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2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7/470

  刘大忐忑的坐上行船,返回杭州之时,徐磊却还没有抵达到钱塘江畔。
  作为军官,他必然会是明军追击的优先目标,尤其是在余姚附近碰上了他的岳父老泰山于奋起之后,更是如此。
  几次与追击而来的明军骑兵的冲突,二人的亲兵尽皆为掩护他们脱身而战死,甚至就连于奋起本人也负了伤。原本不应该是这样的,至少论武艺、骑术和经验,这些明军骑兵很少有能够与他们的那些老资格亲兵比肩的,然而大军溃败,就连真正满洲竟然都不是这支明军的对手,人在丧胆之下,再好的武艺,又能发挥出几成?
  带着受了伤的于奋起,徐磊靠着东躲西藏才勉强躲过了明军的追击,可是明军有此大胜,浙江再无清军可制衡,便是江南那里,也陷在了赤脚张三、钱应魁和更为难缠的张名振等部的袭扰之中,再无力协防。这样一来,宁绍已经根本守不下去了,就连杭州也是日甚一日的危险,使得他不由得愈加的心急如焚了起来。
  “贤婿,这一次咱们逃回去,只怕杭州也未必守得住了,得多留条后路啊。”
  后路?
  听到这话,徐磊不由得将目光从警戒着看向林子外,转而看向了于奋起。
  “岳父大人的意思,是设法与秀国公联络?”
  杭州驻防八旗战败,满清新生代的准名将达素带着满洲、蒙古和汉军八旗混编的大军竟然败给了比自家人数还要少的明军,任谁都会浮现出这样的思绪。然而,让徐磊感到意外的是,于奋起想要说的竟然不是这个。
  “降明?”听到这话,于奋起立刻将头摇的跟个拨浪鼓似的,甚至还牵动了臂上的创口。
  “贤婿,咱们和别人不一样,把大明天子卖了个好价钱,明军那边岂会再信咱们?我的意思是,不如趁着现在,将李家母女往上面一送,在给那李瑞鑫写几封劝降书,有了这份功劳,总可以将功抵过,了不得再花些银钱,换个地方一样是做官。”
  “岳父大人!”
  徐磊万万没有想到,于奋起竟然会说出这么一番浑话,以至于他下意识的甚至想摸一摸于奋起的额头,看看此人到底是不是发烧烧糊涂了。
  凑到了身前,徐磊左右扫视了一遍,随即才低声说道:“岳父大人,咱们手里有李家的母女,李瑞鑫不会坐视不管的。若是交给了朝廷,李瑞鑫必恨绝了咱们,他是秀国公的心腹爱将,日后大明中兴了,天涯海角,哪里还有咱们的容身之处啊?”
  “贤婿,你觉得,这大明还能中兴?西贼、海寇、浙匪,这三家哪个是好相与的,现在他们互相的占领区不接壤,尚且相安无事,等到有了接触,只怕早就打成一团了,大清这么多年就是一次次的渔翁得利,我看这一次也是一样。”
  出卖了大明天子,按道理来说,确实已经在明军那边彻底绝缘了。此间的于奋起,是畏惧于大明中兴后他们的必然的悲惨下场而拒绝面对这种可能,还是真的相信满清的气运能够压倒浙江明军的战斗力,徐磊已经无法分辨了。就算是能够分辨出来,他自觉着也改变于奋起的执念。只得表示此事他这两天就会考虑清楚,一定在回到杭州前给于奋起一个答复。
  ……
  随着追击战的展开,以及陈文的后续命令的跟进,浙江明军以四明山为中心迅速的展开了针对宁波和绍兴这个两个府的收复攻势。
  五月初十,第二次四明湖之战的转天,根据陈文的命令,天台、黄岩二营整军北上,于第二天就收复了余姚县城,截断了宁绍道。更是在陈文的中军抵达后,转而挥师向东,杀入了宁波府的核心区域。
  与此同时,负责追击八旗军余部的南塘营先是于瑞安营汇合,攻陷当年被大兰山明军两度收复的上虞,紧接着在转而南向后,留下的瑞安营又与大举北上的东阳、淳安二营一同攻破绍兴府城,陈兵钱塘江畔。
