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4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1/470

  明廷没有授予陈文足够的权利,陈文既然依旧奉明廷为主,那么相应的避讳也是要有的。王江深明其意,陈文听了也是哈哈大笑。
  “财政部长,怎么样?”
  “财政部长?”王江品味了一番这个词汇,却是一脸的促狭,继而笑着说道:“听着实在没什么深度,还不如叫度支部尚书呢。”
  王江此言,陈文也是放下了心来,这是官制的调整,也是政治上的表态,张煌言此前已经被他用驱除鞑虏的大义暂且留下,但是对于其他人的心思,他有所预料,但也不敢保证会不会出现什么意外。不过有了王江此番,他也算是放下了心来。
  “度支部是个好名字,但是尚书二字可是不敢用的,我可没有为朝中的那些御史们写奏章提供材料的打算。”
  “辅仁也有怕的?”
  “怕到是不怕,就是今年准备北伐了,总有一群乌鸦叫实在不怎么吉利。”
  此言既出,二人也是相视大笑了起来。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有了乌台,那么身在乌台办公的御史们也就都是乌鸦嘴了,倒也是附和他们的身份定位。
  陈文一向不喜欢空谈之辈,他宁可要监察司的那些为了官位去监督他人的酷吏,也不愿意去用那些嘴炮御史。别的不说,一个是真心实意的想要创造政绩,辛辛苦苦的调查取证,而另一个,尤其是明末的御史们,风闻奏事,空谈成风,这个时代很大程度就是被空谈耽误的,自然也引不得陈文的好感。
  正事谈过,笑话也笑过,陈文喝了口茶水,王江却想起了件事情,直接向陈文问道:“辅仁,完勋之女与太冲之子的婚事,我记得是定在一个月后是吧。”
  王翊的女儿和黄宗羲的儿子的婚事,定亲很早,甚至王翊死后陈文在第一次与黄宗羲会面时也曾谈过。由于黄宗羲的儿子太小,这桩婚事迁延至今。所幸的是,以着如今的局面,王翊的女儿不用在面对被逼嫁与他人而毅然自裁的命运,这也是陈文最后能够报答王翊当年的知遇之恩的事情。
  “是啊,下个月二十一,我也该去见见那位海内鸿儒了。”
第一百零五章
表态
  永历十三年二月十九,齐王府与地方各省的官员轮换调整彻底完成,休整数日后,陈文便下达了召开齐王府下属机构制度改革会议的命令。
  官制改革,是陈文早已有心为之的事情。奈何此前,江浙明军集团对控制区各地,尤其是新近收复的那几个省的控制能力还没有达到适宜官制改革的水平,江南也还有大量的反对派士绅存在,所以才会迁延至今。
  但是到了今时今日,通过湖广分省、迁移贵州军户、废除地方官府屯田权限、打击江南士绅、厉行浙江新政以及长期镇守等一系列手段,对于控制区的掌控力度已经达到了足够的水平,总算是时机成熟。
  “随着控制区的扩大和事务的繁琐化,齐王府旧有机构已经不敷使用。是故,自永历十三年三月起,齐王府下属新设审官、度支、营造、陆军和海军五司。”
  “审官司总长,由原浙江巡抚孙钰担任,该司负责齐王府下属各司及各省之文官任用、罢黜……”
  “坐落于浙江杭州的文官训练班迁址南京,划归宣教司管理,宣教司负责训练事务,不得插手隶属于审官司的人事任用……”
  文官训练班最早是在金华府,后来随着杭州重新恢复省会的地位,以及负责文官训练班的浙江巡抚孙钰北上,文官训练班也迁址到杭州。现如今,孙钰改任审官司总长,手握人事任免大权,文官训练班自然不方便再划归审官司管理,改由宣教司负责训练事务,审官司负责任用,也是应有之义。
  “度支司总长,由原江西巡抚王江担任,该司负责齐王府下属各司及各省之税收、财计统筹、支出等事……”
  财务是国之大事,财政方面的总负责人往往都有着计相之称。原本,齐王府是有一系列相关机构的,甚至度支司的下属部门也大多是旧有的,但是此前陈文却并没有建立这么一个专门的部门,而是直接负责。现如今,地盘越来越大,也是需要一个长于此务的专业人才来管理起来。
  人事和财政是官府的两个最重要的部门,陈文分别分明了孙钰和王江负责,也并没有出乎与会人员的意料之外。孙钰始终负责文官训练班,接受人事管理是顺理成章;而王江则是老资格的理财专家,无论是当年在大兰山上,还是这几年在江西,财计一事都是人所称道的,更是没什么好奇怪的。
  “营造司总长,由原南赣巡抚顾守礼担任,该司负责屯田、水利、营缮、机械研发和制造……”
