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2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3/470

  眼下还是春夏之交,放火的效果远不及入秋之后,陈文担心的不是这个,而是清军的探马发现他们后主动权就会落入到清军的手中,是打、是走,皆有清军做主,反倒是失了埋伏在此的效用。
  三军之灾,起于狐疑,陈文很清楚这个道理,既然清军随时都可能发现他们,与其犹豫不决,不如放手一搏,哪怕只是将其击溃也远比被清军掌握主动权要强上太多。
  命令一经下达,大队的明军开始冲出山林,并且在行进中按照平日里训练的尽量保持着各自的队形。
  山林的上空一片飞鸟被这群奇怪的生物激起,尖啸着飞离这片熟悉的山林。清军的斥候之中多有经验丰富的老兵,眼见于此立刻知道了明军潜伏在此,而就在他们分出一些斥候回禀主帅的当口,一片火红的颜色开始从山林中涌出,就好像是远处火山爆发后岩浆顺着山林的斜坡滚滚而来一般。
  策马冲出,陈文远远的看着清军的骑兵始终与明军保持着距离,而那些斥候都调头就走,没有丝毫继续观察一下的打算。
  这些清军探马的经验比明军这边只多不少,不过这里是在浙江,野战还是要看步兵,陈文对他的步兵更是充满了信心。
  然而,明军没冲出来多远,那几个斥候便已经返回到大队的清军之中,紧接着就看见远处主帅的大旗一抖,大队的清军开始转而向来时的道路疾行而去,速度远比他们来的时候要快上许多。
  在此期间,只有那些骑兵还在远远的监视着明军,而等那些清军返身离去的片刻之后,就连这些骑兵也一路绝尘而去,只留下了地面上的一片狼藉和明军的目瞪口呆。
第九十章
逐民
  “陈文小儿是拿老夫当成杨镐了。”
  内线作战,各个击破,这个道理陈文明白,洪承畴掌兵多年自然没有不明白的道理。
  然而,清军此番围剿,由于地形的限制势必将会分成多路并进,为防明军各个击破,洪承畴才会下令各部清军一路上游骑四处、缓缓而行,不比急于一时,只要将明军在各地的零散势力驱逐即可,不比与明军主力进行野战。
  自前往江山县的那一路福建兵被陈文吓退后,接下来的十天来天,陈文先是机动到自广信府出发的那路清军,在那一路清军主动退却后,陈文又转而返回江山县去二次截杀福建兵。
  前后三次,只有最后一次追上了一支小部队,而清军的主力则头也不回的逃走,完全是一副弃车保帅的做派。
  局势上看起来还是明军占据主动,清军一旦发现明军主力踪迹立刻就转身回返,丝毫不敢应战。但是自那一次吞掉了那支福建绿营的小部队之后,陈文也没有再次出动,反倒是将江山和常山二县的守军调回了衢州,并且号召两县百姓暂避一时。
  从这些蛛丝马迹之中,洪承畴很清楚陈文显然是已经看出了他的伎俩,可是对此又没有什么办法。因为他每一次去截杀一路的时候,另一路清军就会继续前进,长久发展下去,明军只怕不用交战就会被累死在路上。况且,清军此番围剿的也并非只有这两路。
  再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的,洪承畴自崇祯朝开始镇压流寇,对于军中的事情很是了解。无论多么精锐的部队,比起野战,不断的奔波才是士卒们最为厌恶和痛恨的事情,就算抛开士气的问题,明军这样奔来奔去也完全不是办法,远不如收缩战线,返回到衢州凭借坚城和常于野战的步兵来把主动权重新掌握在手,至少不至像现在这样下去。
  不过,对此洪承畴却也不是没有考虑到,一切现在还尽在他的掌控之中,对于陈文的反应他也自有他的办法,而且很早之前就已经下令给了李本深和杨名高这两位大帅,想来此刻应该已经开始了。
  永历七年四月二十二,在探查清楚了明军掩护着部分愿意与他们到衢州避难的百姓撤离了这座县城的情况后,便遣了江西九江总兵杨捷去接收这座县城。不过杨捷在接收县城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却并非是发放安民告示,而是大肆劫掠了一番后将县城的百姓轰出了城,并派出了大队的骑兵如草原上赶羊那般将那些百姓赶向常山港汇入衢江的明军占领区。
  自上空俯视,常山县到衢州的大路上,无以计数的百姓正拖家带口的沿着常山港向东奔逃。时不时的总会有人因为脱力或是被地上的石头、土坷垃绊到而摔倒在地上,而这些摔倒的人们,有的还会被家人或是其他不认识的好心人扶起,有的则就这么倒在了地上,反而成了后来者的垫脚石或是绊脚石。
  “这群杀千刀的,老天爷怎么还不收了这些畜生啊!”
