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4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9/470

  “回大王的话,损坏是常有的,主要是铁轨的用料,硬度和韧度上现在还在继续实验。不过,这东西确实是派上了大用场,平常都是那些矿工靠着人力背出矿洞的,现在矿洞可以挖的大一些,光靠着这一条轨道就能节省很多人力,矿山的产量也直线攀升。”
  马鞍山的矿场里面,多有各种各样的机械,虽然挖矿的矿工还都是那些被俘的八旗和绿营,尤其是前者更是消耗的对象,但是陈文关心的是产量,为了确保产量矿场的管理方——军工司也投入了大量的机械,如今看上去也是颇为喜人。
  铁矿产量倍增,炼铁工坊也大量使用了从明时现有技术和欧洲传来的技术。陈文对此了解不多,也将以前在网上看过的那个排气口和进气口并排以提前加热空气的办法拿了出来,此外照着以前的惯例,炼铁炼钢都要使用焦炭以确保质量。新技术和旧传统交织,如今的炼铁工坊也享受到了技术的福利,钢铁产量也在逐步提升。
  “不出意外的话,到了明年,这里的钢铁产量就可以支应其他方面了,光是一个军工司工坊已经吃不下这么大的产量了。”
  产量倍增,徐毅这个主管官员可谓是深有感触。当年他接手军工司工坊的时候,那还是个金华府城里的用高墙围起来的作坊群,后来由于大量使用水力机械,工坊搬到了城外,但是生产能力提高了,他也陷入到了每天为原料发愁的境地。记得那时候,有能力从鞑子占领区运来原料的商人,他都是客客气气的,不敢有丝毫的怠慢,甚至就连当地的地方官也是如此。可是再看看现在,原材料的产量已经超出了用度,颇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下官这些日子琢磨了,等钢铁产量继续攀升,或许可以考虑在南京城里修一条环城轨道,这样无论是百姓,还是驻军在城内也都要方便许多。”
  南京城面积甚大,从一地到另一地,哪怕都是在城内也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在路途上面。徐毅的提议引起了陈文的思索,环城铁路提前上马,虽然有些超前了,甚至可以说能有这份创意显然是徐毅已经发愁产能过剩的问题,但这总是好事,不是吗?
  “这个提议有些意思,慢慢来,还是先顾着既有的各个方面,产量富裕到了那个地步,莫说是南京环城轨道,就算是从南京修到杭州也不是不可能的。”
  陈文的这话着实的吓了徐毅一跳,两地之间不下五百里,这得多少铁轨。但是在陈文看来,清末第一条中国人自主修建的京张铁路也有四百里的长度,詹公在清末的环境之下还修建起了这么一条铁路出来,等到“宁杭轨道”上马,大抵也已是天下抵定的时候了,一条五百里长的铁路好像也不为过吧。
第七十七章
伟力(中)
  马鞍山钢铁军工联合企业,嗯,应该是军工司下设的马鞍山采矿场、马鞍山炼铁工坊和武器防具加工场实现了作为武器加工最为重要的原材料——铁矿石从矿山挖掘,到炼制成钢铁,再被制造成为武器、防具的一系列工序全部在这片被数千驻军包围下的区域中完成。
  为此,陈文在这片重工业区修建了专门的轨道、官道、驿站以及兵站、军营,甚至是堡垒和港口,更是修建了炮台和围墙用以保护这片工业区不受外来的破坏。
  钢铁的产量还在提升,不只是矿山和炼铁工坊的规模在扩大,更是技术上在不断提升所致。到了现在,光是一个军工司工坊,产能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过剩。只可惜,陈文此来也正是来打断徐毅关于那些“环城铁路”之类的遐思的。
  “大军即将展开新一轮的扩编,这也是北伐前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军,你们军工司的任务很重,但是本王却不想听到什么就算是不眠不休也会完成任务的话。别的不说,这些年本王在军工司投入的资源,光看着这片工业区,要是连扩军和新装备的研发生产都完不成,那才是天大的笑话呢。”
