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4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0/470

  “这位同学,显皇帝在位时大明如日中天,莫说是北方数省,就连辽东也在掌中,奴儿干都司的鞑子也都听从号令,现在天下残破如斯,还顾得上藩国?”
  “那陕西呢,济王忍辱负重多年,如今起兵抗击虏廷,屠了满城更是大快人心,也不见江浙王师出兵援助。”
  “他说忍辱负重就忍辱负重?动动脑子去看看檄文,吴三桂为什么反正,还不是现在的局势摆明了对鞑子不利,想要火中取栗。当年要不是这厮开关,鞑子也能在关内久留?天下至于残破到今天这个地步?”
  “济王殿下是借虏平贼,为大明报君父仇,简皇帝……”
  “结果呢,简皇帝被鞑子抓回京城杀了,鞑子利用汉家内斗,席卷天下,若非是齐王殿下带着江浙明军苦战多年,咱们还能在此安心读书?只怕天下已没有一张安静的课桌了!”
  “……”
  听了两句,石小牛就再没了兴趣,类似的争吵从来没少过。记得前些日子,还有个一张嘴什么风声雨声读书声的家伙,结果被人当面扒出来家里有个没出五服的堂叔参加过鞑子的科举,还当过官儿,等到两边越辩越激动,忍不住大大出手时,他还上去踹了两脚这个“汉奸家属”。
  南京大学堂的生员其实并不算太过复杂,主要是江浙明军童子军学堂的优秀学生,占据了人数上的绝大多数,其他的便是那些参与抗清和对江浙明军集团有过帮助的士绅家的子弟。然而后者数量虽然不多,比例也不大,但是吵起架来的嗓门却不小,尤其是擅长胡搅蛮缠。
  石小牛与他们吵过几次,渐渐的发现了他们的一个思维模式,或者说是吵架模式。那就是“我”是正人君子,所以跟“我”不一样,或是不同意“我”的意见的那就是奸邪小人,奸邪小人说的自然是不可信的,所以“我”肯定是对的。
  发现了这些家伙每每到辩不过了就会拿出来,石小牛就懒得理会他们了——摆明了不讲理,理他们干什么。此时此刻,眼见着那些同窗们又要开始吵架了,石小牛连忙到管理员那里借了这本书,三步并作两步的离开了此间。
  “真热啊,这图书馆里外简直是两个温度,这群读了多少年圣贤书,却连个每日三省吾身都做不到的家伙真是占着茅坑不拉屎,我呸。”
  图书馆是专门设计过的,考虑防火、防盗、防潮、防虫蛀等很多方面,本就要比外面要阴凉许多,再加上大图书馆是陈文私人赞助修建的,冬天齐王府会运来煤,夏天则会送来冰,以供学生在此读书时免收寒冷和酷热,自是比现在如火炉般酷热的外间要凉快许多。
  所幸的是,在此一年有余,石小牛也知道一处尚且还算好过些的所在,离开了大图书馆,他便直奔着那里而去。
  片刻之后,石小牛来到校园里的一条林荫小道。树荫之下,尚可遮蔽些许阳光。倚坐在树下,沉下心、静下气,他又翻开了书册,只是这一次,燥热难耐,难免也有些许遐思,精神总是难以集中下来。
  “哎,不知道丁大哥、柳兄弟和高三哥他们现在怎样了。”
  石小牛口中的三人,包括丁俊杰在内都是他在童子军学堂时的好友,后两个还是一间宿舍的舍友。他们几个平日里就相交莫逆,各自家中的父兄辈也都军中的熟识,只可惜这一毕业就算是分道扬镳了。
  胡思乱想了片刻,石小牛看了看书册,还是一个字也看不进去。是拿着书册回宿舍去看,还是到大图书馆去看看那些人吵够了没有,犹豫了片刻,他才决定了下来,先去大图书馆看看那里安静了没有,要是没安静下来的话就回宿舍去。
  决定下来,石小牛就要合上书册,岂料就在这时,一片绿油油的树叶不知怎的从背后的树上落下,飘飘忽忽的就落到了书页之上。
  “正好当书签了。”
  满意的合上书,石小牛站起身来,拍了拍屁股上的灰土,便要向大图书馆的方向走去。可是没走两步,他的脸上却是陡然一凛,随即连忙翻开了那页,那片树叶便重新暴露在了他的眼前。
  “落叶,落叶,为什么是下落,而不是飞天,难道说有一股子看不见的力在拽它不成?”
