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2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4/470

  根据参谋司日以继夜的推演,清军如此行动的主旨和步骤也已经被陈文摸出了一些,其中如在衢江先大肆修建连营,摆出了一副死守的架势,这也得到了印证。
  然而,清军这几路大军,东路兵力最少,却要面对处州府城和一座比安华镇棱堡稍小的堡垒;北线的清军确实不少,但是安华镇棱堡在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早已进行了新一轮的扩建,早已从原本的简易棱堡开始迈向复式棱堡的范畴,更是易守难攻;而严州方向,清军依旧龟缩在桐庐,看那个样子,不知道的还以为那里是明军的主攻方向呢。
  眼下江西的主力已经和福建绿营合流,清军抱成了团,却没有伺机而动,甚至就连起码的骚扰也无,只是与明军隔江对峙,实在诡异非常。
  唯一的可能,就是清军正在等待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必然是可以形成他们在一个点上实现突破的才行,否则这样耗下去,财政上的压力虽然比陈文小,但是洪承畴也未必能撑那么长远。毕竟满清从全局上可是在东西两线用兵,再加上养活那些旗人、绿营、官吏以及镇压各地大大小小的抗清起义,耗用实在良多,洪承畴始终没有进展的话势必将会受到满清朝廷的攻讦。
  内部的掣肘,这是陈文在去年曾经经受过的,不过他不可不敢去和洪承畴赌运气,去赌一赌满清朝廷会不会因为迁延日久而临阵换帅。
  透过历史的迷雾,陈文可以看到,满清今年的处境远比历史上要恶劣,虽然看上去只是多了他一家,但是洪承畴没有出任西南经略,西南明军压力骤减;广东的二藩现在也只剩下了一个,李定国如果去了广东的话那么也会轻易得多;而郑成功那个不安份的家伙已经占据了漳州,议和之事也十有八九就不会再上演了。
  思来想去,洪承畴出任东南经略后如此心急火燎的发起围剿,陈文相信,那个狗汉奸是不会让他等太长时间的,一定会在一个点上实现突破,当他暴起发难的时候,就是野战爆发的时刻!
  而在浙江,野地浪战,戚家军是没有理由会输给任何人的,哪怕只是他手中的这支改良版的复制品也不会!
  “等赶跑了洪承畴,衢州三县还是要减免税赋的。”
  陈文的乐观,或者说是苦中作乐很快也感染到了孙钰,使得他也不自觉的失笑了一番。
  “我会盯好那些官吏和士绅的,必不让那些蛀虫害民的。”
  聊了片刻,孙钰便回返衙门,继续监督衢州的官吏准备守具、清算存粮存银以及安排难民前往汤溪的难民大营等事,很快就忙得不可开交起来。
  与此同时,衢江西岸的清军连营,李本深的主帅大营之中,此番集结于此的清军各部的众将推杯换盏之中,同样是忙得不可开交。
  经过了几次被众将遮丑为“戏耍陈文小儿”的闻风而逃,虽然最后一次实在有些狼狈,但是清军还是实现了合流,并且在这衢江的西岸修建起了大片的连营。根据洪承畴的计划,这第一步的进逼,算是已经成了。
  事实上,从前的历次围剿,都是由浙江清军为主,最多再抽调一些其他省份的清军,如舟山之战中的苏松总兵王璟、神塘源之战中的江西提督刘光弼和福建左路总兵王之纲。反倒是历次东南各省有事,浙江清军却总是作为援军出现。原因为他,浙江清军的战斗力和兵力在这东南四省都算得上是翘楚,自然不断的驰援其他各省才能保证满清在东南的统治。
  然而,这一次的围剿与此前和历史上的往后早已大相径庭。围剿各部之中,东路和北路还都是浙江绿营不假,但是作为主力的南线却是清一色的外省清军——三支福建绿营、两支江西绿营,一支江南绿营、还有两支来自北方的清军组成了这支大军。
  只是这兵一多了,小团体自然也在所难免的。北线的清军几乎全部出自黄得功的余脉,东线是两支杂牌的绿营兵,这自不用说。
