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1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1/470

  “申先生好。”
  “哦,是倪将军啊。”
  将军二字有些刺耳,但是倪良许却知道这位先生并非故意,这位先生性子有些孤僻,旬休时也多是独自饮酒,可能是和曾经的遭遇有关。不过他本也没有什么朋友,对于这里面的内情也不清楚,更没有兴趣弄清楚,此刻只是基本的礼仪而已,不作他想。
  本打算寒暄两句便告辞离去,可是未待他把告辞之言说出口,却听得数人急匆匆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很快便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申先生好。”
  自讲武学堂里出来的数人皆是前来进修的军官,为首的那个已经是一个步兵局的指挥官。这几个军官第一眼看见倪良许尽皆未有开口打招呼,但是看到了倪良许面前的那位负责“开蒙”的申先生,却一个个的还是规规矩矩的上来行礼。
  “你们是去旁听会议?”
  “是的,申先生。”
  “那你们快点吧,晚了的话,介绍人会不高兴的。”
  “谢谢申先生。”
  说罢,那几个军官便在行了礼后就匆匆离去。倪良许知道他们是去参加华夏复兴会的内部集会,这种集会只有正式会员和有正式会员作为介绍人的预备会员才能参加,他在军中没有朋友,也没人愿意担着连坐的风险去给他这个前叛军做介绍人,所以倪良许对此也只是耳闻而已。
  行了礼,倪良许便出门离去,继续去感受金华府城重新焕发起来的生机勃勃。而此前已经离去的那几个军官则是紧赶慢赶的来到了那座原本是金华总兵马进宝的宅院,现如今的华夏复兴会在金华府城的集会之所。
  这几个军官之中只有那个局总是正式的会员,不过也是在围困衢州期间经人担保成为正式会员的新人。至于其他的几个军官,则是分别由一些相熟的会员担保的预备会员,今天前来参加明军回师后的第一次内部集会。
  几个军官一路行到大门前,那里新近挂上了一副木制的对联,上书着的“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斯门”虽然有些滑稽,但却视乎在试图传递着另一种别样的思想和精神。
  大门口已经有其他军官在接受检查,众人见此,连忙将介绍的文书拿出来,而那个局总也不自觉的擦了擦别在胸前的那枚由竹简和古剑组成的徽章。
  没过一会儿,前面的军官便检查完毕,众人便排着队伍上到前去,接受检查。负责检查的军官先是平胸一礼,这是会内的基本礼仪,便是临海伯陈文亦是如此,所以待那军官向他们行礼,这几个军官便连忙挺直了腰杆回礼,对于检查也没有丝毫的不满。
  检查无误,他们的佩剑、腰刀也都由守门人收好,待他们离开时再行发还。此时人来的已经不少了,不过距离正式开始还稍微有一会儿的时间。
  几个军官在大院里面很快就碰上了几个相熟的军官,其中那个拄着个拐杖,跛着一条腿的军官尤为显眼。那个跛子军官的介绍人据说就是临海伯本人,此人更是已被陈文亲口确定了营官的差遣,只待军队扩编起来就可以前去任职。
  如此的前途似锦,自然是人人侧目,不过此人却也是最早的那批南塘营的老兵出身,还是出自号称最为精锐的甲哨,虽然一度去做过驻军军官,但在曹从龙之乱以及在两个月前的那场大战中的优异表现,却也没人会说出什么幸进之徒之类的酸话。
  内部集会很快就要开始了,众人连忙走进了会场。待进入之后,自有引导员将他们分开,正式会员坐在前面,旁听的预备会员则是坐在后面的旁听席。
  片刻之后,随着一声“肃静”的响起,陈文大步的踏入了会场,随即便面向了神坛上方绘着竹简和古剑的会旗站定。
  “全体起立,向轩辕黄帝像行礼!”
