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4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2/470

  “等把灭了鞑子,早晚是有机会掺和进去一脚的。安南,呵呵,一群分裂分子而已,迟早要他回到中国的怀抱之中。”
  在座的都是江浙明军集团的核心官员,他们很清楚不出意外的话今年陈文就会起兵北伐。按照以往的战绩,满清的八旗和绿营倒也没什么,只是新军此前在陕西展现出来的战斗力还是让很多人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忧虑的,现在看陈文如此,他们都知道陈文的性子,自然而然的也就放下了些来。
  “安南的生意没做成,不要紧,日本那边可是正等着咱们的货呢。”
  陈文笑道,在场的众人大多不解其意,但是随着陈文的娓娓道来很快也就弄明白过来了。
  其实早在得到清军灭国朝鲜的消息,陈文就通过郑奇、小野一郎他们向日本输出了一些关于“满清威胁论”的思想。对此,日本西南的萨摩、长州等藩表示了极大的支持,认为满清的存在是对整个“东亚”文明世界的巨大威胁,要求出兵进攻朝鲜以削弱满清,从侧翼配合大明作战。
  然而,德川幕府却依旧保持着如同当年鲁监国朝和郑氏集团赴日乞师时的同样态度,严禁各藩对外用兵,负责就要拿他们开刀。即便面对着清军与日本仅仅只隔着对马海峡这一现实,他们也一再表示会有神风保佑日本之类的封建迷信言论,其鸵鸟本性暴露无遗。
  对于日本,陈文本就是一手闲棋而已,如果日本出兵朝鲜,配合削弱满清,那么自然是最好的,如果依旧闭关锁国,他也无所谓。
  不过,不知道是去年赵迁率领的分舰队占据五岛列岛的行为吓到了日本的有识之士,还是让这些有识之士认定了陈文是拥有给他们撑腰的实力,对于德川幕府的行径表示了极大的不满。其中的代表人物,日本萨摩藩的藩主岛津光久便表示愿意用长野金矿和琉球蔗糖的收入向江浙明军的军工司工坊购置明军制式武器、甲胄,并且愿意出资雇佣江浙明军教官到萨摩藩训练军队云云。
  对于这样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陈文表示了极大的赞赏,对于武器、甲胄交易事宜作出了肯定的答复。当然,为了顾及德川幕府的颜面,双方将会在琉球进行交易。至于训练萨摩藩军队的事情,暂且还要压后,因为陈文还不能确定岛津家是不是“中国人民”真正的朋友。
  陈文提到此事,军工司的总长徐毅也连忙放下筷子,向陈文保证军工司一定能够如期完成任务。
  对于徐毅的保证,陈文还是很有信心的。江浙明军的工业化进程是从军工产业起步的,靠着军用转民用现在才能在浙江建立起大片大片的国有和私有的工坊。此前打击江南士绅,大批的货物运抵苏州,其中很多都是浙江的工坊生产出来的,而那么大的采购量也再一次刺激到了浙江的工厂主们,由此才有了包括万家在内的浙江工厂主登陆苏松常镇的场面。
  占据江南半壁,如今更有着大量的机械工坊的存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陈文坐拥货源地,对于周边势力的干预也有了需要和能力。
  安南如此,日本如此,其实台湾那边他也是无时无刻的在关注着。当然,那里不只有被封锁了贸易的荷兰人,更有福建明军的存在。
  “福建那边,我听说延平郡王好像和当地的土民闹得很不愉快,而那些土民背后也有荷兰人撑腰,前些日子好像还要从东宁北上进攻那个什么大肚王国的来着。”
  “是的大王,那个大肚王国与其说是个国家,不如说是个土民部落的联盟。不过他们依仗着地利的优势,当年曾几次击败过荷兰人,前不久也曾挫败过延平藩的攻势。只是这回算是把延平郡王惹毛了,据说是要亲自带兵征讨。”
  郑成功收取台湾,起初是在台南地区屯田,与那个大肚王国很是闹过几次不愉快。这个大肚王国此前也曾臣服过荷兰人,这次拉上荷兰人助拳也是极为正常的,不过郑成功在台湾的军队规模比之历史上是要强大很多的,谁胜谁负陈文倒也不太担心。
  历史上,郑成功驱逐台南的荷兰人之后,便开始了对台湾的经营。不过郑成功抵达台湾之后没多久就病故了,对于台湾的经营主要还是在郑经在世时展开的,甚至郑氏集团最后的大将刘国轩就是通过镇压大肚王国的战争,从人才凋零的郑军中崛起的。如今郑氏集团还没有经历那场分崩离析,郑成功麾下战将如云,此番大抵也是知道荷兰人不会善罢甘休才会亲自率部出征。
  郑成功出兵大肚王国,其实这也正是陈文希望看到的。准备多年,无非是需要一个稳定的南方,才好起兵北伐。对于西南的布局,如今夔东众将已经与西营系统的二王离心离德,永历朝廷那边也在向着他预期的方向滑行,现在郑成功陷入了台湾的泥潭,福建明军也就无需担忧,今年也正是北伐的最佳时机。
