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4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4/470

  岂料,鳌拜对此早有预料,两个镇的新军根本没有休息,轻而易举的就打了胡国柱的一个措手不及。
  第二天一早,鳌拜将关宁军夜袭部队的俘虏拉到关前斩首示众,打击了一番士气之后便返回大营修整。而潼关之内的关宁军在接下来的几天也没有选择出击,被动的守在城内。所幸,新军也同样没有发起进攻,一切都仿佛是停滞了那般。
  这样的沉寂不可能始终持续下去,关内有千亩良田,有河流穿城而过,有大量的粮草积蓄其间,但却总有吃完的那一天。而对于清军这边,则更是没有拖下去的理由,恰如刘成所言的那般,他们需要的是一场摧枯拉朽般的胜利,在这里每迁延一日,对满清的威望都将是一定程度上的打击,而且拖得越久这份打击就来得愈加剧烈。
  数日后,新军大举出动,不过这一次,他们却并没有携带着那些攻城器械,而是拖着一门门看上去就威力巨大的火炮向着此前已经划定的炮兵阵地而去。
  潼关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其建筑风格更本就是为了更好的防范冷兵器攻城。清军若是攻下潼关,直薄关城并非难事,但想要将其攻陷,却远没有那么简单,甚至很可能会出现损兵折将、迁延时日但最终却依旧无法将其攻破的结局。
  自古而今,这等事从不少见。不过到了今时今日,火器发展到了现在的水平,这等纯粹以防范冷兵器攻城而修筑的关城在火炮面前就要显得脆弱多了,否则胡国柱此前也不会派出步兵在关门之外据山列阵。
  清军的炮队抵达,二十门大口径的红夷炮,这个数量,就算是与清军入关前攻大凌河时相比也要相去良多,但是除了这些红夷炮之外,清军还携带着三门臼炮。去年托欧洲海商运来,是花了大价钱的,也是满清全部的臼炮库存,本是为了大军南下时碰上江浙明军的棱堡而准备的,现在却用在了潼关的身上。
  新军没有这等重炮的编制,同时也是为了防止这些火炮拖慢了新军的行军,始终是由富绶所部的八旗军负责护送,一路上更是少不了要依靠河流,直到现在才运到了军前。其挤占的运力,更是将富绶的大军也都拖在了后面。
  红夷炮队在新军的护卫下向着预备好的炮兵阵地前进,臼炮则依旧留在阵后。新军没有专业的工兵,这些炮兵阵地都是刘成在新兵训练营时学来的,半月的斜坡护墙可以完美吸收掉对方炮弹的动能,降低杀伤,江浙明军这些年也一直在使用,而且还在不断的改进,刘成这些天派辅兵修筑的不过只是最早的那种规格,但是对付远处的潼关却也足够了。
  潼关居高临下,但是其城墙动辄五丈、十丈的高度,却并不适合大口径火炮的安置。并非是害怕火炮过重会压垮城墙,但大口径火炮发射时的巨大动能能够将炮弹推出去里许到数里之远,过高的城墙是万万无法承受的,甚至根本不用炮轰,只需城上守军开上几炮,城墙的墙体很可能就会自行震裂,乃至是出现垮塌。
  此时此刻,眼见着新军正在护卫炮队进入预定阵地,城头上不能安置大口径火炮,而小口径的火炮又完全打不到那里,胡国柱只得再度打开城门,派出了大批的军队去进攻清军的炮兵阵地。
  守军坐拥雄城却不得不出城去与前几日于野战击溃过他们的对手厮杀,因为他们很清楚,只有毁了那些火炮这座雄关才有继续撑下去的可能。然而,胡国柱的思路很清楚,但刘成却也是早有准备。
  大队的新军早已是在炮兵阵地前严阵以待,长矛手在后,火铳手在前,仅仅是列阵于炮兵阵地之前,但却仿佛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般。
  关宁军大举出动,步兵尚在关门外集结列阵的时候,大队的骑兵已然冲了过来。面对这支关宁铁骑,新军的骑兵也毫不犹豫的迎了上去,双方在战场上缠斗开来,一时间打得难解难分。
  好容易,匆忙出关的关宁军步兵完成了列阵,开始向炮兵阵地赶来。可也就在这时,新军的红夷炮利用这段时间却已然完成了装填,在第一声巨大的轰鸣响起,炮弹接二连三的从一门门红夷炮中射出。
  炮弹在天空中以着难以想象的速度划过了一道道不甚明显的轨迹,几乎是炮声响起的下一个瞬间,站立在潼关城墙上的胡国柱就已然能够感受到了脚下的震动。
  “进攻,让城外的那些家伙加快速度!”