  话语一出,陈文与徐毅相视一笑。武器甲胄,若是靠着工匠一手一脚的打出来,耗时耗力不说,也不可能及时的完成任务。
  但是从金华的水力工坊开始,依靠机械来实现快速生产,在军工司已然是极为成熟的了。各种武器、防具的生产流程已然实现基本的标准化和流水线,虽然还是需要大量的人工来精加工才能实现零件的装配,但却也是现在这个时代的技术水平下能够达到的最为高效的生产方式了。如果连这样都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那么恐怕就连欧洲的那些大型军工厂也未必能做得到了。
  具体的扩编计划,徐毅并不太清楚,但是所需装备的订单已然送交到军工司,其中的一些现在甚至已经开始了制造工作。
  其实,最近的两年,虽然江浙明军的野战部队的扩充幅度较小,但是由于占领区的急剧扩大,地方驻军的数量却是在呈现着直线攀升的态势。江南、淮南、福建、广东以及刚刚分成了湖北和湖南的湖广以及广西的东部和北部,各处都是需要大量的地方驻军来维持地方稳定。
  军工司工坊从金华搬迁到太平府的马鞍山地区,虽然机械、厂房什么的都没有搬走,全部在金华府分批转为民用,但是生产如许多的机械,产能必然受到影响。可就算是如此,地方驻军的扩编工作也从来没有因此而耽误过,武器装备总是能够先一步完成,绝不会出现人员等武器装备的现象。
  “大王请放心,公文下官已经仔细看过了,也与军工司下属各院进行过会商,各院皆表示一定能够如期完成生产任务。”
  “嗯,本王也相信军工司能够完成任务。”
  看过了那些矿山的坑坑洞洞,看过了那些冒着黑烟的烟筒,也看过了那些在河畔、江边日夜转动的水轮,陈文已经没有太多时间再去感受那份机械之美,而是随着徐毅来到了军工司的试验场。
  “大王,这两把分别是军工司近期完成研发工作的甲、乙、丙三个型号的燧发火铳,都是按照您的要求进行研发的。”
  三把燧发火铳,铁制的枪杆、木制的枪托,配上精巧的燧发枪机和一同摆在盒子里的套筒式铳剑。三把火铳,两长一短,前两把较长的在形制看上去并无二致,但是仔细看去,这两把火铳却还是有着细微,但却至关重要的差别的。
  陈文没有理会铳剑,抄起了徐毅口中的那把甲型火铳,细细的打量了一番枪机,左手边在枪管上摩挲了一番,又摸了摸铳口,感受了一番内外径的尺寸,继而满意的点了点头。而待他拿起第二把的时候,先是举铳做了一个瞄准的动作,接下来则是做了一个看上去极其危险的动作,将铳口对准了自己的一只眼睛。
  “产量如何?”
  “回大王的话,甲型火铳少了几步工序,生产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乙型火铳,加工时有一定的残次率,而且使用时也多有问题,不过产量还是跟得上的,工坊里已经制造了专门用来加工的机械,满足军中所需当是没有问题。”
  甲型燧发火铳和乙型燧发火铳将会是军中的制式燧发枪,需求量上面,前者更高,后者较少,但总体数量可不低。陈文看过了这件样品,关心的更多的则还是产量问题,此番有了徐毅的保证,也算是放下了心来。
  燧发枪从诞生到普及,走过了一段极其漫长的时间,在这场一百多年的普及化过程之中,燧发枪的枪机是至关重要的存在,其中问题多多。燧石、弹簧钢,甚至是颗粒化火药,都会导致激发率降低,比之技术上已然成熟的火绳枪,燧发枪的不稳定以及造价的昂贵,都会影响到更新换代。
  造价更高,陈文不在乎,明白发展趋势的他从来没有吝啬过这里面的投入,其他的方面,这几年的时间,随着材料学的经验积累,靠着不断的实验,现在也总算是有了一个量产化的可能。只是激发率上,百分之百却还是一个梦,不过凭着这种前装滑膛燧发枪的射速,这些问题也是可以容忍的。
  放下了乙型燧发枪,陈文又拿起了丙型燧发枪。前两把燧发枪,其长度都是在五尺,而这一把却只有四尺而已。枪管较短不说,其枪托的流线也与前两者稍有不同。
  “这种火铳的实验效果如何?”