  明军的攻势如火如荼,看上去几乎可以直捣杭嘉湖这片膏腴之地,正式与满清争夺江南的归属权。但是让人感到不解的是,在击破八旗军后,陈文先是下令给楼继业,由飞熊营转向返回金华,紧接着更是让刚刚收复了上虞县城的南塘营也同样返回金华府补充兵员,并没有在这大好时机之下趁势突破钱塘江天险。
  五月十五,浙江明军兵临宁波府城城下。虽然只有两个营的兵马,但是驻扎在台州的温岭营已经分出了一部收复了奉化,浙江沿海巡航水师也拔锚北上,以至于在短短数日之间,整个宁波就只剩下了这座府城和隔海相望的舟山尚在清军手中。
  劝降的使者已经派出,陈文不相信宁波文武在八旗军都遭逢了惨败的情况下还能继续坚持为满清守节,即便是他们想,只怕宁波府城里的那些潜伏中的反清人士和墙头草们也不会让他们如愿,尤其是陈文的将旗已经飘扬在他们的视线之中的如今。
  不出意外的话,这座当年五君子翻墙之役时,宁绍抗清人士处心积虑想要收复却未能如愿的府城,这两日就会自行打开城门,放明军入城。
  连续不断的行军,几乎是每到一地,丧胆的绿营兵都会弃械归降以求免死,忙忙碌碌的以至于陈文连与黄宗羲、王江等人聊上一聊的机会都没有。此间抵近到宁波城下,收复宁绍的军事行动也即将完结,趁着尚未入城,陈文倒是正好和他们谈谈,以便于更加平稳的将这片士人阶级力量要远强于浙东另外六府的新占领区彻底收入囊中。
  “整理税赋,这是必然的,即便现在不做,日后大明中兴了,也一定会做。与其等到那时,还不如现在就整理出来。王师多了些钱粮供给,也好更早的将鞑子杀光。”
  “国公说的是,国朝养士近三百载,我等自然要为朝廷分忧才是。只是这……”
  “黄副宪忧心的可是优免?出征前《浙江邸报》上我已经明确声明了,显皇帝的优免新则不变,无须多虑。”
  “国公承认士绅的优免待遇,实乃国家之福,社稷之幸。只是历年总有些拖欠,很多士绅在私下都有资助过各路王师,家中也不富裕……”
  记得第一次与黄宗羲会面,那一张的冷若冰霜,差点儿将陈文冻个好歹,甚至这几年下来,也是直到陈文邀请黄宗羲做媒前后才稍有缓和,却很快就跌入谷底。
  此时此刻,这位明末清初的大儒一副委曲求全的可怜模样,完全是颠倒了过来。看在陈文的眼中,竟仿佛是几十年后的那个称康熙为圣天子的黄宗羲在明军击破满洲八旗的瞬间就灵魂附体在了现在的黄宗羲身上那般。
  为何会出现如此离奇的现象,这是数理化之类的学科所解释不了的,但陈文却很是清楚其形成的原因。
  这些年,满洲八旗的赫赫威名压在汉人头上,已经太长时间了,以至于往往尚未交锋,只要听闻是真鞑子来了,大军就会分崩离析、守军就会自行投降的都大有人在,更何况是这些吹牛在行、实务一概不懂的“东林余孽”了。
  然而,当这个如恶魔般令人畏惧的形象一旦开始崩塌,尤其是还发生在他们眼前,震撼和解脱的同时,击垮满洲八旗的浙江明军在他们心中也开始逐渐的取而代之。在威名随之升起的同时,敬畏在他们的心中也会呈现几何倍增长。表现在东南士绅的代表人物黄宗羲的身上,就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拖欠之事,我已经责成孙巡抚处置,处置的原则也已经刊登在《浙江邸报》上。鞑子封锁、迁界,使得消息的流通有些迟缓,也是在所难免的。”说着,陈文便示意一个幕僚将携带的《浙江邸报》送来,交给黄宗羲等人。“未免士林有所误解,还望诸君能够详加解释,以免出现不必要的误会。”
  “国公言重了,这是我等分内之事。”
  黄宗羲曾经的那个高大上的形象开始在陈文的心中土崩瓦解,使得他颇有些不太适应的异状。然而,双方核心利益已经出现对立,如今的这一幕也本就是他想要的,否则当时他也不会带着黄宗羲等人与达素会战。更何况,与其日后让康熙掉鸡皮疙瘩,还不如现在让他自己感觉不适应。
  只不过,转念一想,陈文却突然发现,这么照顾小麻子,原来他的隐藏属性里居然还有一个大清之友,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