  潼关是陕西的大门,现在清军已经开始拆锁,不赶紧把开锁工具破坏掉了,那么他们在城内的这支守军,莫说是守住关城了,就算是等来吴三桂的援军只怕也不过是痴心妄想罢了。
  帅旗前压,关宁军加快了速度杀向新军的炮兵阵地。刘成远远的眺望着,关宁军的动向尽数暴露在望远镜之中,比之探马来得都要迅速,都要清晰。眼见着这支关宁军中的一些特别之处,刘成却是冷冷一笑,继而对济度说道:“王爷,叛贼已经出全力了。”
  “是啊,可是新军现在还远没有出力呢。”
  相视着的大笑声响起的同时,红夷炮经过了几分钟的复位、清渣、装填、瞄准等一系列的步骤,也终于结束了准备工作,继而随着炮长的命令下达,新一轮的打击再度体现在潼关的城墙之上。
  满清的炮兵,操炮、瞄准技术上本是凭借着经验,本非强项。刘成降清之后,尤其是开始编练新军,在瞄准技术上又重新请了耶稣会的传教士进行传授,有了长足的进步。此时此刻,第一轮试射结束,第二轮的炮击便有更多的炮弹轰在了潼关的城墙之上,命中处的部分墙砖已然出现了松动、碎裂的迹象,差的只是数量而已。
  炮击再度响起,关宁军出场的部队加快速度,向着严阵以待的新军杀来。红夷炮射程占优,双方的距离也远比几天前要远,饶是关宁军加速前进,也是红夷炮射击几轮过后才抵近到一百二十步的距离。
  再向前,进入了百步的距离就是鲁密铳的射程,经过了前几天的那一战,关宁军也已然看明白了对手武器的射程。是故,待军队到了此间,便立刻调整了阵型,以手持着从城里拆下来的门板的辅兵作为最前排,只待着重新整队结束便继续向新军前进。
  关宁军的应对手段如斯,新军却没有半分的触动,依旧保持着火铳手在前的队列。待到关宁军步入百步的距离,一排排的齐射再度展开,只是这一次打在门板上,其效果却要远逊于上次。
  这些门板都是从城里的百姓家拆下来的,厚度不一,但是有了这一层防护,铅弹的动能就会降低不少,有的甚至根本无法将其射穿,更别说是对人体造成杀伤了。
  第一排的射击,其杀伤微乎其微,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关宁军前排的辅兵在遭到射击的同时步伐上慢了半拍,稍作停顿之后在后面军官们的呵斥下才重新鼓起勇气继续前进。
  对此,新军这边却没有因此而慢了动作,刘成在训练新军火铳手时仿照陈文的办法,严禁火铳手观测射击结果,射击结束就立刻进入下一阶段的战术动作,不可有丝毫的停滞。
  操练了一年多的时间,此刻的新军一如江浙明军那般,射击结束,第一排的火铳手看也不看,转身就向第三排的后面走去,与此同时,第二排和第三排也大步向前,紧接着第二排的火铳手就在命令之下扳动了扳机。
  关宁军靠着门板不断的向前推进,只是随着距离的不断拉近,部分铅弹不是对未能保护到的部位造成了更多的杀伤,就是穿透门板继而打在辅兵的身上,门板阵渐渐的开始遭到破坏,伤亡也开始直线攀升。
  不过对于这支关宁军而言,比之前几天与新军交锋的那个营头相比,已可称得上是万幸。顶着火铳射击,这支关宁军以着极小的代价便抵近到了适合冲锋的距离,继而随着刀盾兵冲锋投掷的开始,两军也迅速的进入到了肉搏战阶段。
  然而,一旦进入肉搏战阶段,此前还可以降低部分杀伤的门板阵对上新军的铁甲步兵就全然没有了作用,长矛虽然未必能刺穿门板,但是那些挡不到的地方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长矛的集火目标。
  走上如此远,门板自然是须得两个辅兵一起抬着才行。门板本来就笨重,如此一来,辅兵就更没有挡下那些刻意的刺杀的可能了。
  门板阵瞬间被破,后面的刀盾兵和长枪手也迅速被新军的肉搏步兵压制,新军凭借着铁甲步兵再一次压制住了关宁军的攻势。
  “杀!”