  而南线之中,主帅李本深是高杰的外甥,徽州总兵胡茂祯则是高杰部的先锋大将,二人关系匪浅,自然可以算是一派;福建右路总兵马得功虽然也是出自黄得功帐下的,但是并不在北线,平日里自然是和同为福建绿营的杨名高、王之纲二人更为熟稔,哪怕只是一起被郑成功痛扁过、一起被陈文吓退过这也是交情不是;同样的道理,江西的刘光弼和杨捷也应该算是一路,不过刘光弼在神塘源之战中实力损耗太大,杨捷手中却有三千山西兵,在未来的战事中也必然会更有机会立功,使得这两人之间颇有些微妙。
  算来算去,只有河南抚标的那两个游击算是自成一派的,此刻在大帐中饮宴也是二人一桌,张口闭口的河南方言听得旁边伺候的侍女愣是半天连一句都没听全。
  “咳咳。”
  一声轻咳,只见为首的李本深摆了摆手,大帐中伺候的侍女和歌妓纷纷敛身退了出去,就连众将带进来的那几个亲兵也都退到了帐外。转瞬间,这整个大帐之中只剩下了李本深以下的各路清军主将。
  “经略老大人的谋划,我等已算是完成了这第一步,本帅已经向老大人禀告过了,还望诸君能够严防死守,勿使逆贼陈文有可乘之机。”
  “洪老经略的谋算人人信服,况且李大帅有令,我等自然是无有不从。”
  “正是,正是。”
  胡茂祯的附和立刻引起了众将的响应,不说什么吃人最短之类的话,李本深是经略左镇提督,洪承畴的亲信,即便不看在李本深的面上,也要看洪承畴的面子,众将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那就有劳诸君了。”
  李本深说罢,随手打了一个响指,那一队歌妓又翩翩而来,为这军中的饮宴助兴添彩。一时间,这莺歌燕舞充斥其间,只有对洪承畴的谋划知道得最为全面的李本深还没有立刻进入到饮宴的状态之中。
  “但愿刘之源和石廷柱能够如经略老大人谋划的那般,但愿。”
第九十三章
偏方(上)
  明军占领区核心的金衢盆地的西南端,浙江明军与围剿的南线清军隔衢江对峙。明军拥有浙西坚城衢州,兼有大批战兵控制着江山港以东的区域,可谓固若磐石;而清军这边,铁索拦江、烽火林立、浮桥贯通南北,更有连营十余里的深沟高垒蔓延其间,亦是做足了坚守的架势。
  起初,控制衢江水道的明军水营还以战舰搭载的火炮轰击对岸,但是是战果实在乏善可陈,没过多久也就免了。反倒是衢江北岸,明军与清军的游骑还在不断的互相试探,只是任谁也没有生出决战的念头,权作是这僵持中的点点涟漪罢了。
  金衢盆地的北端,早已在浙江清军中耳熟能详的安华镇也早已迎来了新一波的攻势。
  安华镇棱堡,这是陈文赖以用极少量的军队牵制实力强大的杭州各部清军的最大依仗,而这座棱堡也确确实实的在中国战场上发挥出了它的同侪之辈们在欧洲战场上的效用,在去年连续两度将杭州驻防八旗这等精锐部队堵在此间,无法寸进。
  事实上,如果没有侧翼部队的牵制作战,光凭一座堡垒也很难彻底将清军堵住,但是棱堡第一次登陆中国战场所带来的震撼力确实难以想象,很容易的就将周遭的一切都掩盖了下去。
  安华镇棱堡的第一任守备林忠孝,由于负伤的原因已经转隶到了军法司,在经过了几个月的回炉后,于战兵营重新组编开始后接替了晋升为监军司主事的南塘营的营军法官的位置,成为了一个战兵营的军法官。
  接替林忠孝职务的并非来自于曾经追随陈文于大兰山、天台山的那批军官,而是在他收复了金华府后才南下投军的于世忠。
  于世忠初到金华便依仗着一手火炮瞄准技术成为大营的训练官,之后一年的时间,明军历次扩编,每一个炮组都是由他亲自带出来的,功劳自是匪浅。而此番陈文之所以决定以此人接替林忠孝的职务,除了那一次的提醒外,更多的还是由于棱堡的扩建,以及火炮增添对于这个外系武将出身的军官来说更为适宜。
  安华镇棱堡的此次扩建并非如上一次那般只是挖掘了一道护城河而已,乃是全方位的扩建。
  从前的安华镇棱堡是一个在主堡的基础上凸出了六个彼此相连的锐角,相对那六个锐角,主堡要更高一层;而现如今,原本的堡垒被加高了一层不说,就连整个堡垒也进行了扩大,另外如几个凹处增添了新的锐角,护城河也不再是如此前那般横平竖直,而是沿着棱堡的边缘曲折的勾连着棱堡以西的大陈江,就连外围的矮墙也不再是土坯子,而是坚固的护墙,可谓是天翻地覆一般。