  “各省屯田、各苦力营皆划归营造司管理,金华机械制造工坊、南昌农具机械制造工坊、江西景德镇御器坊、南京织造局、杭州织造局及苏州织造局等工坊划归营造司管理。另,军工司下属工坊仍由军工司负责直接管理,营造司不得插手、干预……”
  顾守礼是陈文最早的幕僚之一,更是江浙明军集团的第三个巡抚一级的文官,此番接掌营造司,倒不像孙钰和王江那般,但是一任司一级文官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接下来的两个司,陆军司和海军司则是比较新鲜的机构,分别负责陆军各师、各营以及地方驻军和海军东海舰队、南海舰队、长江巡航舰队以及各省内河舰队的军官、士卒的选授、简练、镇戍、厩牧、邮传、舆皂等事。
  “除此五司以外,原有之宣教司、提点刑狱司、参谋司、监军司、军法司、军训司、军需司、军工司、军情司、监察司等各司职能基本不变,各省都督府仍直接向齐王府负责。坐落于金华的浙江新式陆军讲武学堂和坐落于宁波的浙江新式海军讲武学堂划归于军训司管辖,不再由宣教司负责……”
  由旧卫所改组成为肩负着后世人武部职能各省都督府是有初级训练职能存在的,但是他们更重要的职能是管理各地军户,尤其是其中的备补兵,权利比起人武部是要更大的。例如这一次与江南士绅决战,就是输出货物的各省都督府选派备补兵随行。
  无论古今中外,为防止令正常国家闻风丧胆的军国体制的形成,对于军队往往是通过征调、作训和保障这三方面职权划分来实现三权分立制衡。这个原理在宋时既是枢密使、指挥使和转运使,在后世的共和国便是总政治部、总参谋部和总后勤部,便是在外国在道理上也都是大致相同的,差别无非是称呼和细微的方面而已。
  明时最初是文武殊途,军队由兵部负责征调、由大都督府和后来的五军都督府负责作训、由地方卫所负责保障,军方的自由度较大,不必在供给上向文官低头。但是等到文官彻底压倒武将,五军都督府的职能被文官侵蚀,地方卫所的制度败坏,一切就进入到了国家稳定时期文官掌控一切——只要中央政府对武将的掌控能力下降,武将在地方上就会出现转化为藩镇的危险,崇祯朝的关宁军乃至末期的楚镇左良玉以及弘光朝的江北四镇、福建郑芝龙都是同样的道理。
  陈文的新制度还没有彻底完成,很多部门的存在意义都是为了接下来的战事存在,陈文亲自负责军务,军务方面的各司细化,这样陈文才能如臂使指的应对各方面的威胁,尤其是他还有着更多不同手段的情况之下。
  齐王府下属各司职权变动,地方上的官制却是无有变动,或者说是还是按照这几年的变动之后的情况。各省下设道、府、县三层管理,另外道一级的还有诸如屯田道、劝业道等负责专项工作的衙门,其中屯田道和各省都督府都是与军田钩挂,但一个是负责田土,一个是负责人事,差别还是分明的。
  幕僚宣读过了划分和任命的文件,会议大厅中也是一片窃窃私语。每一次的职权变动,其实也是一次权利的重新划分。
  例如这一次,宣教司没了讲武学堂,但是多出了文官训练班,其文官系统部门的定位更加明确。军训司从单纯训练士卒、管理新兵训练营和审查各省都督府的备补兵训练成绩,到现在的拥有了军校,也是权利的一大进步。倒是原本属于军工司的金华机械制造工坊划归营造司,对其来说是少了一个赚钱的部门,但是军工司的定位是武器、甲胄的研发、制造,过多的将精力投入到民用机械之中也并不符合现在的局势。
  官职任命结束,齐王府各司也分别得到了齐王府外院的各片区域作为衙署所在。从当年的金华会稽郡王府,到如今的齐王府,占地面积扩大,奈何权利越来越大,人员和文件也越来越多,这片由江南江西总督衙门改建而成的齐王府再度出现了不敷使用的问题。
  这个问题,此前单独接见回来述职的营造司总长顾守礼的时候,陈文就已经提了出来,顾守礼的意见是利用南京满城的那片地,兴建更大的齐王府。当年满清兴建南京满城,占用的明皇宫的用地,并且将明皇宫大肆拆毁。陈文此前也曾想到过那片地,但现在还不是时候,起码陈文暂且还不方便明目张胆的如此去做。
  不过,这一次调整官制,本身就有着政治上的表态的用意。陈文暂时不方便占用明皇宫的用地,但是对于自身集团内部,却也是到了摊牌的时候。
  “明人不说暗话,在座的都是我江浙王师的中坚,此番孤新设及旧有的部门,很多人应该已经能够明白其代表着什么。孤有句话,诸君听得,也将这话一字不动的带给你们的下属。”
  “人各有志,如果有人不愿意跟着我陈文创建一个新时代的,咱们好聚好散,退养银按例是给不了的,孤以私人身份附赠一份仪程,感谢这些年的辛劳。若是愿意留下的,孤也只有一句话送与诸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愿为齐王殿下效死!”