  官制调整完毕,新部门和调整了职能的旧部门也纷纷开始磨合的工作。对此,陈文则是完完全全的将这些东西交给了他的这些亲信官员们去负责,而他则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科学》杂志、南京大学堂和军工司工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陈文看着邸报新刊的头版头条,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江浙明军的发展速度能够进入到快车道,水力工坊居功至伟,更重要的是对明末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江浙明军控制区的科学技术水平超越周边,并且与四面八方的各大势力拉开了更大的差距。
  现如今,永历朝廷的生产能力只继承了孙可望遗产的一部分,郑成功那里更多还要依仗与陈文的贸易,而满清那边虽说是在天津建立了一个大型的水力工坊,利用海河的水力资源来加快武器装备的生产,但是比起军工司在马鞍山的钢铁、军工联合,也不过是个小儿科而已。别的不说,陈文想要给麾下的三十余万大军换装,根本用不了多长时间,但是满清想要总计不到十万的新军换装却是要花费很长时间的。
  “现在就等一切准备就绪了。”
  起兵北伐,此前扫荡苏松常镇的大批货物已经运到了淮南的大营,尤其是粮食、腌制肉类以及菌类,多是用以充当军需物资。武器、甲胄方面,用于既定北伐参战部队的换装和补充,军工司工坊也已经准备完毕,差的无非是北伐过后对于新占领区的那些即将组建起来的地方驻军的装备,现在却也不急于一时。
  军队的训练,始终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按照训练计划,到了夏天的时候就可以彻底完成。只要不出现意外状况,下半年展开北伐,争取在半年之内彻底消灭满清,也并非没有可能实现。
  当然,北伐并非一蹴而就,既定的计划需要等到夏天军队彻底训练完毕,陈文也从未想过因为现在周边的环境转好而提前出兵。这样或许能够抢占更好的时机,赶在满清的新军训练得更为精锐之前与其进行决战,但却会打乱自身的节奏,对于如今处于优势状态的陈文而言反倒是没有任何必要可言。
  数日后,由于王翊独生女和黄宗羲之子成亲的事情,陈文需要去一趟余姚。王翊女儿的嫁妆,王江的母亲、孙钰的妻子和周岳颖她们已经准备妥当,烈士遗孤的一场风风光光的婚礼也是对烈士的一种缅怀。
  到了即将启程的前夜,这些“娘家”的女眷们也凑到了一起,你一言我一嘴的向王翊的女儿传授起了为人妻室一些需要了解的知识。
  这种场面,陈文是不方便听的,所以干脆在书房里一边处置剩下的公务,一边代替周岳颖教导女儿的学业。可也正当他穷极无聊,心思飞到了课业负担这种莫名其妙的事情上面的时候,一个亲兵却赶了过来,送上了一张精致的拜帖。
  “下半身堡的人前来拜见,别是来求我出面调停大员战事的,这好像跟他们没什么关系吧。”
第一百零七章
重逢
  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个家族曾经诞生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公爵、大公、皇帝,匈牙利国王,波希米亚国王,西班牙国王,葡萄牙国王,墨西哥皇帝以及意大利若干个公国的公爵,乃是欧洲历史上统治疆域最为广阔的一个王室家族。
  然而,拥有如此多的王冠,统治着如此幅员辽阔的疆域,这个家族却并没有出过如科西嘉怪物那样战神在世般的君主,也不曾拥有太阳王那般的雄才大略,甚至更不像是沙皇俄国那样处于地广人稀的所在,从而拥有了如此的疆域。
  他们依靠的正是如陈文戏言的那个绰号一般的方法——繁殖、联姻、继承,在欧洲那样极端强调血统的世界,称得上是毫无压力,但是在为血统论的夏商周以及九品中正制早已成为历史的中国而言,完全是不可理喻的。
  此来的这位哈布斯堡,是一个对周遭事物充满了好奇心的年轻人,陈文看了看那个标志性的下巴,无不恶趣味的联想到后世那副朱元璋的画像……
  这份恶趣味转瞬即逝,陈文更加关注于此人的来意,哈布斯堡家族现在既是神罗的皇帝,更是西班牙的国王,现在为荷兰人占据的台湾北部原本也是西班牙人的殖民地,现在郑成功与荷兰人之间、与台湾土著之间的矛盾越演越烈,以至于当陈文看到拜帖的名讳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件事。
  只不过,坐下来,随便聊了几句,陈文便放下了这份遐思。这个叫做卡尔·冯·哈布斯堡的年轻人并不是代表哈布斯堡家族而来,而是以私人身份作为探险家来到中国,为的只是亲眼看一看马可波罗笔下的那个富庶昌明的东方帝国。
  “亲王阁下,在下今天刚刚赶到南京,这座伟大的城市比维也纳、比威尼斯、比巴黎都更加雄壮繁华百倍,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阁下的汉语说的不错,既然来了,也多盘桓几日,南京四十景,各有各的风貌,当会不虚此行。”
  一个下半身堡家族的远支,一个有钱有闲的富二代,一个马可波罗的死忠粉,仅此而已。没有了官方的背景,陈文也放下了心,聊起天来也只当是穷极无聊的消遣。
  “多谢亲王阁下夸奖,在下在澳门呆了几个月,专门学习了汉语才敢来南京的。”
  “澳门?”