  人群中,一个老者悲戚的唾骂声引起众人的共鸣,可是却没有人敢像那个老者那般任凭着儿女的乞求也不肯起身。他们还想活下去,毕竟只有活下去才能有机会重返故土。至于那位老人,大抵是已经不想再将命运交于未知,而是打算直接死在这里,死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
  突然,一支利箭划破天际,直愣愣的插在了老人的身前。突如其来的变故直吓得老人家中的女眷们尖叫了起来,就连老人的儿子,那个五大三粗的汉子也被这支近在咫尺的箭矢吓得摔了好大的一跤。
  “不快点滚,就都去死,正好你们这一家子可以凑着作伴。”
  伴随着话语,几个清军的骑兵放肆的大笑起来。他们的口音不似浙江这边的,而在这些衢州百姓听来也与那些江西来的客商的口音大相径庭。但是利箭已经说明了一切,老人的儿子连忙趁着老人被这一箭之威吓呆了的片刻,连忙招呼着弟弟们和半大的儿子将老人重新背了起来,而后一家人逃一般的随着人群向远方走去。
  “王队头,一箭把那老头射死不就完了吗,干嘛跟他们说那许多?”
  说话之人是个脸上有几条刀疤交错的汉子,这人的言下之意就是干脆把人杀了,也好吓唬吓唬其他的逃难百姓。当然,周围相熟的也有知道,这厮是个嗜色如命的主儿,把这家子男丁都宰了,正好可以把那几个大姑娘小媳妇的拖到路边上好好享用享用。
  “疤子,你还是趁早管好了你那下面的家伙什吧,省得哪天碰上个性子烈的把你那玩意儿割下来,到时就后悔吧你。”
  “别啊,割下来疤子可就厉害了,可以到宫里面伺候皇上了,到时候富贵了,可别忘了咱老哥儿几个。”
  一片的哄堂大笑中,被人称之为王队头的那个本名叫做王守财的汉子长舒了口气,在心中默念了句阿弥陀佛。
  他们这些骑兵大多都是山西人,乃是杨捷在山西督标副将任上招募的北方绿营,有的是山西大同的,有的是直隶宣化的。当初杨捷自山西任上被调到南方时他们便一同被调来,后来经过了金声恒、王得仁反正,江西清军除了南赣的几乎一扫而空,平乱后他们便随着杨捷留在了江西最北面的九江。
  九江绿营总计兵员五千有余,与他们一般来自山西的还有三千人,整整是一个山西督标的编制,而另外两千兵则是在江西本地招募的。不过不管是哪来的,在这支军队中也少有像王守财这样在心里面其实还是信佛祖、信菩萨的家伙,即便是有也不会说出来,就像此刻的他一般。
  怕被人看轻了,也怕被人所不信任。可是小时候体弱多病,靠着临近寺庙里的那位好心的方丈大师傅无偿的医治才得以活下来的王守财相信这世上一定有佛祖和菩萨在的,否则他是怎么活下来的。奈何现如今这世道,他却只能靠着杀人来让自己活下去,来让自己和家人吃饱穿暖。为此,每当午夜梦回之时总是会有一种如缀地狱的梦魇在纠缠着他,着实让他心中苦恼非常,几欲疯魔。
  “那就少杀点人,能放过的就放过,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菩萨无所不知,他们会知道当家的是被逼无奈的,就算下地狱也是那些当官的下,轮不到咱们的。”
  出生于江西的妻子的话让王守财这个老西儿恍然大悟,从此之后,能不杀的他便不杀,能放过的他就尽可能的放过,但是眼下这情景,他却也并非没有见识过——这些人即便是能够逃到明军的占领区,没有赈济会被饿死,即便是有赈济,等明军完蛋了也未必能活着逃过接下来的屠杀。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以前住在同一个巷子里的那个穷秀才以前好像说过类似的话,可越是这么想,王守财心里面就越是不舒服。
  “算了,还是管好自己的吧,人不是我亲手杀的,就不应该算在我的头上,想那许多干什么。”
  想到这里,王守财拉弓、搭箭,瞄准了远处的那个显然是已经跑不太动了的儒生身边不远的土坷垃,便是一箭射去……
第九十一章
隔江
  四月下旬,衢州西城墙的城头上,陈文目光所及之处,似乎远处还是有清军的骑兵在驱赶着零星的百姓。而据他所知,这一幕并非只是发生在常山县,江山县那边也是一样。
