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1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2/470


第三十一章
启程
  送走了吕文龙,曹从龙便出发前往兰溪县。回想着吕文龙所言,曹从龙并非没有辨别事物的能力,也能够听得出这其中的揣测之语比比皆是。
  前年的时候,陈文设计的那个内线作战各个击破的计划虽说并非天衣无缝,可是即便后来送到舟山,朝廷里的文官、勋臣们看过后也都大加赞赏,甚至张名振更是认定这是最有可能击溃围剿清军的办法。而且那一战陈文本也会参战,乃是王翊选择让陈文留守大营的,并非陈文自愿留下,可若全是陈文的算计,那也未免太过复杂了。
  况且,若非陈文带来情报,四明山明军很可能被清军各个击破,根本不会爆发那场让提标营损伤颇重的四明湖之战,说陈文与王升勾结也实在太过牵强。
  至于王江之事,则更是无端的妄想。牺牲亲信部将和麾下军队战无不胜的威名,就为陷害一向与其相处和睦的监军文官,难道他就不怕新来的监军文官与其争权吗,这又何苦来哉。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除非是陈文得知阮进意外身死,舟山明军南下福建才有可能发生的,可是此人前往金华却是在舟山之战前,若是勾结也肯定是在那之前,他能够未卜先知这一切更是曹从龙所无法想象的。
  陈文对于军队的掌控和个人的用兵能力都很强,而且也愿意东进台州迎鲁监国登岸,基于这些考量,曹从龙毫不客气的点茶送客。
  只不过,吕文龙临走时的那句他曾亲眼见过陈文私会王升的亲兵,这件事情还是让曹从龙提起了一丝警觉,于是乎他便将另一个随他来金华的亲信留在了府城,以便能够及时的获取府城的消息。
  ……
  欢天喜地的送走了前去“巡县”的曹从龙曹巡抚,陈文便返回大营继续监督训练。
  昨天于世忠献上的所谓宝贝,其实在欧洲的军队中很是常见,不过在眼下的中国却是一套十足的稀罕物件。
  铳规、铳尺、度板、远镜。这些东西乃是用来为火炮测距瞄准,提高其命中率的基本工具。只不过,在眼下的中国战场上,却几乎没有炮兵会使用这些,甚至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以上的炮手连世上有这种提高火炮命中的工具存在都不知道。
  事实上,历史上这些工具并非没有运用于明朝的军队。天启、崇祯年间,明廷曾招募过雇佣军为明军训练炮兵,试图借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来强化军队。可是随着登州之乱的爆发,这一进程被彻底打断,那些学得比较过关的由于牵扯登州之乱成批的被明廷处死,如孙元华、张焘;而那些技术不过关的则多有投降满清,如孔有德、耿仲明之流。
  到了这个时代,炮兵则还是按照经验来操炮,明清两军尽皆如此。甚至到了十九世纪的鸦片战争,在热爱科学技术的满清酋长们的关怀下,清朝的火器得到了“长足发展”,而那些装备和普及率上几乎已经追上了明末欧洲同期水平的清末清军,却还是在凭借着经验为火炮瞄准。既然如此,被处于维多利亚时代全盛期的英国佬们吊起来打也没有什么不正常的。
  看着于世忠为炮长们演示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陈文依稀记得如颗粒化火药、定装炮用药包之类的运用似乎在明末就已经存在了,只是他接触过的军队好像都不太清楚这些东西,就连一向重视火器的俞国望也不例外。而像黑火药成分比、枪用黑火药和炮用黑火药的区别之类的东西在后世的军史论坛里也几乎人尽皆知的知识,奈何当初就不甚关心,想要回忆起来可能还需要时间和这方面的刺激才行。