  ……
  石小牛在南京大学堂里沉迷力学而不可自拔,他此前还在念叨着的丁俊杰早已从金华出发。
  出了新兵训练营,大队人马虽然是临时组编起来的,但却一如积年的老营头那般在各司、各级的军官们的布勒下向着南京稳步前进。到了七月中旬,经过了长达半个月的武装跋涉,以着每天不低于五十里的速度,终于穿越了这长达九百里的距离,赶到了南京牛首山的训练大营。
  训练大营位于牛首山以东、将军山以南的平原地带,整个训练营区全部为高墙环抱,更有驻军带着巡犬日夜巡视,细作想要窥伺其间那是痴人说梦的。
  进入到了营区,丁俊杰他们并没有解散休息,而是听令重新分队,以队为单位到宿营区修整行装。
  待喊道丁俊杰时,交了旧腰牌,领了新腰牌,按照镇抚兵的指使前往相应的区域排队,他新分到的那队人已经就位个七七八八了。
  良久之后,分队完毕,他们才按部就班的列队前往宿营区,全程任谁也没有道出半个字儿。不过,进了营房,镇抚兵宣布解散,他们便不再是行军状态,初次见面的自我介绍自是少不了的。
  “吾叫黄成铭,军阶仁勇校尉,训练期间将作为咱们这一队的临时队长。”
  黄成铭乃是陈文收复江西时进行的那次大规模扩军中从赣西山区里投效军前的,从军多年,也多次上阵,才有了仁勇校尉的军阶,原本他是被保送到讲武学堂去的,结果这支新部队组建,便调到了此间充当临时队长。
  临时队长是训练期间的官职,丁俊杰在新兵训练营时也担任过临时队长,却是训练一旬过后任命的,用来协助管理和约束所在新兵队。但是,让一个仁勇校尉,勉强已经可以充当战兵营哨长的军官担任临时队长,这却还是头一次听说。
  丁俊杰排在队头,眼见着临时队长进行了自我介绍,他便向众人行了一个平胸礼,对众人说道:“报告队长,卑职丁俊杰,出自金华新兵训练营。”
  丁俊杰将胸脯挺得高高,胸口上别着的那枚华夏复兴会预备会员的别针闪亮,这是他在新兵训练营时就开始申请加入的,在营里是积极训练模范,此前在童子军学堂里也是高材生,家庭背景也能够得到认可,近期一直在积极参加会内活动,只待着审查合格之后换上正是会员的会徽。
  丁俊杰如此,本队里倒是也有两个和他一样的预备会员,还有几个正在申请的,其中的一个叫做牛忠,是个膀大腰圆,一看就知道是个忠厚老实的汉子,而此人竟也是金华新兵训练营里出来的,可他却从没有见过。
  “我家的分地在义乌县孝顺镇。”
  “哦,我家的分地在永康县。”
  互相介绍过后,由于都是出自金华新兵训练营的,丁俊杰便与牛总套起了交情,可是此人却不怎么健谈,甚至可以说是不怎么喜欢与别人交谈,很快也就不了了之了。
  牛首山的训练大营,一如他们各自出身的各个新兵训练营,甚至可以说是与军中无异,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的。
  床位是按照刚才分队时的先后顺序分配的,把行礼收拾起来,他们这一队便随着黄成铭出了门,一边去领取洗漱用品以及其他军需用品,一边带着他们熟悉一下营区。
  出了本队的宿舍,原本还三五成群的攀谈的众人纷纷按照刚才来时的队列排好队,跟着黄成铭往营区里走去。这是军中的规矩,他们自然没有不懂的道理,只是让丁俊杰有些奇怪的是,他们队的这些人全部都是各个新兵训练营里选派的,其中有一大半都上过童子军学堂,剩下的也或多或少的识得几个字,竟没有一个彻头彻尾的文盲。
  满怀着疑惑,丁俊杰他们在营区里领了军需用品,便重新返回了宿营区。待洗漱完毕,用了晚饭,重新回到营房里等待熄灯,黄成铭才与他们作了更为深入的介绍,也是为了解除他们的一些疑窦。
  “尔等来到这里之前,想必都是得到了消息,说是要组建新部队。”
  黄成铭所言,他们都是知道的,几个人点了点头,其他人也流露出了认同的目光,黄成铭才继续说道:“新部队的番号,现在还是机密,尔等的训练时间、训练内容,同样是机密。本官可以告诉尔等的是,这支新部队是为了北伐而准备的,仅此而已。”
  北伐!