第三十九章
萌芽(下)
  华夏复兴会的会议大厅中,绣着竹简和古剑交叠图案的会旗高高悬挂于面对着大门的墙上。会旗之下,一座神坛上端正的矗立着一尊由本地知名的能工巧匠亲手雕刻而成的,一手托着竹简、一手扶着剑柄的轩辕黄帝雕像。
  现代意义上的政治信仰,对于陈文的这支浙江明军集团的将士们来说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那么一个更为实体化的偶像则更加有利于接受。
  或许,孔子的形象对于普通人而言更为熟悉,也更加容易接受。然而陈文却无意将信仰与明末的儒家士人阶级联系到一起,尤其是和那些只知空谈,只知道最大化自身利益而不惜败坏国事的那些自私自利到家的儒家士大夫联系在一起,所以轩辕黄帝便是最好的选择了。
  随着一声“全体起立,向会旗行礼”的号令,只听哗的一声,会场中就坐的会员和预备会员们纷纷起立,与站在最前面的陈文一起向着轩辕黄帝的木制雕像行礼。
  绝大多数的明朝人,尤其是像陈文军中占绝大多数的良家子对于一切关于祖先的事情都极为重视,这不仅仅表现在祭祖上面,这些人评判行为正确与否的价值观中也存在着是否对得起祖宗的抉择。
  一个人与一个人之间的祖宗或许会有重合,但是绝大多数的人们之间却是各自有着各自的祖宗,至少在有族谱可查的范围内是不会重合的。
  相比之下,轩辕黄帝乃是华夏民族的始祖,自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大肆祭奠,到了明朝,则更是愈加的隆重而密集起来,这正是说明了人们对这位人文始祖的认同的不断加深。既然如此,由祖宗延伸到轩辕黄帝的信仰,再进一步延伸到民族主义思想,在陈文看来也要比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对其更为有利。
  会场上,自陈文以下,包括十余个如孙钰、周敬亭、顾守礼和齐秀峰这四个第一批会员中的士人在内的文官和三十几个军官出身的会员,这些人乃是经过了七月初四建会和围城期间的一次特别会议后发展起来的正式会员,另外还有与这个数字大致相同的预备会员。
  这些与会者立于会场之上向会旗下的轩辕黄帝像行平胸礼,直到片刻之后,作为会长的陈文率先放下手臂,捏起了三根香点燃后插在了香炉中,行礼才算是结束。
  这并非是第一次会议了,自然也无需宣读开幕词。向轩辕黄帝像行过礼后,陈文便开始了今天的第一个议题——会社章程和宗旨的讲解。
  民族主义是华夏复兴会的主旨思想,不过却并非是那等“非汉族皆没有生存权利”的极端思想,因为儒家“仁”的核心思想早已完美的融入到了华夏文明之中。只有蛮夷才会单纯的使用烧杀淫掠来展现自身所谓的强大,而华夏文明在武力扩张的同时从未落下过教化二字,通过华夏文明无与伦比的自身魅力使蛮夷心悦诚服的归化。
  当然,能够得到包容,能够得到归化机会的并不包括那些残害华夏子民的蛮夷!
  根据孔老夫子的诠释——“夷狄,禽兽也”那些蛮夷不过是披着人皮的畜生,残害华夏子民的行为足以证明其为无可救药的野兽,自然是得不到人类的包容的,更是要得到应有的制裁。
  根据“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理论,愿意为华夏战斗,为华夏贡献力量和智慧的蛮夷则可以按归化论之;而汉人如果为虎作伥的话,那么就是自甘堕落成为蛮夷,自然也是要进行惩处的。
  这样的理论更有利于加强明军与满清作战的正义性,在思想上提升军队由内而外的荣誉感,陈文在大兰山时曾借讲述华夏英雄对抗蛮夷的故事进行过相关的洗脑,而会社的纲领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将其系统化。
  只不过,今天陈文却并没有率先进行宣讲,也没有让其他会员讲述自身的理解,而是请来了一个年轻人,让他讲述其家学中侧重于夷夏之防的内容。
  “这位是圣人的第六十五世嫡孙,我大明前任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贞运公之孙,我大明下一任的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孔君衍桢。”