  ……
  齐王府的议事大厅里群情鼓舞,陈文虽未明言,但是话里话外的意思所有人都能听个明白,而他们也用了最简单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立场。
  这其中,新任的提刑司首席提刑官张煌言是一个例外,他没有起身表态,也没有转身离开,显得份外扎眼。不过在座的官员都是江浙明军集团的核心官员,张煌言的事情他们多少都听到的风声,陈文一向对张煌言另眼相看,这位与他们道不同的文官的人品信用也同样是为人所钦佩,便也就见怪不怪了。
  只是北伐过后,张煌言必然会选择离开,他的位置却已经被很多人盯上了——别的不说,提刑司显然是用来暂时代替刑部职权的,一个“刑部尚书”的官位还是有很多人眼热的。
  这边改换了官制,陈文在其他方面的布局也已经开始收获应有的成效。
  首先是澳门方面,姚启圣在香山知县的任上做了将近一任,最初还算是老实本分,与澳门的葡萄牙人和睦相处,等到他彻底掌握了香山县的行政权力,尤其是完成对那些疍民团体的控制,立刻就翻脸不认人了。
  先是逼迫澳门总督布加路和澳门议事会践行当初陈文在广州召见布加路时的约定,恢复了守澳官和香山县对澳门当地的司法权力。待提刑司衙门掌控澳门汉人司法权力之后,又开始逐渐侵蚀在澳葡人与汉人之间的诉讼。到了去年年底的时候,陈文开始加大力度打击走私,并且配合福建明军对大员北部的荷兰人进行贸易禁运,姚启圣又逼迫澳门总督和澳门议事会拆除掉了澳门对广东方面的炮台。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姚启圣下一步不是侵染在澳葡人与葡人之间的司法权力,就是侵蚀澳门的行政权力,亦或是设法扩大守澳官的权柄,实现对澳门的全面掌控。等到把澳门掌控在手了,澳门总督和澳门议事会也就可以哪凉快滚到哪去了。
  姚启圣这一任期将得陇望蜀这四个字演绎的活灵活现,虽然进度上比陈文预期的要慢上不少,但是这其中他也没有对姚启圣施加任何帮助,光看着一个香山知县是如何展布。现在看来,这位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物,也确确实实的不是个省油的灯。
  “等澳门总督和澳门议事会彻底废止,就把姚启圣调到齐王府。他不是喜欢折腾这些蛮夷吗,那就等咱们有机会了,让他去折腾日本和琉球,亦或是安南的莫朝和黎朝,也算是人尽其用吗?”
  听到陈文这话,孙钰也是一阵无语,陈文当时其实并非是没有直接逼迫在澳葡人废除掉澳门总督和澳门议事会的,但是摄于永历朝廷却并没有这么做。不过现在看来,对澳门的收复,却也只是迟到了一些而已。
  “卜加劳铸炮厂里的那些门道已经被姚启圣摸明白了,其中的华人工匠也基本上都被姚启圣收买了过来,现在那里就等着最后的摊牌了,估计与澳门总督和澳门议事会说不见的时间也不远了。”
  卜加劳铸炮厂一度是东亚地区最为著名的铸炮厂,起初是在澳葡人建立,华人工匠在其中也研发和革新了铁炮铸造技术,生产的铜炮和铁炮在欧洲都是颇为有名的。
  明廷从澳门购买火炮,除了部分是从欧洲运来的以外,其他的基本上都是卜加劳铸炮厂生产的。陈文此前没有直接逼走葡萄牙人,也是出于防止他们狗急跳墙带着技术和机械投奔满清的心思,现在用姚启圣这把软刀子已经磨得差不多了,倒也是达到了应有的成效。
  结束了对澳门一事的讨论,也到了午饭的时辰,陈文邀了各司的官员到内院用饭,一是对忠诚的奖励,同时也是有些公务须得尽快讨论出个结果,占用吃饭的时间也是没有办法的。
  奈何,陈文这边刚刚出了公事房,还没等他带着众人前往内院,在监察司做事,但却负责着一些机密要事的张俊却赶了过来,陈文也只得让周敬亭带着其他人到内院去等他。
  “大王,三号人物那边最近有些不太安分。”
  听到这话,陈文眉头一皱,继而问道:“他们一家不是已经被控制住了吗?”