  一口气吃不了个胖子,先把瞄准技术练出来再说。只是眼下他手中的火炮口径都比较小,尤其是那些打铁砂、石子的小型虎蹲炮,估计也用不着瞄准,能够提升命中率的也就是那些弗朗机炮了,但愿能够有个比较好的效果。
  看过了炮兵训练,陈文便前往金华镇讲武学堂。此前本来他已经将巡按御史行台和金华守御千户所衙门进行了规划,甚至已经开始动工改建。奈何曹从龙一到,对于私设武学的事情很是不满,在反对失败的情况下干脆直接把行李搬到了巡按御史行台,以那里作为浙江巡抚衙门,并表示若是陈文继续在这里修建武学就干脆把一起筑到墙里面算了。
  对于这等仗着巡抚的身份非要来当钉子户的大爷,陈文实在没什么办法,只得把房子让给了他。不过嘛,金华镇讲武学堂还是如期成立,只是改在了大营之中,省得曹从龙没事过来瓜噪。
  第一批入学的军官全部来自于新近成立的金华镇总参谋部,这些参谋军官中有历经过血战的军官,也有刚刚投效明军不久的读书人,作为总参谋长楼继业眼下正带着一部分参谋到明军占领区各地测绘地图、制造沙盘,而剩下的则留在讲武学堂听陈文和一些有经验的军官讲课。
  其实今天本没有他的课,不过过来看看总会放心一些,至少若是出了什么火炮打不响是不是对手使用迷魂阵之类的问题时,他还可以设法纠正一下,免得这些家伙去骚扰正经吃斋念佛的佛家弟子清修。
  和这些正在大营学习兵法和军事知识的参谋们不同,在楼继业带领下前去测绘地图、制造沙盘的那一部分参谋此刻则顶着烈日在明军的保护下前出安华镇一段观察、记录那块清军占领区的地形走势。
  同为协守副总兵,李瑞鑫、吴登科和尹钺三人由于此前便是鲁监国任命的副将,此番曹从龙宣诏时探知他们还在陈文麾下做事,便以鲁监国的名义任命这三个人为团练总兵官。而刚刚晋升为协守副总兵的楼继业则因为鲁监国不知道有他这么个人而错过了这次晋升,甚至在曹从龙询问过他的工作内容后,也只是不甚耐烦的表示会向鲁监国把他这个副总兵的官衔确认下来,仅此而已。
  对于这等拿豆包不当干粮的行为,楼继业和他麾下的参谋军官们在私底下颇为愤慨,而这一切直接导致的便是其中的一些人打了退堂鼓,而另一部分则更加卖力气的学习参谋作业的相关技能。
  只不过,眼下这个总参谋部还是刚刚成立不久,人员虽是就位了,工作范围也初步的进行了划分,可是距离真正发挥效用大抵还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而眼下,这些测绘地图、制造沙盘便是最基础,也最能快速看到成效的工作,所以楼继业便亲自带着他挑选出来的这批军官出来做事。
  向北前进了大半日,总算是把左近的地形走向了解了个大概,不过再深入下去可能便会遭遇清军,楼继业不打算拿这些种子去和满清的消耗品们对耗,便放弃了继续前行,而是带队返回。
  待回到安华镇,那座卡在清军必经之路的防御工事中的苦力们似乎也结束了今天的劳作,在回到左近的劳工营地领取晚饭。
  只不过,应了楼继业心中对于这些前绿营兵劳动时间的不满,带着加快工事建设命令的信使已经策马而来,大概楼继业和他麾下的参谋军官们离开此地,前往浦江县的时候,此间的鞭笞声便会随着陈文的意志陡然密集起来。
第三十二章
因果
  永历六年三月底,距离提升劳动强度和时间以加快工事建设的命令下达已经过去大半个月了。
  直到今天,安华镇防御工事总算是彻底完工了,而纵深的防御工事和营寨也完成了七七八八,可是对于王启年来说,能活到今天确实是殊为不易。
  自总兵府下达军令起,负责他们这支苦力营的军官便下达了每日提前起床工作、延时下工的命令。同时为防止苦力们偷懒,任何出现问题的分段,其负责监管的监工一律连坐,和那些苦工承受同样的责罚。而且为了防止这些由先后两批投降明军的监工和苦力们上下串通,每天都会有明军亲自前来检查工程质量,任何不合格的分段全部推倒重来,而那些苦力和监工们则必须在当天将工程重新完成以待检查。
  这样一来,本就因为加长工时而缺乏休息时间的前绿营兵现任苦力们更是往往会因为工程达不到标准而被明军勒令推到重建,而这就更是加大了他们的劳动强度。