  孔衍桢不过十七岁,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能有多深实在很难说,至少陈文为了此番特别和他讨论时总觉得似乎还不如孙钰、周敬亭这样早已无意科举的士人,更不要去和钱谦益、黄宗羲那样的大儒去比拟。
  然而,一个圣人嫡孙的身份,却着实将在场的会员和预备会员唬了个不轻。至少在他们看来,儒家的学说就是人家老祖宗折腾出来的,理解自然跟普通人不大相同,总得有些“家传”的绝学不是。
  事实上,陈文也没有让孔衍桢讲太多,只是发表了一些孔家家学中对于孔子赞颂管仲的那段“微管子,吾其被发左衽矣”的理解,随后他便接着这个话题讲了讲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的一些故事,诸如老马识途之类的典故也很是吸引了军官们的注意力。
  儒家思想中关于夷夏之防的理论很多,不只是春秋战国时的儒家,后世的儒家由于面对游牧民族的侵扰,关于夷夏之防衍生出的理论和思想更是浩如烟海。陈文不打算一口气灌个胖子,填鸭式的教育也不利于会员们的理解,每次会议讲解一些,再由他们自行理解和讨论,从而加深印象,对于思想的巩固和会社的建设也是大为有利的。
  讲解了理论和故事,陈文又将其与明军与满清作战的意义相结合,从而加强了自身行为的正义性。紧接着,就着这份正义性,陈文也将其结合到了“善恶到头终有报”的传统思想,展开了下一个议题——表彰。
  对于不久前战事的军功赏赐还没有下发,不过口头的表彰却早已在军中开始了进行。这一番,所要表彰的则是会员和预备会员在大战中的表现优异者。
  抛开陈文,大战中全权指挥军队临阵破敌的李瑞鑫、吴登科和陈国宝,负责北线防务,将杭州驻防八旗牵制在那里的尹钺和林忠孝,这些人还都分驻在各地,无法返回,此间也是口头表彰一番,给其他人一个憧憬的例子。除他们之外,同样也有一些军官还在军中无法返回,自然也是照着前例进行。
  大声的宣读着会员的功绩,每读完一个,便是一阵掌声响起,哪怕得到赞颂的会员不在也同样会响起雷鸣般掌声。有临阵破敌的军官、有维护军法军纪的军法官、当然也少不了默默在占领区为前线提供物资、人员的文官会员,他们的功劳同样需要被铭记下来。
  一个个会员的功绩宣读下来,由于华夏复兴会的规模还很小,势力同样很小的浙江明军对于这场战事也同样是竭尽了全力,在场、不在场的会员尽皆参与其间。良久之后,所有的在场与不在场的会员尽皆得到了赞扬,接下来便轮到了那些预备会员。
  比起得意洋洋的正式会员们,预备会员更是渴望着这份表彰,因为根据会规,预备会员在审核期间如果得到了特别的表彰,自然更有利于他们晋升为正式的会员,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大门外的那副对联上所写的并非是妄言,但是在场的人人皆知,这华夏复兴会乃是浙江明军的核心圈子。进入其中,成为正式会员就能进入升官发财的快车道,至少在没有接受过民族主义思想洗礼和教育的文官、军官看来就是如此。
  正式会员的表彰已经结束,接下来自然是预备会员。众目环视之下,陈文喊出了安有福的名字,并让其来到他的身前。
  有道是伤筋动骨一百天,预备会员安有福缓缓的站了起来,随后便一瘸一拐的走上前去。
  腿伤还没有大好,走起来还有些微微的痛楚,使得他的跛脚更加明显了起来。只不过,在场的众人没有任何嘲笑、轻视的思绪,因为他的伤是战场上血战而至,对于军人而言,身上的伤疤就是英勇作战的铁证。
  看着安有福一步步走到近前,陈文拍了怕他的肩膀,继而向在场的众人说道:“神塘源之战中,预备会员、千总安有福受命指挥两个步兵局增援遭到鞑子督标营夹击之义乌营。面对数倍于己且复制我部编制之督标营,安千总亲身补充战阵,身负数创尤死战不退,以至受伤之腿筋彻底断裂。严守战阵,数挫敌锋,为我浙江王师击溃鞑子做出了重大贡献。”
  “今天,我陈文以华夏复兴会会长的身份,特别晋升预备会员安有福为华夏复兴会之正式会员。望其人不忘我会社之宗旨,奋勇作战,为驱逐鞑虏、拯救斯民、光复汉家旧地、重建华夏文明之伟业再创新功!”