  这个地名听来,陈文刚刚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他到不是害怕神罗和西班牙会干涉中国的事务,不提他们能不能集结几十万大军跨海而来,就算是来了以着现在的江浙明军,这些家伙只怕也落不得什么好。只是他如今的实力摆在这里,一举一动对于周边局势的影响,是否已经影响到了遥远的欧洲,这倒是让他感到好奇的。
  “是的亲王阁下,布加路阁下的盛情款待,在下很是感激。当然,澳门的事情,是那些葡萄牙人与贵国之间的事情,与在下这个冒险家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下半身堡的回答很是得体,既没有标明他对澳门归顺的看法,也再度重申了他是以私人身份来此的事情,家学渊源看来还是有的。
  与澳门无关、与台湾无关,纯粹以私人身份前来,有了这个基础,二人之间的交谈也不复刚才那般互相防备,从卡尔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到他听来的陈文的一些事迹和传闻的释疑,聊着聊着就过去了半个时辰的时间。
  此刻已是夜里,陈文不方便久留此人,卡尔也明白这个道理,便打算了起身告辞。可是就在此时,卡尔却好像是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便向陈文出言问道:“亲王阁下,据在下所知,北方的野蛮人政权此前有过效法我泰西的西班牙方阵的行为,如今据说也在师法泰西的战法,军队战斗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阁下作为东方文明世界最为善战的统帅,是否有信心彻底摧毁掉野蛮人的政权?”
  卡尔有此一问,陈文也报之以笑容。由于传教士的存在,欧洲对中国的了解远胜于中国对欧洲,这个年轻人的身份特殊,使得他知道了一些寻常人不太清楚的东西。
  这些东西很可能是从澳门的葡萄牙人口中得知的,而根据他的情报,澳门的葡萄牙人与北京城的那位汤玛法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欧洲与满清的武器交易之间他们也或多或少的参与其中,只是海上走私,缺乏有力的证据。不过从现在看来,澳门的葡萄牙人可能知道得比他想象的还要多。
  “阁下既然听过孤的过往,也应该知道孤当年在浙江时的如履薄冰。这么说吧,孤在那时候就从来没有对是否能够驱除鞑虏产生过些许怀疑,当年都不会,今时今日,就更加的不会了。”
  陈文信心十足,但也并没有说出太多的东西。卡尔听着这份豪言壮语,也明白他不方便继续问下去,便起身告辞。
  出了齐王府,南京城里的灯火却依旧照耀着大街小巷,卡尔走在人来人往的路上,看着周遭的一切,不时的发出感叹。
  待回到了客栈,卡尔就着油灯的灯光,从行李中翻出了一直以来视若珍宝的那些草稿,开始绘声绘色的描述了他这一天的经历。
  “这个国家的首都现在还在野蛮人的控制之中,作为副都的南京就成了现阶段中国的政治中心。不过,这座城市的主人却并不是此前向教皇陛下求援的那位皇帝陛下,而是皇帝陛下册封的一位战无不胜的统帅,正是这位齐王殿下以一己之力从野蛮人手中收复了多大数个法兰西的失地,是东方文明世界现阶段最负盛名的英雄和中国最大的实权派,甚至更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
  “今天,我来到了这座城市,更有幸的见到了尊贵的齐王殿下,他有着充满了坚毅和自信的目光,英武过人,只要一看到他,就让我想起了伟大的凯撒大帝……”
  “他的知识渊博,谈吐不失风趣,自信心即便是初见的我也能够轻易的感受到。不过作为一位皇位的有力竞争者,他仅仅是出身于一个被中国人称之为世袭百户的骑士阶级家庭,没有太说得过去的贵族血统,实在是一种遗憾。”
  “但是根据我的了解,中国人似乎并不太在乎高贵的血统,明帝国的开国皇帝甚至曾经是一个低贱的乞丐,凭借着将一度在欧洲引发巨大恐慌的蒙古人赶出中国的丰功伟绩被臣民们拥立为帝,这位齐王殿下的未来或许也会和他的那位前辈一样……”