  对于这样的压迫,苦力们并非没有表示抗议,语言和行动上的尽皆有之,可是得到的回应则多是监工们的皮鞭,其实被鞭笞或许还是好事,因为有机会只是承受鞭笞的显然是没有被明军先期发现,若是先被明军发现,不光当事人要受罚,就连监工也不能豁免。而一旦监工受到了责罚就更是变本加厉的挑错处、克扣午间由他们分发的吃食。这样的结果便是在忍饥挨饿的情况下超负荷劳作,同时还要挨着一顿顿的毒打,甚至还很有一些被明军以无心悔改为名直接拉出去杀鸡儆猴。
  有道是,天高鞑子远,饭少苦活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可是想要反抗,他们需要面对的便是驻扎在左近的那半个战兵营和守备部队。当初人数占优时他们都未曾能够击败明军,眼下明显是明军人更多,而且还占据了各处的要冲和有利地形,反抗根本就是死路一条。
  于是乎,那些已经丧胆的绿营们便想出了逃跑的办法,甚至几乎每天都会有人在私下串联相熟的同袍一起逃亡。
  王启年并非没有想过逃跑,甚至他的那个当初在一个锅里面吃饭,后来一起当了俘虏,到现在则一起在当苦力的“患难之交”谭景仁也曾经力劝过他。可是他与谭景仁这等连媳妇都是抢来的外乡人不同,他是金华府本地人,家人和产业都在府城不远的汤溪县,他若是逃了,他的家人和祖上传下来的田土房舍又当如何。可若是不逃,只怕再这样下去非要活活累死在这苦力营里面不可。
  可是就在王启年还在左右为难的时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出现了,而等到他得到消息的时候,看到的却是那人连同着同谋的两个前绿营兵已经被明军抓了回来。
  那是一个晌午,两个同谋的人在躲避追捕的途中已经被明军杀死,就连尸体也被拖回来挂在了工地旁的树上。而活下来的那个不仅已经被打断了一条腿,更是被明军拖到当场,在众目睽睽之下被那负责的军官下令处以鞭笞五百,然后斩首示众的刑罚。
  整整五百鞭子,每当那个逃亡者被抽昏监工们便会用冷水将他浇醒,直到后来连冷水也已经无法将其唤醒的时候,负责浇水的监工便当面向那个凶神恶煞般的明军军官报告,此人已经被活活打死。
  但是即便如此,那五百鞭的刑罚却并没有因此而免除,在将那具尸体鞭打成一堆烂肉后,斩首的刑罚也如约执行。至于尸身,则同样被挂到了左近的树上。
  借着明军立威的时间,包括王启年在内的前绿营兵们得到了些许的休息时间,只是晚上的饭食却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剩余。可是到了第二天一早,那三具尸体上似乎分别少了些肉,王启年不知道这是谁干的,是野兽,还是其他什么,他不敢去想,也不愿去想。
  至于那个逃亡的计划,便是连谭景仁也不再提及,只是闷头干活,唯恐被明军和监工们找到些不是。可就算是这样,同样每天都有因为累死或是被监工打死而抬出去安葬的前绿营兵,只是不知道哪一天轮到他而已。
  遍体鳞伤的劳作了大半个月,总算是把规定的工程基本上做完了,而那位似乎是因为安华镇防御工事彻底完成了心情大好的负责军官突然发现了他们已经距离集体累死不远,便让他们休息半日,随后继续将纵深的工事和营寨进行加固。
  但愿这一天早早结束,而那时还能活着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
  陈文并不知道王启年心中的祈祷,即便知道了也不会有丝毫的怜悯,因为这些充当苦力的前绿营兵们在作为清军的时候且不说为满清张目镇压抗清义军的事情,这些人渣在驻地欺凌乡里、强抢民财、甚至谋财谋色而害人性命,此刻他们所承受的一切,不过是报应而已。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理所应当!