  此时此刻,莫说是城外的田雄,就算是已经被押解回京的金砺来了也很会恍惚一阵。
  由于棱堡的扩大,以及棱角的增加,跑位增多,守军自然也进行了增加,只是由于现在的棱堡已经可以独立卡死清军南下的通路,面南的棱角几乎都没有得到增添,所以守军的增加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夸张。
  棱堡的扩建,使得侧翼的浦江营得到了释放,他们可以在山区中利用地理熟悉的优势来回转进,不再仅限于牵制清军的围城兵力,而是可以更加灵活的打击清军更多的要点,比如粮道和兵站……
  自四月初越过钱塘江,北线的清军即便是每日只行数里也早就应该到了,可是直到今天才真正抵近到城下,试图发起第一轮攻势。原因无他,这一路上遭到了浦江营的连番进攻,而南下的清军兵力又实在不少,绵延数里的行军队列几乎处处都是明军可以下手的目标。双方来回来去的折腾了良久,直到田雄将辎重转而在浦阳江西岸行军,这才算是一个了结。
  对于安华镇的堡垒,田雄已经知道了这种建筑叫做棱堡,乃是泰西兴起的城防体系,而且他也知道,这东西好像除了围困以外,根本没有攻破的手段。
  这对清军而言是个非常不好的消息,原本他们还可以自欺欺人的以为是火炮的口径不够大,亦或是围攻时兵力和攻城器械的投入太小,可是现在明白了,却也对此更加绝望了,至少在田雄看过了洪承畴的那道命令前一直是这样。
  事实上,对于洪承畴提到的那个办法是否会奏效,田雄本人也是将信将疑,毕竟此前也没有人这么做过,或者说没有人成功过,但是这对于他来说已经是唯一的办法了。哪怕这一次的围剿他只是个陪衬,但是此前因为复制明军编制的事情而受到的责难,以及当年的那个抬旗的梦想却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之中,这一次若是能立下更大的功劳的话,恐怕不仅可以戴罪立功,就连抬旗可能就不再是一个梦了。
  其他清军已经在去年明军出没过的那几条道路构筑起了防御的寨子,田雄麾下的大军已经也已经兵临城下,就连那些汉八旗的炮组也已经准备妥当。田雄转过身皱着眉头看了一眼那些攻城器械,不自觉的把口鼻捂上,随即才意识到那股子味道还传不到他这里才讪讪的放下。
  田雄一声令下,战鼓声响起,大口径的红夷炮也开始爆发出了声声怒吼。大队的清军推动着攻城器械呐喊着向前安华镇棱堡前进,只是有意无意间的,左近的清军无不下意识的远离那些大型投石车和跟在后面的那些载着一个个不算很大却也不小的木桶的大车。
  攻城战已经开始,大队的清军正在滚滚向前,而阵前的一门门汉八旗的重炮也开始向棱堡倾泻着哪怕无能为力也要爆发出的愤怒。
  清军一步步的向前,只是明军守卫此地良久,又兼有远超清军的瞄准技术,早已在地面上借助于木桩、矮墙等明显的障碍物标定了距离。待第一批清军的冲车越过了最远的那一线木桩,主堡上的那几门口径较大的红夷炮纷纷开火。
  震耳欲聋的跑声中,明军只是第一次的试射就成功摧毁了清军三辆冲车,就连冲车下以及后面的清军也多有死伤。
  眼见于此,田雄不由得皱了皱眉头,明军炮手的射击精准度比之上一次面对时又有了不小的提升。只是他并不知道,若非是那些标记的话,也不会有如此惊人的提升。
  守军火炮已经并非是随机射击,而是根据自身的射程和清军攻城器械的距离进行更加有目的性的射击。每当清军的攻城器械通过了某一个标记,就会有明军的火炮展开针对性的射击,使得清军的攻城器械行进的颇为不易。
  只不过,不比望台和冲车那等一个需要抵近到百步,而另一种则需要直抵城下才能发挥作用。田雄此番带来的投石车一个个都颇为不小,待这些投石车抵近到两百步的时候,那些用布裹着口鼻的辅兵和民夫们便开始在清军的皮鞭下将其固定在地上。随后则从后面的大车上小心翼翼的搬下来木桶,投石车的掷弹带将其固定好,而那些负责压着杆臂的辅兵们也做好了准备。
  “三。”
  “二。”
  “一。”
  “放!”