  “实验效果还可以,只是没有经过实战的检验,具体如何还很难说。”
  听到这话,陈文点了点头,继而将火铳放回到了盒子里面。能看到这些东西,此番也是不虚此行,其实在南京他一样可以看到,只是来到此间,亲眼看看铁矿石是如何一步步的变成了这等犀利的武器,其感受自是不同。
  陈文欣喜的不只是军工司在此的军工、钢铁联合的巨大产能,欣喜的则是军工司的研发能力——在此之前,江浙明军的武器不是想鲁密铳、斑鸠脚铳那样在书册中已有前人记载过的,就是如擎电手铳那样稍作改良后的产品,如今只需要他将要求送到,军工司的研发团队就可以按照军队的实际需求进行研发,并且实现量产,这里面的意义称得上是非同寻常。
  陈文在此待了两日,重点视察了钢铁生产和武器试验场,随即便回返南京,为下半年的一系列大动作去做最后的准备。
  马鞍山军工钢铁联合,能有如此规模,乃是江浙明军在金华水力工坊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现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江浙明军的军工生产中心,而金华那边则逐渐改为了民用,生产的机械畅销左近数省,更低端一些的铁制农具、工具也压低了民间的价格,使得更多的百姓得以使用到这些能够使生产效率变得更高的工具。
  六月,夏收时节,丁俊杰报了假,从金华的新兵训练营回到了永康县的家中。从军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与他一同进入新兵训练营吃皮鞭的袍泽们大多都已经分到了各地的驻军,其中的一些幸运儿据说还补充进了战兵营,反倒是他这个童子军学堂的高材生却始终在新兵训练营里接受训练。
  若是说训练成绩,他也是名列前茅的,再加上读书识字,不说成为战兵后保送到讲武学堂,最起码也该是被分配到地方驻军吧。可是这一年多下来,却始终是在进行训练,从新兵训练到战兵训练,好像他在江浙明军中的工作就是训练而已。
  “小杰,这一天到晚练来练去,没事的时候就请假回家住上几日,娘也好与邻村四婶子说说,先找个媳妇。”
  邻村的那个四婶子,丁俊杰倒是老早就听说过,确实是个能言善道的媒婆,比起他娘在府城时比邻而居的那个媒婆张家婶子都要能说会道。不说什么能把死的说成活的,只说这做媒拉纤,这四里八乡的没有人不知道她的名号。
  “娘,孩儿还要去开会,咱们家今年收益不少,可会还是要开的啊。”
  “这孩子。”
  丁俊杰对这事情实在没什么兴趣,他现在满脑子都是临行前接到的通知,尤其是想到马上就要赶去南京的新兵大营去参加一支新部队的组建,浑身上下只有热血沸腾,哪还有工夫琢磨什么儿女私情,传宗接代的事情。
  “爹,当年您有幸参与了南塘营的组建,如今儿子也要参加一支新部队的组建了,还请保佑儿子能够建功立业,为咱们老丁家增光添彩。”
  大步流星的走在路上,丁俊杰也没觉得过了多久便赶到了镇子上的种植合作社。去年年初时金华府作为改革试点,他们镇上的种植合作社也趁势组建了起来。去年一年的经营,等到甘蔗收获,一场大丰收不说,甘蔗也都被府城的那家据说是齐王殿下注资的大型蔗糖工坊收购。
  大伙从上到下,从推举出来的经营管理,到种植合作社的军户社员,再到雇佣的种植工人,上上下下都赚了一笔。比起当年那般的种粮食,实在获利更多,可也正因为如此,随着试点的成功,新政开始向周边各地普及开来,甘蔗的收购价也势必受到挑战,据说今年恐怕就没办法再维持去年的收购价了。
  “不是据说,某此去府城,与王东家谈过。王东家说了,别的府看到咱们金华府赚钱了,所以也想吃这口饭,今年的甘蔗种植面积剧增,收购价上面,他已经向齐王府请示了,今年齐王府可以做出一定比例的补贴,但是明年就要看咱们自己了。”
  “怎么能这样,是咱们先种的,按道理也是要优先咱们金华府的军户才是,他们也太过分了吧。”
  “就是,就是。”
  “行了,行了,别抱怨了,要抱怨回去跟家里的男人、婆娘抱怨去。”附和声起,主持大局的那个百户便挥手示意众人安静,听他把话继续说下去。
  “当初大伙看着民户种这些劳什子的经济作物眼热,求着殿下解除只能种植粮食、菜蔬以及种桑养蚕的那一系列政令。咱们金华府不过是早一步而已,难道还能拦着别人,不让别人挣钱,都是军户,在座的各位家中大多是军中的将士,难道就只需咱们挣钱,不许袍泽赚钱了,没有这个道理。”
  说了一大串,抱怨之声也算是压了下去,百户喝了口水,继而说道:“现在大伙都赚了钱了,齐王殿下也会补贴一部分出来,亏本肯定不会,只是比去年要少赚一些。”
  一听少赚,下面的嗡嗡声再度响起,百户喊了几句肃静才再度将其压了下来:“咱们种植甘蔗是有经验的,今年下种的甘蔗也还没有成熟,现在倒不至于改种别的,但是是不是要考虑这事情,现在却是要定下来,咱们也好有时间去做做调查,了解明年种什么赚得更多才是。”