第四十章
扩编
  山呼海啸般的拊掌和欢呼声中,陈文为安有福别上了华夏复兴会正式会员的徽章,并让他到轩辕黄帝像前上了香。
  接下来,关于预备会员的表彰继续进行,不过如安有福这般得到了特别晋升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安有福那一战时的部下,而另一个则出自义乌营。这三个人尽皆出自明军遭到督标营夹攻的左翼,当时的左翼战场确实是最为艰难的,他们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带动着士卒严守战阵,为中军和右翼击溃当面敌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这样的例子并非没有,但是非会员的自然不会在内部集会中表彰,而是在军中进行,此间自然也无需占用有限的时间了。
  除此之外,审核期结束得到了确认通过的预备会员也很有一些,成为正式会员后他们就可以参与会社内部的事务以及获得保举其他人员成为预备会员的权利。自然而然,明里暗里也将得到更多的信任。
  华夏复兴社的规模还很小,不过照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用不了多久,陈文就可以开始进一步通过这个组织来加强其对浙江明军的控制了。
  想要成功,就要付出努力,这是陈文所坚信的真理。没有什么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不过使用一些特殊的手法来加快这个进程还是有可能达成的。
  想到这里,陈文突然萌发了将孔衍桢发展进华夏复兴会的念头,一个十七岁的少年郎最是容易煽动的,想要发展进来应该不会花费太大的力气。而一旦有了孔子嫡孙的加入,更是可以加强华夏复兴会在儒家士大夫和普通百姓心中的分量,有利于吸纳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儒家士人加入其间。
  到了那时,莫说是阉党了,即便是在东南势力极强的东林党,那等以同窗、同年联系起来的党派也根本不会再有资格与华夏复兴会相提并论。
  抛开这些浮想联翩,事实上,眼下还有更为重要的事情要做。
  浙江讲武学堂里已经开启了正式训练卫所军官的课程。不同于私塾式的教育方式,陈文并不打算教出一群之乎者也的儒生,也没有弄出一群全能选手的打算,就像是在军中扫盲和培训参谋军官那般,一个班五六十人的大班教学,只要能够完成基础的课业,拥有对分配到的工作的执行能力就够了。
  这样一来,通过这等工业化的流程就可以批量生产新旧占领区急需的卫所官员,至于他们是否有着进一步扩充知识面以及通过学习提升工作所需能力之类需求,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
  同样的道理,文官方面陈文也打算这么做。不过在当下,师生的关系可是大杀器,武学一向不受重视,兵为将有的传统思想依旧存在,讲武学堂就还可以有从权的可能,但是一个训练文官的学堂的校长名义眼下的陈文却是万万不能染指的。毕竟这浙江明军的占领区虽然天高皇帝远,但是现阶段陈文也不打算去做那些太过遭人忌讳的事情,除非有特别的必要。
  既然如此,陈文便去与孙钰商议成立针对民政官员进行训练的部门,名义上还是由金华知府衙门来负责,其任务也是在科举无法进行、广大有功名的士人不愿向明廷效力的今天为明军的新占领区训练文官,以便进行统治,增强明军的实力好进一步扩大占领区。
  但是,在训练的方式上,则是与浙江讲武学堂训练卫所官员时一样,使用大班教学。同时教授的内容也更加偏重于实务,而非儒学、八股之类,就连分配工作也会按照诸如钱粮、讼狱等方面的成绩进行分配。
  只不过,训练是需要时间的,陈文可不打算将一群什么都不懂的酸秀才派出去让各地的大族、小吏们涮着玩。
  在训练完成前,衢州和处州的新占领区势必将由军队来帮助分担压力,甚至是实行军管。原因无他,占领区从九个县即将一口气扩张到二十个县,摊子一下子变得太大,再加上曹从龙之乱的内耗,这已经是没办法的办法了。
  此间已是十一月中旬,由于发现处州清军并没有退入温州,而是集结于毗邻温州、扼守瓯江的青田县城,陈国宝那边还在依照着命令等待援兵汇合后再行进发。而随着占领区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扩军也必须提上议事日程。
  占领区从九个县即将扩大到二十个县,每个县最少要有一个步兵哨外加少量骑兵和炮兵的守军,战略地位比较高的要点还要大幅度增加守军。例如此前的东阳县、例如北线的安华镇,这样的地方在新近收复的地域还有不少,明军需要将各县的要地掌控在手才能确保一方百姓的安堵。
  即便不去计算这些,浙江明军在明清争夺这片膏腴之地统治权的天平上的分量已经愈加的重了起来,甚至已经超越了鲁监国集团在江上师溃后两度重整旗鼓时的分量。清军的大规模围剿必然会展开,为了应对数量更多、战斗力更加强悍的清军,陈文必须竭尽全力的把军队扩编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1/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