  听到这个词,众人的精神无不是为之一振。江浙明军一路走来,从无到有,一步步的收复了北至秦岭淮河、南抵南海、东控东海、西及川黔云贵的大片地区,歼灭清军不下数十万之巨。到了今时今日,剩下的无非是北伐中原,收复汉家旧地,继而扫庭犁穴,盖世的大功即可告成。
  他们这些人,几乎都是为了北伐中原的这针对满清的最后一击而从军的,不只有丁俊杰一个。不提什么杀鞑子报仇的话,就算是仅仅为了军功田土,这不出意外也将会是封赏最为丰厚的一次,未来的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也未必再会有这么好的发家致富的机会了。
  所有人的目光集中到了黄成铭的身上,后者却是摇头笑道:“尔等别以为能够进了这训练大营就算能作为北伐时的出战将士了,这座训练大营还要继续淘汰任何被军训司视作为不合格的人员,不会有人除外,包括本官。”
  “所以,修整两日,两日过后尔等就将会开始最为严酷的训练,你们以前在新宾训练营里的那个程度,不过是小儿科罢了。本官还是那句话,不合格的淘汰,北伐就与你们无关了,就这么简单。”
  北伐的功赏、严酷的训练、甚至是淘汰,听过了黄成铭的话语,众人无不是为之一愣。不过黄成铭也没有给他们思考的时间,掏出了一张写满了大大小小的字的文书,将其放在了营房的油灯下,示之以众人。
  “这是这支新部队的军歌,齐王殿下钦赐的。你们有两天的时间,在熟悉训练条例和修整的同时学会。两天之后,齐王殿下会前来视察,你们必须在此之前学会。”
  军歌方面,江浙明军最早的那首四明山之歌乃是耳熟能详的,其中更有着当年的那支南塘营奔袭金华的故事。除此之外,戚少保写的那首凯歌,也是江浙明军共同的军歌,此番行军他们就没少唱过,而这些军歌也恰恰起到了振奋士气的作用。
  新部队的军歌,听到这话,他们无不将视线投之于那张纸上。“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激昂的词句,哪怕是不需要词牌也能够朗朗上口。而就在这昏黄的油灯灯光之下,最上首分明的写着几个大字——《知识青年从军歌》。
第七十九章
洋务
  两天之后,训练大营的启动仪式如期展开,陈文作为江浙明军的创立者和主帅,主持了这一场为了北伐而创建的新部队的训练仪式。至于成军仪式,却还要等到训练完毕,裁汰了那些不合格的军官、士卒之后才会展开,届时陈文也将会赐下新的番号。
  只不过,训练大营之中,像丁俊杰他们这样的“知识青年”仅仅占据了参训人员的一半,另一半则是完完全全的老兵,就连军官也无不是追随陈文多年的老部下。双方从启动仪式那天起,便是泾渭分明,分别占据了训练大营的东西两块区域分别进行训练。
  新部队在进行秘密集训,老部队则也开始了换装和轮训。江浙明军的部队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野战部队——那些以师为单位的战兵部队以及直属于齐王府的骑乘步兵营;而另一种则是地方驻军,占领区的各府县皆有,少则千余人,多的像是广西的梧州、桂林,湖南的辰州,湖北的襄阳以及淮南的淮安都是有着四、六千战兵的大编制,甚至有的只要换个番号就是一支野战部队的战兵营!
  地方驻军,战法上其实与旧有的部队没什么两样,用以控制地方足矣,所以此番的改编也并不优先,暂且维持原状。
  相较之下,各个师一级的单位,数量上也是有着十个之多,以每师一万一千战兵计算,那也是有着十一万战兵的规模。此番的换装轮训,需要在不影响地方防务的基础上展开,分批次进行轮训,换装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训练新的战法以及调整为全新的编制以实现战法和编制的完美结合。
  从收复江西之后,江浙明军已有两年多的时间没有从根本上调整过编制,战法上的修改也是少之又少,起码没有进行过根本性的调整,仅仅是微调而已。
  先是在四明湖大败八旗军,接下来又击破了东南经标,岳乐率领的上万八旗军不敢越过钱塘江。那时候的江浙明军已然是拔剑四顾,天下再无敌手的盖世之姿!