第七十一章
明与越(下)
  讨论过了一系列针对士绅阶级的政策,或者说是这些士大夫代表们理解和接受了陈文的意志之后,他们便离开了大帐,回到各自的营帐中休息。
  天色已晚,但是需要处理的军务却还很多,尤其是一份关于新武器的训练报告的上报,更是得到了陈文的极大关注。其中的内容中,兵员挑选上的原则早已定下,但是新兵训练营的负责军官却禀报了另外一件事情,竟是在使用这一兵器时,制式的笠盔极为不便,倒是引起了他的注意。
  前不久的大战中,蒙古八旗的骑兵那令人瞠目结舌的射术至今还不时浮现在他的脑海之中。面甲需要配备,但是笠盔上加装面甲似乎又有些不太合适,可是改换其他形制的头盔却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配备齐全,着实难以权衡。
  然而,这个思量尚未有得到结果,已经被陈文请到了幕中协助幕僚工作以便于尽快熟悉体制的王江却漏夜到访,想要和陈文谈上一谈。
  “国公。”
  “长叔,此间没有外人,你这么称呼是在怨我直到现在才助你得脱虎穴。”
  国公是官称,陈文很清楚的记得在天台山时他与王江并非如此的。或许,这几年,尤其是这一次他参与重建大兰山明军,最后却不得不向陈文求援,王江的心中已经有了些疙瘩,才会如此。
  这是陈文所不愿意看到的,二人当年在天台山上同甘共苦的交情,也并非黄宗羲可以相比。更重要的是,王江虽然一度降清,但事实上却只是为了麻痹满清,历史上他便是借此逃出了杭州,最后战死在了大兰山上。比起晚节不保的黄某人,也要更胜良多。
  “那,哎,辅仁。”
  “正该如此。”
  重新确定了私下里的称呼,彼此间的距离也得以拉近,从坐在那里的姿势上,也看得出王江轻松了许多了。
  “这些年,多谢你代为照料家母和贱内。”
  王江的母亲去世和正妻改嫁,这两件事全是假的。说白了,皆是陈文为将王江救出而刻意制造的假象。
  历史上,王江设局逃出杭州,首先便是在其母去世的情况下,纳了一个妾室,然后利用妾室的存在假意与正妻闹崩,以至休妻,使其妻得以先行离开杭州。而在休妻的过程中,王江的正妻更是依计四处宣扬王江的卑鄙无耻、道德败坏,使旁人,尤其是负责监视他的满清官吏鄙视其人,进而放松警惕。到了最后,王江假意放浪形骸,四下游玩,却从未有耽误归期,再加上妾室尚在家中,使得满清官吏彻底放松了警惕,最后来个一去不复返。
  王江为求脱困,牺牲了那个妾室,但在这个时代,妾室不过是家主的私有财产,说明白了就是个物件儿,与正妻截然不同。在这个时代,将自家的妾室送给别人都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甚至还是一种风雅事。
  至于那个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段子,根本就是习惯性的将亡国的黑锅背在陈圆圆这个弱质女流的身上而已,吴三桂不是穿越者,降清自然也不可能是为了一个歌姬出身的小妾。而王江的做法,即便是在历史上于重建大兰山明军一事对其多有腹诽的黄宗羲,也没有拿来作为炮弹,由此可见一斑。
  出于对万恶的封建社会的鄙夷,尤其是在于他的出现导致了王江的母亲和正妻没有被清军俘获,使得王江的计谋无法施展,于是乎陈文便制造了假象,以便于设法麻痹监管的满清官吏,从而促成了王江的逃离。其实,这计谋不过是对王江原本的布局的修改而已,他也从未当过什么了不起的功业。
  “理应如此,此间事了,长叔便可以启程前往金华,与家人团聚。”
  说到这里,王江的眼眶竟登时便被热泪淹没,直到良久之后才舒缓过来。擦干了泪水,王江也立刻表明了此来的来意。