  洪承畴的意图很简单,那就是要用这些百姓来加速消耗明军的仓储,这个狗汉奸显然是很清楚,比之占据中国十之八九的满清,只有三个府的浙江明军的底子实在太薄。清军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处于压倒性的优势,一旦发现野战没有百分之百的胜算,洪承畴立刻就改变战法,现如今就是摆明了要用银子砸、用兵力埋、用他们的残忍来压垮素有爱民之称的浙江明军。
  清军的优势在于庞大的人力物力资源,明军底子薄,利于速战,陈文很清楚这些,所以他才制定了那个各个击破的计划。这本就是内线作战的优势所在,古今中外太多的兵家都曾使用,就算是陈文也早已将这一手玩得纯属非常。可是谁知道,这一次却完全不能奏效。
  从十来天前开始,前后一共三次,每一次的埋伏或是突袭都会被清军撒出老远的探马所发现。奈何清军的骑兵数量实在太过于具有优势,而明军无论隐藏在何处,几千战兵也不可能不会留下些蛛丝马迹。
  事实上,如果清军正常速度行军,他们的探马未必能够撒得那么远且那么密集,因为军队始终在移动之中,探马也同样要加快探查的节奏,明军埋伏在远处不被发现的可能性也就并非不存在了。但无论是那支福建绿营,还是自江西出发的清军主力,他们的行军速度都慢得惊人。用陈文的话说,一支身体健康的蜗牛爬得都比他们快。可也正是因为缓慢行军,他们本就具有压倒性优势的骑兵可以尽可能的将周遭十几里范围内的一切打探清楚,别说是几千大军了,就算是几百号人也未必能做到瞒天过海。
  至于夜袭,其实原本也是陈文的计划之一,前两次突袭碰壁后,清军的探马辐射强度明显进一步加强,甚至到了全然不顾惜马力的地步。到了第三次,陈文干脆帅军潜伏再更遥远的地段,只是凭借着极少数的探子来估量清军大致的位置。到了晚上,大军急行军发起突袭。
  这个计划原本很是顺利,陈文的探子在白天也没有被清军发现,可是到了晚上,谁知道那群福建清军竟然把暗哨撒得满处都是,刚刚突进到十里地的范围就发现了明军的动向,紧接着在一片敲锣打鼓的声响中,明军彻底暴露在清军的视野之中,而清军并没有死守营盘,而是直接沿着江山港向上游落荒而逃。
  结果到了天亮,陈文确实是俘虏了一支千余人的清军,只是这些人中绝大多数都是从闽北强征来的辅兵,实在没有什么意义。而从那些战兵的口中,陈文却也知道原来这些清军在这些天全都是奉了上面的命令和衣而眠,一旦暗哨发现明军就立刻向上游逃去,绝对不允许有丝毫恋战。
  这特么还是福建战斗力最强的三支绿营兵呢,陈文听到了这样的答案后可谓是哭笑不得。洪承畴的战术求的一个稳字,稳稳当当的用资源优势压倒明军,这种缓缓的用重量压人,看上去笨拙,可确实远比陈锦那个直线条的武将出身的总督所使用的那种一旦集结了大军就和明军野战的做法要高明得多。
  扬长避短,这个道理谁都明白,可是真正能做出来的却是极少。得到了实情后,陈文便放弃了继续夜袭另一支清军的打算——每次只是俘虏千余人,还绝大多数都是辅兵,就算能缴获一些辎重,但是清军的实力摆在那里,到时没把清军削弱多少反倒得把自己先累垮了,实在得不偿失。
  对于陈文而言,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没办法一口气打垮一支清军的话,光靠这么慢慢的磨是不存在任何意义的。
  历次作战,陈文所依仗的还是手中的步兵凭来击败对手,而机动能力远胜步兵的骑兵,却因为浙江的地理特征导致了其进行迂回作战的极端不利,使得骑兵处于劣势中的明军能够一次次战而胜之。
  地利,这是兵家所关注的要点,影响战争结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浙江水网纵横、道路崎岖兼起伏不平,这是满清在浙江清军的编制上之所以将封建军队最为重要的骑兵压缩到十分之一这个可怜的比例的原因所在。
  然而,这种情况只是对于浙江和江南的清军而言,其他地区却完全不是这个样子。
  如此番围剿的主力,福建和江西的绿营都是每五个战兵就有一个是骑兵的比例,这就意味着他眼下面对的这两路清军之中,福建那一路的九千战兵中有一千八百人是骑兵!