  密集的长矛手不断的撺刺,弃铳抽刀的火铳手也熟练的蹲在了长矛的羽翼之下,向着关宁军发起猛攻。一边倒的态势,关宁军依旧是没有丝毫的还手之力,随着伤亡的不断攀升,士气也渐渐的跌落到低谷,没过太长时间就溃败而归。
  这一次,新军也不再是以火铳射击来送行,而是结阵压了上去,将关宁军逼得节节溃败,很快就连骑兵也被裹挟着向关城方向而去。
  两军交锋的同时,红夷炮的接连射击在不断的洗礼着城墙之中,但是射击次数过多,炮管过热也使得清军不得不暂缓射击,以进行冷却。然而,随着新军发起反攻,那几门臼炮也随着新军的推进而抵近到了适合展开炮击的位置。
  漫长的准备开始,这几门臼炮的炮组全部是耶稣会找来的欧洲炮手训练的,时间不短,但是装填速度,以及瞄准等方面却还差得太多。刘成在新兵训练营时,陈文就开始训练臼炮炮组,但却是秘密进行,刘成对此也是一无所知。不过这一次,潼关守军出城野战再度惨败,城墙太高,上面也没有足以威胁到这些臼炮的火炮,也是由着他们慢慢准备,只待着将城墙轰塌的那一瞬间。
  不知过去了多久,红夷炮的冷却已然结束,重新恢复了射击,这几门臼炮才算是彻底准备完毕,继而向潼关的城墙展开了轰击。
  巨大的炮弹腾空而起,飞速下落,第一轮的三枚炮弹无一例外的打在了关前的斜坡上。没有对城墙造成破坏,但是那份震动即便是刚刚被红夷炮直接轰在墙体上的时候也不遑多让。
  臼炮再度哑火,潼关的大门洞开,骑兵冲出。奈何,在新军面前,却也只是一些前来送死的货色,不光没有完成破坏臼炮的任务,更是很快就被新军的骑兵配合步兵杀散,仓皇的向着其他城门退去。
  接下来,臼炮复位、清渣、装填,也重新调整了角度,第二轮的炮击开始,三枚炮弹虽然只有一枚命中了城墙,但却一举将城墙轰开了一个口子出来。
  随着这个口子的出现,已经饱受了红夷炮轰击良久的城墙再也支撑不下去了,城砖、墙体不断的碎裂,伴随着那一段城墙的不断下沉,碎块崩飞、烟尘腾空。接下来,这一声声的细碎的破裂很快就交织在了一起,继而化作了一声天崩地裂般的巨响。
第七十一章
渭水之南,优胜劣汰(上)
  明之潼关,乃是历代潼关中占地最大的一个。自明初时潼关建卫,直至今日,关城的扩建,城内的千亩良田也被民户商铺圈占了不少。这座陕西连通中原的门户,亦是商旅往来的要冲之地,城内商铺林立,商旅不绝,承平时之繁华不似关隘、卫城,反倒是与内地要冲之地的那些往来如织的县城相仿佛。
  城墙被轰塌,待硝烟散尽,大队的新军结阵突入豁口,几乎没费什么气力就夺取了豁口的控制权。
  接下来,新军把住豁口,虽地形狭窄,但却并不妨碍其鱼贯而入。关内的关宁军在战前就已经被胡国柱提醒过,此番反正不比其他,什么满清必欲除之方可震慑地方之类的话倒也只是对军官说了,可诸如他们屠了满城的事情却是对所有士卒都言及到的。