  “按照原本的计划,欣赏过了南京的繁华,我应该启程北上,看一看被中国人称之为雄壮的北方大地。但是有了这一次和齐王殿下的会面,我想如果错过了一场代表着文明复兴的针对野蛮人的战争的话,我一定会抱憾终生的。”
  “或许过几日,再行求见的时候,应该向尊贵的齐王殿下表达我愿意神圣罗马帝国的军事观察员旁观即将在最近的一两年内必然将爆发的战事的诉求,但愿齐王殿下能够看在我远隔万里而来的艰辛,暂且遗忘掉我没有能够携带帝国颁发的任命的事情,但愿……”
  卡尔·冯·哈布斯堡行走在南京的大街小巷,畅想着未来能够亲眼旁观江浙明军北伐的盛况的同时,陈文在第二天便启程出发,护送王翊的女儿到宁波完婚。
  送亲的工作,一般都是娘家的男性来完成的,奈何王翊殉国,他还在世的亲戚也都是些远房的亲属,反倒是王翊的女儿这些年一直与王江的母亲住在一起,与大兰山出来的陈文他们关系更为密切。
  随着官制的改革,陈文的工作量也减少了许多,此番王江、孙钰他们还要继续为今年下半年的北伐做着准备工作,也要彻底理清楚各部门的职权,实在没有机会参加婚礼,陈文便自告奋勇,同时也是以亲王的身份为王翊的女儿日后在黄家的地位撑上一回腰。
  送亲队伍启程,自南京出发,奔着杭州而去,再经杭州渡过钱塘江,直抵黄家在余姚的老家。
  一路上,由于时间比较紧张,车驾的速度不慢,但是马车行在官道上,难免磕磕绊绊的,使得一向端庄自持的新娘子也很不舒服。
  “可惜了,南京环城轨道现在还没有计划呢,京杭轨道就更别提了。”
  陈文摇了摇头,也只得是吩咐王家的下人妥善照料,其他的他也是没什么办法。所幸一路上都有事先准备,倒也是安全、省事。不过行在路上,陈文却也冒出了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担忧,唯恐会适得其反。奈何如今已经上了路,反倒是不便改换行程。
  马车一路前行,半个月后,送亲的队伍抵达余姚。王翊的女儿住进了王翊的旧宅,那里早已被余姚县衙妥善修整。而陈文则改住了驿站,一方面是避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的与宁绍的熟识以及前来参加黄宗羲儿子婚礼的士绅交流。
  数日之后,婚期总算是到了正日子,黄家接亲,王翊的女儿才算是进了黄家的门。不过此前作为“娘家人”来送亲的陈文由于亲王的身份,也被黄宗羲请到了黄家观礼,同时也是作为这场婚姻的见证。
  “齐王殿下为报王忠烈公的知遇之恩,亲自护送忠烈公的遗女到余姚完婚,这份知恩图报,实在是天下楷模啊。”
  “谁说不是呢,当年杀害忠烈公的那个叛徒也是齐王殿下从万军从中生擒回来的。忠烈公的遗女也是女中豪杰,手刃杀父仇人,颇有古之遗风啊。”
  “是啊,那一日在下也是有幸观礼,忠烈公的遗女确有乃父之风,不让须眉。就是日后这黄家的家宅里面,嘿嘿,只怕是少不了毋鸡司晨了。”
  “噤声,人家家宅里的事情,你说这个干嘛。”
  行了礼,拜了天地,一对新人入了洞房。外间的酒宴正酣,陈文身份尊贵,坐在黄家的主席之上,与这几年都没有再见的黄宗羲正是比邻而坐。
  “得蒙齐王殿下亲自送亲,实乃我黄家的荣幸。便是完勋在九泉之下有知,想来也是能够含笑的了。”
  “若非是故王经略,我陈文只怕是早在永历四年就已经死在了四明山上,便是不提此事,梨洲先生当年也曾多番冒死赶往金华报之浙江虏师虚实,这一遭,也是应有之义,无需挂怀。”
  提及当年,二人不胜唏嘘。说起来,陈文与黄宗羲之间的关系很是复杂,当年在大兰山上,王翊的那一封书信让冯京第和黄宗羲认定了陈文是心向阉党的,后者还好,起码还涉及不到,前者则是费劲了心力,结果得来了一场惨败,就连黄宗羲也是万万没想到。
  后来随着陈文收复金华,鲁监国朝廷却是被清军赶出了浙江,黄宗羲便开始了奔波于南京、宁波以及金华这三点之间,将他得到一切情报都尽可能的送到陈文军前。
  那时候称得上是陈文与黄宗羲之间关系最为融洽的时候,黄宗羲甚至还替陈文向周家求亲,但是随着陈文对士绅态度的明朗化,陈、黄二人的关系急转直下,很快就降到了冰点,由此才有了黄宗羲复起大兰山的事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2/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