  那支主力部队的骑兵更多,不只是因为规模更大,因为那支经标左镇乃是从北方调来的,七比三的步骑比,这使得他们可以最大限度的挥霍战马的马力用以将周遭的情况打探清楚,使得以步兵为主,手里只有三个战兵营,四五百骑兵的陈文根本没办法达成他的计划。
  “要不要组建一支骑马步兵呢?”
  战术机动能力的劣势使得陈文不自觉的冒出这个让他一经想到就立刻否定了的想法。
  战马对于东南明军来说实在太过稀罕。历史上把持着台湾海峡的郑成功骑兵都少得可怜,陈文靠着历次的缴获实现了每个战兵营能够拥有一支百来人的骑队,再加上他的卫队和各地驻军专门用来传递消息的驿马,已经达到了极限了,哪还有用来给步兵代步的战马。
  即便是有,他也会尽可能的扩编各战兵营的骑队,或是直接组建起一支骑兵营,用来给步兵代步实在太过奢侈了。
  对岸那些驱赶百姓的清军越来越少,显然只是奉了命令将百姓驱逐到明军占领区,他们就可以回去复命了。原本陈文在撤离常山和江山二县时,就曾经号召过百姓暂避一时,可是绝大多数人却是故土难离,不愿意离开家乡。可是现在,却被清军驱逐到此,一时间他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孙钰已经开始招抚流民,但考虑到衢州很可能将是明清两军交锋的战场,所以孙钰已经尽可能的将这些百姓后送到龙游、汤溪一线,准备在那里建设一座流民大营,除了防止这些百姓死于饥寒,也是为了防止这里面混入了什么清军的细作。
  看着百姓扶老携幼的向东而去,过了好一会儿,陈文才回返到行辕去听取参谋们根据双方情报的推演结果,试图从中挖出些洪承畴计划中可以为其利用的要点,即便是为此要冒些风险也总比继续这样被挤压下去要强。
  数日后,清军的主力在常山港和江山港的交汇处完成了合流,并且与衢州的明军隔江对峙。
第九十二章
僵持
  四月下旬,东进的南路清军完成了合流,并且在衢江与明军隔江相望。
  合流之后,清军在江山港和衢江以西的一线连营十余里,深沟高垒,遍布其间。用大量的浮桥沟通南北,以数道铁索横贯常山港,并在常山港和江山港两岸设有大量的烽火台以防止明军水营杀入,可谓是做足了一副利用衢江来死守的架势。
  自衢州的城头,陈文可以隐隐约约的看到远处不断兴建的各类防御设施,将清军的连营彻底变成了一个个摆了阵势的“堡垒群”。
  辅兵们辛勤的劳作着,这些从江西、福建和衢州西部三县的乡下强拉来的夫子使用着简单的工具在清军的监督和鞭笞下将壕沟一寸寸的挖深,将壁垒一点点的太高,将大营逐步构建完整,甚至就连鹿角丫杈和其他的守具也都是由他们来负责搬运和安装的。而他们换来的,则只是一天两顿稀汤寡水的菜粥和碗底儿大小的杂粮饼子。
  每天都会有累死、累病、或者只是累晕了的辅兵被清军扔下衢江,清军是没有在这些消耗品上浪费药材和精力的习惯的。也正因为如此,每天都会有辅兵想要设法逃出清军的掌控,上山、下河,无所不用其极。
  只可惜,能够成功的却很少,因为那些久经战阵经验丰富的清军军官们所设计的连营,防范的不只是对面的明军,也包括连营中的清军士卒和辅兵。
  “辅仁,这样下去,受苦的还是咱们汉家的百姓啊。”
  孙钰很清楚,这段时间陈文始终在寻找着可以利用的漏洞或是其他什么,可是却始终没有什么头绪。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倍增,这些话他本来是不想说的,可是站在城头上看着衢江对岸的清军将那一具具还在挣扎或是还有可能会挣扎的“尸体”抛入江水之中,心头的愤怒和急切却再难以压制下来。
  “我知道的,现在,我还需要再等一个机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3/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