来,却被对此持保留态度的定西侯张名振以“元辅需留守朝中,不可轻动”为由否决,而鲁监国本人属意的张煌言则在消息传来之前就已经前往厦门试图说服郑成功尊奉监国鲁王号令,以至无法成行。
  沈宸荃且不说,张煌言曾在四明山立山寨抗清,更是与王翊并肩战斗过,虽然在陈文抵达大兰山之前就已经入卫舟山,但是和原大兰山的官吏们多少有过点头之交,开展工作也更加容易一些。本是一个极好的人选,奈何那时张煌言已经启程前往中左所,况且若是能说服郑成功的话摆脱困境也更容易些,便只得由同为兵部侍郎的曹从龙前来。
  一路历经风涛骇浪,从台州登岸之后仗着从人对道路熟悉才能赶在此刻抵达,可是这一路行来已经快两个月了,鲁监国那里情况如何还尚未可知,换上官服取出印信准备靠近军营,却被撒在外围的哨兵捕获带回营审讯,而在路上上更是听那几个哨兵闲聊提到刚刚还有满清浙闽总督陈锦的使者被带回大营。
  难道陈文打算学着王江降清吗?这个还不能确定,但是陈锦既然派使者前来,就一定会带着王江的手书前来劝降,而陈文和王江的关系据此前前往天台山宣诏的李家兄弟所说却是颇为融洽,若是陈文真的选择降清,那么鲁监国朝廷的这一条最后的退路便彻底封死了。
  凭籍着兵部右侍郎的身份试图说服哨兵直接带他去见陈文,奈何那几个哨兵却丝毫不为所动。直到大营门外,心急如焚的曹从龙更是直接以兵部侍郎的身份相责难,结果那守门军官听说他是兵部侍郎却依旧如那几个哨兵般不为所动,只是在呵斥其军营不得喧哗后才入营报信。
  军官入营的瞬间,那几个守门的士兵和同行的哨兵便持着手中的兵器死死拦住了他们的去路。两个从人将曹从龙护在身后,可是身体的颤抖却将他们的恐惧深深的出卖。
  曹从龙不明白一支去年还在监军文官麾下的大军现在为何会对文官殊无敬意,奈何他并不清楚,陈文从练兵之初便表现得特立独行,所以王翊对那支老南塘营的军务也几乎从不干涉,而后来王江在浙江巡抚任上时更是丝毫没有干涉过军务,唯恐会坏了国事。再加上眼下此地的文武势力已经发生逆转,这些都直接、间接的影响到了将士们的心态。
  对此并不知晓的曹从龙只得将问题脑补为军士不屑于王江降清,对文官产生了偏见才会如此,由此倒也稍微放宽了一些心。
  守门的军官很快便返回,可是不仅让他们随一个陈文的亲兵到营中军帐等候,还只是称其为先生,而不是官职。两个从人听闻明军没有为难他们的意思倒是松了口气,可是曹从龙却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难道陈文真的打算降清,亦或者是打算遵奉其他宗室为皇明正统,所以才会不承认他兵部侍郎的身份?
  一连串在情势所迫而导致的急切下产生的误解,促使着曹从龙在跟着那个亲兵接近中军大帐的时候毫无预兆的脱离了在前面带路的亲兵的指引,直接奔向中军大帐。
  引路的亲兵刚刚重新转过头带路,结果却听到身后的脚步急促了起来,转身一看却竟是直奔中军大帐而去,那亲兵眼见于此连忙高声大喊着敌袭追了上去,奈何距离中军大帐实在不远,还未等他追上,曹从龙便已经到了中军大帐近前……
  中军大帐内的陈文在示意张俊着人带曹从龙入营后,便打算尽快结束这次满清的劝降,不过他刚刚说了两句场面话,还未来得及引入正题,便与帐中众将看到一个穿着绯色官袍,上绣孔雀补子的文官狂奔而来。
  站在门口的张俊见曹从龙跑来,立刻长刀出鞘,而他身边的其他亲兵亦是如此。刀身的金属质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曹从龙跑到近前连忙收住了脚步,只是气还未喘匀,便大声喊道:“陈大帅欲降鞑子乎,为何不肯承认本官的身份?”