  屠满城,满清是绝对无法容忍的,没了退路,即便是城墙塌陷,新军把住了缺口,胜负看上去已成定局,这支关宁军也没有立刻选择弃甲归降,至少在胡国柱死前还在城中与新军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巷战。
  然而,新军在战斗力上呈现碾压性的优势,鱼贯而入的新军列阵前进,面对城中大道两旁不时的明枪暗箭,在不断分兵展开的同时也不断的向着潼关的指挥中心,也就是胡国柱设在卫指挥使衙门的指挥部推进。
  新军结阵前进,胡国柱也是极力组织部队反扑,但是双方的战斗力差距太大,很快新军就突破了衙门的大门,而胡国柱在重新夺回城池无望的情况下,眼看着新军杀入官厅,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只得用佩剑抹了脖子。
  城中有组织的抵抗随着胡国柱这位主帅的死而宣告终结,成批的关宁军在看到了胡国柱的首级之后便垂头丧气的放下了武器,乞求清军的宽恕。靠近南城的部分关宁军则逃了出去,只是面对城外的新军游骑有多少能够逃出生天就很难说了。除此之外,尚有小半的关宁军和陕西义军在城内进行着绝望的抵抗。这些人大抵是抱着投降也未必有活路,或是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的心思与清军在城内继续搏杀,而他们也是胡国柱死后守军中能够有尊严的死去的那一批。
  守城的关宁军总计有九千之众,外加上三千吴三桂新近招揽的陕西义军,除了战死和极少数逃脱掉的,剩下的大半尽数被新军俘获。
  城中的抵抗被彻底荡平之后,新军用长矛将已然押出了城的俘虏驱赶到了黄河之畔,将这些已然放下了武器的关宁军一步步的推进奔腾的黄河。
  “背叛朝廷,屠了满城,还想活命,真是可笑至极。”
  眼前是关宁军在长矛的不断前推之下不断后退,每一秒过去都会有不少关宁军被赶落进黄河的滚滚奔流之中,在那份浑浊中起起伏伏,最后彻底消失在那一片从黄土高坡上冲刷下来的土黄色之中。
  渐渐的,新军似乎对关宁军的落水速度有些不太耐烦了,干脆加快了速度,但凡是后退稍慢的都会直接捅死在河滩上,直到将最后的那几个普通百姓打扮的汉子捅死在当场才算是告一段落。
  长矛直刺,新军熟练的扭动枪杆,一下子就从最后的那个义军的腹中带出了些粉红色的肠子。义军捂着创口,双腿却再也支撑不下去了,缓缓的跪倒在地,伴随着口中涌出的鲜血,意识也愈加的模糊起来。
  “早知如此,还不如趁着有武器时换上几个鞑子的性命,也好过这般啊。”
  义军倒下,新军上前给每一个死在河滩上的俘虏再补了一下子。意犹未尽的看过了这一幕惨剧,济度扫了一眼面无表情的刘成,对于这里也失去了兴致,转而向潼关方向而去。
  解决了守军,新军全军进入潼关,我大清镇压抗清运动,在作战结束后最为常见的奖励和威慑手段也正式上演。
  潼关之屠!