  接到安华镇防御工事竣工消息的第二天,陈文一大早便来到了府城外的那座新近建起的南塘营烈士陵园。按照陈文的规定,有家人尚在的尸身由各家自行安置,总兵府会给予烧埋银子,烈士陵园只设衣冠冢。而没有家人的,则葬在各营的烈士陵园,各营逢年过节要组织军官士兵前来祭扫,只要这支军队的编制永存,便可以血食不绝。
  只不过,与此前明军兵进金华府、以及孝顺镇之战中阵亡和伤重不治的烈士不同,这一次要进行安葬的烈士却并非是阵亡于金华,而是那些为护卫王江而战死在天台山上的烈士。
  一个多月前,陈文与从衢州返回的王升的使者敲定了用他手中的“宝物”交换部下尸身的交易。而彻底达成协议后,那个使者便将情况如实相告。
  王升抓获王江后,用他此前在天台山上杀死的明军、百姓以及后营副将叶世荣的首级向陈锦报功,而陈文的那些部下们的尸身则干脆藏在了一个以私通明军而被王升将全家杀死的富户家中的冰窖里进行保存,以备未来能够与陈文进行交易。
  就这样,在金华府的连番血战、和王升抓获王江的功绩反复核实以及调任督标营的一系列事件后,这桩交易才算有了一个开始。而得到具体情况后,陈文便派了一个亲信军官带着部队专门到天台县与东阳县交界的交易地点把尸身换了回来。
  只不过,在确定身份后,由于天气开始热起来,尸体不利于保存,便只得进行火化,再带着骨灰回到金华。
  而今天,便是由府城一个据说灵验非常的算命先生专门选的黄道吉日,为的便是让这些将士们日后不至于受到拖延时间安葬的影响,能够顺利的投胎转世,并且在来世不至受苦。而出于同样的原因,这些烈士的家属们放弃了将骨灰安葬在自家土地的念头,选择一同安葬在此地,以便不至于影响投胎转世这些日后的事情。
  即便只有骨灰,此番选用的棺木依旧是最好的。在那些曾经的同袍们一步步将棺木抬入陵园,直到下葬的墓碑后,那些烈士的家属们纷纷爆发了撕心裂肺的哭泣声,就连陈文和随行的军官们也纷纷流露出了悲伤的神色。
  这些将士陈文大多认得,他们在生前都是那些老南塘营的一员,其中甚至多有参加过四明山殿后战的勇士,而最先进行安葬的天台山守备牛平安对于陈文来说更是熟悉非常。
  吴登科的乡党,和孙钰等人一起从金华投效大兰山,陈文讲古的时候总是守着篝火默默的添着柴火,孙家的小院中与众人一同宣誓效忠,在大兰山上奋力训练不甘人后。而到了四明山殿后战,在他直面着清军的炮火前进的时候,面对着已经将火把按向引信的清军,以及那些即将喷溅着怒火的虎蹲炮,更是毅然决然的与另外几个长牌手一起挡在他的身前……
  在陈文的印象中,牛平安不善言辞,却能够尽忠职守,这样一个军官若非对于新战术接受的速度太慢早就留在了那时的第一局中,随着陈文进攻金华府。可就是在此之后,随着大兰山明军从天台山向金华府转移,王江前去说服其他明军,而被吴登科和李瑞鑫留下护卫王江,便再没有机会活着看到鞑子被赶出中国的那一天了。
  牛平安的坟前,牛平安的妻子以及两个儿子抱着墓碑大声痛哭,以宣泄心中的悲痛,而牛平安的乡党,也是他此前的上司吴登科则跪倒在坟前,一口一个“是我害了你”之类的自责话语,不停的磕头。
  填了土,烧过纸钱,进行了祭拜,陈文当着那些军烈属和烈士们的墓碑再度表示了他会将安养烈士遗孤的福利制度进行到底的坚定意志,并且赌咒发誓一定会让他们的子弟们能够在未来生活在重新扫清海内胡腥的中华大地之上,绝不会让他们的牺牲和努力付诸东流。
  离开了烈士陵园,满怀着伤感和沉重的陈文便带着亲兵们返回大营。一路上,陈文的亲兵队长张俊并不在,而是回到家中去参加他姐夫的葬礼,这些亲兵按照平日里那般静静的跟在陈文的身边,默然不语。直至来到了大营外,这支沉默了许久的队伍才发出了一丝惊异。
  将眼前的那人拉到一旁,满心不悦的陈文却并没有出言训斥,而是直言不讳地问道:“你怎么回来了,衢州那边发生了什么变故?”