  “是的,大王。或许是软禁的时间长了,三号人物有些不耐烦了,一个劲儿的要求求见大王,否则就寻死腻活。”
  “想死?那就告诉他,今上已经得到了有他这么一号人物的消息,叫他自己琢磨清楚了。”
第一百零六章
环境
  所谓三号人物,其身份之特殊,一向是监察司特科的重点盯防对象,此前迫不得已将其软禁起来,也是为了防止其造成更大的危害。
  正因为三号人物的身份特殊,陈文也不知道日后会不会需要利用到此人的身份,所以软禁虽然是软禁,但是张俊负责的监察司特科却从不用强,只是以威吓、安抚之类的手段限制其行动,防止其人的身份扩散,造成不必要的危害。
  或许真的是时间有些过长了,三号人物耐不住性子了,一再要求求见陈文,并且表示愿意无条件服从陈文的一切安排,到了最近更是开始以自杀相威胁,监察司特科的人有些无可奈何了,才选择了上报。不过,陈文相信,有了他的这一句话,那位大人物应该会自觉自动的安静下来。因为比起那位永历天子,陈文是没有必须除掉他的理由存在的。
  这件事情没有耽误什么时间,陈文便返回到内院。此时此刻,饭菜已经准备妥当,众人也已经列席,便是陈文的一双儿女也出来与这些高层见了一面才返回到他们的母亲那里用饭。
  陈文匆匆赶回,众人很有默契的没有去提及监察司的事情。这既是君臣之间的默契,也是职权上的默契,监察司的工作本就是有着监督、调查内部官员、将校是否涉及到违法行为的,大到叛国,小到行为不检,都是他们关注的目标。甚至用一些官员的话说,监察司除了没有自行审讯的权利以外,就是陈文的锦衣卫。
  陈文落座之后,饭菜也联袂不断的端了上来。虽说是身在南京,但是对于一个崛起于浙江的军事政治集团而言,高层也多是浙江人士,区别无非是上八府和下三府而已,不过到了下一层的官员,就有了其他省份的官员。不过此间既然多是浙江人,菜式也都是浙江的菜肴,这对于此前大多都是在其他省份做事的他们而言也算是一种欣慰。
  “今年广东的粮食会否有压力?”
  去年年底,陈文调集了大量的物资来打击江南士绅。湖广本是重要的粮食产地,而随着广东在更早的时候恢复,广东的顺德等地也开始致力于恢复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加工,再加上广西的明军和福建的郑家也有着不同程度上的粮食需求,广东的存粮数量总体上比之福建以外的省份都算是少的。粮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可是在湖广仓储大量东运的情况下,一旦广东出现自然灾害,粮食减产的话,广东百姓的日子就要难过了。
  陈文有此一问,原广东巡抚郭志刚便连忙放下筷子,拱手回道:“大王请放心,广东那边无需担忧,粮食可以从安南运来,其实现在不少的广东海商都是从安南购买粮食,广东离那里近,价格也更便宜,反倒是比潮惠还要应对福建那边要来得合适。”
  郭志刚提及此事,陈文也算是放下些心来。广东是南疆的核心要地,无论是支应广西,还是日后开拓南洋,都是最好的基地,陈文从收复广东以来就致力于恢复生产,这几年下来广东那边也算是恢复了几分气象,只是人口上的损失却是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的,这个伤口也只能留给时间来抹平了。
  “对了,提到安南,我记得军情司提到过,安南现在是北莫南黎,两朝对立,莫朝好像还是朝廷的藩属来着?”
  “正是如此,安南国内,黎强莫弱,莫朝之所以能够生存至今,皆是依仗大明的威势,谁让莫家内附,做了安南都统使呢。”
  安南的事情,暂且还不需要理会,陈文知道黎朝和莫朝都曾派人到广东订购武器,江浙明军的军工司工坊当时正在迁址马鞍山,还在极力恢复和提高产能,再加上新编部队的武器需求本就不小,反倒是便宜了澳门的卜加劳铸炮厂。
  黎朝和莫朝,陈文记得好像后者几度被前者打得几乎灭国,每次都是莫朝国王直奔镇南关,明朝就会向黎朝施压,莫朝就得以复国。究其原因,还是那个安南都统使作祟,陈文看过了这些记录,也依稀想起了好像清朝时也是如此,还是直到三藩之乱时莫朝站错了队,支持吴三桂反清,黎朝才有了结束南北朝的机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1/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