  这话说出了曹从龙心中所想,可是在陈文的耳中却分明诛心已极,联想到这个时代文官向武将泼脏水的花式手段,只见他拍案而起,大声怒斥道:“将这狂徒给本帅拉下去。”可是未待处置的话出口,转念却想到了此人的身份尚且存疑,只得将尚未出口的下半句改为“关起来”。
  待赶来的镇抚兵将抱着必死之心唾口大骂的曹从龙绑走,怒气未消的陈文才重新坐下,向那使者继续刚才的话。
  “且告诉王江,人各有志,他愿意给鞑子当狗,本帅却是不愿。我汉家男儿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既然并非同心同志之人,那么从今日起便割袍断义,老死不相往来,就这么简单。”说着,陈文便拔出佩剑将官服的一角割取,抛向了那使者。
  见那使者的脸色随着官袍一角的落地登时变得煞白,陈文笑了笑,以着嘲弄的语气说道:“阁下不必害怕,本帅还要借你的口将话转达给陈锦和王江呢,自然不会杀你,不至于连脸都吓白了。”
  听到这话,那使者未来得及解释,只听到中军大帐中陈文麾下的众将已是捧腹大笑成了一片,大帐中充满了对敌人的轻蔑和歧视,似有冲破大帐的架势。
  知道需要的效果已经达到,陈文自然也不打算继续为难使者,只是让他回去告诉陈锦,劝降的把戏用在他身上乃是浪费时间,而到最后更是直言不讳的告诉陈锦。
  “回去还请陈总督沐浴净首,秋高马肥之时,本帅自当亲领大军与陈总督会猎于衢州!”
  遣人送走了使者,陈文将陈锦的手书扔到一旁,重新拿起王江的信,又让张俊将王江此前的笔迹拿来细细验看了一遍,确认了心中所想后不由得长舒了一口气。
  直到此时,陈文才想起还有曹从龙这一码事,重新换了一套官服,便让张俊将那曹从龙带来。
  看着曹从龙带着那一副烈士即将就义时的标准神情昂首进入大帐,反倒是押解此人前来的镇抚兵却似乎如跟班一般,陈文真不知道是好气还是好笑。
  于是乎,他只得开口问道:“阁下自称是兵部右侍郎,可有官凭印信在身,亦或者有什么可以证明阁下身份的物事,这年头连宗室都有冒充的,空口白话的本帅却是不信。”
  听到陈文有此一问,曹从龙冷笑道:“陈大帅可是打算借本官之首为投名状,那便随阁下拿去,只是万勿漏了本官的姓名。”说罢,只见曹从龙自怀中掏出官凭印信,随手抛在地上。
  投名状三字暗带讥讽,陈文怎会不知,只是打算好了验证身份唯恐误了正事,也只得暂且隐忍,不去理会罢了。
  见官凭印信已经掉落在地,张俊只得将其拾起,与陈文的几个幕僚一起验证了一番,才向陈文点了点头。
  接过官凭印信看了看,陈文只得叹了口气,官凭印信确实是真的,接下来他又问了几个问题,观察那曹从龙也不似作伪,只得起身走到其人身前,将官凭印信重新交到他手上。
  “曹侍郎勿怪,本帅南下前曾在天津卫听人提及四川有人假冒楚藩世子,妄图欺瞒王师窃取神器,宗室尚有人敢冒充,本帅不得不谨慎行事,还请见谅。”
  陈文所说的乃是发生在四川的朱容藩之乱,以着这个时代的通讯速度,身在浙江的曹从龙自然是不知道的,也懒得相信陈文的“信口雌黄”。只是眼见着陈文已经确认了他的身份,又摆出了一副道歉的架势,曹从龙压了压心中的怒气,也只得表示当下确实如陈文所说般人心难测,谨慎一点是好事,他不会介怀。
  双方重新见过礼,已经有所预感的陈文便开口问道:“敢问曹侍郎此来金华,所为何事?”
  听到陈文有此一问,曹从龙的神色立刻严肃了起来,只待他轻咳了一声,畏畏缩缩躲在一旁的两个从人只得上前,在陈文及其麾下中间面前变戏法一般掏出了圣旨和尚方宝剑。
  就在这时,只听曹从龙喝到:“镇守大兰山总兵官,便宜行事,挂征虏将军印,左军都督府左都督,世袭浙江都指挥使陈文,接旨!”
第二十章
否定
  果然是宣诏。
  从上次在天台山上鲁监国派出使者通过封赏在嘉奖陈文取得四明山殿后战大捷,保全四明山南下百姓的功劳,同时也确定了其遵奉监国鲁王为皇明正统。
  不到一年的时间,舟山明军在根据地陷落后被迫南下福建,四明山残余的明军武装也再度遭到了打击,就连天台山众将也损失惨重。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陈文以孤师光复金华府,击溃了清军的大规模围剿,确实称得上是极为难得的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4/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