  来人便是留在衢州搜集情报的“虚竹和尚”,见陈文开口问道,白景赫连忙低声回答。
  “大帅,卑职已经查明了,陈锦那狗鞑子之所以不断的向江西派出信使,原来是打算在江西的鞑子清剿掉那里的王师后便集结浙江、江西以及部分福建绿营前来围剿我军。而眼下,最后的一支江西王师已经被鞑子团团包围,怕是支撑不了多久了!”
第三十三章
逆转
  江西,西连湖广,东接南直隶、浙江和福建,而其南部的南安、赣州两府则与广东交界。除此之外,江西毗邻长江水道,向西便是湖广的武汉府,而向东则是明太祖的龙兴之地,明朝的陪都南京。
  这样的地理位置,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可是在南明的历史上,此地除了金声恒反正遭到镇压,以及李成栋兵败南赣这两件事情比较出名外,此地的抗清斗争在后世的记载中却远远比不上他临近的那几个省。
  南直隶占地甚广,更有明朝的陪都南京,从弘光朝开始便是明清双方争夺的重点;湖广是清军进入大西南的大门,浙江有鲁监国系统明军集团,而福建、广东则是夹杂了来自各系统的明军、义军、反正清军以及郑氏集团和鲁监国集团与清军之间的反复拉锯。
  说到底,江西之所以存在感较低,说到底还是因为各路已经被清军赶到海上、大西南的明军其实力无法有效的控制住与江西交界的省份,最终也就无法触及到这片要冲之地。
  但是在历史上,江西的抗清运动始终如火如荼,从弘光元年永宁王汇合阎罗总义军收复建昌、抚州,揭重熙、傅鼎铨起事开始,大规模的抗清运动直到永历六年五月大觉岩沦陷,平江伯张自盛被俘才算是彻底被镇压下去。而此刻,江西抗清运动以及清军决定抽调江西和部分福建绿营参与围剿陈文的计划也到达了至关重要的节点。
  “……前年十月,宁洪伯洪国玉与鞑子交战于建昌府新城县,兵败后于南丰县被鞑子俘获;去年闰二月,提调总统阎罗总四营头的五军都督罗荣兵败后被鞑子杀死于赣州;去年五月,兵部尚书江西总督揭重熙和定南侯曹大镐被鞑子俘获;眼下整个江西的王师只剩下平江伯张自盛的残部屯于建昌府泸溪县的大觉岩,已经被鞑子团团包围,怕是支撑不了多久了!”
  中军大帐中,听着白景赫将他打探到的情报娓娓道来,陈文也渐渐回忆起了一些江西抗清的故事,其中印象最深的便是清康熙年间死于文字狱的清代文学家戴名世的那篇《画网巾先生传》。
  只不过,故事中的那位画网巾先生被满清福建左路总兵王之纲杀害的时候,福建提督杨名高还没有赶回福建尝试为漳州解围。而现在,江西真正拥有影响力的抗清武装只剩下了张自盛一家,其败亡似乎也近在眼前。
  大觉岩到底是几月被清军攻陷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2/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