  十三年前的弘光元年正月,豫亲王多铎率领八旗军及恭顺王孔有德所部攻陷潼关,将投降的顺巫山伯马世耀所部七千大顺军尽数屠杀。十三年后的今天,郑亲王济度则带着领侍卫内大臣鳌拜和汉军镶黄旗梅勒章京总理新军编练衙门会办大臣兵部左侍郎刘成在潼关再度进行了一次屠杀。
  这一次,在解决掉守军之后,济度以潼关百姓附逆为由,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潼关百姓在明时有的是本地百姓,有的则是洪武年间潼关建卫时迁来的江淮人士,在此繁衍生息了两百余年。但无论是民户,还是军户,在清军眼里都只是屠戮的对象,用来发泄兽欲和借此震慑其他人的对象,仅此而已。
  屠城进行了一夜复一日,新军与后续的八旗军联络上了,便留下一个营头在潼关暂时驻守,大军则继续向西,前往华阴县,以待吴三桂大军。
  事实上,数日前,吴三桂在西安接到飞鸽传书就已经动员大军东进。原本按照吴三桂的计划,以胡国柱率军守卫潼关,杨珅负责延安一线的防务,而他则亲率这二十个营的西班牙方阵坐镇西安。
  延安一线,杨珅所部主守势,只要拦住屯齐的偏师即可。而吴三桂所部则是要留在西安,一方面是凭借潼关之险来消耗济度所部的清军主力的锐气,待其师老兵疲再行出击,一鼓作气的击退这支神秘的新军;而另一方面,吴三桂手里的这个二十个营头,忠勇、义勇编练多年,但是身边有李国翰盯着,每年实际训练的时间也是很多,算上最近的这几个月,加在一起也未必能有一年的时间,至于仁勇、孝勇那十个营头就更别提了,自是要抓紧一切时间进行训练。
  这二十个营头,除了甘陕绿营还乡团的那些前东南经标,吴三桂挑选的都是从辽西就跟着他的老部下。比之胡国柱所部的那九千关宁军中还掺杂了原本唐通的那三、四千人马不同,这是他麾下真正的铁杆嫡系,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关宁军。
  如此精锐,身经百战,将士们也都是见过血的,差的只是关于西班牙方阵的训练时间而已。吴三桂本打算利用这段时间,尽可能的通过训练来提升部队的对于阵法的熟练度以及各兵种、各部队之间的磨合度,只可惜这支新军却根本没有让他如愿。
  接到消息,吴三桂便意识到了新军的强大,潼关恐怕是未必能坚持多久。眼见于此,他便亲率大军沿着渭水东进,可是等他的前锋部队抵达渭南县的时候,新军已然攻陷了潼关,可他对此却一无所知。
  然而,渭水多沙,在明时其水运能力已经大幅度下降,官方除了明初时有过一次漕运外,无论是赈济灾民,还是向西北边军支应粮饷,采取的都是陆路运输,渭水之上的水运也仅限于民船往来而已。
  吴三桂此前随清军前往西宁,征用了不少民船,接下来借助于民船之力完成了攻略渭水沿岸府县的帽子戏法。此后民船集中于西安,但问题在于,从西宁到西安,他麾下军队不过万人规模,而且还是借助于战马、牛车、驴车这样的畜力才得以完成。此番东进潼关解围,麾下数万大军,船只就只能尽可能的优先先锋部队和辎重,其他军队依旧要分批陆路行军。
  西安府城的东门,大队的关宁军正在缓缓出城。由于屠了满城,西安府城里的百姓对于这支反正明军的感观还算不错,再加上唯恐其战败会殃及到府城的百姓,此番也是多有在路旁送行,为其鼓劲儿的。
  “这是最后一批了,二十个营的西班牙方阵,若干骑兵和旧式战法的关宁军,加一起不下三万大军,吴三桂是拼老命了。”
  “如此最好,他若不拼命,鞑子的新军到底是个什么成色,只怕还很难看得全面呢。”
  沿着东门大街的一处二层酒楼里,两个打扮寻常的小商贾对坐而饮,看似是故友重逢,多有喜色,但是那两对招子却无不是在打量着正在东门大街上缓缓向城门移动的吴三桂大军。
  吴三桂的这最后一批军队出了城,二人的酒也恰到好处的喝完了,会了钞,便摇摇晃晃的下了楼,在酒楼的门外依依惜别,随即分道扬镳。
  只不过,数日后这两个小商贩的身影又出现了渭南县城不远的乡下,却是一个行脚商人和一个寻常路人的打扮,看样子却仅仅是同路而行罢了。二人在一处山神庙里歇脚,这里距离渭南县城不远,那里有大规模的动静都是可以依稀看到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抵达没有两个时辰,又有两个山中猎户打扮的汉子也赶到了此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4/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