  今天的这个会,其目的就是如此,百户说罢,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过了好半天才有人提议说是什么没准明年又涨回去云云,立刻就遭到了那些觉得种甘蔗的人越来越多的军户的反对。
  就这么你一句,我一句的,半晌也没闹出个明白。百户琢磨着提议先做调查,视情况而定,结果正在这时,正看见丁俊杰好像有些跃跃欲试的样子。
  “贤侄,你是读过童子军学堂的,还是第一届的头名,说说你的想法,给在座的叔伯婶子们听听。”
  丁家的情况,大伙都是知道的,不提丁俊杰的那个所谓“状元郎”,他的亡父可是南塘营最早的那批士卒,参加过四明山殿后战的勇士,那也是齐王殿下的元从之士。丁家现在看似家里就这几十亩的抚恤田,可他爹当年那些一个锅里捞饭吃的袍泽们现在可大多是领兵的武将,有个和他们家关系特好的现在还做到了师一级的统军大帅,提拔什么的不提,稍微露点儿口风也比他们知道的多不是。
  不过,丁俊杰没想这许多,他还琢磨着开过了会,回家做些农活儿,好让他的母亲能够多休息一些,也是在前往南京之前再多尽尽孝道。此间眼看着这些军户商量不出个所以然来,他就打算说说想法,正好百户点名了,他自然是当仁不让。
  “那小侄就献丑了,说的对不对的,各位叔伯婶子多担待。”
  抱拳一礼,丁俊杰便想法一一道来:“小侄琢磨了,诚如杨叔所言,明年种什么现在决定不下来,还是要看明年的行情。不过,提前扫听着还是要做的,有备无患嘛。”
  说到此间,在座的众人多有点了点头的,眼见于此,丁俊杰继而说道:“若是改种,具体种什么,小侄觉得还是要看行情。光是别人种的少也不行,还是要看有没有人收购。举个例子,小侄在训练营里有个袍泽,他家是苏州府乡下的,以前种一种名为番椒的作物,都是大户人家买回家当做摆设的,去年年底齐王府出高价收了一批,把他们那里种植的番椒都买走了,就赚了不少,可平日里这东西就没有多少人愿意买的。”
  “那东西长什么样子,齐王殿下也喜欢那个什么番椒吗?”
  关于陈文的事情,总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其实丁俊杰也不知道陈文收购那东西是不是用来当花一样观赏的,但是他却还记得那个同袍说过的一句话,一句有些当笑话说的话语。
  “那东西长得红彤彤的,看着很是喜庆。不过据说是用来吃的,就是味道太过辛辣。”
第七十八章
伟力(下)
  物以稀为贵,原材料价格自然也是如此,甘蔗的种植面积小,产量少,那么收购价自然就会更高一些,若是人人都种甘蔗,全浙江都是甘蔗林,不光是原材料收购价要跳水,成品糖哪怕是还可以向海外兜售,制糖工业也将会受到影响。
  需求饱和,意味着很多的事情。现在的趋势是试点成功后新政开始普及化,这其中的盲从是少不了的,由此一些有心人才会想出改种其他作物,走在潮流的前列以获取更多利润。
  凭借着全新的组织和制度,依仗着这一年多购置的农具和安装的灌溉机械,丁家所在的种植合作社决定在下半年多派人到府城里做做调查,最后再决定到底是否改种以及改种什么。
  此间事了,丁俊杰便辞别了母亲赶回新兵训练营,等到了时日,参与新部队组建的将士们更是从金华出发,全副武装的步行北上,到南京报道。
  金华到南京的官道上,欢快且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四明山之歌响起,这些临时组编起来的士卒们踩着轻快的脚步向着远方走去,也向着远方那充满了希望的未来走去。
  几百里外的南京,陈文早已回返到齐王府,太多的政务需要处置,每天的行程都是满满的,以至于坐落在南京大学堂内那座由他私人赞助的大图书馆落成竣工之时,也仅仅是参加了开馆仪式便匆匆的赶往杭州湾的金山卫军港,那里将会有一大批战船和货船起航出发。
  一年多以前,毕了业,丁俊杰选择了从军,而石小牛则很幸运的进入到了南京大学堂。到了七月,南京已是酷热难耐,此刻没课,石小牛在大图书馆里翻到了一本翻译自泰西的书籍,其中一些关于力学的实验,尤其是那个在一座倾斜的塔楼上做的那个实验更是有趣得紧。
  “不一样重的东西居然可以同时落地,回来我也找个地方试试去。”
  仔仔细细的看过了这一页,石小牛提笔记下了实验步骤,然而正当着他琢磨着去哪里找合适的实验道具的时候,不远处的一排桌子那里凑了一群学生,却爆发出了更为激烈的争论。
  “朝鲜藩国被鞑子灭国已有两载,王师却迟迟不肯出兵援救,想当年显皇帝在位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9/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