  满怀不解的接过了王江递过来的书册,论语二字写得分明,但陈文却并不能理解王翊在当年对王江表示要在确定他死讯后才可以将这本书转交给他。只是看着书册的字里行间,写满了王翊读书时对圣人教诲的理解,早已对士大夫这一阶级充满了鄙夷的他却不由得产生了些许的敬意——对王翊这样的忠良之士,亦或者是对传承至今的这份信仰。
  陈文思来想去,或许,在王翊的心中,他也是一个如冯京第、黄宗羲所说的阉党余孽,甚至是来扰乱儒家士大夫阶级天下的混世魔王,所以在四明湖一战前,王翊才会屈从于四明山众将,将他束之高阁。
  这个感觉由来已久,最初是冯京第因党争而对他排挤,以至于被王升计算,到后来是曹从龙的背叛,以及黄宗羲试图另起炉灶的奋力一搏,甚至就连他自己也一度对阉党余孽的定位默认于心,从而更加敌视代表东南士绅利益的东林党。
  然而,直到他翻到了《颜渊》一节,陈文的心头猛然一震,随即便呆坐在了那里,久久无言。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书册中写得分明,可是在看到这一切时,陈文猛然间想起,当年初登大兰山时,王翊问及表字,说的却分明是“辅仁?可是论语中的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那个辅仁?”
  这话,是曾参说的,而不是孔丘!
  “王经略,从那时便疑心于我?”
  听到这话,王江先是一愣,继而叹了口气,对此表示了默认。
  在一开始,陈文并不打算留在浙东,而是一心想要从王翊的手里混点盘缠,好去福建投奔郑成功。从一开始,他就没打算久留,所以在很多事情上做得并不够圆滑,直呼朱元璋名讳、直呼那些讲古中的天子的名讳、毫不掩饰的拉拢孙钰等人,甚至就连反对赴日乞师上也没有摆脱这种心态。就连在那时的他,对王翊也是疑心重重……
  “怪不得到最后王经略还是选择了听信冯侍郎的话,阻止我参加四明湖一战。因果报应,果真如此。”
  信任是相对的,陈文那时对王翊等人多有疑虑和利用的心思,谁也不是傻子,反过来自然会遭到同样的对待。
  “辅仁,完勋他,只是希望你不要忘记了圣人的教诲。”
  “圣人的教诲?”
  这话,王翊曾经说过,而这些年下来,儒家的经典他没有读过多少,但是陈文扪心自问,附和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仁的事情却从未有少过。
  四明湖惨败,掩护百姓撤离是仁;抚标营屠戮义乌百姓,为其复仇是仁;马进宝残虐士农工商,先逐,后诛是仁;兵祸连绵,民不聊生,自光复金华起坚持守土不失的原则,免除受灾百姓税赋,同样是仁;甚至到了今天,援救大兰山,为四明湖殉国将士复仇,也依旧是仁。
  满清这些年下来,毁我衣冠礼仪,迫我移风易俗,杀我无辜百姓,窃我锦绣河山。而在未来的日子里,八旗如寄生虫一般坐食华夏膏血,满清朝廷借文字狱、修《四库全书》等手段,毁我华夏经典、断我文化脉搏,更是伪称满汉一家,实则以夷狄奴役华夏,行民族压迫之实质,最终竟致使我泱泱华夏沦为东亚病夫!
  蛮夷是没有文明可言的,他们会的只有破坏,只会将世间的美好、幸福和希望毁灭。当是时,抗清,就是仁的表现。而那些在满清得以席卷天下中负有相当大的责任的儒家士大夫,表面上读圣贤书,满嘴的仁义道德,背地下却是更是不仁不义,实乃名教败类,惩罚他们,逼着他们走上正途,也一定是仁的表现。
  “在我心中,从未有一日或忘!”
  然而,王翊的事情,也确实给陈文提了一个醒。这世上,谁也不是傻子,敌视士大夫是他的本心,但是分化瓦解和适当的欺骗,也是必然要做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7/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