第九十四章
偏方(下)
  站在安华镇棱堡的主堡之上,于世忠志得意满的看着脚下的棱堡以及蔓延出去的凸角和紧贴着堡垒的护城河。另外,堡垒百步外的矮墙,以及矮墙内外的木桩子,这些构成了现如今这座已经可以勉强划进复式棱堡范畴的堡垒的防御体系。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人。他的这些部下,大多是参与过去年那回围城的老兵,军官们也都是经验丰富,虽然很有一部分已经被派到虎鹿镇和处州的那两座新建棱堡,但是安华镇棱堡的地位没有什么可以比拟,精兵强将自然也会优先这里。至少在他看来,他这个炮兵教官就是个例子。
  于世忠对于他离开训练官职务后的第一个任命很是满意,其实若是进入战兵营当然是更好的了,但是能够独立领兵,功劳自然也会更大,这是祖上传下来的经验,于世忠在备倭卫所干过海防的工作,当然也是能够理解的。
  清军已经发起进攻,远处的那几门巨大的红夷炮着实让于世忠不自觉的咽了一大口的口水。
  “多好的炮啊,怎么就落鞑子手了呢。”
  “于老哥,浙江就咱们一支王师了,不在鞑子手里还能在哪,难道它们还能长了腿过来反正不成?”
  监军官的俏皮话登时让左近听到的军官士卒笑出了声,一下子就冲淡了过于紧张的气氛。不过没等于世忠有所反应,刚刚还让他艳羡的那几门红夷炮便喷发出了致命的怒吼。
  “瞧瞧这动静,一听就知道没保养好,这帮鞑子,真会糟蹋东西。”
  几发炮弹一如既往的连矮墙都没打过去,于世忠远远的看了看,似乎不只是对清军的火炮保养有意见那么简单,就连清军的瞄准技术也让他不忍直视。然而没过片刻,清军战阵中驶出的那些攻城器械中有几个身影还是引起了他的注意,使得不由自主的掏出了皮套里精心收藏的单筒望远镜。
  这一门单筒望远镜是军工司里面那个泰西和尚查尔斯的第一个成品,陈文在宣布由他就任安华镇棱堡指挥的时候亲手交给他的。这门望远镜比起他敬献给陈文的那门在镜片上要稍微差一些,不过在做工上却是精美非常。况且这东西也不能单纯用这些来衡量,更重要的还是这里面代表着的内涵。
  将望远镜放在眼前,于世忠很快就找到了他想要看的东西。
  “杆臂、支架、掷弹带、还用配重箱。混蛋,竟然还有襄阳炮,这帮鞑子……”
  喃喃自语尚未说完,于世忠又意识到了另外一个问题,转而又向那台襄阳炮的周围看了看,可看到的却只是一辆大车以及上面拉着的木桶。
  “不对啊。”
  不比军中的其他武将,于世忠是正儿八经的世袭军官出身,而他从小对军事也很感兴趣,开蒙之后也多有查阅兵书,所以对襄阳炮即便不熟悉,也并非是不认识。可是襄阳炮早已被火炮所淘汰,而且他也没看到投掷的石弹,一时间却让他不由得疑窦丛生。
  于世忠的疑问没有持续多久,行至两百余步,那些襄阳炮就停了下来,随后只见那些辅兵和民夫在军官的指挥下进行固定,一步步完成了每一个步骤,最后竟然是将一个木桶放在了掷弹带上。
  “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4/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