  接下来的几年里,岳乐、济尔哈朗先后授首,八旗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彻底打破;大军南向,称霸一方的平南、靖难二藩被凌迟处死;再到去年与秦藩的大决战,西南明军的杀手锏——战象、罗罗在方阵面前也占不到任何便宜。
  没有足以造成威胁的敌人,变革的动力就会下降,军队也会更加依赖那些更为熟练的战法。不过,这些年下来,江浙明军在不断的进行微调的同时,军工司的武器研发和制造也没有停止下来,有了这些年的积累,才有了新的一批武器装备的诞生,陈文根据八旗新军的战法进行自身调整也才有了物质基础。
  渭南一战,八旗新军大破吴三桂的改良版西班牙方阵,天下为之震动,陈文在奋起直追的同时,新军主力在攻陷西安之后也很快就撤回到了京城。
  新军的撤离是无奈之举,却也是必然的事情。江浙明军的占领区向北已经占据了淮河以南,顺着运河北上,直至京城也不过只有一千六七百里地的距离而已,比之从西安穿越山西到北京的最近路程的那两千一百多里地却还是要近上太多,更别说是绕过山西那般的走法。
  陕西的局势,随着吴三桂的主力覆没,吴三桂本人带着数千残兵败将向西溃逃,就连延安的杨珅所部在得到消息之后也向西转道宁夏,大有退守甘肃的做派。
  陕西方面的防务,满清将其交给了屯齐所部的八旗军以及从山西抽调过去的绿营兵,其中屯齐所部也仅仅是多在此停留几个月,稳定人心,而宣大总督卢崇峻则调任川陕三边总督,被清廷授予全权,重新开始经营陕西。
  拿到吴三桂的人头,取得全功,这并非是济度不想,只是形势所迫,没有办法的事情。新军匆匆忙忙的赶回京城,却是分兵两路,一路向东返回潼关,沿着黄河顺流而下,再行北上;而另一路人马则是由鳌拜率领,渡过黄河,取道山西,走最近的路途返回京城。
  济度和刘成以及富绶率领的主力部队乃是重走一遍来时的旧路,一路上沿途的官吏将校更为殷勤,新军受到了更多的瞩目,但却并没有耽误下行程,新军前往陕西时是个什么速度,回去的时候由于黄河的运力,反倒是还更快了一些,甚至快到了待他们抵达京城的时候鳌拜则还在路上。
  按道理来说,鳌拜穿越山西,理应比他们更早的返回京城,然而清廷有旨,要他带着新军和八旗军取道山西北部,在长城外耀武扬威一番,震慑一下漠南蒙古的各部再行取道张家口,返回京城。
  此前吴三桂叛乱,满清控制地区的汉人督抚和蒙古各部都在翘首以盼,等待着一个结果以便于下注,现在叛乱大致平息,汉人督抚还好说,有驿站,更有济度和刘成的率领的新军主力从他们眼前经过,而蒙古各部那边则还需要让他们亲眼看看新军的长矛、火铳以及斩获的首级才能把人心稳定下来。
  新军主力返回京城,顺治亲自出城十里相迎,以表彰新军如此摧枯拉朽般的平息了这场关宁军集团叛乱。
  自陈文崛起以来,满清一败再败,如今好容易是有了一次对南明大藩镇的胜利,哪怕只是吴三桂这样的叛军,也是极为需要的。
  新军上下的封赏从优,作为主帅的郑亲王济度已是和硕亲王,顺治赏济度一系“世袭罔替”郑亲王爵位,隔代不降爵,岁俸加到银一万两,禄米一万斛,另外再赐予一座世袭罔替的王府,以为嘉奖。
  大军主帅济度如此,镇国公屯齐,原为贝勒,追衡阳败绩而夺爵,后来加封为镇国公,此番作为副帅,统领偏师在陕北牵制吴三桂麾下大将杨珅有功,恢复多罗贝勒的爵位;领侍卫内大臣鳌拜,作为大军副帅,潼关一战分兵拦截守军向西溃逃之路,渭南一战则作为左翼副帅,突破吴三桂的右翼大军,乃是首功,爵位晋升为一等超武公,赐满洲第一勇士称号;至于显亲王富绶,负责的右翼崩溃,战后又无故鞭笞有功将士,对主帅决议心存怨望,功过相抵,以观后效。
  济度、屯齐和鳌拜皆有赏赐,富绶犯下的罪责若是在努尔哈赤或是皇太极的时代也断没有功过相抵的道理。他们都是满洲八旗的人,济度和富绶还都是旗主王爷,自是大有不同。而刘成作为大军的副帅,新军的会办大臣以及战时的参谋官,从练兵到作战也称得上是居功至伟,只是汉军旗的身份摆在那里,在功赏上面还是有些让人感到瞠目结舌。
  “汉军镶黄旗梅勒章京,总理新军编练衙门会办大臣兼兵部左侍郎刘成,慕义来投,建言有功,编练新军、出征平叛,借有赞画之功,为朝廷得此强兵以及平息叛乱皆立下汗马功劳。国朝祖制,八旗以满洲为首,刘成其人抬旗满洲镶黄旗梅勒章京,赐刘佳氏,授侍卫处散秩大臣,领总理新军编练衙门会办大臣。”
  顺治朝设侍卫处,侍卫皆出自上三旗。侍卫处之中,正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为首,上三旗每旗出两人,诸如鳌拜、索尼、遏必隆这样的权贵皆是如此;从一品的内大臣为辅,亦是上三旗每旗出两人;而刘成得授的散秩大臣则是领侍卫内大臣和内大臣的副手,没有定额,正二品的官衔,但却已经进入到了皇权的权力核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0/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